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 第 369 页/共 603 页
赤白带下: 子、石菖蒲等分,为末。每旦盐、酒温服二钱。(《经验方》)久泻虚痢腹痛者: 子丸治之。 子、肉豆蔻各一两,陈米一两半。以米一分同二味炒黄为末;一分生碾为末,粟米粥丸梧桐子大。每陈米饮下五十丸,日三服。(《
果部第三十二卷 果之四
盐麸子
(《开宝》)【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释名】五 (音倍)、盐肤子(《纲目》)、盐梅子(同)、盐 子(同)、木盐(《通志》)、天盐(《灵草篇》)、叛奴盐(藏器曰:蜀人谓之酸桶,亦曰酢桶。吴人谓之盐麸。戎人谓之木盐。
时珍曰:其味酸、咸,故有诸名。《山海经》云:橐山多 木。郭璞注云: 木出蜀中,七、八月吐穗,成时如有盐粉,可以酢羹。即此也。后人【集解】藏器曰:盐麸子生吴、蜀山谷。树状如椿。七月子成穗,粒如小豆。上有盐似雪,可为羹用。岭南人取子为末食之,酸咸止渴,将以防瘴。
时珍曰:肤木即 木,东南山原甚多。
木状如椿。其叶两两对生,长而有齿,面青背白,有细毛,味酸。正叶之下,节节两边,有直叶贴茎,如箭羽状。五、六月开花,青黄色成穗,一枝累累。七月结子,大如细豆而扁,生青,熟微紫色。其核淡绿,状如肾形。核外薄皮上有薄盐,小儿食之,滇、蜀人采为木盐。
叶上有虫,结成五倍子,八月取之。详见虫部。《后魏书》云:勿吉国,水气咸凝,盐生树上。即此物也。别有咸平树、咸草、酸角,皆其类也。附见于下:【附录】咸平树 真腊国人,不能为酸,但用咸平树叶
酸角
云南、临安诸处有之。状如猪牙皂荚,浸水和羹,酸美如醋。
咸草
扶桑东有女国,产咸草。叶似邪蒿,而气香味咸,彼人食之。
子
【气味】酸、咸,微寒,无毒。盐霜制汞、硫。
【主治】除痰饮瘴疟,喉中热结喉痹,止渴,解酒毒黄胆,飞尸蛊毒,天行寒热,痰嗽,变白,生毛发,去头上白屑,捣末服之(藏器)。生津,降火化痰,润肺滋肾,消毒止痢收汗,治风湿眼病(时珍)。
【发明】时珍曰:盐麸子气寒味酸而咸,阴中之阴也。咸能软而润,故降火化痰消毒;酸能收而涩,故生津润肺止痢。肾主五液:入肺为痰,入脾为涎,入心为汗,入肝为泪,自入为唾,其本皆水也。盐麸、五倍先走肾、肝,有救水之功。所以痰涎、盗汗、风湿、下泪、涕唾之证,皆宜用之。
树白皮
【主治】破血止血,蛊毒血痢,杀蛔虫,并煎服之(《开
根白皮
【主治】酒疸,捣碎,米泔浸一宿,平旦空腹温服一、二升(《开宝》)。诸骨鲠,以醋煎浓汁,时呷之(时珍)。
【发明】时珍曰:按:《本草集议》云:盐麸子根能软鸡骨。岑公云:有人被鸡骨鲠,项肿可畏。用此根煎醋,啜至三碗,便吐出也。又彭医官治骨鲠,以此根捣烂,入盐少许,绵裹,以线系定吞之,牵引上下,亦钓出骨也。
果部第三十二卷 果之四
醋林子
(《图经》)【校正】自外类移入此。
【释名】时珍曰:以味得名。
【集解】颂曰:醋林子,生四川邛州山野林箐中。木高丈余,枝叶繁茂。三月开白花,四出。九月、十月子熟,累累数十枚成朵,生青熟赤,略类樱桃而蒂短。熟时采之阴干,连核用。土人以盐、醋收藏,充果食。其叶味酸,夷獠人采得,入盐和鱼
实
【气味】酸,温,无毒。
【主治】久痢不瘥,及痔漏下血,蛔咬心痛,小儿疳蛔,心腹胀满黄瘦,下寸白虫,单捣为末,酒调一钱匕服之甚效。盐、醋藏者,食之生津液,醒酒止渴。多食,令人口舌粗拆也(苏颂)。
果部第三十二卷 果之四
茗
(《唐本草》)【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释名】苦KT (搽、颂曰:郭璞云:早采为荼,晚采为茗,一名 ,蜀人谓之苦荼。
陆羽云:其名有五:一荼,二 ,三 ,四茗时珍曰:杨慎《丹铅录》云:荼,即古茶字(音途)。《诗》云“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是也。颜师古云:汉时荼陵,始转途音为宅加切,或言六经无茶字,未深考耳。
【集解】《神农食经》曰:荼茗生益州及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恭曰:茗生山南。汉中山谷。《尔雅》云: ,苦荼。郭璞注云:树小似栀子。冬生叶,可颂曰:今闽、浙、蜀荆、江湖、淮南山中皆有之,通谓之荼。春中始生嫩叶,蒸焙去苦水,末之乃可饮。与古所食,殊不同也。陆羽《茶经》云:茶者,南方嘉木。自一尺、二尺至数十尺,其巴川峡山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木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其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艺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者上,舒者次。