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医通 - 第 69 页/共 199 页

营气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然不能陷。骨髓不为焦枯。五脏不为伤。故命曰痈。热气深甚。下陷肌肤。筋骨枯。内连五脏。血气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曰疽。疽者。上之皮夭以坚。上如牛领之皮。痈者。其皮上薄以泽。此其候也。病有形而不痛者。阳之类也。无形而痛者。阴之类也。无形而痛者。其阳完而阴伤之也。   急治其阴。无攻其阳。有形而不痛者。其阴完而阳伤之也。急治其阳。无攻其阴。阴阳俱动。乍有形。乍无形。加以心烦。命曰阴胜其阳。此为不表不里。其形不久。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   腓者 也。背三。五脏之俞四。项五。此五部有痈疽者死。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营气不行。乃发为痈。阴阳不相通。两热相持。乃化为脓。其白眼青。黑眼小。是一逆也。内药而呕。是二逆也。   腹痛渴甚。是三逆也。肩项中不便。是四逆也。音嘶色脱。是五逆也。除此五者为顺矣。   素问云。膏粱之变。足生大疔。受如持虚。汗出见湿。乃生痤痱。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气伤痛。形伤肿。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金匮云。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师曰。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   发热而脉见浮数。证脉相应也。脉见浮数而反洒淅恶寒。是火郁不得发越。若有痛处而饮食如常。必发痈肿之候。肿热未甚。尤可消散。肿热已剧。痈脓已成。后世用湿纸贴肿上。候其痈肿之头。亦不出乎此意。   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浸淫疮。黄连粉主之。(方缺)   病机机要云。瘰 者结核是也。或在耳后。或在耳前。或在耳下连及颐颔。或在颈下连缺盆。   皆谓瘰 。或在胸之侧。或在两胁。皆谓之马刀。手足少阳主之。此本膏粱丹毒火热之变。因虚劳气郁所致。止宜补形气。调经脉。其疮当自消。盖不待汗之下之而已也。其不详脉证经络受病之异者。下之先犯病禁经禁。故致失手。且有兼痰兼气兼血兼阴虚等证者。病本不同。治当求责。   疮疡者火之属。须分内外以治其本。内之外者。其脉沉实。发热烦躁。外无 赤。痛深于内。其邪气深矣。故疏通脏腑以绝其源。外之内者。其脉数。 肿在外。形证外显。恐气极而犯内。故先托里也。内外之中者。外无 恶之气。内亦脏腑宣通。知其在经。当和营卫也。用此三法之后。   虽未愈。必无变证。亦可使邪气峻减而易愈。   外科精要云。热发于皮肤之间。浮肿根小。至大不过二三寸者为疖。六腑积热。腾出于肌肉之间。其发暴盛肿。皮肉光软。根脚广大为痈。五脏风毒积热。攻 肉骨。风毒猛暴。初生一如蓓蕾。形自焦枯。触之应者乃疽也。夫五善七恶者。动息自宁。饮食知味。一善也。便利调匀。   二善也。脓稠肿消不臭。三善也。神采精明。语声清爽。四善也。体气平和。五善也。烦躁时嗽。   腹痛渴甚。或泄利无度。小便如淋。一恶也。脓血大泄。