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效良方 - 第 497 页/共 521 页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论疮痘初出证第一   论杂病第四   脾胃主纳而不出,大小肠主出而不纳,是平居饮食水谷糟粕出纳也。常论胃主纳食,而疮疹后呕逆,是有邪气相干,使胃逆而不顺,故使气逆而吐也。其吐有冷吐,有热吐。疮疹病后吐者,此余毒在胃不解,当仔细辨验,终是不同,其热毒在胃而吐者,令人心烦作渴,小儿不住食乳者,是渴也,小便赤涩,手掌心有汗或热,面赤引饮,停于胃中成痰,膈中不利,纵能食乳,聚满吐出如射,则一时胸中稍宽,又复饮乳者渴也。饮乳又吐,脉洪数,此热吐也,冷吐者不渴,饮食与水随吃随吐,面青白手,手足冷,大小便利,宜细辨之。有热有余毒在胃脘呕吐者,宜服黄芩散五苓散人参竹叶汤。若余毒在口,口舌生疮,下部亦有疮,或下脓血,服黄连散三黄熟艾汤。发喘而烦躁,小便小利者,灯心汤。若胃热齿龈肿痛,妨其嚼食,饥不欲食,烦热面黄者,宜服甘露饮槐花散。如毒入目者,服净心散最良。咽喉痛并嗽不已者,麻黄汤加麝香服之。或大便不通,停热毒攻于脏腑及眼,并咽喉肿塞,口舌坏烂者,以如圣汤紫河车散紫雪之类,可选而用之,皆解余毒之要药也。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论疮痘初出证第一   论杂病第四   防患于未然者,则思热毒未成疮痘时,预服油剂以解之。盖小儿四肢微热,食物似减,头发干立,或时额微热,则与生油剂饮之,每夜如方法与饮。似觉四肢热,服之良久就卧,多至三五服,大小便利,四肢热减,邪毒渐退,疹痘虽出亦轻,尤良法也。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论疮痘初出证第一   论杂病第四   似是而非,若同而异,医者不详审于疑似之间,言斑疹得热则出愈难,此非得热而愈出难,为气不通,荣卫与毒瓦斯混杂不行,故出难,非独热而难出也。胡不观大便不通,是气不通行,故或便血,或为痈 ,或肌肉破裂,以此观之,气不通,又热毒之气壅盛,毒在肠中,则血渗入肠,为便血,毒壅肢络不行,为痈 ,为身体破裂。使其大便通,小便利,则无斯患矣。有此证者,宜服犀角地黄汤、白虎汤、升麻汤、紫雪之类,便血以牛黄散,可选而用之。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论疮痘初出证第一   论杂病第四   表热而荡涤,故宜汤液以散之,取食积宜下之,用丸子药磨之。盖用丸子药者,取收摄之义也,今病疮疹是表热,若用丸子药,反攻虚其里,则表热陷伏于里,其热愈不除,复为倒靥,为便脓血,肌肤毒壅遏不通,为痘痈,为肿毒,疮疹不可用巴豆丸子药者,但能取肠中积故也,非疮疹表热者可用。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论疮痘初出证第一   论杂病第四   小儿头痛,身有大热,口鼻有热,咽干痛,口颊生疮,两目如火,耳尖手足指冷,脉洪大而作渴,面赤增寒,心逆热口臭,此是伏疮子候,先当去热毒邪气,用大黄汤煮汤液,荡涤其表热,表热散则诸疾皆愈矣。昧者以巴豆水银轻粉,此药无去表药之理,反伤脏也,盖巴豆水银轻粉,但能去脏中惊涎积热而已,岂可以为疮疹表热者用,则用之者夭伤,不可不戒。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论疮痘初出证第一   论杂病第四   肺金燥,心火热,肝木风,脾土湿,各有所统。夫肝木胜,脾土衰,且风入脏腑,热则为肠风,为秘结,为下鲜血;冷则为不食,为餐泄,为肢厥,此五行相生相克之意也。热则生风,由火盛而风作,肺金既受火克,金衰不能制木,则无金以制之,木胜肝旺,心火炎上,肝窍于目,心热壅则冲于目,故疮疹之始,最宜防备之。使之视井则欲观深,视远则自运于目,得阴气感之,搽胭脂则欲凉血散毒瓦斯,服以黍粘荆芥防风,已去其风,敷以白芥子末于两脚心,疮痘则不入于眼,是皆防微杜渐,使神水不被风毒热壅之害,得无睛胀凹凸音喑之忧。方书多称于此卷首者,欲消目疾于未然,不可不察。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论疮痘初出证第一   论杂病第四   夫血气者,阴阳之男女;水火者,阴阳之征兆;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今疮疹病后咳嗽,左右胁痛,饮食不下,此余毒所膈,气不能升降也。且咳嗽者,由阳不降,心火克于肺金也;胁痛者,胁居人之左右,左右者阴阳之道路,气之所行处,今胁痛是气不能升降也;饮食不下者,由呼吸升降之间,脾受谷味,今气不能升降,脾气不能运磨水谷也。数者但解毒,毒去然后真气自育,当以赤茯苓汤导心火,利小肠,小柴胡汤治咳嗽胁痛,二和散调顺阴阳,则自愈矣。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论疮痘初出证第一   论杂病第四   伤寒热毒在表,未能作汗,或当汗而不得汗,暴热灼于肌肤,故发斑疮疹痘 也。