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茶之笋者,生于烂石之间,长四五寸,若蕨之始抽,凌露采之。茶之芽者,发于丛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于枝颠采之。采得蒸焙封干,有千类万状也。略而言之:如胡人靴者蹙缩然,如 牛臆者廉 然,浮云出山者轮 然,飙风拂水者涵澹然,皆茶之精好者也。如竹箨,如霜荷,皆茶之瘠老者也。其别者,有石楠芽、枸杞芽、枇杷芽,皆治风疾。又有皂荚芽、槐芽、柳芽,乃上春摘其芽和茶作之。故今南人输官茶,往往杂以众叶。
惟茅芦竹箬之类不可入,自余山中草木芽叶,皆可和合,椿、柿尤奇。真茶性冷,惟雅州蒙山出者温而主疾。毛文锡《茶谱》云:蒙山有五顶,上有茶园,其中顶曰上清峰。昔有僧人病冷且久,遇一老父谓曰:蒙之中顶茶,当以春分之先后,多构人力,俟雷发声,并手采择,三日而止。若获一两,以本处水煎服,即能祛宿疾;二两当眼前无疾,三两能固肌骨,四两即为地仙矣。其僧如说,获一两余服之,未尽而疾瘳。其四顶茶园,采摘不废。惟中峰草木繁密,云雾蔽亏,鸷兽时出,故人迹不到矣。近岁稍贵此品,制作亦精于他处。
陈承曰:近世蔡襄述闽茶极备。惟建州北苑数处产者,性味与诸方略不同。今亦独名蜡茶,上供御用。碾治作饼,日晒得火愈良。其他者或为芽,或为末收贮,若微见火便硬,不可久收,色味俱败。惟鼎州一种芽茶,性味略类建茶,今汴中及河北、京西等处磨为末,亦冒腊茶者,是也。
宗 曰:苦荼即今茶也。陆羽有《茶经》,丁谓有《北苑茶录》,毛文锡有《茶谱》,蔡宗颜有《茶对》,皆甚详。
然古人谓茶为雀舌、麦颗,言其至嫩也。又有新芽一发,便长寸余,其粗如针,最为上品,其根干、水土力皆有余故也。雀舌、麦颗又在下品,前人未知尔。
时珍曰:茶有野生、种生,种者用子。其子大如指顶,正圆黑色。其仁入口,初甘后苦,最戟人喉,而闽人以榨油食用。二月下种,一坎须百颗乃生一株,盖空壳者多故也。畏水与日,最宜坡地荫处。清明前采者上,谷雨前者次之,此后皆老茗尔。采、蒸、揉、焙、修造皆有法,详见《茶谱》。茶之税始于唐德宗,盛于宋、元,及于我朝,乃与西番互市易马。
夫茶一木尔,下为民生日用之资,上为朝廷赋税之助,其利博哉。昔贤所称,大约谓唐人尚茶,茶品益众。有雅州之蒙顶、石花、露芽、谷芽为第一,建宁之北苑龙凤团为上供。蜀之茶,则有东川之神泉兽目,硖州之碧涧明月,夔州之真香,邛州之火井,思安黔阳之都濡,嘉定之峨眉,泸州之纳溪,玉垒之沙坪。楚之茶,则有荆州之仙人掌,湖南之白露,长沙之铁色,蕲州蕲门之团面,寿州霍山之黄芽,庐州之六安英山,武昌之樊山,岳州之巴陵,辰州之溆浦,湖南之宝庆、茶陵。吴越之茶,则有湖州顾渚之紫笋,福州方山之生芽,洪州之白露,双井之白毛,庐山之云雾,常州之阳羡,池州之九华,丫山之阳坡,袁州之界桥,睦州之鸠坑,宣州之阳坑,金华之举岩,会稽之日铸。皆产茶有名者。其他犹多,而猥杂更甚。
按:陶隐居注苦菜云:酉阳、武昌、庐江、晋陵皆有好茗,饮之宜人。凡所饮物,有茗及木叶、天门冬苗、菝 叶,皆益人。余物并冷利。又巴东县有真茶,火焙作卷结,为饮亦令人不眠。俗中多煮檀叶及大皂李叶作茶饮,并冷利。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也。今人采槠、栎、山矾、南烛、乌药诸叶,皆可为饮,以乱茶云。
叶
【气味】苦、甘,微寒,无毒藏器曰:苦寒,久食,令人瘦,去人脂,使人不睡。饮之宜热,冷则聚痰。
胡洽曰:与榧同食,令人身重。
李鹏飞曰:大渴及酒后饮茶,水入肾经,令人腰、脚、膀胱冷痛,兼患水肿、挛痹诸疾。大抵饮茶宜热、宜少,不饮尤佳,空腹最忌之。
时珍曰:服威灵仙、土茯苓者,忌饮茶。
【主治】 疮,利小便,去痰热,止渴,令人少睡,有力悦志(《神农食经》)。下气消食。作饮,加茱萸清头目,治中风昏愦,多睡不醒(好古)。治伤暑。合醋,治泄痢,甚效(陈承)。炒煎饮,治热毒赤白痢。同芎 、葱白煎饮,止头痛【发明】好古曰:茗茶气寒味苦,入手、足厥阴经。治阴证汤药内入此,去格拒之寒,及治伏阳,大意相机曰:头目不清,热熏上也。以苦泄其热,则上清矣。且茶体轻浮,采摘之时,芽 初萌,正得春升之气,味虽苦而气则薄,乃阴中之阳,可升可降。利头目,盖本诸此。
汪颖曰:一人好烧鹅炙爆,日常不缺。人咸防其生痈疽,后卒不病。访知其人每夜必啜凉茶一碗,乃知茶能解炙爆之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