肿 尤甚。脓色败臭。痛不可近者。二恶也。喘粗短气。恍惚嗜卧。三恶也。目视不正。黑睛紧小。白睛青赤。瞳子上视者。四恶也。   肩背不便。四肢沉重。五恶也。饮食不下。服药而呕。食不知味。六恶也。声嘶色败。唇鼻青。   面目四肢浮肿。七恶也。五善见三则瘥。七恶见四则危。然则病有源同七恶者。乃皮紧急而知善也。病有源同五善者。乃皮缓虚而知恶也。是岂凡医所知哉。   凡人初见发背。欲结未结。赤热肿痛。先以湿纸覆其上。立视候之。其纸先干处。即是结痈头也。取大蒜切成片。如三钱浓薄。安于头上。用大艾炷灸之。三壮即换一蒜片。痛者灸至不痛。   不痛者灸至痛时方佳。最要早觉早灸为上。一日二日。十灸十活。三日四日。六七活。五六日。   三四活。过七日则不可灸矣。若有十数头作一处生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饼铺头上。聚艾于蒜饼上烧之。亦能活也。若背上初发赤肿一片。中间有一片黄粟米头子。便用独蒜切去两头。取中间切三钱浓。正安疮上。着艾灸十四壮。多至四十九壮。此谓痈疽初发。宜灸之也。然诸疮患久成漏者。常有脓水不绝。其脓不臭。内无反肉。尤宜用附子浸透。切作大片。浓三二分。于疮着艾灸之。仍服内托之药。隔二三日再灸之。不五七次。自然肌肉长满矣。至有脓水恶物。渐渍根深者。郭氏用白面、硫黄、大蒜三物一处捣烂。看疮大小捻作饼子。浓约三分。安疮上。用艾灸二十一壮。一灸一易。灸后四五日。方用挺子 入疮内。歹肉尽去。好肉长平。然后贴收敛之药。内服应病之剂。调理即瘥矣。盖不止宜灸于疮之始发也。惟发于头脑者。皆不可灸。头为诸阳之会。灸之反助其火毒耳。   肿疡 薛立斋曰。肿疡者。以疳疡未溃而言也。经云。形伤痛。气伤肿。又云。营气不从。   逆于肉理乃生痈肿。皆因膏粱浓味。七情阴火。或炙爆甘美积毒。气血不和所致。当分其经络所属。五脏相胜。与元禀亏损。预为审用攻补调和之剂。速令散溃。尤当审其势之肿漫。色之赤白。   与痛有微甚。毒有表里。若肿高 痛。便利调和。邪在表也。宜表散之。肿硬痛深。大便秘涩。   邪在内也。宜下之。外无拘急。内则便利调和者。邪在经络也。宜调营卫。肿 大痛。或麻木不痛。   邪气凝滞也。外用隔蒜灸。内服活命饮。或归 饮尤效。无问何部分。但赤肿者必消。若烦躁饮冷。赤痛发热。二便不通者。火热内炽也。用四味清凉饮。或活命饮加大黄尤善。若微肿微痛或不痛。阳气虚弱也。参 内托散。微黯微赤或不赤。或恶寒而不作脓。或脓熟而不溃者。阳气虚寒也。并用千金托里散。如此则未成者自能消。已成者自能溃。尤当别其属阴属阳。或半阴半阳而治之。若泥于肿疡禁用辛热之说。不分受证之因。兼证之经。概行败毒。泛扰诸经。诛伐无过。   以致不能起发。或不能溃腐收敛。变证莫能枚举。痈疽论云。肿疡内外皆壅。宜以托里表散为主。   但见肿痛。参之脉证虚弱。便与兼补。气血无亏。可保终吉。若肿疡之际。治失其法。必致溃疡之变证。此推内经之微旨。而生平之征验者。尤当触类而长。愚奚庸赘。   溃疡 溃疡者。以疮疡脓溃而言也。脓溃而肿消痛止者为顺。若脓溃肿痛。或发寒热者。气血虚也。十全大补汤。脓溃欲呕少食。脾胃虚弱也。六君子加炮姜。手足并冷者。脾气虚寒也。   六君子加姜、桂。不应。急加附子。脓溃而仍痛。   或二便秘涩者。热毒未解也。清热消毒汤。热退而渴不退。津液不足也。八珍加黄 、麦冬、山茱萸。热止而小便频数。肾虚也。加减八味丸料。若热不止。或肿痛反甚。虚热内作也。保元汤加清心凉血之剂。或热退而肌肉不生者。气血俱虚也。十全大补汤。疮色夭白。或陷下不敛。寒气所袭也。五味异功散。佐以豆豉饼。脓血过多。烦躁不安。乃亡阳也。急用独参汤尤当。审其肿之软硬。饮食冷热。与脓之稠稀多少。