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 第 370 页/共 603 页

杨士瀛曰:姜茶治痢。姜助阳,茶助阴,并能消暑、解酒食毒。且一寒一热,调平阴阳,不问赤、白、冷、热,用之皆良。生姜细切,与真茶等分,新水浓煎服之。苏东坡以此治文潞公有效。   时珍曰: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然火有五,火有虚实。若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 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   若虚寒及血弱之人,饮之既久,则脾胃恶寒,元气暗损,土不制水,精血潜虚;成痰饮,成痞胀,成痿痹,成黄瘦,成呕逆,成洞泻,成腹痛,成疝瘕,种种内伤,此茶之害也。民生日用,蹈其弊者,往往皆是,而妇妪受害更多,习俗移人,自不觉尔。况真茶既少,杂茶更多,其为患也,又可胜言哉?人有嗜茶成癖者,时时咀啜不止,久而伤营伤精,血不华色,黄瘁痿弱,抱病不悔,尤可叹惋。晋干宝《搜神记》载:武官因时病后,啜茗一斛二升乃止。   才减升合,便为不足。有客令更进五升,忽吐一物,状如牛脾而有口。浇之以茗,尽一斛二升。再浇五升,即溢出矣。人遂谓之斛茗瘕。嗜茶者观此可以戒矣。陶隐居《杂录》言:丹丘子、黄山君服茶轻身换骨,《壶公食忌》言:苦茶久食羽化者,皆方士谬言误世者也。按:唐右补阙母炅代茶饮序云:释滞消拥,一日之利暂佳;瘠气侵精,终身之累斯大。获益则功归茶力,贻患则不谓茶灾。岂非福近易知,祸远难见乎?又宋学士苏轼《茶说》云:除烦去腻,世故不可无茶,然暗中损人不少。空心饮茶入盐,直入肾经,且冷脾胃,乃引贼入室也。   惟饮食后浓茶漱口,既去烦腻,而脾胃不知,且苦能坚齿消蠹,深得饮茶之妙。古人呼茗为酪奴,亦贱之也。时珍早年气盛,每饮新茗必至数碗,轻汗发而肌骨清,颇觉痛快。中年胃气稍损,饮之即觉为害,不痞闷呕恶,即腹冷洞泄。故备述诸说,以警同好焉。又浓茶能令人吐,乃酸苦涌泄为阴之义,非其性能升也。   【附方】旧六,新十四。   气虚头痛:用上春茶末调成膏,置瓦盏内覆转,以巴豆四十粒,作二次烧烟熏之,晒干乳细。每服一字,别入好茶末,食后煎服,立效。(《医方大成》)热毒下痢:《食医心镜》:赤白下痢。   以好茶一斤,炙捣末,浓煎一、二盏服。久患痢者,亦宜服之。《直指》:用蜡茶,赤痢以蜜水煎服,白痢以连皮自然姜汁同水煎服。二、三服即愈。《经验良方》:用蜡茶二钱,汤点七分,入麻油一蚬壳和服,须臾腹痛大下即止。一少年用之有效。一方:蜡茶末,以白梅肉和丸。赤痢甘草汤下白痢乌梅汤下,各百丸。一方:建茶合醋煎,热服,即止。   大便下血:营卫气虚,或受风邪,或食生冷,或啖炙爆,或饮食过度,积热肠间,使脾胃受伤,糟粕不聚,大便下利清血,脐腹作痛,里急后重,及酒毒一切下血,并皆治之。用细茶半斤(碾末),川百药煎五个(烧存性)。每服二钱,米饮下,日二服。(《产后秘塞:以葱涎调蜡茶末,丸百丸,茶服自通。不可用大黄利药,利者百无一生。(郭稽中《妇人方》)久年心痛十年、五年者:煎湖茶,以头醋和匀,服之良腰痛难转:煎茶五合,投醋二合,顿服。(《食医心镜》)嗜茶成癖:一人病此,一方士令以新鞋盛茶令满,任意食尽,再盛一鞋,如此三度,自不吃也。男用女鞋,女用男鞋,用之果愈也。(解诸中毒:芽茶、白矾等分,碾末,冷水调下。(《简便方》)痘疮作痒:房中宜烧茶烟恒熏之。   阴囊生疮:用蜡面茶,为末。先以甘草汤洗,后贴之妙。(《经验方》)脚丫湿烂:茶叶嚼烂敷之,有效。(《摄生方》)蠼 尿疮:初如糁粟,渐大如豆,更大如火烙浆 ,疼痛至甚者。速以草茶,并蜡茶俱可,以生油调敷。药至,痛立止。(《胜金风痰颠疾:茶芽、栀子各一两。煎浓汁一碗服。良久探吐。(霍乱烦闷:茶末一钱煎水,调干姜末一钱,服之即安。(《圣济总录》)月水不通:茶清一瓶,入沙糖少许,露一夜服。虽三个月胎亦通,不可轻视。(鲍氏)痰喘咳嗽,不能睡卧:好末茶一两,白僵蚕一两,为末,放碗内盖定,倾沸汤一小盏。   临卧,再添汤点服。(《瑞竹堂方》)   茶子   【气味】苦,寒,有毒。   【主治】喘急咳嗽,去痰垢。捣仁洗衣,除油腻(时珍)。   【附方】新三。   上气喘急,时有咳嗽:茶子、百合等分。