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纲目 - 第 365 页/共 379 页

〔钱〕   橘连丸   治疳瘦,久服消食和气,长肌肉。   橘皮(一两)黄连(米泔浸一宿,一两半)上为细末。另研入麝香五分,用猪胆七个,分药入胆内,浆水煮,候临熟,以针微刺破,以熟为度,煮粟米粥,和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丸至二三十丸,米饮下,量儿加减,无时。(海藏云:黄连苦燥可以泻脾火,长肌肉。)   二圣丸   治小儿脏腑,或好或泻,久不愈,羸瘦,宜常服。   黄连(去须)黄柏(去粗皮。各一两)上为细末,入猪胆内,重汤煮熟,丸如绿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米饮下,量儿加减,频服无妨。   〔洁〕小儿疳病,肌羸,血气不足,同大人劳瘵之疾治之。   上以洁古此言论之,不拘冷热虚羸,皆用四君子、地黄丸与前药相兼服为得也。   〔圣〕又方治小儿尸疰劳瘦,或时寒热。方用鳖头一枚,烧灰杵末,新汲水下五分匕,立可。   〔《明》〕羸瘦不生肌肤:胃(灸一壮。)〔田〕小儿疳瘦。于胸下骨尖上灸三壮,次于脊下端尾翠骨尖上灸三壮。   小儿疳瘦脱肛,体瘦渴饮,形容瘦悴,诸方不瘥者,取尾翠骨上三寸骨陷中灸三壮。   小儿身羸瘦,贲豚腹肿,四肢懈惰,肩背不举,章门二穴,各灸七壮。   〔世〕母气不足,则羸瘦肉极。   卷之三十八小儿部脾主湿   鹤节   (即虚羸之异名也)〔汤〕小儿鹤节,由禀赋不足,血气不荣,肌肉瘦瘠,则骨节皆露,如鹤之足,皆肾虚不生骨髓之故。治法宜钱氏地黄丸加鹿茸、牛膝。   卷之三十八小儿部脾主湿   宿食   〔汤〕   消食丸   治宿食不消。又名   消乳丸   砂仁陈皮(炒)三棱(炒)神曲(炒)麦芽(炒。各半两)香附(炒。一两)上末,曲糊丸如麻子大。食后白汤送下,大小加减。   七圣丸   三棱蓬术川楝青皮陈皮芫花杏仁上件等分,先用醋浸芫花一宿,炒渐干,次入蓬、棱同炒赤色。又入陈、楝等再同炒一处,令微焦,取出为末。前药如各半两,杏仁亦用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不用,细研,入巴豆二十粒,去油,和匀,醋糊丸如黍米大。一岁儿常服二丸,临卧温热汤送下,使日间所飧之物,一夜而化,永无疳疾,能使黄瘦子顿作化生儿。今之小儿可去巴豆,只入杏仁,名七圣丸是也。   卷之三十八小儿部脾主湿   痞   〔洁〕枳术丸(方见内伤饮食。)饮食不进,四君子加姜、枣煎。枳实理中丸(方见伤寒。)〔汤〕痞者,塞也,其病腹内气结,胀满壮热是也。当疏利大便,破结散气,常服进食丸。   〔《圣》〕   甘遂散   治小儿痞结,虽服汤药暂利,而滞实不去,心下坚胀,按之辄啼,内有伏热。破结。   甘遂(煨赤)青皮黄芩大黄(炒。各半两)上咀,煎,去渣服,量大小加减,以利则止,用之无不效。   〔汤〕户部张侍郎小娘子,患此蕴积结聚已经年矣。其候腹满壮热,大小便闭,不食,诸医皆作虚热潮热,或作胃寒不食治。然既不食,大小便自然少,又欲作疳热治。百药俱试,而无一中,势已窘迫,招予视之。   问曰:合服何药?答曰:当服甘遂、大黄。张惊骇曰:前诸医者皆用补剂,此女不进食久矣,不宜利动肠胃。   予答曰:信我者生,逆我者死。张曰:更有无甘遂而次于此药方者可否?予令即服大承气汤,二服而愈。次日诊之,尚有余滞积实,其症必过数日而复闭。须服前药,始可除根。数日后果再闭腹满痞结,再投此药,一服而痊。   〔钱〕小儿急欲乳,不能食,由客风热入儿脐,流入心脾经,即舌浓唇燥,口不能吮乳,当凉心脾。   卷之三十八小儿部脾主湿   哺露   〔汤〕哺露者,因乳哺不消,脾胃衰弱,渐不能食,血气减损,肌肉不荣,柴骨羸露,吸吸苦热,谓之哺露也,宜麝香进食丸。(方见本条。)   卷之三十八小儿部脾主湿   癖   〔汤〕小儿积症:面黄肿,肚胀,面合卧地,小便如油,多呕,眼睛黄,腹内虚鸣,多睡眼白黄,赤白痢下,发黄,眼赤,多泻。   凡有积滞,须辨虚实,况孩儿虚瘦,长短黑白,南北古今不同,不可一概论也。予今之法,实者可服进食丸,虚而微白及疳瘦者,宜服肥儿丸。(肥儿丸方见疳门心疳条为丸如黍米大,儿一岁十丸,饭饮下。)〔钱〕小儿腹中有癖,不食,但饮乳是也,当渐用白饼子送下。   白饼子   滑石轻粉半夏(汤洗,焙干)南星(各一钱,为末)巴豆(二十四个,去皮膜,水一升,煮水尽为度)上研匀,巴豆后入众药,以糯米饭为丸如小绿豆大。捏作饼子,儿三岁以上三五饼,四岁以下一二饼,葱白汤下,临卧服。   〔《局》〕   进食丸   治乳食不化,心胸胀满,疳积肚疼。   木香(炮)枳壳(去白,炒)当归代赭石朱砂(另研,三钱)巴豆(去油膜,一钱)麝香(另研,五分)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黍米大,一岁二丸,量儿大小加减,米饮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