肉之赤色青黯。及疮口之收敛迟速。而投托里消毒调补之剂。庶无变证。痈疽论云。溃疡内外皆虚。宜以托里补接为主。盖溃疡之变证。由于肿疡之际。   治失其宜。亏损元气所致。治者可不慎欤。   作痛不止 疮疡作痛。当审邪之所在。证之所因。如寒热而痛。邪在表也。人参败毒散。便秘而痛。邪在里也。清热消毒汤加白蜜。肿 而痛。血凝滞也。活命饮。作脓而痛者。托里消毒散。排脓胀而痛者针之。脓溃而痛者补之。气虚而痛。四君子加归、 。血虚而痛。四物汤加参、。大抵形伤痛。气伤肿。不知此数者。徒以乳香、没药为止痛之方。则非所以为法矣。仍审五脏相胜相兼之证而治之。后仿此。   作呕不止 丹溪云。肿疡时呕。当作毒瓦斯攻心治之。溃疡时呕。当作阴虚补之。此论其常耳。   如肿赤 痛而呕者。热毒甚也。活命饮。作脓而呕者。血气虚也。六君子加归、 。便秘而呕者。   热在脏也。清热消毒汤去生地、金银花加槟榔、木香。寒药服多而呕者。胃气伤也。六君子加桔梗、柴胡。有肝气乘脾而呕者。有胃虚停痰而呕者。有郁结伤脾而呕者。皆由脾胃虚弱。毒瓦斯蓄聚。治宜调补中气。则正气复而邪气去矣。   出血不止 疮口出血。有因五脏相胜。阴阳不调。而血不止者。有因六淫七情之气不平。而血妄行者。若因肝火内动。四物加山栀、丹皮。肝经血虚。六味丸。心虚不能统血。四物加参、术、丹皮。酸枣仁。   脾虚不能统血。四君子加山栀、丹皮。脾虚郁滞。归脾汤。脾肺气虚。补中益气汤。气血俱虚。   十全大补汤。肾气不足而肝火内动。六味丸、栀子清肝散加五味。大凡失血过多而见烦热发渴等证。勿论其脉。不问其证。急用独参汤以补其气。经云。血生于气。苟非参、 、归、术甘温之药。决不能愈。若发热脉大者多不治。   肌肉不生 肌肉乃脾胃所生。收敛皆气血所主。二者相济以成者也。若肌肉不生而色赤。血热也。四物加山栀、丹皮。晡热内热。血虚也。四君子加归、地、丹皮。脓水清稀。气血虚也。   十全大补汤。食少体倦。脾气虚也。补中益气汤。烦热作渴。起居如常者。胃热也。竹叶黄 汤。   烦热作渴。小便频数者。肾虚也。六味丸。肉腐而不溃者。乌金膏。若肉溃而不敛者。六君子汤。   外用珍珠散敷之。臭秽脉洪大而作渴。乃真气虚而邪气实也。此为难治。大凡疮疡久而不愈者。   皆元气不足。或因邪气凝滞于患处。苟能调补脾胃。则元气自足。元气既足。则邪气自消。死肉自溃。新肉自生。而疮自敛矣。若不保其本。而概敷生肌之剂。是反助其邪。后更溃烂耳。   发热不止 疮疡发热。初患乃毒瓦斯所 。已成乃内 作脓。已溃乃血气亏损。不可概行败毒。   以伤元气。盖未成者。当分邪之在表在里。将成者。当分邪之可攻可补。已成者。当分脓之作与未作。脓已成者。当分脓之浅深高漫。脓已溃者。当分痛之止与不止。若作痛而发热者。活命饮。   作脓而发热者。托里消毒散。脓出而发热者。八珍加黄 。午前发热者。阳气虚也。补中益气汤。   发热作渴。小便频数者。肾气虚弱也。加减八味丸。脓血多而热者。阳无所附也。十全大补汤。   日将晡而热者。气血虚也。八珍汤。若无寐而热者。内补黄 汤。烦躁者。血脱也。当归补血汤。自汗而热者。   胃气虚也。四君子汤。恶寒发热者。肺气虚也。补中益气汤。或四君子加黄 、当归。亦有五脏相胜。夹食夹寒。六淫七情所致者。不能备述。临证详之。   大便不通 疮疡大便不通。初起则审所致之因。所见之证。而内联疏外表之法。已溃则分气血虚实传变之证。而用托里滋补之法。不可泛用苦寒疏导之剂。恐复伤真气。则肿者不能消散成脓。溃者不能生肌收敛。故丹溪云。肿疡内外皆壅。宜托里表散为主。溃疡内外皆虚。宜托里补接为主。治者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