为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七丸,新汲水下。   (《喘嗽 ,不拘大人、小儿:用糯米泔少许磨茶子,滴入鼻中,令吸入口服之。口咬竹筒,少顷涎出如线。不过二、三次绝根,屡验。(《经验良方》)头脑鸣响,状如虫蛀,名大白蚁:以茶子为末,吹入鼻中,取效。(杨拱《医方摘要》)   果部第三十二卷 果之四   皋芦   (《拾遗》)【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释名】瓜芦(弘景)、苦 。   藏器曰:《南越志》云:龙川县有皋芦,一名瓜芦,叶似茗。土人谓之过罗,或曰物罗,皆夷语也。   【集解】弘景《苦菜注》曰:南方有瓜芦,亦似茗。若摘取其叶,作屑煮饮,即通夜不睡。煮盐人惟资此饮,而交、广最所重,客来先设,乃加以香 之李 曰:按:此木即皋芦也。生南海诸山中,叶似茗而大,味苦涩,出新平县。南人取作茗饮,极重之,如蜀人饮茶也。   时珍曰:皋芦叶状如茗,而大如手掌。 碎泡饮,最苦而色浊,风味比茶不及远矣。今广人用之,名曰苦 。   叶   【气味】苦,平,无毒。   时珍曰:寒。胃冷者不可用。   【主治】煮饮,止渴明目除烦,令人不睡,消痰利水(藏器)。   通小肠,治淋,止头痛烦热(李 )。噙   果部第三十三卷   果之五   ( 类九种)   果部第三十三卷 果之五   甜瓜   (宋《嘉 》)【校正】自菜部移入此。并入《本经》瓜蒂。   【释名】甘瓜(《唐本》)、果瓜。   时珍曰:瓜字篆文,象瓜在须蔓间之形。甜瓜之味甜于诸瓜,故独得甘、甜之称。旧列菜部,误矣。按:王祯云:瓜类不同,其用有二:供果者为果瓜,甜瓜、西瓜是也;供菜者为菜瓜,胡瓜、越瓜是也。在木曰果,在地曰 。大曰瓜,小曰瓞。其子曰KT ,其肉曰瓤。其跗曰环,谓脱花处也;其蒂曰 ,谓系蔓处也。《礼记》为天子削瓜及瓜祭,皆指果瓜也。本草瓜蒂【集解】《别录》曰:瓜蒂生嵩高平泽,七月七日采,阴干。   颂曰:瓜蒂即甜瓜蒂也,处处有之。园圃所莳,有青、白二种,子色皆黄。入药当用早青瓜蒂为良。   时珍曰:甜瓜,北土、中州种莳甚多。二、三月下种,延蔓而生,叶大数寸,五、六月花开黄色,六、七月瓜熟。其类甚繁:有团有长,有尖有扁;大或径尺,小或一捻;其棱或有或无;其色或青或绿,或黄斑、糁斑,或白路、黄路;其瓤或白或红,其子或黄或赤,或白或黑。按:王祯《农书》云:瓜品甚多,不可枚举。以状得名,则有龙肝、虎掌、兔头、狸首、羊髓、蜜筒之称;以色得名,则有乌瓜、白团、黄 、白 、小青、大斑之别。然其味,不出乎甘香而已。《广志》惟以辽东、敦煌、庐江之瓜为胜。然瓜州之大瓜,阳城之御瓜,西蜀之温瓜,永嘉之寒瓜,未可以优劣论也。甘肃甜瓜,皮、瓤皆甘胜糖蜜,其皮曝干犹美。浙中一种阴瓜,种于阴处,熟则色黄如金,肤皮稍浓,藏之至春,食之如新。此皆种之功,不必拘于土地也。甜瓜子曝裂取仁,可充果食。凡瓜最畏麝气,触之甚至一蒂不收。   瓜瓤   【气味】甘,寒,滑,有小毒。   大明曰:无毒。   思邈曰:多食,发黄胆,令人虚羸多忘,解药力。病后食多,或反胃。香港脚人食之,患永不除也。   诜曰:多食,令人阴下湿痒生疮,动宿冷症癖病,破腹,发虚热,令人 气弱,脚手无力。少食则可。《龙鱼河图》云:凡瓜有两鼻、两蒂者,杀人。五月瓜沉水者,食之得冷病,终身不瘥。九月被霜者,食之冬病寒热。与油饼同食,发病。多食瓜作胀者,食盐花即化。   弘景曰:食瓜多,即入水自渍,便消。   时珍曰:张华《博物志》言:人以冷水渍至膝,可顿啖瓜至数十枚;渍至项,其啖转多,水皆作瓜气也。则水浸消瓜,亦物性也。瓜最忌麝与酒,凡食瓜过多,但饮酒及水服麝香,尤胜于食盐、渍水也。   【主治】止渴,除烦热,利小便,通三焦间壅塞气,治口鼻疮(《嘉 》)。暑月食之,永不中【发明】宗 曰:甜瓜虽解暑气,而性冷,消损阳气,多食未有不下利者。贫下多食,深秋作痢,最为难治。惟以皮蜜浸收之良,皮亦可作羹食。   弘景曰:凡瓜皆冷利,早青者尤甚。熟瓜除瓤食之,不害人。   时珍曰:瓜性最寒,曝而食之尤冷。故《稽圣赋》云:瓜寒于曝,油冷于煎,此物性之异也。王冀《洛都赋》云:瓜则消暑荡 ,解渴疗饥。又《奇效良方》云:昔有男子病脓血恶痢,痛不可忍。以水浸甜瓜食数枚,即愈。此亦消暑之验也。   瓜子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