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254 页/共 3614 页
济生竹叶汤
(出永类钤方)
治伤寒大霍乱吐泻后。心虚烦闷。内热不解。
竹叶麦门冬(去心)人参茯苓小麦(炒)制半夏(各一两)甘草(炙半两)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八分。温服。
香薷散
(出活人书)
治阴阳不顺。清浊相干。气射中焦。名霍乱。此皆由饱食
豚脍。啖乳酪海陆百品。无所不饔。多饮寒浆。卧冷席。风冷之气伤于脾胃。及诸食结
而不消。阴阳二气壅而不反。阳气欲降。阴气欲升。阴阳交错。变成吐利不已。百脉昏
乱。荣卫俱虚。冷搏于筋。令筋转。宜服此方。
香薷(穗一两半)浓朴(去皮三两)黄连(三两二味入生姜四两同杵炒令紫色)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酒半盏。同煎至七分。去滓。用新汲水频频浸换。令顿服之。药冷则效速也。仍煎时不得犯铁器。慢火煎之。兼治非时吐利。霍乱腹中撮痛。大渴烦躁。四肢逆冷。冷汗出。自两脚转筋疼痛。不可忍者。须井中沉令极冷。顿服之。乃有神效。
卷一百三十九 伤寒门
伤寒心腹痞满(附论)
夫伤寒太阳少阳并病。脉浮而下之。反入里。则作痞。痞者。心下满也。病发于阴者。
则不可下。下则心腹痞满。若按之自软。但气痞尔。不可复下也。若热毒瓦斯乘心。则心下痞满。面赤目黄。狂言恍惚者。此为内实。宜吐下之也。伤寒病发于阴。而医误下之。邪气入里。胃中虚。客气上逆。心下满不痛。按之不坚。此为痞也。法宜泻心。唯表未解者。未可攻之。当先解表。然后攻痞。若表解而里未和。或泻心而痞不解。其人口燥烦渴背急。随证处治。其眩冒而经脉动惕者。久则成痿。若表里俱虚之人。有气痞。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火针。因而致烦。面青黄。肤者。难治。其脉微浮。而气上冲咽喉。不能息者。
非痞。有寒在胸中故也。治属吐法。
活人书云。问心下满而不痛。此名痞也。伤寒本无痞。应其有身冷。医反下。遂成痞。
枳实理中丸最良。仲景治痞气诸汤中。有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此方平和。宜常用。仲景云。满而不痛为痞。柴胡不中与也。半夏泻心汤主之。此汤药味。盖本理中人参黄芩汤方也。审知是痞。先用桔梗枳壳汤。尤妙。缘桔梗枳壳行气下膈。先用之。无论结胸与痞。关脉须皆沉。若关脉浮者。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主之。关浮则结热。三黄以验也。泻肝。若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病患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发渴。口热烦。小便不利者。
五苓散主之。汗出表解。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此以医下之也。
若复下之。其痞益甚。甘草泻心汤主之。盖此非结热。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下利而心下痞。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并主之。若下利不止者。当治其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盖生姜泻心。甘草泻心汤。皆治中焦。此利在下焦。若只治中焦。则利益甚耳。服赤石脂禹余粮汤。利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五苓散主之。凡痞胀泻心汤不愈。然后可与陷胸丸下之。不可用陷胸汤。盖太猛。只用陷胸丸。大抵结胸与痞皆应。不然。表未解者。不可攻也。仲景云。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黄芩汤。
外证未解。心下妨闷者。非痞也。谓之支结。柴胡桂枝汤主之。胸胁满。微结。小柴胡加干姜牡蛎汤主之。若太阳证未除。而数下之。遂KT热而利。利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十枣汤。大柴胡汤。皆治心下痞。此方尤难用。须是表证罢。不恶寒。
身凉。其人热汗出。发作有时。头疼。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疼。干呕短气者。乃可行十枣汤。
表未解者。甚不可用也。大柴胡汤。治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非大柴胡不可也。若发汗吐下后。心下痞硬。怒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有旋复代赭汤证之人。其或咳逆气虚者。先服四逆汤。其胃寒者。先服理中丸。次服旋复代赭汤。为良。旋复代赭汤。是解心下痞硬证。宜详察之。
又云。伤寒心下满者。谓正当心下高起满硬者是也。不经下后而满者。则有吐下之殊。
若下后者。又有结胸痞气之别。经曰。病患手足厥冷。脉乍紧。邪结在胸中。心满而烦乱。
饥属腑者不令攻之。兹二者。为不经汗下。而心下满者。或吐之。看其邪气之高下。高者。
则因而越之。下者。则因而竭之。其要在泄其邪也。至如阳明病。虽心下硬满。又未可攻。
经曰。阳明病。心下硬满。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是气自表传里。至于心下留结为实者。则不可下。乃吐之可也。若未全为实者。则不可下。故此戒也。又邪气在表。未应下而强下之。邪气乘虚结于心下。实者硬满而痛。为结胸。虚者满而不痛。为虚结。经曰。呕而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下之。心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但满而不痛者。此为虚痞。盖实邪留结。则为硬痛。虚邪留滞。则但满而不硬痛也。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若硬者。大陷胸汤主之。明其邪实可知矣。脉浮而紧。而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明其邪虚可知矣。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
