本草纲目 - 第 367 页/共 603 页
【释名】昧履支。
时珍曰:胡椒,因其辛辣似椒,故得椒名,实非椒也。
【集解】恭曰:胡椒生西戎。形如鼠李子,调食用之,味甚辛辣。
慎微曰:按:段成式《酉阳杂俎》云:胡椒出摩伽陀国,呼为昧履支。其苗蔓生,茎极柔弱,叶长寸半。有细条与叶齐,条条结子,两两相对。其叶晨开暮合,合则裹其子于叶中。
形似汉椒,至辛辣,六月采,今食料用之。
时珍曰:胡椒,今南番诸国及交趾、滇南、海南诸地皆有之。蔓生附树及作棚引之。
叶如扁豆、山药辈。正月开黄白花,结椒累累,缠藤而生,状如梧桐子,亦无核,生青熟红,青
实
【气味】辛,大温,无毒。
时珍曰:辛热纯阳,走气助火,昏目发疮。
曰:多食损肺,令人吐血。
【主治】下气温中去痰,除脏腑中风冷(《唐本》)。
去胃口虚冷气,宿食不消,霍乱气逆,心腹猝痛,冷气上冲(李 )。调五脏,壮肾气,治冷痢,杀一切鱼、肉、鳖、蕈毒(大明)。去胃寒吐水,大肠寒滑(宗 )。暖肠胃,除寒湿,反【发明】宗 曰:胡椒去胃中寒痰,食已则吐水甚验。大肠寒滑亦可用,须以他药佐之,过剂则走气也。
震亨曰:胡椒,属火而性燥,食之快膈,喜之者众,积久则脾胃肺气大伤。凡病气疾人,益大其祸也。牙齿痛必用胡椒、荜茇者,散其中浮热也。
时珍曰:胡椒大辛热,纯阳之物,肠胃寒湿者宜之。热病患食之,动火伤气,阴受其害。时珍自少嗜之,岁岁病目,而不疑及也。后渐知其弊,遂痛绝之,目病亦止。才食一、二粒,即便昏涩。此乃昔人所未试者。盖辛走气,热助火,此物气味俱浓故也。病咽喉口齿者,亦宜忌之。
近医每以绿豆同用,治病有效。盖豆寒椒热,阴阳配合得宜,且以豆制椒毒也。按:张从正《儒门事亲》云:噎膈之病,或因酒得,或因气得,或因胃火。医氏不察,火里烧姜,汤中煮桂;丁香未已,豆蔻继之;荜茇未已,胡椒继之。虽曰和胃,胃本不寒;虽曰补胃,胃本不虚。况三阳既结,食必上潮,只宜汤丸小小润之可也。时珍窃谓此说虽是,然亦有食入反出、无火之证,又有痰气郁结、得辛热暂开之证,不可执一也。
【附方】旧二,新二十二。
心腹冷痛:胡椒三七枚,清酒吞之。或云一岁一粒。(孟诜《食疗》)心下大痛:《寿域方》:用椒四十九粒,乳香一钱,研匀。男用生姜、女用当归酒下。又方:用椒五分,没药三钱,研细。分二服,温酒下。又方:胡椒、绿豆各四十九粒研烂,酒下神效。
霍乱吐泻:孙真人:用胡椒三十粒,以饮吞之。《直指方》:用胡椒四十九粒,绿豆一百四十九粒。研匀,木瓜汤服一钱。
反胃吐食:戴原礼方:用胡椒醋浸,晒干,如此七次,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醋汤下。《圣惠方》:用胡椒七钱半,煨姜一两,水煎,分二服。《是斋百一方》:用胡椒、半夏(汤泡)等分,为末,夏月冷泻及霍乱:用胡椒碾末,饭丸梧桐子大。每米饮下四十丸。(《卫生易简方》)赤白下痢:胡椒、绿豆各一岁一粒,为末,糊丸梧桐子大。红用生姜、白用米汤下。(《集简方》)大小便闭,关格不通,胀闷二、三日则杀人:胡椒二十一粒,打碎,水一盏,煎六分,去滓,入芒硝半两,煎化服。(《总录》)小儿虚胀:塌气丸:用胡椒一两,蝎尾半两。为末,面糊丸粟米大。每服五七丸,陈米饮下。一加莱菔子半两。(钱乙方)虚寒积癖在背膜之外,流于两胁,气逆喘急,久则营卫凝滞,溃为痈疽,多致不救:用胡椒二百五十粒,蝎尾四个,生木香二钱半,为末,粟米饭丸绿豆大。每服二十丸,橘皮汤下。名磨积丸。(《济生方》)房劳阴毒:胡椒七粒,葱心二寸半,麝香一分,捣烂,以黄蜡溶和,做成条子,插入阴内,少顷汗出即愈。(孙氏《集效方》)惊风内钓:胡椒、木鳖子仁等分。为末,醋调黑豆末,和杵,丸绿豆大。每服三、四十丸,荆芥汤下。(《圣惠》)发散寒邪:胡椒、丁香各七粒。碾碎,以葱白捣膏,和涂两手心,合掌握定,夹于大腿内侧,温覆取汗则愈。(《伤寒蕴要》)伤寒咳逆,日夜不止,寒气攻胃也:胡椒三十粒(打碎),麝香半钱,酒一钟,煎半钟,热服。(《圣惠方》)风虫牙痛:《卫生易简方》:用胡椒、荜茇等分,为末,蜡丸麻子大。每用一丸,塞蛀孔中。《韩氏医通》:治风、虫、客寒,三般牙痛,呻吟不止。用胡椒九粒,绿豆十一粒,布裹捶碎,以丝绵包作一粒,患处咬定,涎出吐去,立愈。《普济方》:用胡椒一钱半,以羊脂拌打四十丸,擦之追涎。
阿伽陀丸:治妇人血崩。用胡椒、紫檀香、郁金、茜根、小柏皮等分。为末,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阿胶汤下。时珍曰:按《酉阳杂俎》:胡椒出摩伽陀国。此方之名,因此而讹者也。
