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纲目 - 第 300 页/共 379 页
伤寒汗下后,脐上有动气者,宜
枳壳散
枳壳(麸炒,五钱)赤茯苓当归三棱(炮。各一两)木香诃黎勒(各五钱)上为末,每服五钱,沸汤点服。
伤寒汗下后,脐右有动气者,宜
前胡散
前胡赤茯苓大腹皮人参(各五钱)木香槟榔大黄(各三钱)上为细末,每服五钱,沸汤点服。
伤寒汗下后,脐下有动气者,宜
茯苓散
赤茯苓(一两)槟榔(三钱)桂心大腹皮川茴香(炮,炒)良姜(各五钱)上为细末,每服五钱,沸汤点服。
如久不治,传为积热,治之难痊,不可汗下也。
卷之三十二伤寒部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
鼻衄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活人》云:衄后脉浮者,宜麻黄汤。衄后脉已微者,不可行麻黄汤,宜黄芩芍药汤。)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此当发其汗。
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不大便,头痛有热,若小便赤者,承气汤也。若小便清而衄者,桂枝汤也。(论见发汗。)太阳病,脉浮紧,发热无汗而衄者,愈也。(论见发热。)太阳病,以火劫发汗,血气流溢,失其常度,阳盛则欲衄,阴虚则小便难。(论见头汗。)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或从口鼻出,或从目中出者,难治。(论见欲寐。)动气发汗,则衄而渴,饮水就吐。(论见动气。)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阳明胃实口燥,但欲漱水不咽者,必衄也。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瞬,不得眠。(衄忌发汗者,为无脉。若浮紧身疼发热恶寒之症,宜发之。)
卷之三十二伤寒部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
鼻衄续法
〔海〕仲景言衄不可发汗者,盖为脉微也。若浮紧者,麻黄汤;浮缓者,桂枝汤;脉已微,二药不可用,犀角地黄汤主之。(仲景云: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直视不能瞬,不得眠。又云:亡血不可发其表,汗出即寒栗而振。此二说,皆为脉微不可汗也。若脉浮紧及得缓者,皆当发之是也。)〔《活》〕伤寒衄血,脉已微者,黄芩芍药汤、犀角地黄汤主之。
犀角地黄汤
治伤寒应发汗而不发汗,内有瘀血,鼻衄吐血,面黄,大便黑,此方主消化瘀血。
芍药(一两)生地(一两半)牡丹皮(二钱半)犀角(二钱半)上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取一盏。有热如狂者,加黄芩一两。其人脉大来迟,腹不满,自言满者,为无热,不用黄芩。
茅花汤
治鼻衄不止。
用茅花尖一把,以水三盏,浓煎汁一盏,分二服,即瘥。无花以根代之。
若衄而渴者,心烦,饮则吐水,先服五苓散,次服竹叶汤。
〔《本》〕治伤寒衄血,
滑石丸
滑石末不以多少,饭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微嚼破,新水咽下立止。用药末一钱,饭少许,同嚼下,亦得。老幼皆可服。汤晦叔云:鼻衄者,当汗不汗所致。其血青黑时,不以多少,乃止,宜服温和药以调其卫。
才见鲜血,急以此药治之。
卷之三十二伤寒部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
下血
伤寒下血,若太阳病外已解,但少腹急结者,桃仁承气汤也。(方论见蓄血。)若阳明胃实谵语者,宜刺期门穴。(论见谵语。)太阳病,以火熏汗不得汗,其人必躁而清血。(论见躁。)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便血。太阳病下之,其脉浮滑者,必下血。(论见大法。)少阴病,但欲寐,一身手足尽热者,必便血也。伤寒热少厥微,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若欲食者愈,若呕而胸胁烦满者,必便血也。
卷之三十二伤寒部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
唾血
咽痛吐血,若面赤斑斑如锦纹者,为阳毒,宜升麻鳖甲汤。(方论见阳毒。)若下后利不止,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者,麻黄升麻汤。(方论见下利。)脉浮热甚,反灸之,必咽燥唾血。(论见大法。)服桂枝汤吐者,必吐脓血。(论见吐。)
卷之三十二伤寒部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
蓄血
身黄如狂,屎黑喜忘者,为蓄血。太阳病,表证在而发热恶寒,脉反沉结,而身黄发狂,少腹硬满者,若小便不利,为无血也,小便自利,血证谛也,宜以抵当汤主之。
(论见发热)。
抵当汤
水蛭(十个,熬去子,杵)虻虫(十枚,去翅足熬)大黄(一两,汤浸,去皮)桃仁(七枚,去皮,捶碎)上咀,作一服,水一盏,煎七分,去渣温服。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用余药,宜
抵当丸
水蛭(五枚,炙)虻虫(五枚,去翅足,炒)桃仁(六枚)大黄(三钱)上为末,炼蜜和作一丸,以水一盏,煎至七分,顿服,时当下血。不下再服。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似狂,若血自下者,病愈。其外未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外解,但小腹急结者,宜攻之,
桃仁承气汤
。(王海藏方有姜七片,桂、硝各三钱。)桃仁(十二枚,去皮尖,双仁者不用)大黄(一两)甘草(炙)桂枝芒硝(各半两)上咀,每服一两,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入硝化开,食后服。
阳明症,胃家实,喜忘,大便黑色,虽硬反易者,有蓄血,宜抵当汤。(论见胃实。)〔海〕初便褐色者重,再便深褐色者愈重,三便黑色者为尤重。色变者,以其火燥也,如羊血在日色中,须臾变褐色,久则渐变而为黑色,即此意也,当详察之。
〔许〕血在上则喜忘,在下则发狂。
病患无表里症,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不解,胃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若脉数不解,血下不止,必协热而便脓血也。
〔成〕当不大便六七日之际,无喜忘如狂之症,又无少腹硬满之候,何以知其有蓄血?盖以其脉浮数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