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宗金鉴 - 第 423 页/共 424 页
[3]或元气内脱,不能摄血,用独参汤加炮姜以回阳;如不应,急加附子[4]如血蕴于内而呕血者,用四物汤加柴胡、黄芩。
[5]凡伤损而犯劳碌,或怒气肚腹胀闷,或过服寒凉等药:<1>致伤阳络者,则为吐血、衄血、便血、尿血。
<2>伤于阴络者,则为血积、血块、肌肉青黑。
<3>此皆脏腑亏损,经隧失职,急补脾、肺二脏自愈矣。
按、方剂:[1]加味逍遥散白术茯苓当归白芍各二钱柴胡一钱薄荷五分黑栀丹皮各一钱五分水煎服。
[2]补中益气汤人参二钱黄耆(炙)二钱白术(炒)一钱五分当归一钱五分升麻五分柴胡五分陈皮八分甘草(炙)三分引用姜、枣,水煎服。
[3]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各二钱甘草(炙)一钱引用姜、枣,水煎服。
[4]四物汤当归三钱川芎白芍药二钱熟地黄三钱水煎服。
[5]独参汤人参一两水煎服。
注:
外科卷下\内治杂证法
烦躁
伤损之证:[1]烦躁而面赤,口干作渴,脉洪大按之如无者,宜用当归补血汤。
[2]如烦躁自汗头晕,宜用独参汤。
[3]如烦躁不寐,宜用加味归脾汤。
[4]如烦躁胁痛,宜用柴胡四物汤。
[5]如亡血过多烦躁者,宜用圣愈汤。
按、方剂:[1]加味归脾汤方见胸腹痛闷[2]当归补血汤圣愈汤俱见发热[3]柴胡四物汤即四物汤加柴胡、黄芩。方见伤损出血[4]独参汤方见伤损出血注:
外科卷下\内治杂证法
瘀血作痛
[1]伤损之证,肿痛者,乃瘀血凝结作痛也。
[2]若胀而重地,色或青黑,甚则发热作渴汗出者,乃经络壅滞,阴血受伤也。
[3]宜先刺去恶血以通壅塞,后用四物汤以调之。
按、方剂:[1]四物汤:方见伤损出血注:
外科卷下\内治杂证法
瘀血泛注
[1]伤损瘀血泛注之证,乃跌仆血滞所致。
[2]盖气流而注,血注而凝,或注于四肢关节,或留于胸腹腰臀,或漫肿,或结块:<1>初起皆属肝、脾郁火。急用葱熨法,内服小柴胡汤以清肝火,次用八珍汤以壮脾胃,或益气养荣汤,久服自然收功。
<2>若日久溃破而气血虚者,宜十全大补汤。
<3>若溃而寒邪凝滞不敛者,宜豆豉饼袪散之。
[3]此证若不补气血,不慎起居,不戒七情,或用寒凉克伐,俱属不治。
按、方剂:[1]小柴胡汤柴胡二钱黄芩一钱五分半夏(制)人参各一钱甘草(炙)五分引用姜二片,水煎服。
[2]八珍汤即四君子汤、四物汤,相和为剂也。
[3]益气养荣汤人参黄耆(炒)当归川芎熟地黄白芍(炒)香附贝母茯苓陈皮各一钱白术二钱柴胡六分甘草桔梗各五分引用姜,水煎服。口干,加五味子、麦冬。往来寒热,加青皮。
[4]十全大补汤即八珍汤加黄耆、肉桂各一钱。
[5]豆豉饼江西豆豉以上一味为末,唾津和作饼子,如钱大,厚二分,置患处,以艾壮于饼上灸之,干则再易。
[6]葱熨法:方见囟骨伤注:
外科卷下\内治杂证法
头面部
[1]睛明骨,即目窠四围目眶骨也。
[2]其上曰眉棱骨,其下曰□骨,□骨下接上牙床。
[3]打仆损伤,血流满面者,敷刀疮药。
[4]掀痛瘀血者,敷混元膏。
[5]如骨损者,内服八厘散。
[6]忌生冷发物。偶食猪头肉者,必发,至一月后始愈。
[7]凡眼胞伤损,而瞳神不碎者,可治。
按、方剂:[1]刀疮药治一切金刃所伤,敷之止血、收口、定痛、护风。
上白石膏(□)一斤净板松香(水提过)一斤珍珠(豆腐煮过)五钱上三味,共研细末,和为一处,磁罐收贮备用。
[2]混元膏、八厘散:俱见颠顶伤注:主题:腰痛分类:腰痛
伤损腰痛、脊痛之证,或因坠堕,或因打扑,瘀血留于太阳经中所致,宜地龙散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