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 第 354 页/共 603 页

(宋《开宝》)【释名】KT (古榛字)。   时珍曰:案:罗氏《尔雅翼》云:《礼记》郑玄注云:关中甚多此果。关中,秦地也。   榛之从秦,盖取此意。《左传》云:女贽不过榛、栗、枣、 ,以告虔也。则榛有臻至之义,以其名告己之虔也。古作KT ,从辛,从木。俗作莘,误矣。莘,音诜。   【集解】志曰:榛生辽东山谷。树高丈许。子如小栗,军行食之当粮。中土亦有。郑玄云:关中 、坊甚多。   颂曰:桂阳有KT 而丛生,实大如杏子中仁,皮子形色与栗无异,但小耳。   大明曰:新罗榛子肥白,最良。   时珍曰:榛树低小如荆,丛生。冬末开花如栎花,成条下垂,长二、三寸。二月生叶如初生樱桃,叶多皱纹而有细齿及尖。其实作苞,三、五相粘,一苞一实。实如栎实,下壮上锐,生青熟褐,其壳浓而坚,其仁白而圆,大如杏仁,亦有皮尖,然多空者,故谚云十榛九空。按:陆机《诗疏》云:榛有两种:一种大小、枝叶、皮树皆如栗,而子小,形如橡子,味亦如栗,枝茎可以为烛,《诗》所谓树之榛栗者也;一种高丈余,枝叶如木蓼,子作胡桃味,辽、代、上党甚多   仁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益气力,实肠胃,令人不饥、健行(《开宝》)。止饥,调中开胃,甚验(大明)   果部第三十卷 果之二   阿月浑子   (《拾遗》)【校正】自木部移入此,并入《海药》无名木皮。   【释名】胡榛子(《拾遗》)、无名子(《海药》)。   【集解】藏器曰:阿月浑子生西国诸番,与胡榛子同树,一岁胡榛子,二岁阿月浑子也曰:按:徐表《南州记》云:无名木生岭南山谷,其实状若榛子,号无名子,波斯家呼为阿月浑子也。   仁   【气味】辛,温,涩,无毒。   【主治】诸痢,去冷气,令人肥健(藏器)。治腰冷,阴肾虚弱,房中术多用之,得木香、山茱萸良(李 )。   无名木皮   (《海药》)【气味】辛,大温,无毒。   【主治】阴肾萎弱,囊下湿痒,并煎汁小浴,极妙( )。   果部第三十卷 果之二   槠子   (《拾遗》)【校正】原附钩栗,今析出。   【集解】藏器曰:槠子生江南。皮、树如栗,冬月不凋,子小于橡子。   颖曰:槠子有苦、甜二种,治作粉食、糕食,褐色甚佳。   时珍曰:槠子,处处山谷有之。其木大者数抱,高二、三丈。叶长大如栗,叶稍尖而浓坚光泽,锯齿峭利,凌冬不凋。三、四月开白花成穗,如栗花。结实大如槲子,外有小苞,霜后苞裂子坠。子圆褐而有尖,大如菩提子。内仁如杏仁,生食苦涩,煮、炒乃带甘,亦可磨粉。甜槠子粒小,木纹细白,俗名面槠。苦槠子粒大,木纹粗赤,俗名血槠。其色黑者名铁槠。按:《山海经》云:前山有木,其名曰槠。郭璞注曰:槠子似柞子,可食,冬月采之。   木作屋柱、棺材,难腐也。   仁   【气味】苦、涩,平,无毒。   时珍曰:案:《正要》云:酸、甘,微寒。不可多食。   【主治】食之不饥,令人健行,止泄痢,破恶血,止渴(藏器)。   皮、叶   【主治】煮汁饮,止产妇血(藏器)。嫩叶:贴 疮,一日三换,良(吴瑞)。   果部第三十卷 果之二   钩栗   (《拾遗》)【释名】巢钩子(《拾遗》)、甜槠子。   瑞曰:钩栗即甜槠子。   时珍曰:钩、槠二字,方音相近。其状如栎,当作钩栎。   【集解】藏器曰:钩栗生江南山谷。木大数围,冬月不凋,其子似栗而圆小。又有雀子,相似而圆黑,久食不饥。详槠子下。   仁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食之不饥,浓肠胃,令人肥健(藏器)。   果部第三十卷 果之二   橡实   (音象。《唐本草》)【校正】自木部移入。   【释名】橡斗(《说文》)、皂斗(同)、栎 (音历求)、柞子(音作)、 (杼同。序、暑禹锡曰:案:《尔雅》云:栩,杼也。又曰:栎,其实 。孙炎注云:栩,一名杼也。   栎,似樗之木也。 ,盛实之房也。其实名橡,有 自裹之。《诗 唐风》云:集于苞栩。《秦风》云:山有苞栎。陆机注云:即柞栎也。秦人谓之栎,徐人谓之杼,或谓之栩。其子谓之皂,亦曰皂斗。其壳煮汁可染皂也。今京洛、河内亦谓之杼。盖五方通语,皆一物也。   时珍曰:栎,柞木也。实名橡斗、皂斗,谓其斗 剜象斗,可以染皂也。南人呼皂如柞,音相近也。   【集解】颂曰:橡实,栎木子也。所在山谷皆有。木高二、三丈。三、四月开花黄色,八、九月结实。其实为皂斗,槲、栎皆有斗,而以栎为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