病发于阴。而发下之。因作痞。表邪未罢。医反下之。胃中空虚。客动于隔。阳气内陷。心中因硬。则为结胸。须陷胸汤丸攻之可也。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心下痞硬而满。医见心下痞。为病不尽而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空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须诸泻心汤散可也。二者。俱是心下满硬。一为虚。一为实。凡投汤者。大须详审。结胸虽为实邪。众皆共知。当用陷胸汤丸下之。或脉浮大者。则不可。下之则死。即是犹带表邪。未全结实。下之重虚其里。邪深结则死。设其结胸形证悉具。而加之烦躁者。又为不治之疾。药之所以能胜邪者。必待胃气施布。药力始能温汗吐下以逐之。其邪气胜。胃气绝者。汤药纵下。胃气不能施布。虽神丹难为效也。又云。伤寒腹满者。俗谓之肚胀是也。华佗曰。伤寒一日在皮。二日在肤。三日在肌。四日在胸。五日在腹。六日入胃。谓入腑也。是在腑也。
犹未全入里者。虽腹满为里证。故亦有浅深之别。经曰。表已解而内不消。非大满。犹生寒热。则病不除。是其未全入腑。若大满大实。坚有燥屎自可除下之。虽四五日不能为祸。谓之邪气已入腑也。伤寒邪入腑。是里证已深。故腹满。乃可下之。多矣。如经曰。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少阴病。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诸如此者。皆里证也。虽曰腹中满痛者。此为实也。
当下之。然腹满不减者。则为实也。若腹满时减者。又为虚也。则不可下。经曰。腹不减。
减不足言。当下之。金匮略曰。腹满时减。复如故。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和之。盖虚留滞。亦为之胀。但比之实者。不至坚痛也。大抵腹属太阴证也。阳热为邪者。则腹满而咽干。阴寒为邪者。则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痛。自太阴者。属脾土也。治中央。故专主腹满之候。又发汗吐下之后。因而腹成满者。皆邪气乘虚内客而为之。而所生又各不同。经曰。发汗后。腹胀满者。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伤寒吐后。腹胀者。调胃承气汤主之。伤寒下后。心烦腹胀满。卧起不安者。栀子浓朴汤主之。有当温者。有当下者。有当吐者何。邪气不一也。但发汗后腹满。当温之。邪气在表。因发散则邪去。胃为津液之主。发汗亡阳。则胃所虚而不能敷布。诸气壅滞而为胀满。是当温散可也。吐后腹满。可下之。邪气在胸者。则可吐之。则邪去人安。若吐后。邪气不去。加之腹胀者。是胸中之邪。
下传入胃。拥而实。故主胀满。当须下之可也。下后腹满可吐者。邪气在表。未传入腑。而妄下之也。自表乘虚而入。郁于胸中而为虚烦。气上下不得通利者。腹为之满。故当吐之可也。凡为医者。要识邪气所起所在。审其所起。知邪气之由来。观其所在。知邪气之虚实。
发汗吐下之不瘥。温补针艾之适。则十全之功。自可得也。
圣济总录论曰。伤寒心腹胀满者。以脏气不调。邪气入乘。正邪相搏。故令人心腹胀闷而满。然脏有虚实。邪有冷热。若吐下以后。病不除。内外有热。心腹胀闷而痛者。此为实也。若其素有冷癖。因病发热。服冷药。及饮水过度。水结心下动于痼滞。心腹胀满者。此为虚也。
活人歌括云。问君腹胀是如何。只谓阴阳气不和。若是曾经汗吐下。根据方调治莫蹉跎。
腹胀者。何也。阴阳不和也。桔梗半夏汤最良。仲景太阳证。发汗后。腹胀满者。浓朴半夏甘草人参汤。太阳证。下后。心烦腹胀满。卧起不安者。栀子浓朴汤。吐后。腹胀满者。
调又歌曰。胀满脾家及胃家。三阳合病心烦麻。入邪吐汗下之后。肾证便坚承气瘥。
如腹胀多属太阴。盖脾为中央土。所以主腹满之候。腹中常满者。里实而可下。时满时减者。里虚不可下。当以温和药和之。其有吐汗下后。因成腹满者。此则邪乘气虚而入。或疏利。或温散。或涌吐。条例又不同焉。审其邪气之所起。知其邪气之所在。可知矣。虽然。
太不可以无别。若大腹满而涸。难以有瘳。太阴腹满。吐食。不可下。枳实理中丸主之。误下太阳。因而腹满时痛。为太阴病。桂枝大黄汤。重者。桂枝加大黄汤。阳明发热。腹满微喘。口苦咽干。或不大便。言语太迫者。亦有此证并小柴胡汤。哕而小便难。加茯苓。又阳明复大满。不大便。小承气汤微下之。阳明脉迟。腹满时喘。潮热。亦用小承气汤。发黄证。
有本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谵言。口中不仁。少与白虎汤。吐后腹满胀不减者。胸中之邪。下传入胃。拥而为实也。少与调胃承气汤。汗后腹胀满者。胃气虚而不能敷布。诸气壅滞也。浓朴生姜半夏人参甘草汤。若满而痛。则小承气汤微下之。妄下后。腹胀满。心烦。而卧起不安者。表邪乘虚而入。郁于胸中也。栀子浓朴汤。少阴病。六七日。腹胀满。不大便。承气汤急下之。腹胀逆。用桔梗半夏汤。腹皮痛者。脾不胜水。故水与气博于皮肤之间。观其肠鸣漉漉可知矣。半夏茯苓汤加官桂。腹胀满而短气者。邪在里而为实也。腹濡满而短气者。邪在里而为虚也。见气短而腹满。用药皆去白术。以术温燥而闭气也。
方
前胡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心腹痞满。头痛。四肢烦疼。
前胡(去芦头一两)赤茯苓赤芍药桂心白术(各三分)柴胡(去苗)枳壳(麸炒微黄去瓤)诃黎勒(煨用皮各一两)甘草(半两炙赤微锉)上粗捣为散。每服四钱。
水一中
旋复花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头痛。心腹痞满。痰壅。不下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