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 第 351 页/共 603 页

时珍曰:案:郭义恭《广志》云:枇杷易种,叶微似栗,冬花春实。其子簇结有毛,四月熟,大者如鸡子,小者如龙眼,白者为上,黄者次之。无核者名焦子,出广州。又杨万里诗云:大叶耸长耳,一枝堪满盘。荔枝分与核,金橘却无酸。颇尽其状。注《文选》者以枇杷为卢橘,误矣。详金橘。   实   【气味】甘、酸,平,无毒。   志曰:寒。诜曰:温。多食发痰热,伤脾。同炙肉及热面食,令人患热毒黄疾。   【主治】止渴下气,利肺气,止吐逆,主上焦热,润五脏(大明)。   叶   【修治】恭曰:凡用须火炙,以布拭去毛。不尔射人肺,令咳不已。或以粟秆作刷曰:凡采得,秤湿叶重一两,干者三叶重一两,乃为气足,堪用。粗布拭去毛,以甘草汤洗一遍,用绵再拭干。每一两,以酥二钱半涂上,炙过用。   时珍曰:治胃病,以姜汁涂炙;治肺病,以蜜水涂炙,乃良。   【气味】苦,平,无毒。   权曰:甘、微辛。弘景曰:煮汁饮之,则小冷。   【主治】猝 不止,下气,煮汁服(《别录》)。弘景曰:若不暇煮,但嚼汁咽,亦瘥)。治呕哕不止,妇人产后口干(大明)。煮汁饮,主渴疾,治肺气热嗽,及肺风疮,胸面上疮【发明】时珍曰:枇杷叶,气薄味浓,阳中之阴。治肺胃之病,大都取其下气之功耳。   气下则火降痰顺,而逆者不逆,呕者不呕,渴者不渴,咳者不咳矣。   宗 曰:治肺热嗽甚有功。一妇人患肺热久嗽,身如火炙,肌瘦将成痨。以枇杷叶、木通、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白皮各等分,大黄减半。如常治讫,为末,蜜丸樱桃大。食后、夜卧各含化一丸,未终剂而愈矣。   【附方】新七。   温病发哕因饮水多者:枇杷叶(去毛,炙香)、茅根各半斤。水四升,煎二升,稍稍饮之反胃呕哕:枇杷叶(去毛,炙)、丁香各一两,人参二两。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三片衄血不止:枇杷叶(去毛),焙研末。茶服一、二钱,日二。(同上)酒 赤鼻:枇杷叶、栀子仁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日三服。(《本事》)面上风疮:方同上。   痔疮肿痛:枇杷叶(蜜灸)、乌梅肉(焙)。为末。先以乌梅汤洗,贴之。(《集要》)痘疮溃烂:枇杷叶,煎汤洗之。(《摘玄》)   花   【主治】头风,鼻流清涕。辛夷等分,研末,酒服二钱,日二服(时珍)。   木白皮   【主治】生嚼咽汁,止吐逆不下食,煮汁冷服,尤佳(思邈)。   果部第三十卷 果之二   杨梅   (宋《开宝》)【释名】 子(音求)。   时珍曰:其形如水杨子而味似梅,故名。段氏《北户录》名 子。扬州人呼白杨梅为圣僧。   【集解】志曰:杨梅,生江南、岭南山谷。树若荔枝树,而叶细阴青。子形似水杨子,而生青熟红,肉在核上,无皮壳。四月、五月采之。南人腌藏为果,寄至北方。   时珍曰:杨梅树叶如龙眼及紫瑞香,冬月不凋。二月开花结实,形如楮实子,五月熟,有红、白、紫三种,红胜于白,紫胜于红,颗大而核细,盐藏、蜜渍、糖收皆佳。东方朔《林邑记》云:邑有杨梅,其大如杯碗,青时极酸,熟则如蜜。用以酿酒,号为梅香酎,甚珍重之。赞宁《物类相感志》云:桑上接杨梅则不酸。杨梅树生癞,以甘草钉钉之则无。皆物理之妙也。   藏器曰:张华《博物志》言地瘴处多生杨梅,验之信然。   实   【气味】酸、甘,温,无毒。   诜曰:热,微毒。久食令人发热,损齿及筋。忌生葱同食。   瑞曰:发疮致痰。   【主治】盐藏食,去痰止呕哕,消食下酒。干作屑,临饮酒时服方寸匕,止吐酒(《开宝》)。止渴,和五脏,能涤肠胃,除烦愦恶气。烧灰服,断下痢,甚验。盐者常含一枚,咽汁,利五脏下气(诜)。   【附方】旧一,新三。   下痢不止:杨梅烧研,每米饮服二钱,日二服。(《普济》)头痛不止:杨梅为末,以少许 鼻取嚏,妙。   头风作痛:杨梅为末,每食后薄荷茶服二钱。或以消风散同煎服。或同捣末,以白梅肉和一切损伤,止血生肌,令无瘢痕:用盐藏杨梅和核捣如泥,做成挺子,以竹筒收之。凡遇   核仁   【主治】香港脚。   时珍曰:案,王明清《挥尘录》云:会稽杨梅为天下冠。童贯苦香港脚,或云杨梅仁可治之。郡守王嶷馈五十石,贯用之而愈。取仁法:以柿漆拌核曝之,则自裂出也。   树皮及根   【主治】煎汤,洗恶疮疥癣(大明)。煎水,漱牙痛。服之,解砒毒。   烧灰油【附方】新三。   中砒毒:心腹绞痛,欲吐不吐,面青肢冷。用杨梅树皮,煎汤二、三碗,服之即愈。(王硕《易简方》)风虫牙痛:《普济方》:用杨梅根(皮浓者),焙一两,川芎 五钱,麝香少许。研末。   每用半钱,鼻内 之,口中含水,涎出痛止。《摘要方》:用杨梅根皮、韭菜根、厨案上油泥等分。捣匀,贴于两腮上半时辰,其虫从眼角出也。屡用有效之方。   果部第三十卷 果之二   樱桃   (《别录》上品)【释名】莺桃(《礼注》)、含桃(《月令》)、荆桃。   宗 曰:孟诜《本草》言:此乃樱,非桃也。虽非桃类,以其形肖桃,故曰樱桃,又何疑焉?如沐猴梨、胡桃之类,皆取其形相似耳。《礼记》:仲春,天子以含桃荐宗庙,即此。故王维诗云:才是寝园春荐后,非干御苑鸟衔残。药中不甚用。   时珍曰:其颗如璎珠,故谓之樱。而许慎作莺桃,云莺所含食,故又曰含桃,亦通。案:《尔雅》云:楔(音戛),荆桃也。孙炎注云:即今樱桃。最大而甘者,谓之崖蜜。   【集解】颂曰:樱桃,处处有之,而洛中者最胜。其木多阴,先百果熟,故古人多贵之。其实熟时深红色者,谓之朱樱。紫色,皮里有细黄点者,谓之紫樱,味最珍重。又有正黄明者,谓之蜡樱。小而红者,谓之樱珠,味皆不及。极大者,有若弹丸,核细而肉浓,尤难得。   时珍曰:樱桃树不甚高。春初开白花,繁英如雪。叶团,有尖及细齿。结子一枝数十颗,三月熟时须守护,否则鸟食无遗也。盐藏、蜜煎皆可,或同蜜捣作糕食,唐人以酪荐食之。林洪《山家清供》云:樱桃经雨则虫自内生,人莫之见。用水浸良久,则虫皆出,乃可食也。试之果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