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效良方 - 第 340 页/共 521 页
用掺药法
疮口血出不止,则用方中止血药敷之。如洗开后,疮孔大甚,且先用降真香龙骨没药掺之,内即生疮,孔上须用油卑贴,待脓血汁出,莫待蔽塞。如夏月用药,以薄荷叶贴疮孔,一日一度汤洗,又用药掺,如肉上满疮口,用手搦不痛,如好肉一般,即用收疮口药敷上,却莫贴。待风稍,疮口立收,若未生实肉,切不可先收疮口,里面恐为患也。
卷之五十六 正骨兼金镞门(附论)
伤破肚皮用药法
如伤孔大,肚肠与脂膏俱出,放入内,则用缝。如孔小,只有膏出,先用清心药与服,用手擘去膏,不用缝,此膏出者已无用了,不可复入肚中,反成祸,只可擘去不妨。此是闭肉,但放心去之。肚肉被伤者,专用退利,大小肠不可待秘,恐成重患。
卷之五十六 正骨兼金镞门(附论)
打及树木压遍身痛者
打 树木压,或自高处 下者,此等伤皆惊动四肢五脏,必有恶血在内,专怕恶心,先用清心药,打血药,及通大小肠药,次第先服,临服加童子小便入药内,立效。专用大小肠洗利,恐作隘窒,利害之甚,清心药加前方,通利大小肠药服之,自然俱通。无闷烦,无恶血污心,以次用止痛药服之,即止。
卷之五十六 正骨兼金镞门(附论)
去恶血法
扑伤,刀石伤,诸般伤损至重者,皆先服清心药,次服清小便,三服去血药,或被伤者血未结,打从疮口出,或结在内,用药打入大肠时即泄,或被打被 ,被木压,恶血未积者,用药打散四肢或归胸脯者,或归上膈者,打从口中吐出,或归中膈,打入大肠泄出,先用此急救,次服止痛药,即二十五味药中加减用。
卷之五十六 正骨兼金镞门(附论)
用药汤使法
凡药皆凭汤使,所使方先但用清心药煎,后用童便一盏同服,或止痛,重伤者则用姜汤灯心汤,调二十五味药服之,薄荷汤亦可。
凡伤或刀伤,及损五内腑,恐作烦闷崩血之患。如折骨者,用姜酒服接骨药,敷之。如骨碎,被重打重 ,重木及石压者,皆用先服汤使法,并不用酒服。如轻 扑损伤,则用姜汤调下二十五味药,立效。
卷之五十六 正骨兼金镞门(附论)
正骨通治方
治从高坠下,恶血流于胁下,疼痛不可忍。
大黄(酒浸,五钱) 柴胡 当归(各二钱) 桃仁(五十个,研如泥) 红花(半钱)
天花粉 穿山甲(炮) 甘草(各一钱)
上作一服,用水一盅,酒半盅,煎至八分,食前服。
卷之五十六 正骨兼金镞门(附论)
正骨通治方
治坠马落车,及打伤折伤。
当归 川芎(各七钱) 附子(炮,去皮脐) 泽兰(炒,各一两) 桂心(四钱) 蜀椒(三钱) 甘草(炙,五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前用温酒调服,日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葱冷水。
卷之五十六 正骨兼金镞门(附论)
正骨通治方
治打扑伤损,痛不可忍者。
没药(别研) 乳香(别研) 肉桂(去皮) 当归(焙) 白芷 甘草(炒,各一两)
白术(炒,五两)
上为细末研匀,每服二钱,不拘时温酒调服。
卷之五十六 正骨兼金镞门(附论)
正骨通治方
治 扑损伤,骨碎骨折,筋断刺痛,不问轻重,并皆治之。
香白芷(醋炒) 紫金皮(醋炒) 刘寄奴 川当归(盐炒) 赤芍药(米泔浸) 黑牵牛 川牛膝(茶水浸) 生地黄(盐水浸,炒) 川芎 乳香 没药 破故纸(醋炒) 木通自然铜(骨不碎不用,临好时用) 草乌(醋炒,孕妇不用) 木香 川乌(火煨,孕妇不用) 藿香 骨碎补 木贼 官桂 羌活 独活(以上各一两) 熟地黄(盐水炒) 杜牛膝(茶水炒,各半两)
金刀伤挫臼者,去自然铜,骨碎骨折者用之。然须于此方内去自然铜,临好时却入用之,如早服以成他疾。同研为末,用蜜为丸,如弹子大,用黄丹为衣,或被 扑损伤,金刀箭镞,不问轻重,每服一丸,温酒磨化服,或细嚼酒送下。如被刀伤全断,内损重者,以薄荷汤或木瓜汤姜汤灯心汤皆可服。病在上食后,病在下食前,在中者不拘时服。
卷之五十六 正骨兼金镞门(附论)
正骨通治方
治打扑伤损,筋断骨折,挛急疼痛,不能屈伸,及荣卫虚弱,外受风邪,内伤经络,筋骨缓纵,皮肉刺痛,肩背拘急,身体倦怠,四肢少力。
没药(别研) 当归(酒洗,焙) 白芍药 骨碎补( 去毛) 川乌头(生,去皮脐)
自然铜(火煨醋淬十二次,研为末,水飞过,焙,各一两) 生地黄 川芎(各一两半)
上为细末,以生姜自然汁与炼蜜和丸,每一两作四丸,每服一丸,捶碎用水酒各半盅,入苏木少许,煎至八分,去苏木,空心服。
卷之五十六 正骨兼金镞门(附论)
正骨通治方
治一切金刀折伤,打扑,身体血出,急于伤处掺药,如有内损,血入脏腑,热煎童子小便,入酒少许,调二钱服之立效。若牛抵肠出不损者,急送肠入,用细丝或桑白皮为线,缝合肚皮,缝上掺药,血止立活。如无桑白皮,用麻线缝之亦可,并不得封裹疮口,恐作脓血。
如疮干,以津液润之,然后掺药。妇人产后败血不尽,恶血奔心,胎死胎衣不下,并用童子小便调服。
花蕊石(一两,捣为细末) 硫黄(上色明者,四两,研为末)
上二味和匀,先用纸筋和盐泥固济罐子一个,候干入药于内,再用泥封口,候干安在四方砖上,上书八卦五行字,用炭一秤,笼叠周匝,于巳午时,从下着火,令渐渐上彻,直至经宿,火冷炭消,又放经宿,罐冷,取出细研,瓷瓶内盛,根据前法服。
卷之五十六 正骨兼金镞门(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