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第 77 页/共 103 页

上为锉散,作一服。以水三盏,煎取八分盏,去滓,入芒硝,再煎沸,顿服,不以时。   卷之十五 肠痈证治   薏苡仁汤   治肠痈,腹中 痛,烦热不安;或胀满不食,小便涩。妇人产后虚热,多有此病,纵非痈,但疑是,便可服,就有差互,亦无害。   薏苡仁(五两) 牡丹皮 桃仁(各三两) 瓜瓣仁(四两)   上为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不以时。   卷之十五   五痔证治   《经》云:肠癖为痔。如大泽中有小山突出为峙,入于九窍中。凡有小肉突出者,皆曰痔,不特于肛门边生,亦有鼻痔、眼痔、牙痔等。肛门中证状不一,方书分出五种,曰牡,曰牝,曰脉,曰肠,曰气。牡痔者,肛边肿痛,突出一枚,五六日后,溃出脓血自愈。牝痔者,肛边发 数个,如鼠乳状。脉痔者,无头,脉中迸小窍,注下清血。肠痔者,生在肠内,更衣时,非挪搦不入。气痔者,遇忧怒则发,肛门肿疼,气散则愈。治之之法,切勿用生砒,毒瓦斯入腹,反至奄忽。近见贵人遭此,痛不忍言,因书以戒后学。   卷之十五 五痔证治   五灰散   治五痔,不问内外、牡牝、寒温劳湿,悉主之。   鳖甲(治牡痔) 皮(治牝痔) 猪左足悬蹄甲(治肠痔) 蜂房(治脉痔) 蛇蜕(治气痔,各等分)   上烧存性,随证倍一分为末。井花水调二钱,空心临卧时一服。   卷之十五 五痔证治   熏法   皮(方三指大,切) 熏黄(枣大研) 熟艾(鸡子大)   上为末。用瓶器以灰实一半,如烧香法,安长桶内,坐其上熏之,烟气从口出为佳。凡三度熏永瘥。勿犯风冷,忌鸡肉毒物。   卷之十五 五痔证治   洗法   海桐皮(锉) 蛇床子(各一两) 香南藤(锉) 葱白(切,各三两)上用水一斗,入药五两,煎减半,去滓,候温,着手轻轻洗,以绢拭干。一法,止用槐白皮煎汤淋渫,最佳。   卷之十五 五痔证治   贴药   蜀葵子(半两) 蝉蜕(五个) 槟榔(一个,并为末)上用枣三枚,取肉研细,搜和药末,如觉硬,滴少蜜,研成膏。量大小贴于病处。   卷之十五   辨肠风论   夫有五痔人,奏圊则下血,或点滴,或 箭,或清或浊,面黄唇白,心忪脚弱,头目眩晕,此因饱食坐久,肠癖所为。亦有饮酒、房室过度所致。世医多指此为肠风脏毒。然肠风脏毒,自属滞下门。脏毒,即是脏中积毒;肠风,即是邪入脏,纯下清血,谓之风利。   今五痔下血,乃是酒痔脉痔,其血自肛门边别有一窍,如针孔大,滴淋而下,与泄物不共道,不可不知。   卷之十五 辨肠风论   乌连汤   治脉痔下血不止,量冷热加减法。   黄连(去须) 乌头(炮去皮尖,各等分)上为锉散。每服二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空心服。热则加黄连,冷则加乌头。   卷之十五 辨肠风论   酒连丸   治酒痔下血,伏暑久治不效。   黄连(不以多少,燎去须,酒浸银器中,重汤煮,漉出晒干,添酒煮七次止)上为末,以余酒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下。   卷之十五 辨肠风论   加味四君子汤   治五痔下血,面色萎黄,心忪耳鸣,脚弱气乏,口淡食不知味。   人参 茯苓 白术 甘草(炙) 黄 白扁豆(蒸,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二钱匕,汤点服。此方人未之信,服者颇效,所谓看不上手面,自有奇功。   卷之十五 辨肠风论   荆芥散   治脉痔下血。   荆芥穗 槐花(炒焦,各一两) 石菖蒲(一两半)   上为末。米饮调下二钱,食前服,日二服。   卷之十五 辨肠风论   白玉丹   治久年肠痔下血,服百药不效者。   凝水石(不以多少, 红,研细水飞,再入 窝中 )上糯米糊丸,如梧子大。陈米饮下五十丸,只一服愈。   卷之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