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第 93 页/共 103 页
上为末。温酒热汤各半盏,调一钱,急灌之,下咽即开眼气定,省人事。
评曰:产后眩晕,顷刻害人,须量虚实为治。若胸中宿有痰饮阻病不除,产后多致眩晕,又血盛气弱,气不使血,逆而上攻,此等皆非清魄可疗。瘀晕,仍用半夏茯苓汤;血壅,须用牡丹散。但快药尤难辄用,当识轻重,所谓扰乎可扰,扰亦无扰。若气血平人,因去血多致晕者,芎 汤尤佳。
半夏茯苓汤
(方见恶阻门)
卷之十七 产科二十一论评
牡丹散
治产后血晕,闷绝野狼狈。若口噤,则拗开灌之必效。
牡丹皮 大黄(蒸) 芒硝(各一两) 冬瓜子(半合) 桃仁(三七粒,去皮尖)上为锉散。每服五钱,水三盏,煎至盏半,去滓,入芒硝又煎,分二服。欲产,先煎下以备缓急。《金匮》以此治肠痈,但分两少异。
芎 汤
方见眩晕门第五论曰:产后口干痞闷者何?答曰:产后荣卫大虚,血气未定,食面太早,胃不能消化,面毒结聚于胃脘,上熏胸中,是以口干燥渴,心下痞闷。医者不识,认为胸膈壅滞,以药下之,万不得一,但服见 丸。
卷之十七 产科二十一论评
见丸
姜黄 京三棱(炮) 荜澄茄 陈皮 人参 高良姜 蓬术(炮,各一两)上为末,用萝卜慢火煮烂,研细,将汁煮面糊丸,如梧子大。用萝卜汤下三十丸。
评曰:产后口干痞闷,未必止因食面。或产母内积忧烦,外伤燥热,饮食甘辛,使口干痞闷,当随其所因调之可也。烦心,宜四物汤去地黄,加人参、乌梅煎;若外伤燥热,看属何经,当随经为治,难以备举。饮食所伤,见 丸却能作效。
增损四物汤
(方见下第六论)第六论曰:产后乍寒乍热者何?答曰:阴阳不和,败血不散,能令乍寒乍热。产后血气虚损,阴阳不和,阴胜则乍寒,阳胜则乍热,阴阳相乘,则或寒或热。若因产劳,脏腑血弱,不得宣越,故令败血不散,入于肺则热,入于脾则寒,医人若误作疟疾治之,则谬矣。阴阳不和,宜增损四物汤;败血不散,宜夺命丹。又问:二者何以别之,答曰:时有刺痛者,败血;但寒热无他证者,阴阳不和,增损四物汤不一,皆随病加减。
卷之十七 产科二十一论评
增损四物汤
当归 人参 芍药 川芎 干姜(炮,各一两) 甘草(炙,四钱)上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三片,煎六分,去滓热服,不以时候。
评曰:乍寒乍热,荣卫不和,难以轻议。若其败血不散,岂止入脾肺二脏耶?大抵一阴闭一阳,即作寒热,阴胜故寒,阳胜故热,只可云败血循经流入,闭诸阴则寒,闭诸阳则热,血气与卫气解则休,遇再会而复作,大调经散、五积散入醋煎。
卷之十七 产科二十一论评
大调经散
治产后血虚,恶露未消,气为败浊凝滞,荣卫不调,阴阳相乘,憎寒发热,或自汗,或肿满,皆气血未平之所为也。
大豆(炒去皮,一两半) 茯神(一两) 真琥珀(一钱)
上为末。浓煎乌豆紫苏汤调下。
五积散
方见伤寒太阴经。入醋煎妙第七论曰:产后四肢浮肿者何?答曰:产后败血乘虚停积于五脏,循经流入四肢,留淫日深,却还不得,腐坏如水,故令四肢面目浮肿。医人不识,便作水气治之。凡治水气,多用导水药,极虚人。夫产后既虚,又以药虚之,是谓重虚,往往因致夭枉,但服调经散,血行肿消即愈。
卷之十七 产科二十一论评
调经散
没药(别研) 琥珀(别研) 桂心 赤芍药 当归(各一钱) 细辛 麝香(各半钱,别研)上为末。每取半钱匕,生姜汁、温酒各少许,调匀服。
评曰:产后浮肿多端,有自怀妊肿至产后不退者,亦有产后失于将理,外感寒暑风湿,内作喜怒忧惊,血与气搏,留滞经络。气分血分,不可不辨。要当随所因脉证治之,宜得其情。调经散治血分固效,但力浅难凭,不若吴茱萸汤,枳术汤、夺魂散、大调经散,皆要药也。
卷之十七 产科二十一论评
加减茱萸汤
治妇人脏气本虚,宿挟风冷,胸鬲满痛,腹胁绞刺,呕吐恶心,饮食减少,身面虚浮,恶寒战栗,或泄利不止,少气羸困;及因生产,脏气暴虚,邪冷内胜,宿疾转甚。
吴茱萸(汤洗七次,炒,一两半) 桔梗 干姜(炮) 甘草(炙) 麦门冬(去心) 半夏(汤洗七次) 防风 细辛 当归(酒浸,炒) 茯苓 牡丹皮 桂心(各半两)
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食前热服。
卷之十七 产科二十一论评
枳术汤
治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名曰气分。
枳实(麸炒去瓤,一两半) 白术(三两)
上锉散。每服四钱,水盏半,煎七分,去滓温服,腹中软,即当散也。
卷之十七 产科二十一论评
夺魂散
治妇人产后虚肿喘促。利小便则愈。
生姜(三两,取汁) 白面(三两) 半夏(七个,汤洗去滑,破)上以生姜汁搜面,裹半夏为七饼子,炙焦熟,为末。熟水调一钱,小便利为效。
卷之十七 产科二十一论评
大调经散
最治产后肿满,喘急烦渴,小便不利。(方见第六论)第八论曰:产后乍见鬼神者何?答曰:心主身之血脉,因虚伤耗血脉,心气则虚,败血停积,上干于心,心不受触,遂致心中烦躁,卧起不安,乍见鬼神,言语颠倒。医工不识,呼为血邪,如此治之,必不得愈。但服调经散,每服加龙脑一捻,得睡即安。
调经散
方见第七论,每服加龙脑一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