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效良方 - 第 338 页/共 521 页

失便 病患不觉,大小便自出者,乃是大小肠无气也,后日必死,慎勿刺之。   失神 老子云:气来入身谓之生,神去于身谓之死。所谓不离其身,自遗其咎,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失溺 病患不觉,小便自出者,乃是小肠经无气也,后日必死,慎勿刺之。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医与病者作用   悦愉 乐也和也,病者发其信心,所刺之处。   祝白 自言已病之过,从今针后,再不敢犯也。   正己 医流临病之处,目无邪视,心无邪念。   敦神 医与病者,各自正己之神。   视股 视妇人室女之病,度其穴俞方寸,然后隔衣而刺之。   严礼 凡请命医流,志诚信意,如侍宾客。   正目 医凡用针之时,必专务一目无他视,静意想适之变。   咒语 凡用针之时,医须默默诵其咒语曰:大哉干元,成就成天,神针到处,万病如拈,急急如律令敕摄。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停针待气病患作用   起居 停针待气之间,令病患平直坐卧而已。   存想 凡用针刺病患,心无邪念,其邪气易除耳。取穴之时,令病患坐卧平直,其用针顺快矣。   调嗔 凡停针待气之间,令病患忘忧绝虑,勿暴喜怒动其心。   绝虑 若停针待气之间,令病患忘其忧,绝其虑者也。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针毕病患禁忌八法   喜 凡病患针毕数日,切忌暴喜。喜则伤神,神既有伤,旧疾不除,新病又生矣。   怒 凡病患针毕数日,勿令暴怒。怒则伤肝,其魂无定,血无所归,何疾不生。   忧 凡病患针毕数日,勿令暴忧。忧则伤心,心既有伤,则劳倦损于脾,脾损则糟粕不化,真气日衰,荣卫之道涩矣。   恐 凡病患针毕数日,勿令暴恐。恐则伤肾,肾既伤,则损其志,志损则无养生之道矣。   思 凡病患针毕数日,勿令苦思。思则伤气,气竭血泣,则肌肉不滑泽矣。   劳 凡病患针毕数日,勿令劳役。劳役则伤气,气耗则旧疾不除,新病又生矣。   醉 凡病患针毕数日,忌大醉。醉则血气盛,卫气竭,气竭则荣血必脱矣。   饱 凡病患针毕数日,忌大饱。饱则伤筋脉,横解血溢满也。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定尺寸法   岐伯《明堂经》云:以八寸为一尺,以八分为一寸,缘人有长短肥瘦不同,取穴不准。   扁鹊《明堂》云:取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节为一寸,为缘人有身长手短,身短手长,取穴不准。孙思邈《明堂》云:取患人男左女右,手大拇指节横纹为一寸,以意消详,巧拙在人,亦有差互。今取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节,内度两横纹,相去为一寸。自根据此寸法,与人着灸,疗病已来,其病多得获愈,此法有准,今以为定。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定灸多少法   凡灸头与四肢,皆不令多灸,缘人身有三百六十五络,皆归于头,头者诸阳之会也,若灸多,令人头旋目眩,远视不明,缘头与四肢肌肉薄,若并灸则气血滞绝于注下,宜歇火气少时,令气血遂通,再使火气流行,候炷数足,自然除病,宜详察之。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点灸法   凡点灸时,须要身体平直,四肢勿令拳缩,坐点勿令俯仰,立点勿令倾侧。灸时孔穴不正,无益于事,徒烧好肉,虚忍痛楚之苦。有病先灸于上,后灸于下,先灸于少,后灸于多,宜详审之。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发灸疮法   凡着灸疗病,历春夏秋冬不较者,灸炷虽然数足,得疮发脓坏,所患即瘥。如不得疮发脓坏,其疾不愈。《甲乙经》云:灸疮不发者,故履底灸,今热熨之,三日即发脓出,自然愈疾。今用赤皮葱三五茎,去其葱青,于糖灰中煨熟,拍破,热熨灸疮十余遍,其疮三日自发立坏脓出,疾愈。   卷之五十五 针灸门(附论)   奇穴   内迎香二穴,在鼻孔中。治目热暴痛,用芦管子搐出恶血,效。   鼻准一穴,在鼻柱尖上。是穴专治鼻上生酒醉风,宜用三棱针出血,立效。   耳尖二穴,在耳尖上,卷耳取之,尖上是穴。治眼生翳膜,宜灸七壮,不宜灸多。   聚泉一次,在舌上,当舌中,吐舌出直者,有缝陷中是穴。治哮喘咳嗽,及久嗽不愈,若灸则不过七壮,灸法用生姜薄切一片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如热嗽,用雄黄末少许,和于艾炷中灸之。如冷嗽,用款冬花为末,和于艾炷中灸之,灸毕,以茶清连生姜细嚼咽下。又治舌胎舌强,亦可治用小针出血,穴在舌上,当舌中,吐舌出有直缝陷中是穴也。   左金津右玉液二穴,在舌下两旁紫脉上,是穴卷舌取之。治重舌肿痛喉闭,用白汤煮三棱针出血。   海泉一穴,在舌下中央脉上。是穴治消渴,用三棱针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