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效良方 - 第 498 页/共 521 页
庞氏云:冬令温暖,当时便服三豆饮子,以解其毒,则春夏不生疮疹矣。盖冬令风寒冰烈,是谓闭藏之时,此天地之正气也。冬月天气暄暖,是冬应寒而反热,是非其时有其气。
小儿抱纯阳以生,至春必发疮疹,预服三豆饮子,以缘豆赤小豆黑豆,副以甘草淡竹叶木通砂糖煎之,临睡之饮之,则解一切热毒。冬月随受热而随解之也,至春夏间则无疮痘之患,纵有亦轻,此乃冬月暖时预服之也。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论疮痘初出证第一
论杂病第四
疮疹方出间,欲使不入耳目,可喷胡荽酒于耳目边,或以黄柏末水调敷两目,兼以白芥子末水调敷两脚心,乃抱儿令自投缘豆七枚于井水中,使斑疮不入目中,此皆爱护目之法也。又有忌食之法,如酱醋五味,牛鸡鹅鸭,皆不可食。盖小儿患疮子,食鸡鹅鸭卵,未有不患目者,虽疮疹已愈数月,尚未可与食之,食之亦为目患,此皆为疮疹之所忌。但令小儿食淡物,为淡猪肉淡饼之类。不能食淡物者,入少盐无害,患疮疹之家,可预而令知之,最为要法。患疮疹之家,亦不可煮鸡鹅鸭卵之气,相袭亦能损目,不可不知。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论疮痘初出证第一
论杂病第四
疮疹咽痛者,由心胃有热冲于咽,故咽干而痛,口舌生疮,上冲齿龈肿而牙齿摇动者,宜服甘露饮子。欲凉膈去痰,则服消毒散。咽喉肿痛者,宜如圣散、消毒散。心烦者宜鼠粘子汤,冬月老幼皆可服之,则春夏不生疮疡也。有声音不出,舌颊生疮,烦闷潮热面赤者,以紫河车散主之。咽痹水浆不下者,以紫雪主之。已上诸证属热,须是脏腑亦热者,方可用之。如上焦有热,其人若小便清,或大便稀溏,是脏腑无热,则别以清上温下药兼服,不可一概而用药也。以上并用小柴胡汤尤宜。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论疮痘初出证第一
论杂病第四
疮疹热毒在里,令儿大小便不通,热毒蕴而不散,则不结痂 。及其热气少而下之早,则为陷伏。如大小便不通,欲以药下之者,须是微觉腹胀满而喘,按之腹微实,手掌心并腋下汗出者,此有热毒燥粪在里,宜下之。疮疹大便不通者,川黄散。疮疹既出定,大便不通,疮出脓汁不干,败毒牛黄丹大承气汤,又有疮疹欲出,胃热发温壮,气粗腹满,大小赤涩,睡中惊,烦渴口舌干,手足微冷多睡,时嗽涎,脉实沉大滑数,宜服利毒丸。心烦躁渴,小便赤涩者,通关散。前四药皆有热证,方可用之,性寒通利故也,不可妄投,为害不轻。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论疮痘初出证第一
论杂病第四
小儿如水中之泡,草头之露,以表用药,无令造次焉。为小儿脏腑娇嫩,血气懦弱,肌肤不密,精神易惫,故言不易医也。然乳下婴儿,周岁二三岁有病者,宜少服汤药,量其大小,但将药与乳母服之为妙。忌一切药与儿吃,恐反生多疾。盖药性剽悍毒烈,非寒即热,不表即下,或敛或散,服多则反为累,盖其攻击太甚,不可不察。大抵用药在简而当则病除,又不损气,若泛然而用,非止不效,药性将何处之,必反为害。故疮疹出而无他证者,宜少与汤药。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论疮痘初出证第一
论杂病第四
