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纲目 - 第 367 页/共 379 页

〔洁〕阳黄则大小便赤涩,身热,是脾土与心火相搏,为阳病,法当先利小便,后下大便。   凡治黄病腹胀,当用茵陈蒿汤调下五苓散。若欲利小便,去大黄;欲利大便,则加大黄之类。   有阳证可服,谓面赤饮水者是也。(茵陈汤、五苓散方俱见伤寒。)〔汤〕身疼膊背强,大小便涩,皮肤面目齿爪皆黄,小便如屋尘色,利者易治,涩者难治。宜服五苓散加茵陈,煎汤调。又宜服导赤散加茵陈煎或身热,宜服小柴胡汤。甚者,服承气汤。   〔田〕小儿身体蒸热,胸膈烦满,皮肤如青橘之黄,白睛亦然,湿热所致也,宜   加减泻黄散   主之。   此药能退脾土,复肾水,降心火。   黄连茵陈(各五分)黄柏黄芩(各四分)栀子茯苓泽泻(各三分)上咀,都作一服,水一大盏,煎至六分,去渣,稍热服,食前。   〔洁〕阴黄则清便自调,面目及身黄,四肢冷,是脾虚不能制肾水,当用益黄散下使君子丸。(益黄散方见治法,使君子丸方见疳。)淡黄白者,胃不和也,平胃散、调中丸。渴者人参白术散。(平胃散方见泄泻。调中丸方见腹痛,人参白术散方见消渴。)月里生黄(见胎惊条。)〔《明》〕饮水不渴面黄:阳刚穴(一壮。)〔钱〕黄相似:身皮目皆黄者,黄病也,身痛膊背强,大小便涩,一身尽黄,面目指爪皆黄,小便如屋尘色,着物皆黄,渴者难治,此黄胆也。此一证多发于大病后。又有一证,不因病后,身微黄者,胃热也。大人亦同。又有面黄腹大,食土渴者,脾疳也。又有自生而身黄者,胎黄也。又书云:诸疸皆热,色深黄者是也,若淡黄兼白者,胃怯不和也。   栀子柏皮汤   治伤寒身黄发热。   栀子(八枚)黄柏(一两)甘草(炙,半两)上水煎,去渣,温服。   犀角散   治小儿黄胆,一身尽黄。   犀角(一两)茵陈干葛升麻龙胆草生地(各半两)寒水石(七钱半)上咀,白水煎服。   一方治小儿忽发黄,面目皮肉尽干黄。以干葛汁和蜜调服。(《袖珍方》无干葛,用栝蒌。)   连翘赤小豆汤   治小儿伤寒发热身黄。   麻黄连翘甘草生姜赤小豆生梓白皮(各二两)杏仁(四十个)大枣(十二个)上咀,水煎服。一方,生小麦苗,捣汁服之,立效。   消食丸   治小儿脾胃不和。常服宽中快气,消乳食,正颜色。   砂仁陈皮三棱蓬术神曲(炒)麦芽(炒)香附(米泔浸,炒)枳壳槟榔乌梅(各半两)丁香(二钱半)上为末,面糊丸如绿豆大,食后,紫苏汤下二三十丸。   茯苓渗湿汤   治小儿黄胆,寒热呕吐,而渴欲饮水,身体面目俱黄,小便不利,不得安卧,不思食饮。   茯苓(五分)泽泻(三分)茵陈(六分)猪苓黄芩黄连山栀防己白术苍术陈皮青皮枳壳(各二钱)上咀,水煎,徐徐温服。   〔丹〕治小儿吐泻,黄胆。   三棱蓬术青皮陈皮神曲麦芽黄连甘草白术茯苓(各等分)上为末,温水调服。若伤乳食吐泻加山楂;时气吐泻加滑石;发热加薄荷。   瓜蒂散   治小儿忽发心满坚硬,脚手心热,变为黄胆。不急治,则杀人。   瓜蒂(七个)赤小豆(七粒)秫米(七粒)上为末,用一字,吹两鼻内,令黄水出。余末尽水调服之,得吐出黄水即愈。一方,瓜蒂一两,赤小豆四两,为末,每服一钱,温水调服。药下即卧,当吐清黄汁为效。虚者不宜服。   卷之三十八小儿部脾主湿   腹痛   〔汤〕小儿腹痛曲腰,干哭无泪,面青白,唇黑,肢冷,为盘肠内吊。凡有此证,急煎葱汤淋洗其腹揉之,葱熨脐腹间。良久,尿自痛中出,其疼立止。续次服药。   乳香没药(各少许透明者,细研)上件,木香一块,于乳钵内磨,水一分,滚数沸,调乳、没末。   此药只一服效。   〔钱〕   钩藤膏   治小儿腹中极痛,干啼后偃,名盘肠内吊。   乳香(研)没药(研)木香姜黄(各四钱)木鳖子仁(二十一个)上先将后三味同为细末,次研入上二味,炼蜜和成剂,收贮。每一岁儿可服半皂子大,余以意加减。   煎钩藤汤化下,无时。次用魏香散。   魏香散   蓬术(半两)阿魏(一钱)上先用温水化阿魏,浸蓬术一昼夜,培干为末,每服一字或半钱,煎紫苏米饮,空心调下。   〔无〕   蒜乳丸   治冷证腹痛夜啼。   大蒜(一棵,慢火煨香熟,研烂)乳香(另研,五分)上研,为丸如芥菜子大。每服七粒,乳汁送下。   上四方,治寒腹痛,属盘肠内吊,其候曲腰干哭是也。   〔钱〕胃虚冷,面白色,腹痛不思食,当补脾,益黄散主之。若不下利者,调中丸主之。(益黄散治下利而痛也,调中丸治不利而痛也。)   调中丸   白术人参甘草(炒。各半两)干姜(炮,四钱)上为细末,蜜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七丸至十五丸,食前,温水下。(海藏云:仲景理中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