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 第 368 页/共 603 页
之才曰:蓼实为之使。恶丹参、硝石、白垩,畏紫石英。
【主治】温中下气,止痛,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咳逆寒热(《本经》)。利五脏,去痰冷逆气,饮食不消,心腹诸冷绞痛,中恶,心腹痛(《别录》)。霍乱转筋,胃冷吐泻腹痛,产后心痛,治遍身 痹刺痛,腰脚软弱,利大肠壅气,肠风痔疾,杀三虫(甄权)。杀恶虫毒,牙齿虫 ,鬼魅疰气(藏器)。下产后余血,治肾气、香港脚水肿,通关节,起阳健脾(大明)。主痢,止泻,浓肠胃,肥健人(孟诜)。治痞满塞胸,咽膈不通,润肝燥脾(好古)。
开郁化滞,治吞酸,厥阴痰涎头痛,阴【发明】颂曰:段成式言椒气好下,茱萸气好上。言其冲膈,不可为服食之药,故多食冲眼又脱发也。
宗 曰:此物下气最速,肠虚人服之愈甚。
元素曰:气味俱浓,浮而降,阳中阴也。其用有三:去胸中逆气满塞,止心腹感寒,痛,消宿酒,为白豆蔻之使也。
杲曰:浊阴不降,厥气上逆,咽膈不通,食则令人口开目瞪,阴寒隔塞,气不得上下。
此病不已,令人寒中,腹满膨胀下利。宜以吴茱萸之苦热,泄其逆气,用之如神,诸药不可代也。不宜多用,恐损元气。
好古曰: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宜此主之。震、坤合见,其色绿。故仲景吴茱萸汤、当归四逆汤方,治厥阴病及温脾胃,皆用此也。
时珍曰:茱萸辛热,能散能温;苦热,能燥能坚。故其所治之症,皆取其散寒温中、燥湿解郁之功而已。案:《朱氏集验方》云:中丞常子正苦痰饮,每食饱或阴晴节变率同,十日一发,头疼背寒,呕吐酸汁,即数日伏枕不食,服药罔效。宣和初为顺昌司禄,于太守蔡达道席上,得吴仙丹方服之,遂不再作。每遇饮食过多腹满,服五、七十丸便已。少顷小便作茱萸气,酒饮皆随小水而去。前后痰药甚众,无及此者。用吴茱萸(汤泡七次)、茯苓等分,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熟水下五十丸。梅杨卿方:只用茱萸酒浸三宿,以茯苓末拌之,晒干。每吞百粒,温酒下。又咽喉口舌生疮者,以茱萸末醋调贴两足心,移夜便愈。其性虽热,而能引热下行,盖亦从治之义;而谓茱萸之性上行不下者,似不然也。有人治小儿痘疮口噤者,啮茱萸一、二粒,抹之即开,亦取其辛散耳。
【附方】旧二十四,新二十二。
风 痒痹:茱萸一升,酒五升,煮取一升半,温洗之,立止。(孟诜《食疗》)贼风口偏,不能语者:茱萸一升,姜豉三升,清酒五升,和煎五沸,待冷服半升,一日三服,得少汗即瘥。(同上)冬月感寒:吴茱萸五钱。煎汤服之,取汗。
头风作痛:茱萸煎浓汤,以绵染,频拭发根良。(《千金翼方》)呕涎头痛:吴茱萸汤:用茱萸一升,枣二十枚,生姜一大两,人参一两,以水五升,煎取三升,每服七合,日三服。(仲景方)呕而胸满:方同上。
香港脚冲心:吴茱萸、生姜擂汁饮,甚良。(孟诜方)肾气上哕:肾气自腹中起,上筑于咽喉,逆气连属而不能出,或至数十声,上下不得喘息。此由寒伤胃脘,肾虚气逆,上乘于胃,与气相并。《难经》谓之哕。《素问》云:病深者,其声哕。宜服此方。如不止,灸期门、关元、肾俞穴。用吴茱萸(醋炒热)、橘皮、附子(去皮)各一两,为末,面糊丸梧桐子大。每姜汤下七十丸。(孙氏《仁存方》)阴毒伤寒,四肢逆冷:用茱萸一升,酒拌湿,绢袋二个,包蒸极热,更互熨足心。候气透,中恶心痛:吴茱萸五合。酒三升,煮沸,分三服。