夏月阳气在外,阴气在内,冬月阴气在外,阳气在内。其阳气在外人喜冷,阴气在外则人喜热。盖夏月扶阴以助阳,冬月扶阳以助阴,以平为期。人有盛衰与四时不相当者,则反为病。且夏月天气大热,则人食冷以助阴《素问》云:用热远热者是也,亦不可过冷,过冷则逆,正气为害,且老人气衰而火少,夏月岂可过冷也。婴童自然阳盛而火壮,虽冬月岂可多食热物。其能食童子兼能啜热乳婴儿,如冬月食火炮炙烙之物,乳母恣食酒面甘肥,便与儿乳,其热毒内积微成着,又遇冬月天气暄暖,则内外蕴热于脏腑,至春阳发生,其毒热随荣卫而出,遂成疮疹,无可疑虑。如冬月应寒而反热,此是冬温毒瓦斯,在脏未出于肌肤者,当冬月便疏利,解去其毒可也,如葛根汤、三豆饮子、消毒饮子、三黄丸、当归饮、油剂、导赤散、化毒丹之类,皆可随轻重。冬月温暖时,皆可选而用之也。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论疮痘初出证第一
论杂病第四
疮疹病后,余毒不解,毒热入胃,令儿便血,日夜无度,腹痛啼哭者,宜用牛黄散。又有浑身热,下痢黄赤脓血者,薤白散解之。或胃风汤尤佳。小便赤而烦,宜以导赤散犀角地黄汤主之。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论疮痘初出证第一
论杂病第四
小儿疮疹太盛,脓汁水粘,不可着席,不可转侧疼痛者,用黄土末敷之便干。欲不成瘢痕者,以牛粪晒干,火炼成粉,研如蛤粉相似,用绵扑有疮痛处。脓甚者以黄土细罗为末敷之。大段不通卧席者,以麦麸不计多少,簟卧将息,最为要法。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论疮痘初出证第一
论杂病第四
心热毒生肝风,肝主目,热毒卫之,故为目患,以凉肝丸服之。秦皮散洗之,密蒙花散服之,因食毒物,睛突出外者,仙灵脾散。暴赤肿痛者,蓖麻子散,患半年一年余者,蝉蜕散。出正盛而不令入目者,调肝散。入眼成翳者,瓜蒌散。生翳遮膜者,威灵仙散。入目痛楚伤目者,浮萍散。生翳者拨云散。风热攻眼者,井众石散。目中豆疮成翳者,大黄散贴之。赤脉侵睛者,羚羊角丸。豆疮入目昏暗者,金花散。疮入目里侵睛者,桦皮散。翳障不见光明者,蝉花散为良。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论疮痘初出证第一
论杂病第四
疮疹热毒,内外皆作,今疮疹已出而结痂 ,余毒在脏者,宜解利之。若解之稍迟,至于生病多端。疮疹出尽后,大便秘者,宜服大黄散,小便赤涩者,宜服黄芩散。胃中有热,胸中有邪气而呕,面赤而渴,大便秘或如常,或疮疹后下利色黄者,黄连散。烦喘小便不利者,灯心汤、槐花散。发渴饮水,下血水止者,消毒散薄荷汤调下黄 散服之。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论疮痘初出证第一
论杂病第四
疮疹生于肌中,疮痂不可早抓去之而出风,早则为之瘾疹,肌肤为凹凸,宜用硼砂散酒调服之,密陀僧水研涂之,蒺藜散、胡粉散、鹰屎白散、马齿苋散、猪胰羊胰鸬 散、升麻水豆散、黄柏散、白蜜羊骨髓等青金散,皆可选而用之。欲无瘢痕者,在结脓结 ,勿令瘾疹在瘢痕矣。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论疮痘初出证第一
论杂病第四
痘痈者,疮疹毒瓦斯当出而不得出,毒瓦斯壅遏于肌肤,故使肌虚偏盛而成痘痈。又有疮疹既平,失于解利,是致毒瓦斯不散、外不得泄于肌肤,内无由入于脏腑,滞于肢体,则为痘痈,或为肿毒,令头项胸胁股内赤肿。大抵疮疹结痂 之后,便以消毒散升麻汤、五香散、连翘散、犀角地黄汤,皆可选而解之。失于解利,肿毒所发未成肿者,小柴胡汤加生地黄,煎服之立愈。又有禀受怯弱,病疮疹后面青,不能饮食,自利,肌体倦怠,无热证者,且与调平药安养之,令其里实。如面赤大便秘,或发渴咳嗽,睡中惊叫,小便赤涩,则可用前诸药解利之。今人见解利可治余毒,不问虚实便解利之,遂为虚弱者害,亦不可不知也。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论疮痘初出证第一
