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第 56 页/共 103 页

卷之十一 虚寒泄泻治法   香朴丸   治肠胃虚冷,泄泻注下无度,脾虚气闭,不进饮食。   浓朴(五两,姜汁制炒) 白术(三两) 茴香(炒) 陈皮(各三两) 诃子(炮去核) 赤石脂( ,各一两半)上为末,面糊丸,如梧子大。空服米汤下五十丸。常服暖肠胃。   卷之十一 虚寒泄泻治法   建脾丸   治虚劳羸瘦,身重胃冷,饮食不消,泄泻不止,或作滞下,久变五色秽臭。   钟乳粉 赤石脂( ,各一两半) 枯矾 干姜(炮) 苁蓉(酒浸) 石斛(酒浸) 五味子桂心 泽泻 桑生寄生 远志(去心炒) 人参 柏子仁 当归 酸石榴皮 龙骨( ) 天雄(炮去皮脐) 牡蛎粉 白头翁(去苗) 甘草(炙,各一两)上为末,蜜丸,梧子大。米汤下三十丸,空腹服。   卷之十一 虚寒泄泻治法   豆蔻分气饮   治脏腑虚寒,泄泻瘦极;及妇人产后洞泄危笃者。   藿香叶 草豆蔻仁 青皮(各四两) 甘草(炙) 丁香(各半两) 肉豆蔻(炮,十两) 乌梅(五十个,去仁)上锉散。每服四钱,水二盏,糯米一撮,煎七分,去滓,空腹服。   卷之十一 虚寒泄泻治法   羊肉扶羸丸   治脾胃不和,不进饮食,脏腑虚滑。老人虚人,尤宜服之。   精羊肉(一斤半,微断血脉,焙干取末四两) 白姜(炮,一两) 川椒(去目,炒出汗) 肉豆蔻(煨,各一两) 木香(一分) 附子(炮去皮脐) 神曲(炒,各半两)上为末,煮粟米饮为丸,如梧子大。食前米汤下五十丸。   卷之十一 虚寒泄泻治法   川椒丸   治脏虚,泄泻无度。   黄连(炒) 乌梅肉 当归 川椒(炒出汗) 桂心 干姜(炮,各等分)上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米汤空腹服。   卷之十一   实热泄泻治法   小承气汤    治下利谵语者,有燥屎故也(方见伤寒门)。夫泄泻却用大黄者,乃通因通用也。非大实热,勿轻用之。   卷之十一 冷热泄泻治法   《博济》香姜散   治久患脾泄泻。   生姜(四两) 黄连(一两)   上皆锉如豆大,一处慢火炒令姜焦赤,去姜,碾黄连为细末。每服二钱,空腹腊茶清调下;或将姜为末,米饮调,治白痢亦效。   卷之十一 冷热泄泻治法   建脾散   治五泄,或青白五色杂下,休作无时。   乌头(炮去皮尖,三分) 浓朴(去皮锉,姜制炒) 甘草(炙) 干姜(炮,各一分)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煎七分,热服。   卷之十一 冷热泄泻治法   止泻如神丸   川乌头(四两,米泔浸软,去皮切片,用盐四两炒黄,去盐不用) 半夏(汤洗七次去滑)苍术(各半斤,米泔浸净洗)上为末,姜汁糊为丸,梧子大。空腹米汤下五六十丸。   卷之十一 冷热泄泻治法   戊己丸   治脾胃受湿,泄利不止;及米谷不化,小儿疳痢,并宜服之。   黄连 吴茱萸(汤洗) 白芍药(各等分)   上三味,同炒为细末,米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米汤空腹下;小儿量与之。   卷之十一 冷热泄泻治法   补脾散   治脾泄不止,食积不消, 瘕块结,大肠滑泄,脏毒下利,腹痛肠鸣。   麦 (炒,三两) 神曲(炒,二两) 茴香(炒) 草果(逐个用面裹煨熟) 浓朴(制) 干姜(炮) 陈皮(各一两) 木香(生,半两) 甘草(炙,半两)上为末。脾泄泻,诃子汤入盐调下二钱;脾虚肠鸣,气不和,泻不止,炒姜酒调下。常服盐汤点,空心食前服。   卷之十一   料简   凡治泻须理中焦,如理中汤丸等是也;次即分利水谷,如五苓散等是也。治中不效,然后断下,即用禹余粮赤石脂等是也。玉机真脏论云:五虚死。谓脉细,皮寒,少气,前后泄利,饮食不入,得此必死。其有生者,浆粥入胃泄注止,则活也。又《金匮》云: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上气脚缩;五脏气绝于内者,下利不禁,甚者手足不仁。脉沉弦者为下重,脉大者为未止。泄利手足厥冷,无脉,灸之不温,脉不还,微喘者死。有微热而渴,自汗,脉或微弦数弱,法并当自愈。或脉沉迟而面少赤,身微热,郁冒汗出而解,必微厥,所以然者,以其面戴阳,下虚故也。泄利后,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宜四逆汤;后攻其表,宜桂枝汤。上件《金匮》节文,虽于三因不甚分明,其脉不可不究。即用四逆治伤寒,不妨用桂枝加附子治伤风,术附加桂治伤湿,五苓散治伤暑,皆可类推。又古方泄利与滞下,共为一门,《千金》又以宿食不消,在热利类,门类混滥,后学难明,不可甄别也。   卷之十二   滞下叙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