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纲目 - 第 304 页/共 379 页
葱白(连须)干葛新豉(半合)生姜(切,一合)麦门冬(去心)熟地(三钱)流水四升,以杓扬之。
上七味,用清水煎三分减二,去渣,分二服,渐渐服之取汗。
上伤寒劳复,莫若仍用丹溪以参、、归、术,加发散之剂汗之为的当也。
卷之三十三伤寒部劳复门
阴阳易
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散主之。
烧散
取妇人中近隐处,剪,烧灰。以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则愈。妇人病,取男子裆烧灰用。
尝治伤寒病未平复,犯房室死者,命在须臾。用独参汤调烧散。凡服参一、二斤余得愈者三四人。信哉!用药不可执一也。
卷之三十三伤寒部劳复门
阴阳易续法
治伤寒病新瘥,阴阳未和,因合房室,则令人阴肿,入腹绞痛,妇人则里急,腰胯连腹内痛,名为阴阳易也。其男子病新瘥未平复,而妇人与之交接得病,名曰阳易;妇人病新瘥未平复,而男子与之交接得病,名曰阴易。若二男二女,并不自相易,所以呼为易者,以阴阳相感动,其毒着于人,如换易然。其病之状,身热冲胸,头重不能举,眼中生花,四肢拘急,小腹绞痛,手足拳则死。亦有不即死者,病苦少腹里急,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百节解离,经脉缓弱,血气虚、骨髓竭,便恍恍翕翕,气力转小,着床不能动摇,起止仰人,或牵引岁月方死。宜烧散、鼠粪汤、竹茹汤、青竹茹汤、干姜汤、当归白术汤选用之。(海藏云:热者烧散、竹皮汤,寒者鼠粪汤、当归白术汤。至于《校正方》妙香丸条下,治杂病阴阳易中有牛黄、脑、麝之类,是治其热症也。)
竹皮汤
疗交接劳复,卵肿,腹中绞痛欲绝。
竹皮青刮一升,用水三升,煮取一升,绞去渣,分二服,立愈。
青竹茹汤
妇人病未平复,因有所动,致热气冲胸,手足拘急搐搦,如中风状,宜此汤。
栝蒌根(一两)青竹茹(刮半升,淡竹是)上以水二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渣,分二、三服。
妙香丸(方见积热条。)〔《百一》〕治交接劳复,阴卵肿,或缩入腹,腹绞痛,或便绝。蚯蚓数条,绞取汁,服之良。
〔海〕若阴阳易,果得阴脉,当随症用之。若脉在厥阴,当归四逆汤送下烧散。若脉在少阴,通脉四逆汤送下烧散。若脉在太阴,四顺理中丸送下烧散。所用之药,各随其经,而效自速也。
鼠粪汤
疗伤寒病后男子阴易。
韭白根(一把)鼠粪(十四粒,两头尖者是)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半升,去渣,再煎三沸,温服得效。未汗,再服。亦理诸般劳复。
当归白术汤
治妇人未平复,因有所动,小腹急痛,腰胯四肢不任,举动无力,发热者。
白术当归桂枝附子(生)甘草芍药黄人参(各二钱半)生姜(半两)上咀,水煎服,食顷再服,温覆取微汗瘥。
李良佐子病太阳症,尺寸脉俱浮数,按之无力。余见其内阴虚,与神术加干姜汤。愈后再病,余视之,见神不舒,垂头不欲语,疑其有房过,问之,犯房过乎?必头重目眩。曰:唯。与大建中三四服,外阳内收,脉反沉小,始见阴候。又与已寒加芍药、茴香等丸五六服,三日内约服丸六七百丸,脉复生。又用大建中接之,大汗作而解。
〔《山》〕因女色病阴证伤寒者,用陈皮热锅内炒焦,以酒烹下,滤酒饮之。
卷之三十三伤寒部
四时伤寒不同
冬为伤寒,春为温病,夏为暑病,秋为疟。
一岁长幼病相似,为温疫。多眠、多汗、脉浮,为风温。一身尽痛,为湿。身反张,为。
阴阳大论曰: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此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若能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惟伤寒为毒者,以其最为杀厉之气也。中而即病者为伤寒,不即病者为寒毒,藏于肌肤中,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
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病热犹轻。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其病与温病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者,要在辨其病原寒、热、温三者之异,则用药冷热之品味判然矣。
其冬有非节之暖者,名冬温。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冬温复有先后,更相重沓,亦有轻重,治亦不同。
(冬温应常纪者有三:岁少阴司天之政,五之气;阳明司天之政,终之气;厥阴司天之政,终之气。皆病冬温。
其不应常纪而反常者,则不可候之,而随时变易也。)气候亦有应至而不至者,或有未应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过者,皆成病气也。
凡四时伤寒,通宜补散。故丹溪治伤寒,多用补中益气汤。气虚者,四君子汤加发散剂。血虚者,四物汤加发散剂。东垣治风湿,用补中益气加羌活、防风、升麻、本、苍术。海藏治风湿无汗者,用神术汤,有汗者,用白术汤;治刚,用神术汤加羌活、麻黄,治柔用白术汤加桂心、、术;治风湿用白术汤随证加药;治中脉弦细芤迟者,用黄汤。此皆与仲景所谓辛苦之人,触冒之病伤寒同意也。
〔丹〕仲景论伤寒而未及乎中寒,先哲治冒大寒昏中者,用附子理中汤,其议药则得之矣。曰伤、曰中,未有议其异同者。夫伤寒有即病,有不即病,因其旧有郁热,风寒外束,肌腠自密,郁发为热,病邪循经而入,以渐而深,初用麻黄、桂枝辈微表而安,以病体不甚虚也。若中寒则仓卒感受,其病即发而暴,因其腠理疏豁,一身受邪,难分经络,无热可发,温补自解,此气大虚,不急治则死矣。
伤寒、伤暑、伤湿,亦如伤寒之渐入也。中风、中暑、中湿,亦如中寒之暴受也。中寒治法见卒中暴厥门。
卷之三十三伤寒部四时伤寒不同
冬为伤寒
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治法除湿、暑、疟疾外,皆伤寒法也。)
卷之三十三伤寒部四时伤寒不同
春为温病
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寒,又不冰雪,而人有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于外,冬时伏寒变为温病。
(春温应常纪者有四:岁少阳司天之政,初之气;太阳司天之政,初之气;阳明司天之政,终之气;太阴司天之政,二之气,皆病温。其不应常纪而反常者,不可候之,而随时变易也。)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全文见五脏。)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治见冬温。)阳脉洪数,阴脉实大者,遇温热变为温毒。(论见大法。治见发。《活人》云:初春发、咳嗽,为温毒。)发汗不解,身灼热,为风温。其证脉浮汗出,身重多眠。盖其病不独见于春间,故另立风温门。
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全文见诊。)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凡治温病,可刺五十九穴。成注云:所谓五十九穴者,刺两手内外侧各三,凡十二,五指间各一,凡八,足亦如之。头入发际一寸傍三分各三,凡六,巅上一,囟会一,发际一,廉泉一,风池二,天柱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