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247 页/共 3614 页

伤寒蓄血(附论)   夫伤寒蓄血者。在下焦结聚而不行。蓄积而不散者是也。血菀于上而吐血者。谓之薄厥。   留于下而瘀者。谓之蓄血。此由太阳随经瘀热在里。血为热所搏。结而不行。蓄于下焦之所致。经曰。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   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抵当汤主之者是也。大抵看伤寒。必先观两目。次看口舌。然自心下至少腹。以手摄按之。觉有满硬者。则当审而治之。如少腹觉有硬满。   问其小便。若小便不利者。则是津液留结。可利小便。若小便自利者。则是蓄血之证。可下瘀血。经曰。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皆须抵当丸之愈。   阳明病。其人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亦是蓄血之证。蓄血于下。所以如狂者。经谓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者是也。血瘀于下。所以喜忘者。内经曰。血并于下。乱而喜忘者是也。二者。若有其一。则为蓄血证明矣。蓄血之证又有轻重焉。如狂也。喜忘也。皆蓄血之甚者。须抵当汤丸以下之。如外已解。但少腹急结者。则为蓄血之轻者。须桃仁承气汤以利之。医妙者何也。在乎识形证。明脉息。晓虚实。知转变。其于形证之明者。众人所共识。又何以见其妙秘也。形证之参差。众人所未识。独先识之。乃所以为妙。且如病患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以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此有瘀血。抵当汤主之。当不大便。六七日之际。又无喜忘如狂之证。亦无少腹硬满之候。当是之时。与承气汤下者多矣。独能处以抵当汤下之者。是为医之妙者也。若是者。何以知其有蓄血也。且脉浮而数者。浮则伤气。数则伤血。热客于气。则脉浮。热客于血。则脉数。因下之后。浮数俱去。则已。若下之后。数去。其脉但浮者。则荣血间热去。而卫气间热在矣。为邪气留心。则饥。邪热不杀谷。潮热发渴也。及下之后。浮脉去。而数不解者。则卫气间热去。而荣血间热在矣。热则气合覆。血乃下行。胃虚协热。热消谷。善饥。血至下焦。若下不止。则血得以出泄。必便脓血也。若不大便六七日。则血不得出泄。必蓄在下焦。为瘀血。是须抵当汤下之。又伤寒留蓄恶血。内外俱热。昏愦谵语。亦有耳聋虚鸣之证。与少阳经受病相似。如服小柴胡汤不效。当以黄连一分。赤茯苓半分。锉细。入灯心煎与之。男女通用。凡大小产。热入血室。小柴胡汤力所不及者。于内加五灵脂。   仍以黄连赤茯苓汤佐之。盖心主血。黄连、茯苓皆清心凉血之剂。所以收功。若夫疏利血毒。则活人书桃仁承气汤。有余勇矣。   方   大黄芍药汤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太阳病。随经入里。瘀热内积蓄血。喜忘如   狂。   大黄(锉炒五钱)芍药牡丹皮犀角(镑生用各一两)生干地黄(两半)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用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大黄汤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内有瘀血。大便不利。小便急痛。   大黄(锉炒一两)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黄研半两)水蛭(米炒黄一两)木通(半两锉)上除桃仁外。粗捣筛。入桃仁同研令均。每服二钱。以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   温服   犀角地黄汤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汗。内蓄为瘀血。及鼻衄血也。吐血不   尽。余血停留。致面黄。大便黑。   犀角(一两)生地黄(六两)芍药(三两)牡丹皮(二两)上咀。水九升。   煮三升。   分三服。有热如狂者。加黄芩、大黄。腹不满。为无热。不可加。升麻与犀角。性味主治不同。何以升麻代之。以是知引入阳明也。兼治疮疹。   芍药地黄汤治伤寒发热疹出血。并有积。喜忘如狂。鼻衄面黄。大便黑者。   芍药生地黄黄芩牡丹皮(各五钱)上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日三。时行本有蓄血者。腹胁满如鼓。   卷一百三十九 伤寒门   伤寒舌肿(附论)   夫伤寒舌肿胀者。病在三阴也。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少阴之脉。循喉咙。侠舌本。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又手少阴心之经。其气通于舌。凡此经络。为风热所乘。随脉至舌。热气留于血。血气壅。故令舌肿胀。诊其脉数急者。是其候也。   伤寒舌肿者。热毒伤于心脾也。心候于舌。主于血。血虚为热所乘。又脾之大络出于舌下。若心脾有热。则令舌肿也。   方   大黄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心脾热。舌肿。   川大黄(锉碎微炒)黄连(去须各一两)黄芩川升麻黄药(各三钱)甘草(半两生锉)上为粗散。每服四钱。水一中盏。入黑豆三十粒。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玄参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上焦虚。毒热壅塞。喉咽连舌肿痛。   玄参射干黄药(各一两)上为粗散。每服五钱。水二大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治伤寒咽喉闭塞。舌根肿痛方。   (出圣惠方)苍耳根(两半锉)甘草(三钱生锉)上为粗散。每服五钱。水一大盏。煎至五分。   去滓。   不计时候。温服。   治伤寒心脾虚热。舌肿方。   (出圣惠方)黄药(一两)甘草(三钱生锉)上为粗散。每服二钱。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   不计时候。温服。   治伤寒心脾热。口疮。舌肿。咽喉疼痛。宜服此方。   (出圣惠方)羚羊角屑黄柏(涂蜜炙微赤锉)甘草(生锉)川大黄(各半两锉碎微炒)玄参(三钱)上为细末。每服不计时候。煎竹叶热水调下一钱。   铅霜散治伤寒心脾壅热。舌肿。多吐痰涎。   铅霜(细研)牛黄(各一分细研)麦门冬(一两去心焙)白菊花甘草(各半两微赤锉)黄连(二分去须)上为细末。入牛黄、铅霜。同研令均。不计时候。以淡竹沥二合。调下二钱。如无竹沥。犀角温水调下亦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