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244 页/共 3614 页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后。口舌生疮。
大黄(锉炒)大青升麻黄芩(去黑心)甘草(炙锉各三分)上粗捣筛。每服五钱。
盐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温服。
芍药汤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后。心热口疮。久不瘥。
芍药黄芩(去黑心)羚羊角(镑)甘草(炙锉各一两)大青(三钱)升麻(二两)黄柏(去粗皮蜜炙半两)上粗捣筛。每服五钱。盐水一盏半。竹叶三七片。煎至八分。去滓。
入
秦艽汤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后。口内生疮。小便赤色。手足烦热。
秦艽(去苗土)柴胡(去苗)大青(各一两)升麻黄芩(去黑心)甘草(炙锉各三分)虎杖(五钱)上粗捣筛。每服五钱。水盏半。葱白五寸。豉一百粒。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温服。
犀角汤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后。心脏虚热。满口生疮。
犀角(镑)玄参(各一两)胡黄连甘草(炙锉各五钱)上粗捣筛。每服五钱。
水一盏半。竹叶二七片。煎至半盏。去滓。食后温服。
蒺藜散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后脾壅。唇口常有疮。
蒺藜子(炒去角)白扁豆(炒各一两)上捣罗为散。每服一钱。盐如茶点服。不拘时候。
地黄煎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心热。口舌生疮。
生地黄汁(三合)蜜(五合)上搅均。慢火煎如稠饧。每服半匙。含化。徐徐咽津。
不计时。
大青饮治伤寒后。口生疮。咽喉肿塞。
大青(去根一两)吴蓝(去根半两)石膏(研一两)芍药(一两)上捣筛。每服三钱。
用水一盏。入葱白、盐、豉各少许。煎至六分。去渣。食后临卧温服。
升麻六物汤
(出活人书)
治口疮赤烂。
升麻栀子仁(各钱半)大青杏仁黄芩(各三分)上为末。以水一盏半。葱白三茎。
煎至八分。去渣。温服。
疗伤寒热病口疮。
用黄柏皮。削去上粗皮。取里好处。薄削。以盐渍之一宿。唯欲令浓。含其汁。良久吐。
更含。若胸中热有疮。时饮三五合。尤佳。圣惠方同方。煎十余沸。滤去渣。候温含。
卷一百三十八 伤寒门
伤寒吐血(附论)
夫伤寒吐血者。热在阳经。邪盛于表。应汗不汗。热毒入深。结于五脏。遂成瘀热。熏于上焦。热随气行。并入胃中。胃得血则满闷气逆。故吐血也。
歌曰。皆因邪热中三阳。当汗医家失料量。热毒入深留五脏。故成吐血可惊惶。
言当汗失汗也。返故热毒入深。故吐血也。瘀血盛者。抵当丸。轻者。桃仁承气汤。兼服犀角地黄汤。证治论。三黄泻心汤。柏皮地血散。大下后。寸脉沉迟。尺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者。麻黄升麻汤。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犀角地黄汤。吐血。
诸阳受热邪。不发表。咎在医家。因而热毒流于脏地。三黄汤主之。凡诸阳受热。其邪在表。当汗不汗。致使热毒入脏。积瘀于内。遂成吐血。盖伤寒失汗。则邪热化为恶血。
蕴毒不除。亦能蒸腐其血。凡眼闭目红。神昏语短。心忪痛闷。眩冒迷忘。漱水燥烦。呕吐喘促。惊狂谵语。鼻衄吐血。脊冷足寒。骨热肤开。四肢厥逆。多汗。顽痰。胸胁少腹满急。
大便黑而微利。小便多而不禁。此等皆瘀血证也。男女切有此血脉。妇人伤寒尤多见之。以其得病于经水来去之期。或受病中间。经水适至耳。血之为痛。大抵夜重日轻。或昼明而暮谵语。血属阴。从其类也。前证不必悉具。但见三分晓。便作血证主张。犀角地黄汤。小柴胡汤。桃仁承气。三黄汤。凡酌量轻重。用于血结。其抵当汤丸主之。以川芎为佐。尽大便黑物。则佳。虽然。伤寒咯血。尤难救疗。况吐血乎。凡吐血。皆非美恙。初病犹可用攻。
有陆续而来。或经散时而复吐者。断不可救药也。方药详见解题。通用萝卜汁一小盏。入新汲水。煎茅花主之。血热者。黄连阿胶汤。证治论。用地血散。柏皮汤。三黄泻心汤。大下后。寸脉沉迟。尺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者。麻黄升麻汤。此有两证。一阳毒。一少阴。
在
方
伏龙肝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