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宗金鉴 - 第 420 页/共 424 页
[4]若在上之第二肋,或有断裂垫伤,塌陷不起,因位居膈上,难以入手,虽强为之,亦难完好。其所伤之血留于膈上,若不随药性开行,必结成包囊,其包轻者系黄水,硬者系血块,则成痼疾矣。
按、方剂:[1]正骨紫金丹:见颠顶骨伤[2]八仙逍遥汤:见玉梁骨伤[3]万灵膏:见囟骨伤注:
外科卷下\内治杂证法
方法总论
[1]今之正骨科,即古跌打损伤之证也。专从血论,须先辨或有瘀血停积,或为亡血过多,然后施以内治之法,庶不有误也。
[2]夫皮不破而内损者,多有瘀血;破肉伤□,每致亡血过多。二者治法不同。
<1>有瘀血者,宜攻利之。
<2>亡血者,宜补而行之。
<3>但出血不多,亦无瘀血者,以外治之法治之。
[3]更察其所伤,上下轻重浅深之异,经络气血多少之殊,必先逐去瘀血,和荣止痛,然后调养气血,自无不效。
[4]若夫损伤杂证,论中不及备载者,俱分门晰类,详列于后,学者宜尽心焉。
按、方剂:注:
外科卷下\内治杂证法
喘咳
伤损之证而喘咳者:[1]若因出血过多,面黑胸胀,胸膈痛而发喘者,乃气虚血乘于肺也,急用二味参苏饮,缓则难救。
[2]若咳血衄血而喘者,乃气逆血蕴于肺也,只宜活血行气,不可用下法,宜十味参苏饮治之。
按、方剂:[1]二味参苏饮人参一两苏木二两水煎服。
[2]十味参苏饮人参紫苏半夏茯苓陈皮桔梗前胡葛根枳壳各一钱甘草五分引用姜二片,水煎服。
注:
外科卷下\内治杂证法
昏愦
[1]伤损昏愦乃伤之至重,以致昏愦不知人事,宜急灌以独参汤。
[2]虽内有瘀血,断不可下,急用花蕊石散内化之,盖恐下之,因泻而亡阴也。
[3]若元气虚甚者,尤不可下,亦用前散以化之。
[4]凡瘀血在内,大便不通,用大黄、朴硝,血凝而不下者,须用木香、肉桂二、三钱,以热酒调灌服之,血下乃生。
[5]怯弱之人,用硝、黄而必加木香、肉桂同煎者,乃假其热以行其寒也按、方剂:[1]花蕊石散石硫黄四两花蕊石二两以上二味合匀,用瓦罐一个,入药在内,封口,外用纸筋盐泥周围固济,候泥干,安四方砖上,书八卦五行字,用炭十斤笼叠周匝,自午时,从下着火渐渐上彻,直至经宿炭尽火冷,又放经宿,罐冷取出研细,用绢罗罗过,磁盒收贮。每服三钱,以童便调服。
注:
外科卷下\内治杂证法
挟表
伤损之证,外挟表邪者,其脉必浮紧,证则发热体痛:[1]形气实者,宜疏风败毒散。
[2]形气虚者,宜加味交加散,或羌活乳香汤以散之。
按、方剂:[1]疏风败毒散当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羌活独活桔梗枳壳柴胡白茯苓白芷甘草紫苏陈皮香附以上生姜、生地黄煎,入酒和服。
[2]加味交加散当归川芎白芍药生地黄苍术厚朴陈皮白茯苓半夏羌活独活桔梗枳壳前胡干姜肉桂甘草柴胡以上生姜煎服。有热者,去干姜、肉桂。
[3]羌活乳香汤羌活独活川芎当归赤芍药防风荆芥丹皮续断红花桃仁乳香以上生地黄煎服。有热者,加柴胡、黄芩。
注:
外科卷下\内治杂证法
眩晕
伤损之证,头目眩晕:[1]有因服克伐之剂太过,中气受伤,以致眩晕者。
[2]有因亡血过多,以致眩晕者。
[3]如兼腹胀呕吐,宜用六君子汤。
[4]兼发热作渴,不思饮食者,宜十全大补汤。
按、方剂:[1]六君子汤方见胸腹痛闷[2]十全大补汤方见瘀血泛注注:
外科卷下\内治杂证法
秘结
伤损之证,大便秘结:[1]若因大肠血虚火炽者,用四物汤送润肠丸,或以猪胆汁导之。
[2]若肾虚火燥者,用六味地黄丸。
[3]若肠胃气虚,用补中益气汤。
[4]若大便秘结,里实气壮,腹痛坚硬者,用玉烛散。
按、方剂:[1]润肠丸大黄当归尾羌活各五钱桃仁麻仁各一两以上为末,炼蜜丸弹子大,空心,白汤送下。
[2]猪胆汁导法大猪胆一枚,泻汁和法醋少许,以灌谷道内,如一时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