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纲目 - 第 283 页/共 379 页
口苦咽干,又耳聋胸满者,属少阳,忌吐下,宜柴胡汤。(论见口苦。)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宜麻黄汤。(论见喘。)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宜猪肤汤。(方论见下利。)太阳病下之,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方论见恶寒。)若脉促不结胸者,欲解也。(论见大法。)下后胸满,小便不利,若兼烦惊,谵语身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论见惊。)若兼哕而舌胎者,为湿痹。(论见体痛湿痹。)汗下后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论见烦。)病症发热恶寒,加桂枝或自汗,但头不痛,项不强,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瓜蒂散主之。
(论见气上冲。)
卷之三十一伤寒部少阳病
胸痛
胸胁痛,耳聋,尺寸脉俱弦者,少阳受病也。(论见大法。《活人》云:柴胡汤主之。)病胸中诸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脉微滑,此可吐之,利则止。
吐下后,温温欲吐,胸中痛,大便溏,腹满而烦者,宜调胃承气汤。(论见呕。)
卷之三十一伤寒部少阳病
耳聋
胸胁痛,耳聋,尺寸脉俱弦者,少阳受病也。(论见大法。)口苦耳聋,胸满者,少阳中风。(论见口苦。)未持脉时,病患手必自冒胸,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卷之三十一伤寒部少阳病
少阳病续法
〔海〕辨表里中三说假令少阳症,头痛,往来寒热,脉浮,此三症但有其一,即为表也。口失滋味,腹中不和,大小便或闭而不通,或泄而不调,但有其一,即为里也。如无上下表里症,余皆虚热也,是病在其中矣。
卷之三十一伤寒部少阳病
阳气毒盛变阳毒
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宜
升麻鳖甲汤
升麻(二两)当归蜀椒(炒,去汗)甘草(各一两)鳖甲(手指大一片)雄黄(研,半两)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之,取汗愈。《肘后》、《千金方》阳毒升麻汤有桂,无鳖甲,阴毒用甘草汤,无雄黄。
卷之三十一伤寒部少阳病
阳毒续法
〔《活》〕
阳毒升麻汤
治伤寒一二日,便成阳毒,或服药吐下之后,变成阳毒。腰背痛,烦闷不安,面赤,狂言奔走,或见鬼,或下利,脉浮大数,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下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
升麻犀角(镑)射干黄芩人参甘草(各等分)上咀,水煎服,食顷再服。温覆手足,出汗则解,不解重作。
阳毒栀子汤
治阳毒伤寒发热,百节疼痛。
升麻黄芩杏仁(各二钱)栀子赤芍(各一钱)石膏(二钱)知母大青(各一钱)甘草(五分)柴胡(一钱半)上咀,每服半两,姜五片,豉百粒,同煎。
大黄散
治阳毒伤寒未解,热在内,恍惚如狂。
大黄(一两半)桂心(三分)甘草(炙)芒硝木通大腹皮(各一两)桃仁(二十一枚)上咀,水煎服,以利为度。
〔海〕
葛根散
治阳毒身热如火,头痛躁渴,咽喉干痛。
葛根(七钱半)黄芩大黄(醋炒)甘草山栀朴硝(各半两)上咀,水煎服。
〔《活》〕
黑奴丸
治时行病六七日,未得汗,脉洪大或数,面赤目痛,身体大热,烦躁,狂言欲走,大渴甚。又五六日以上不解,热在胸中,口噤不能言,为坏伤寒,医所不治。或人精魄已竭,心下尚暖,拨开其口灌药,下咽即活。兼治阳毒及发斑。
麻黄(去节,泡,三两)大黄(二两)釜底煤(研)黄芩芒硝灶突墨(研)梁上尘小麦奴(各一两)上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新汲水研下一丸。渴者,与冷水尽饮之。须臾当寒,寒竟汗出,便瘥。
若无汗,再服一丸,须微利,效。小麦奴,即小麦未熟时,丛中不成麦捻之成黑勃是也。此药须是病患大渴,倍常躁盛者,乃可与之。若不渴者,服之反为祸耳。
脉洪大,内外结热,舌卷焦黑,鼻中如烟煤,宜以水渍布薄之。叠布数重,新水渍之,稍去水,搭于胸上,须臾蒸热,又渍冷如前薄之,仍换新水数十易。热甚者,置病患于水中,势才退则已,亦一良法也。
丹砂丸
治伤寒阴阳二毒相伏,危恶形症。
舶上硫黄水银太阴石玄精石(各一两)硝石(半两)太阳石(一两)上为末,用无油铫子,以文武火炒上项药,令匀,如灰色,研极细,生姜自然汁浸,炊饼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龙脑、生姜、蜜水下,压其躁也。若阳毒,枣汤下。阴毒,白汤下。不许于屋底炒。
卷之三十一伤寒部
太阴病
吐与利、下三门,并附入少阴病。盖此三门之病,本属太阴病,因在少阴者反多,故附入少阴也。
卷之三十一伤寒部太阴病
腹满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小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便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桂枝加芍药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