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纲目 - 第 286 页/共 379 页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部弱涩者,不可复下之。
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嗜卧者,外已解也。胸满胁痛者,小柴胡汤。脉但浮者,麻黄汤。(论见鼻干。)脉浮汗出多眠,若身重息鼾者,风温。(方论见风温。)若合目则盗汗出者,三阳合病。(方论见盗汗。)狐惑病,默默欲眠,目不得闭,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其声嗄者,甘草泻心汤。咽干者,苦参汤。其肛虫蚀,雄黄熏之。其脉数无热,目赤皆黑者,当归赤小豆散。(并见狐惑条。)
卷之三十一伤寒部少阴病
口燥咽干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干者,宜下之,大承气汤。少阴病,自利纯青色水,心下痛,口燥干者,宜大承气汤。(论见下利。)伤寒无大热,口燥渴,背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阳明病,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若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方论见渴表解条。)太阳病,下后不大便,日晡潮热,心下满痛,而舌上燥渴者,宜大陷胸汤。
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咽者,必衄。(海藏云:漱水不咽,胸满,心下手不可近者,桃仁承气主之。)病患默默欲眠,目不能闭,起居不安,声嗄,或咽干者,当作狐惑治之。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卷之三十一伤寒部少阴病
咽痛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可与甘草汤,不瘥,桔梗汤。
甘草汤
用甘草二两,咀,每服四钱,水煎,去渣温服,日三服。
桔梗汤
用甘草二两,桔梗一两,咀,每服五钱,水煎温服。
少阴病,咽中痛,
半夏散及汤
主之。
半夏(制)桂枝甘草(炙。各等分)上咀,水煎服,少少咽之为散,白汤调服方寸匕,亦效,日三服。(仲景法为散调服,不咀。)〔成〕甘草汤主少阴客热,咽痛。桔梗汤,主少阴寒热相搏,咽痛。半夏散及汤,主少阴客寒咽痛。
少阴病,咽中生疮,不能言语,声不出者,
苦酒汤
主之。
半夏(制,十四枚)鸡子(一个,去黄,纳半夏、苦酒于鸡子壳中)上二味,纳半夏,着苦酒,以鸡子壳置刀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渣,少少含咽之。不瘥,更作三剂。
脉紧当无汗,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论见吐利。)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若脉微弱者,当喉中痛似伤寒,非喉痹也。病患云:实咽中痛,虽尔,今复欲下利。(见后《活人》续法)咽痛下利兼胸满者,猪肤汤。厥逆面赤者,通脉四逆汤。下后复厥逆,下部脉不至者,麻黄升麻汤。
(并见下利。)阳毒咽痛,面赤斑斑如锦纹,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宜升麻鳖甲汤。(《活人》云:阳毒升麻汤主之。论见阳毒条。)阴毒咽痛,面目青,身痛如被杖,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去雄黄蜀椒汤。(《活人》云:阴毒甘草汤主之。论见阴毒条。)太阳病,下后脉紧者,必咽痛。(论见大法。)阳明病,头眩而咳者,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先厥后热者,下利必自止,止而反汗出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者,下利必自止。若不止者,必便脓血,其喉不痹。(论见下利。)咽中闭塞,不可发汗,发汗则吐血,气欲绝,手足厥冷,欲得蜷卧,不能自温。咽中闭塞,不可下,下之则上轻下重,水浆不下,卧则欲蜷,身急头眩,下利日数十行。
卷之三十一伤寒部少阴病
咽痛续法
〔《活》〕半夏桂枝甘草汤治伏气之病,谓非时有暴寒中人,伏气于少阴经,始不觉病,旬月乃发,脉更微弱。
先发咽痛似伤寒,非喉痹之病,必下利,始用半夏桂枝甘草汤主之,此病只二日便瘥,古方谓之肾伤寒也,次用四逆主之。
半夏桂枝甘草汤
半夏(汤洗)甘草(炙)桂心(各等分)上咀,每服四钱,水煎候冷,少少细呷之。(即仲景半夏散及汤,但药咀耳。)
卷之三十一伤寒部少阴病
附吐
腹满时痛而吐者,太阴病。论见腹满。(《活人》云:理中汤主之。)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自利而渴。(论见下利。《活人》云:四逆汤主之。)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
若膈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急温之,宜四逆汤。少阴病,但欲卧,不烦而吐,五日变自利,烦躁不得寐者死。(论见但欲寐。)腹痛欲呕吐者,宜黄连汤。病解后虚羸少气欲吐者,宜竹叶石膏汤。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宜
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泡洗,一两半)人参(三分)生姜(一两半)大枣(三枚)上咀,水煎去渣,分二服。
发热,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宜五苓散。(论见厥。)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主之。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各等分)上咀,水煎温服。
太阳病吐后,汗出不恶寒,发热,关脉细数,欲食冷食,朝食暮吐,此为小逆。(论见发热。)病患脉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因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而客热者,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也。凡服桂枝汤而吐者,必吐脓血也。(注云:内热者,服桂枝汤则吐,如酒客之类是也。)吐厥逆者,甘姜。
卷之三十一伤寒部少阴病
吐续法
〔《活》〕吐有冷热二症,寸口脉数,手心热,烦渴而吐,以有热在胃脘,五苓散主之。
寒多不饮水而吐者,理中汤去术加生姜主之。
阴症喘促及吐逆者,返阴丹入口便住。
大橘皮汤
治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又无汗,心烦,骨节疼痛,目晕恶寒,食则反吐,谷不得入。先服大橘皮汤,吐止后宜建中汤。
陈皮(一两半)生姜(一两)枣子(八枚)甘草(炙,半两)人参(一钱)竹茹(半升)上水三大盏,煮取一盏,分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