论杂病第四
《素问》云:疮疡烦躁痛痒,惊悸喜笑,皆出于心。五脏蕴热毒成疮疹,热则生风,当其未出,心火生肝风,令儿发搐。今疮疹既出之后,又发搐者,是余毒未解,热积停蕴,不能消散,故动肝风而发搐也,宜以导赤散、化毒丹、消毒饮、柴胡汤三白散之类,散热退风而已。或疮疹后,饮食暴复, 未能损谷食,蒸发搐者,宜以紫霜丸服之。其证必头热肚热,是伤食证也。又有疮疹后再作疮疹者亦轻,此亦余毒未尽,皆失解利之故。疮疹之出后,岂可不解利?解利者,当随虚实而用药也。后人见疮疹后解利余毒,一例妄投凉药,气虚者反为大害,不可不知。气虚者不渴面,青饮食少,大便不秘,肌体瘦无力,皆虚证也。有此证者,未可解利也。又详有疮疹证,而疮疹未出而发搐者,用药不可太冷,恐为疮疹之后害疮疹,已出后发搐者,此热甚也,故宜用化毒丹、大青膏诸搐药无害,盖无疮疹之悔矣。若能详审而调理皆护安愈,因而具述,以广其傅。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论疮痘初出证第一
论杂病第四
此名中地风也。小儿疮疹方愈,荣卫尚弱,余毒未解,忽然遍身或青或黑色,手足厥冷,口噤涎响甚者,手足微搐,此由四时五行节令气交,有风雨寒暑地气暴至,小儿疮疹方愈,荣卫尚弱,被地风所吹,毒瓦斯袭虚而入,故生是疾也。宜用《和剂方》消风散二钱,入蝉蜕末二钱,分作三服,生姜薄荷汁酒各数点,温汤顿服,二三服即立醒矣,随时少汗而解。
或出瘾疹,或再出麸疹而愈。此乃京师医官宋鉴用此,无不愈者,后敷于此方用之。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论疮痘初出证第一
论杂病第四
疮疹已出者,热毒自里而达外,狂叫喘呼者,脏腑热燥而无津液也。夫肾水常欲升,心火敛而降,今五脏皆热,疮疹既出,津液外泄,脏腑干涸,无阴气以守之,则阳毒燥于上,故狂叫喘呼,宜服犀角地黄汤、玳瑁散、甘草散、麻黄散主之。更看大小便,何部不利,利之必愈。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论疮痘初出证第一
论杂病第四
虚汗实汗,皆汗也,虚热实热,皆热也。是以疮疹倒靥,有虚有实,方论皆称倒靥而已,可不分而辨正之。盖以疮痘始发,或斑或血 未结痂 之际,或因久不食,或因自利,或感寒邪,里虚寒不能营运荣卫,至不能出者,疮疹虽黑靥则出,宜猪尾膏,使心既通,荣卫将复,则气和神苏,疮疹自结痂 矣。夫蕴毒作斑点,斑点作血 ,血 如豆,起于肌皮之上,名曰痘疮。既作血 ,血 作脓 ,脓 结痂 而愈。今作血 ,而日数当结脓窠而不结脓窠者,是毒瓦斯尚有,复入于里。古人处方,心凉热毒,气不能复侵于心,若毒在肌肤,则无虑矣。以此观之,疮痘至血 ,是毒已尽在外也,后用猪尾膏,则毒瓦斯不能复入也。今有医者及病家,见斑点或见血 出迟,便用猪尾膏,殊不知毒瓦斯未出尽,而心胃寒凉,毒瓦斯不能出,误人者多矣。猪尾膏是毒瓦斯已未出尽,未结脓窠者,热气与血相搏,尚可同荣卫出入周流,恐其毒瓦斯入里而用之也。又论小儿方书,亦用脑子猪血等药服之,遂斑点出而愈。
者,此言为害尤甚,非疮痘之药也,乃是治伤寒瘟毒热证,危急用之,热散然后斑出而愈,是治发斑者,非治疮痘之斑,后人不为祖述,以误敷误而用之者,可怪矣。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论疮痘初出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