(心腹冷痛:方同上。(《千金》)冷气腹痛:吴茱萸二钱擂烂,以酒一钟调之。用香油一杯,入锅煎热,倾茱萸酒入锅,煎一滚,取服立止。(唐瑶《经验方》)脾元气痛,发歇不可忍:用茱萸一两,桃仁一两。和炒茱萸焦,去茱萸,取桃仁去皮尖,研细,葱白三茎,煨熟,酒浸温服。(《经验寒疝往来:吴茱萸一两,生姜半两,清酒一升,煎温分服。(《肘后方小肠疝气:夺命丹:治远年近日,小肠疝气,偏坠掣疼,脐下撮痛,以致闷乱,及外肾肿硬,日渐滋长,及阴间湿痒成疮。用吴茱萸(去梗)一斤,分作四分:四两酒浸,四两醋浸,四两汤浸,四两童子小便浸一宿,同焙干,泽泻二两,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盐汤或酒吞下。《如宜方》名星斗丸。(《和剂局方》)小儿肾缩乃初生受寒所致:用吴茱萸、硫黄各半两。同大蒜研,涂其腹;仍以蛇床子烟熏之。
妇人阴寒十年无子者:用吴茱萸、川椒各一升。为末,炼蜜丸弹子大。绵裹纳阴中,日再易之。但子宫开,即有子也。(《经心录》)子肠脱出:茱萸三升,酒五升,煎二升,分三服。(《兵部手集》)醋心上攻如浓醋:用茱萸一合,水三盏,煎七分,顿服。近有人心如蜇破,服此,二十年不发也。累用有效。(同上)食已吞酸,胃气虚冷者:吴茱萸(汤泡七次焙)、干姜(炮)等分。为末,汤服一钱。(《圣惠方》)转筋入腹:茱萸(炒)二两,酒二盏,煎一盏,分二服。得下即安。(《圣济录》)霍乱干呕不止:吴多年脾泄:老人多此,谓之水土同化。吴茱萸三钱泡过,入水煎汁,入盐少许,通口服。
盖茱萸能暖膀胱,水道脏寒泄泻,倦怠减食:吴茱萸(汤泡过,炒),猪脏半条,去脂洗净,装满扎定,文火煮熟,滑痢不止:方同上。
下痢水泄:吴茱萸(泡,炒)、黄连(炒)各二钱,水煎服。未止再服。(《圣赤白下痢:《和剂局方》戊己丸:治脾胃受湿,下痢腹痛,米谷不化。用吴茱萸、黄连、白芍药各一两,同炒为末,蒸饼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米饮下。《百一选方》变通丸:治赤白痢日夜无度,及肠风下血。用川黄连二两,吴茱萸二两(汤泡七次),同炒香,拣出各自为末,粟米饭丸梧桐子大,另收。每服三十丸。赤痢,甘草汤下黄连丸;白痢,干姜汤下茱萸丸;赤白痢,各用十五丸,米汤下。此乃浙西河山纯老以传苏韬光者,救人甚效。
邓笔峰《杂兴方》二色丸:治痢及水泄肠风。用吴茱萸二两,黄连二两,同炒香,各自为末。
以百草霜末二两,同黄连作丸;以白芍药末二两,同茱萸作丸。各用饭丸梧桐子大,各收。
每服五十丸:赤痢,乌梅汤下连霜;白痢,米饮下茱芍丸;赤白痢,各半服之。
赤痢脐痛:茱萸合黑豆汤吞之。(《千金方》)肠痔常血,下部痒痛如虫咬者:掘地作坑烧赤,以酒沃之,捣茱萸二升入坑,乘热坐有孔板熏之,冷乃下。不过三、四度愈。(《肘后方》)腹中症块:茱萸三升捣,和酒煮熟,布裹熨症上。冷更炒热,更番熨之。症移走,逐熨之产后盗汗,啬啬恶寒:茱萸一鸡子大。酒三升,渍半日,煮服。(《千金翼》)口疮口疳:茱萸末,醋调涂足心,一夕愈。(《集简方》)咽喉作痛:方同上。
牙齿疼痛:茱萸煎酒,含漱之。(孟诜《本草》)小儿头疮:吴茱萸,炒焦,为末,入汞粉少许,猪脂、醋调涂之。(《圣惠方》)小儿瘭疮:一名火灼疮,一名火烂疮。茱萸煎酒,拭之良。(《兵部手集》)老小风疹:方同上。(《千金》)痈疽发背及发乳诸毒:用吴茱萸一升,捣为末。用苦酒调涂帛上,贴之。(《外台秘要》)阴下湿痒:吴茱萸煎汤,频洗取效。(同上)骨在肉中不出者:咀茱萸封之,骨当腐出。(孟诜《食疗》)鱼骨入腹,刺痛不得出者:吴茱萸水煮一盏,温服,其骨必软出。未出再服。(同上)蛇咬毒疮:用吴茱萸一两为末。冷水和,作三服,立安。(《胜金方》)肩疽白秃:并用吴茱萸盐淹过,炒研,醋和涂之。(《活幼口议》)寒热怪病:寒热不止,数日四肢坚如石,击之似钟磬声,日渐瘦恶。用茱萸、木香等分,煎汤饮之愈。(夏子益方)
