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第 55 页/共 103 页
凡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沤者,为水停心,此属饮家。又伤寒瘥后,余热在胃呕者,根据伤寒后证治之;若脚弱脾疼而呕者,此香港脚内攻,宜急根据香港脚门治之;更有妇人怀娠恶阻呕吐,亦各从其门类。或中毒而呕,以解毒药解之;酒家呕吐,当以解醒药解之。其如三焦漏气走哺呕吐,则见上门;泄利,则见下利门,各从其类也。然呕不得轻用利药,唯腹满,则视其前后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卷之十一
哕逆论证
哕者,咳逆也,古方则谓之哕。凡吐利后,多作哕。大率胃实即噫,胃虚则哕,此由胃中虚,膈上热,故哕。或至八九声相连,收气不回,至于惊人者。若伤寒久病,得此甚恶,《内经》所谓坏府者是也。杨上善释云:津泄者,知盐器之漏;声嘶者,知琴弦之绝;叶落者,知槁木之摧。举此三物衰坏之微以比哕,故知是病深之候也。亦有哕而心下坚痞眩悸者,以膈间有痰水所为,其他病则各有治法。
卷之十一 哕治法
橘皮竹茹汤
治咳逆呕哕,胃中虚冷,每一哕至八九声相连,收气不回,至于惊人。
橘皮(二两) 人参(一两) 甘草(炙,半两)上为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竹茹一小块,姜五片,枣二个,煎七分,去滓,不以时服。
卷之十一 哕治法
羌活散
止咳逆。
羌活 附子(炮去皮脐) 茴香(炒,各半两) 木香 干姜(炮) 丁香(各一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七分盏,盐少许,煎数沸,空腹服。
卷之十一 哕治法
丁香散
治咳逆噎汗。
丁香 柿蒂(各一钱) 甘草(炙) 良姜(各半钱)
上为末。用热汤点二钱,乘热服,不以时。
又一方产后咳逆。(方见妇人门)
卷之十一
醋咽证治
夫中脘有饮则嘈,有宿食则酸,食后噫醋吞酸,皆宿食证,俗谓之咽酸是也。
卷之十一 醋咽证治
曲术丸
治中脘有宿食留饮,酸蜇心痛,口吐清水,嗳宿腐气者。
神曲(炒,三两) 苍术(泔浸三宿,洗净,晒干炒,一两半) 陈皮(一两)上为末,生姜汁别煮神曲末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姜汤下,不以时服。
卷之十一 醋咽证治
五百丸
治宿食留饮,聚积中脘,噫臭吞酸,心腹疼痛。并疗中虚积聚,及脏腑飧泄,赤白痢下。
丁香 巴豆(去皮别研) 缩砂仁 胡椒 乌梅(去核)上件各一百个,为细末,炊饼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七丸,熟水下,食后临卧服。
卷之十一
KT气叙论
夫谷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盖五味入口,所以滋养五脏,得之则生,不得则死,伤之则反为生害,所以宿食为杂病之先。若五脏不平,食不输化,血凝气滞,群证蜂起,皆宿食所为也。治之,当量其脏腑虚实浅深为治;《养生方》戒不得用巴豆,令服青木香丸;如有食癖,非巴豆不克,所谓扰乎可扰,扰亦无扰。木香丸用牵牛,牵牛最泻人肾,不徒不能消食积,而又害于元精,识者知之。其病头痛,恶风憎寒,心腹胀满,下利,不欲食,吞酸,噫宿腐气。若胃实热,食反留滞,其脉数而滑,宜下之愈;若脾虚,其脉浮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涩,宜温药消导。
卷之十一 谷气治法
如神木香丸
治谷气聚结 瘕,胸胁闷痛,或吐酸水,食后噫作生熟气,腹胀泄泻,及四肢浮肿。
木香 砂(滴淋控干) 蓬术(炮) 胡椒 半夏(浆水煮) 干漆(炒大烟尽,各半两) 缩砂仁 桂心 青皮(各三两) 附子(炮去皮脐) 三棱(醋煮一宿,各一两) 白姜(炮,一两)上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生姜橘皮汤下,空心服。
卷之十一 谷气治法
感应丸(太乙神明再造)
治虚中积冷,气弱有伤,不能传化,心下坚满,两胁膨胀,心腹疼痛,噫宿腐气;及霍乱吐泻,或复迟涩,久利赤白,脓血相杂,米谷不消,久病形羸,面黄口淡,不能饮食。
肉豆蔻 川姜(炮) 百草霜(各二两) 木香(一两半) 荜澄茄 京三棱(炮,各一两) 巴豆(一百粒,去皮心,别研) 杏仁(一百粒,去皮尖,别研) 酒蜡(四两) 油(一两) 丁香(一两)
上除巴豆、杏仁外,并为细末,次下巴豆、杏仁等和匀,先将油煎蜡令熔化,倾在药末内,和成剂,入臼内杵千余下,旋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五丸,熟水吞下,食后临卧服;小儿,如黍米大二三丸。
卷之十一
泄泻叙论
方书所载泻利,与《经》中所谓洞泄、飧泄、溏泄、溢泄、濡泄、水谷注下等其实一也,仍所因有内外不内外差殊耳。《经》云:寒甚为泄;春伤风,夏飧泄。论云:热湿之气,久客肠胃,滑而利下,皆外所因。喜则散,怒则激,忧则聚,惊则动,脏气隔绝,精神夺散,必致溏泄,皆内所因。其如饮食生冷,劳逸所伤,此不内外因。以此类推,随证主治,则不失其病源也。
卷之十一 虚寒泄泻治法
桂香丸
治脏腑虚,为风湿寒所搏,冷滑注下不禁,老人虚人危笃累效。
附子(炮去皮脐) 肉豆蔻(炮) 白茯苓(各一两) 桂心 白姜(炮) 木香(炮,各半两) 丁香(一分)
上为末,糊丸,如梧子大。米汤下五十丸,空腹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