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313 页/共 3614 页

紫菀(去苗土)紫苏叶白前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麻黄(去根节汤煮掠去沫各半两)甘草(炙锉一分半)葶苈(微炒一分)上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半分拍碎。枣三枚擘破。同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温服。   桔梗汤治伤寒后咳嗽。   桔梗(炒一两)紫菀(去苗土一两半)桑根白皮(锉)赤茯苓(去黑皮)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人参(各一两)甘草(炙锉三分)贝母(去心炮)上粗捣筛。每服五钱匕。   水一盏半。入枣三枚擘破。同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温服。   柴胡汤治伤寒后咳嗽。经旬未愈。   柴胡(去苗)桑根白皮羌活(去芦头)百合〔各一(半)两〕当归(切焙一两半)石膏(碎)麻黄(去根节先煎掠去沫焙)天雄(炮裂去皮脐各二两)枳壳(去瓤麸炒)黄连(去须)贝母(煨去心)五味子桂(去粗皮)白石脂款冬花(各一两)黄芩(去黑心半两)杏仁(十枚去皮尖双仁炒)上锉如麻豆。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一枣大切。   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阿胶散   (出济生拔萃方)   治伤寒汗下后。咳嗽肺虚。声音嘶败者。   薯蓣(一两)阿胶(一两炒)人参(一两)五味子(一两)麦门冬(一两去心)白术(一两)干姜(三钱炮)桂枝(五钱)杏仁(三钱去皮尖)上锉细末。每服七钱。   水二盏。   生姜、乌梅各一钱。同煎服。   补肺散   (出济生拔萃方)   治伤寒汗下后。喘咳不止。恐致肺痿。   人参(一两)五味子(五钱)桑白皮(二两)款冬花(五钱)蛤蚧(一对)上为细末。   每服五钱。沸汤一盏。调服。   桔梗汤   (出济生拔萃方)   治伤寒汗下后。喘嗽烦躁。气滞涩。邪气逆者。   桔梗桑白皮(各一两)甘草贝母诃黎勒皮〔各三(五)钱〕上锉细。每服五钱。   水二盏。入五味子、乌梅肉各一钱。同煎。   如圣加人参藿香杏仁汤   (出济生拔萃方)   治伤寒汗下后。喘而噫气者。   甘草桔梗人参藿香(各五钱)杏仁(三个去皮尖)上锉细。每服五钱。水煎。   卷一百四十五 伤寒门   伤寒后发疟(附论)   夫伤寒变成疟者。因病瘥后。外邪未散。真脏尚虚。因为劳事。致二气交争。阴胜则发寒。阳胜则发热。阴阳偏胜即往来寒热。休作有时也。一日再发者。得汗必解。若伤寒八九日。得之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自调者。欲自愈也。或阳明证。烦热汗出。日晡所发热者。脉浮宜解表。脉实宜攻里。又有妇人热入血室。发热而更作寒者。当详辨之。   歌曰。似疟膀胱桂可医。清便不呕半麻枝。阳明实下浮须汗。血室柴胡小者奇。   似疟一名疟状。作止有时。非若寒热往来。或疏或数。或作或止无定时也。凡感冒之人。   忽觉毛寒股栗。筋节搜挛。百骸鼓撼。呕不欲食。其寒不可御。未几复转而发热者。此即温疟。不必谓疟脉自弦。或洪数或紧实。或虚缓。或刮涩。皆为疟状。但以外证别之。用药固有本条。然小柴胡汤如前斟酌加减。亦是活法。虽然血虚能生寒热。败血亦作寒热。阴阳相胜。虽一证各有一方。其间当以川芎为佐。太阳似疟证。脉洪浮。与桂枝汤。清便自可。不呕。日一二发。桂枝麻黄各半汤。其脉微缓微浮。则欲愈也。阳明似疟证。烦热汗出。日晡发热。脉浮虚。与桂枝汤。脉实。与承气汤。妇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如疟状者。小柴胡汤主之。疟后寒热。或潮热。见瘥后昏沉。调诸疟。通用二陈汤。热多者。加川芎、前胡。   寒多者。加川芎、草果。   方   柴胡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后发疟。寒热不定。四肢无力。心烦头疼。不思饮   食。   柴胡(三分去苗)鳖甲(一两半涂醋炙微黄去裙)知母(一两)桑根白皮(一两半锉)旋复花甘草(三分炙微赤锉)天灵盖(一两半涂酥炙微黄)上为散。每服四钱。以童子小便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入地黄汁半合。更煎一二沸。不计时候。温服。   半夏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十余日不解。往来寒热。发如温疟。胸膈满闷。宜   服。   半夏(汤洗七次去滑)人参(去芦头各一两)柴胡(二两去苗)黄芩(一两)甘草(一两炙微赤锉)栝蒌根(二两)上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枣三枚。   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黄芩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后。朝暮发寒热。或如疟状。   黄芩知母葛根(锉)麻黄(去根节各一两)甘草(炙微赤锉)川大黄(锉碎微炒各半两)上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热服。以衣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