其色白,或赤如火丹,疮头瘭浆白脓者轻,若紫色作根,隐隐在肌肉者甚重。五内七窍皆有疮,其形如豆,故以名焉。此乃伤寒发 ,小儿肌肉娇嫩多有此,故因而及之。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论疮痘初出证第一   论杂病第四   热在表而生疮疹,疮疹已出将愈,则表虽退有余毒在里,则令小儿胸满烦躁而渴,此皆失于解利,热毒不散所致也,宜黄连散、灯心散、黄芩散、甘露散,皆可选而用之。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论疮痘初出证第一   论杂病第四   疮疹因热而出,又因太热甚而不能结痂 ,是以内外蒸郁,无阴气以敛之故也。前人以宣风散导之,以生犀散解之,使热不复胀,必结痂 矣。又有发如脓窠,不肯作靥者,调砂糖水与吃则结 ,此法须观疮子未出尽,切不可用。盖疮子初发而食甜物,如糖蜜枣柿,必疮子入目,尤宜忌之。此云用砂糖者,是疮子作脓窠,毒瓦斯已定而用之,庶不为目害矣。   又有血 出已七日不结痂 者,宜用猪尾膏则愈矣。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论疮痘初出证第一   论杂病第四   疹与痘轻重不同,疹自表而出于腑则轻,痘自里而出于脏则重。世俗但见疹见痘,方知轻重,未能预知而防备。然疹与痘其初何以辨之?茅先生论有见于未然,且早晨浑身微热,眼睛黄色,两胁下汲汲然动,甚至发如惊风状,亦身有大热,手足逆冷,此病属脏,治以独胜散发之,以和平生津药润之,此必是疮痘。谨不可投凉药,恐水入大肠,而痘子不出,则泻下如赤豆汁,及朝出而暮靥,或腮颊赤色如掌大,口内有臭气,唇焦目闭腹胀者,此必死候。此是疮毒入里,由用利药,里虚毒陷入肠中,或便脓,或便赤汁,皆恶候也。且疹候早晨微热,午后亦大热,眼白赤色而不黄,手足冷而吐逆,此属腑为疹。治法如治疮痘,若辄用利药,变为恶候。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论疮痘初出证第一   论杂病第四   疮疹热毒,藏于肌肤,使荣卫流注失度,则荣卫合行而不行,为之壅遏。壅遏则结核肿疖毒,或为痞 ,或为疮疡,发于头顶手足肢节间,甚者则为痈毒,此热毒壅遏之过也。亦令人咽膈不利,痰涎壅塞,咳嗽咽干,眼赤脸腮项 肿,宜以消毒散、小柴胡汤最验。痈疖肿毒,出脓数日不止,体虚烦热,头痛昏闷者,黄 散,大便不通者,大黄散主之。痈毒赤肿,初生者烧鸡毛水傅之,醋调伏龙肝敷之,地松胡荽以敷之,鸡子清调赤小豆末以敷之,地龙粪新水以敷之,并马齿苋龙葵叶鸡肠草芸苔叶景天叶皆可捣敷之。赤肿不散成疮,而未得头出者,马鞭草以敷之。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论疮痘初出证第一   论杂病第四   《活人书》云:冬月暄暖,而温毒发斑,瘾疹如锦纹者,以冬月触冒寒毒,至春始发。   病初在表,或已发汗,或未发汗,表证未罢,毒不散故发斑,以黑膏主之。又有冬月温暖非节,乖戾之气外来即病,至春或被积寒所折,毒瓦斯不得泄,至天气暄暖,温毒始发,则肌肤斑烂,瘾疹如锦纹,咳而心闷,但呕清汁者,葛根橘皮汤主之。小儿常有此证,令儿心闷咳嗽,呕吐清水,医者不辨,作冒寒治之,转如闷乱,状若惊痫,遂生他疾。但咳嗽而吐汁者,知其心闷矣,预宜服葛根橘皮汤,则立愈。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论疮痘初出证第一   论杂病第四   黑紫干陷者,下以百祥丸,不黑者谨勿下。要之紫黑干陷,则下之无疑矣。然当下有数证,宜子细,以外证与脉别之。有感风寒而黑陷者,则宜温散之;有内虚自利而陷者,则宜温之;有下之早,毒瓦斯入里而陷者,则宜温而表出之;有被外物冲触而陷者,则宜熏解之。   其用药皆不同。又有蕴积毒瓦斯深而内外蒸郁,疮起能食,不结痂 ,毒瓦斯不得散,大小便秘,腹胀而陷者,为其毒瓦斯入里,宜用百祥丸,泻膀胱之毒,服之身温饮水者可治,以脾旺而胜肾水,寒去而复温,则疮疹复出矣,若寒战不已,身冷汗出,耳尻反热者死。要之钱氏积肾气太旺,脾虚不能制之,此寒气太旺,胃气不温,疮疹复陷乃不出耳。下后身热气温,欲饮水者,此寒去而复温,为可治。以此而言,疮疹不可妄下,故不过温脾胃暖血气也。钱氏言泻膀胱水,于已陷之后,不若助脾土于未陷之先,尤为尽善尽美矣。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论疮痘初出证第一   论杂病第四   汤散膏丹之殊异,灸刺点洗之同。且疮疹之为目翳者,毒瓦斯自脏里而达外,治之要法,但活血解毒而已。活血不至于热,解毒不至于冷,得其血活毒散,则睛不壅、血不怯,不致凹凸损陷,是为良法也。方其病根自里而外,始者毒瓦斯在于脏腑,外达于筋络,筋络而至目,其病深,似非点药可取效。盖点药非毒则冷,必相攻击,反以为害,前人有所不取也。疮疹后患目,不在点药,故辨及之。   疮诊论卷之六十五 论疮痘初出证第一   论杂病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