沙石淋痛:胡椒、朴硝等分。为末。每服用二钱,白汤下,日二。名二拗散。(《普济方》)蜈蚣咬伤:胡椒,嚼封之,即不痛。(《多能鄙事》)
果部第三十二卷 果之四
毕澄茄
(宋《开宝》)【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释名】毗陵茄子。
时珍曰:皆番语也。
【集解】藏器曰:毕澄茄生佛誓国。状似梧桐子及蔓荆子而微大。
曰:胡椒生南海诸国。向阴者为澄茄,向阳者为胡椒。按:顾微《广州志》云:澄茄生诸海国,乃嫩胡椒也。青时就树采摘,柄粗而蒂圆。
颂曰:今广州亦有之。春夏生叶,青滑可爱。结实似梧桐子,微大。八月、九月采之。
时珍曰:海南诸番皆有之。蔓生,春开白花,夏结黑实,与胡椒一类二种,正如大腹之与槟榔相近耳。
【修治】 曰:凡采得,去柄及皱皮了,用酒浸蒸之,从巳至酉,杵细晒干,入药用。
实
【气味】辛,温,无毒。 曰:辛、苦,微温。
【主治】下气消食,去皮肤风,心腹间气胀,令人能食,疗鬼气。能染发及香身(藏器)。
治一切冷气痰 ,并霍乱吐泻,肚腹痛,肾气膀胱冷【附方】旧一,新五。
脾胃虚弱,胸膈不快,不进饮食:用荜澄茄为末,姜汁打神曲糊,丸梧桐子大。每姜汤下七十丸,日二服。《济生方》噎食不纳:荜澄茄、白豆蔻等分。为末。干舐之。(《寿域神方》)反胃吐食,吐出黑汁,治不愈者:用荜澄茄为末,米糊丸梧桐子大。每姜汤下三、四十丸,日一服。愈后服平胃散三百帖。(《永类钤方》)伤寒咳逆呃噫,日夜不定者:用荜澄茄、高良姜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水六分,煎十沸,入酢少许,服之。(苏颂《图经》)痘疮入目,羞明生翳:荜澄茄末,吹少许入鼻中,三、五次效。(《飞鸿集》)鼻塞不通,肺气上攻而致者:荜澄茄丸:用荜澄茄半两,薄荷叶三钱,荆芥穗一钱半,为末,蜜丸芡子大。时时含咽。(《御药院方》)【附录】山胡椒(《唐本草》)恭曰:所在有之。似胡椒,色黑滞气,俗用有效。
果部第三十二卷 果之四
吴茱萸
(《本经》中品)【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释名】藏器曰:茱萸南北总有,入药以吴地者为好,所以有吴之名也。
时珍曰:茱萸二字义未详。萸有俞、由二音。
【集解】《别录》曰:吴茱萸生上谷川谷及冤句。九月九日采,阴颂曰:今处处有之,江浙、蜀汉尤多。木高丈余,皮青绿色。叶似椿而阔浓,紫色。三月开红紫细花。七月、八月结实似椒子,嫩时微黄,至熟则深紫。或云:颗粒紧小,经久色青绿者,是吴茱萸;颗粒大,经久色黄黑者,是食茱萸。恐亦不然。按:《周处风土记》云:俗尚九月九日谓之上九,茱萸到此日气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头,云辟恶气御冬。又《续齐谐记》云:汝南桓景随费长房学道。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有灾厄,宜令急去,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上,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其言,举家登高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代之矣。故人至此日登高饮酒,戴茱萸囊,由此尔。
时珍曰:茱萸枝柔而肥,叶长而皱,其实结于梢头,累累成簇而无核,与椒不同。一种粒大,一种粒小,小者入药为胜。《淮南万毕术》云:井上宜种茱萸,叶落井中,人饮其水,无瘟疫。
【修治】 曰:凡使去叶梗,每十两以盐二两投东流水四斗中,分作一百度洗之,自然无涎,晒干入丸散用之。若用醋煮者,每十两用醋一镒,煮三十沸后,入茱萸熬干用。
宗 曰:凡用吴茱萸,须深汤中浸去苦烈汁七次,始可焙用。
【气味】辛,温,有小毒。权曰:辛、苦,大热,有毒。
好古曰:辛、苦,热。气味俱浓,阳中阴也。半浮半沉,入足太阴经血分,少阴、厥阴经气分。
思邈曰:陈久者良,闭口者有毒。多食伤神,令人起伏气,咽喉不通。
时珍曰:辛热,走气动火,昏目发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