叶
【气味】辛、苦,热,无毒。
【主治】霍乱下气,止心腹痛冷气。内外肾钓痛,盐碾罨之,神验,干即易。转筋者同艾捣,以醋和罨之(大明)。治大寒犯脑,头痛,以酒拌叶,袋盛蒸熟,更互枕熨之,痛止为度(时珍)
枝
【主治】大小便卒关格不通,取南行枝,如手第二指中节,含之立下(苏颂。出姚僧坦《集验方》)。
根及白皮
【气味】同叶。
【主治】杀三虫(《本经》)。蛲虫。治喉痹咳逆,止泄注,食不消,女子经产余血,疗白癣(《别录》)。杀牙齿虫,止痛(藏器)。治中恶【附方】旧二,新二。
寸白虫:茱萸东北阴细根(大如指者勿用,洗去土)四两,切,以水、酒各一升渍一宿,平旦分再服,当取虫下。(《千金方》)肝劳生虫,眼中赤脉:吴茱萸根(为末)一两半,粳米半合,鸡子白三个,化蜡一两半。
和丸小豆大。每米汤下三十丸,当取虫下。
脾劳发热,有虫在脾中为病,令人好呕者:取东行茱萸根(大者)一尺,大麻子八升,橘皮二两,三物 咀,以酒一斗,浸一宿,微火薄暖之,绞去滓,平旦空腹服一升,取虫下,或死或半烂,或下黄汁。凡作药时,切忌言语。(《删繁方》)肾热肢肿拘急:茱萸根一合半,桑白皮三合,酒二升,煮一升,日二
果部第三十二卷 果之四
食茱萸
(《唐本草》)【校正】自木部移入此,并入《拾遗》 子。
【释名】KT (音杀)、 (音毅)、艾子辣子。
弘景曰:《礼记》名 ,而俗中呼为KT 子,当是不识 字也。
恭曰:《尔雅》云:椒KT 丑 。陆机《诗疏》云:椒,KT 属也。并有KT 名,陶说误矣。
时珍曰:此即 子也。蜀人呼为艾子,楚人呼为辣子,古人谓之 及KT 子。因其辛辣,蜇口惨腹,使人有杀毅党然之状,故有诸名。苏恭谓茱萸之开口者为食茱萸。孟诜谓茱萸之闭口者为 子。马志谓粒大、色黄黑者为食茱萸,粒紧小、色青绿者为吴茱萸。陈藏器谓吴、食二茱萸是一物,入药以吴地者为良,不当重出此条,只可言汉与吴,不可言食与不食。时珍窃谓数说皆因茱萸二字相混致误耳。不知吴茱、食茱乃一类二种。茱萸取吴地者入药,故名吴茱萸。 子则形味似茱萸,惟可食用,故名食茱萸也。陈藏器不知食茱萸即 子,重出 子一条,正自误矣。按:曹宪《博雅》云: 子、越椒,茱萸也。郑樵《通志》云:子,一名食【集解】颂曰: 子出闽中、江东。其木高硕似樗,茎间有刺。其子辛辣如椒,南人淹藏作果品,或以寄远。《吴越春秋》云又曰:食茱萸,南北皆有之。其木亦甚高硕,有长及百尺者。枝茎青黄,上有小白点。
叶类油麻,其花黄色。蜀人呼为艾子,《礼记》所谓 者是也。 、艾,声相近也。宜入食羹中,能发辛香。
时珍曰:食茱萸、 子、辣子,一物也。高木长叶,黄花绿子,丛簇枝上。
味辛而苦,土人八月采,捣滤取汁,入锻石搅成,名曰艾油,亦曰辣米油,始辛辣蜇口,入
实
【气味】辛、苦,大热,无毒。时珍曰:有小毒,动脾火,病目者忌之。
颖曰:发疮痔、浮肿、虚恚。
之才曰:畏紫石英。
【主治】功同吴茱萸,力稍劣尔。疗水气用之佳(苏恭)。
心腹冷气痛,中恶,除咳逆,去脏腑冷,温中,甚良(孟诜)。
疗蛊毒飞尸着喉口者,刺破,以子揩之,令血出,当下涎沫。煮汁服之,去暴冷腹痛,食不消,杀腥物(藏器)。治冷痢带下,暖胃燥湿(时珍)。
【附方】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