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第 80 页/共 103 页
卷之十五 大风治法
通天再造散
治大风恶疾。
郁金(半两,生) 大黄(一两,炮) 白牵牛(六钱,半生半炒) 皂角刺(一两,炮,经年黑大者)上为末。每服五钱,日未出面东以无灰酒下,尽量为度。晚利黑头小虫;病稍轻者,止利如鱼肠臭秽物。忌毒半月,但食稠粥软饭,渐生眉毛,皮肤如常。甚者,不过三两次。须将理,不可妄有劳动,及终身不得食牛、马、骡、驴等肉,犯者死不救。
三济丸
治如前。
当归 熟地黄 川芎 荆芥穗(各二两) 防风 细辛(各一两) 桂心(一分)
上为锉散,先以醋一升浸一宿,漉出焙干,再以生地黄一斤捣汁,浸一宿焙干,酒一升浸一宿焙干,旋入乳香半两,以余酒醋地黄汁释蒸饼为丸,如梧子大。用好川乌头一个炮裂锉、荆芥穗半两,浸酒三升,旋温下药五十丸。
卷之十五 大风治法
八叶汤
淋渫大风疮。
桑叶 荷叶 地黄叶 皂角叶 叶 苍耳叶 菖蒲叶 何首乌叶上等分,晒干,烧存性,为末,如面药。洗手面身体。
卷之十五
料简
大风恶疾,疮痍荼毒,脓汁淋漓,眉鬓堕落,手足指脱,顽痹痛痒,颜色枯瘁,鼻塌眼烂,齿豁唇揭,病证之恶,无越于斯。负此病者,百无一生,犹且爱恋妻孥,复著名利,不仁之行,仍欲更作,死而无悔,深可悲伤。凡遇此疾,切须断盐,及一切口味,公私世务,悉宜屏置,能不交俗事,绝庆吊,幽隐林下,根据法治疗,非但愈疾,亦能因是而致神仙,所谓因祸而得福也。
卷之十六
斑疮证治
夫斑疮病,《内经》与张仲景皆不载,寻摭方论,盖自魏朝,方有以白头赤根者,俗呼为豌豆,即斑疮也;细粟如麻者,俗呼为麻,即肤疹也。又有大者,俗呼为芋为萍,此皆轻重之不齐,故命名异耳。《百问》云,悔不得转利。以疮疹发于表,利之则毒瓦斯入里。庞安常云:身疼壮热,须少解散,脏闭毒攻,非利不愈,必令汗下。初虞世亦云:疮疹发于肌肉,属阳明,古人治法,皆以承气汤利之。诸说矛盾,不无疑误,今皆存之。要当分其未发已发为治。若其始发,必作寒热如伤寒状,方证所载,耳冷尻冷, 嗽者,皆疮疹证。又小儿初得,手足搐搦如风痫者,亦疮疹候,便可与宣热拔毒,必须利之。《千金》治豌豆疮初发欲发者,单煮大黄服之,即明文也。若其已发,只须解肌,用升麻、紫草辈是也。如是分之,诸说自泮。又此病多因伤寒失于汗下,或时气胜复,岁主客气,及天行疫病,长幼相染者,当随因辨证治之。其间为倒 最危,宜早为治。
卷之十六 斑疮证治
三豆饮子
治天行豆疮,但觉有此证,预服则不发。
赤小豆 黑豆 绿豆(各一升) 甘草(半两)
上净淘豆,入甘草,以水煮熟,逐日空心任性食豆饮汁,七日,疮自不发。
卷之十六 斑疮证治
升麻汤
治大人小儿伤风寒温疫,头痛寒热体疼,斑疮已发未发,并可服。
升麻 干葛 甘草(炙) 芍药(各等分)
上为锉散。每服秤五钱重,水二盏,煎七分,去滓热服,小儿量与。一法,加紫草茸煎。
卷之十六 斑疮证治
鼠粘子散
治伤寒斑疮毒瓦斯,咽鬲不利,声不出,疼痛。
鼠粘子(炒) 丹参 升麻 甘草(炙) 干薄荷(炙,等分)
上为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不拘时,小儿量与之。
卷之十六 斑疮证治
龙脑膏
治斑疮倒 。
猪心血调脑子成膏,以紫草茸煎汤解开,稀稠得所服;无脑子,用辰砂。一法,白 叶烧灰,为细末,每服二钱,入麝香少许,沸汤调下。
卷之十六 斑疮证治
仙灵散
治斑疮入眼。
仙灵脾 威灵仙(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食后米汤调下。
卷之十六 斑疮证治
豆皮饮子
治小儿因出疮,毒入眼,生翳。
真绿豆皮 白菊花 真谷精草(去根,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一大钱,干柿一个,粟米泔一盏,同煎,候泔尽,只将干柿去核,日服三。
卷之十六
丹毒叙论
《经》云:诸痛痒疮皆属心。心虚寒则痒,心实热则痛。丹毒之病,由心实热也。心生血,主于脉,血热肌浮,阴滞于阳,即发丹毒。方论有云,以其色赤,如丹砂涂,故得丹名。然又有水丹、白丹、五色油丹,岂专以赤为名也。又有赤硫、天火、殃火、尿灶、废灶、野火等。古方以为小儿出入游行,触犯所致,此因容或有之。若小儿在襁褓中,未能出入,亦患此者,是岂因触犯耶?大率皆血热之所为也,叙例于后。
卷之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