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第 36 页/共 103 页
盐津丸
治五疟八痞。
独头蒜(不拘多少,每个开七窍,入去皮江子七粒,湿纸裹煨,研为膏,非大蒜也) 丁香橘红 木香 荜茇 胡椒上等分为末,用蒜膏为丸,如梧子大。先嚼盐少许,令生津液,干咽二粒,渐加至三五丸,临卧服。
《广五行记》永徽中,有僧维则病噎不能食,语弟子曰:吾死之后,便可开吾胸喉,视有何物。言绝而卒。弟子果开视胸中,得一物,形似鱼而有两头,遍体皆有肉鳞。弟子置器中,跳跃不止,戏以诸味,皆随化尽。时夏中蓝盛作淀。有一僧以淀置器中,此虫遂绕器中走,须臾化为水。此乃生瘕,非五噎比。后人因以蓝治噎,误矣。
卷之八
五膈证治
病有五膈者,胸中气结,津液不通,饮食不下,羸瘦短气,名忧膈;中脘实满,噎则醋心,饮食不消,大便不利,名曰思膈;胸胁逆满,噎塞不通,呕则筋急,恶闻食臭,名曰怒膈;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四肢倦重,身常发热,胸痹引背,不能多食,名曰喜膈;心腹胀满,咳嗽气逆,腹下若冷,雷鸣绕脐,痛不能食,名曰恐膈。此皆五情失度,动气伤神,致阴阳不和,结于胸膈之间,病在膻中之下,故名五膈;若在咽嗌,即名五噎。治之,五病同法。
卷之八 五膈证治
五膈丸
治忧恚思虑,膈塞不通,及食冷物即发,其病苦心痛,不得气息,引背痛如刺,心下坚大如粉絮,紧痛欲吐,吐即瘥,食饮不下;甚者手足冷,短气;或上气喘急呕逆,悉主之。
麦门冬(去心) 甘草(炙,各五两) 人参(四两) 川椒(炒出汗) 远志(去心炒) 细辛(去苗) 桂心(各三两) 干姜(炮,二两) 附子(炮,一两)上为末,蜜丸,弹子大。含化,日三夜二。胸中当热,七日愈;亦可丸如梧子大,米汤下二三十丸。《延年方》夏加麦门冬、甘草、人参各一两。《经心录》以吴茱萸代桂,治遇寒冷则心痛,咽中有物,吐不出,咽不入,食饮减少,并可服之,不拘时候。
卷之八 五膈证治
宽膈丸
治气不升降,胸膈结痞。
木香 京三棱(炮) 青皮(各半两) 半夏(三两,汤洗七次) 大腹子(一分)
上为细末,姜汁糊为丸,梧子大。食后米汤下二三十丸。
嘉禾散、沉香散
并治五膈。(方见前五噎门)
卷之九
胸痞证治
病者心下坚,满痞急痛,肌中苦痹,缓急如刺,不得俯仰,其胸前皮皆痛,手不得犯,胸中 中而满,短气,咳唾引痛,咽塞不利,习习如痒,喉中干燥,时欲吐呕,烦闷,白汗时出,痛引彻背;不治,则数日杀人,病名胸痞。由下虚极,气上控膈使然,其脉阳微阴结。
卷之九 胸痞证治
栝蒌丸
治胸痞,胸中痛彻背,气塞,喘息咳喘,心腹痞闷。
栝蒌(去瓤取子,炒香熟,留皮与瓤别用) 枳壳(麸炒去瓤,各等分)上二味,为细末,先取栝蒌皮瓤研末,水熬成膏,和二物末为丸,如梧子大。热熟水下二十五丸,日二,食后服。
卷之九 胸痞证治
橘皮生姜汤
治胸痞,胸中噫塞, 如满,习习如痒,喉中涩,咳唾燥沫。
橘皮(一两) 枳实(麸炒去瓤,二钱) 生姜(半两)上为锉散。分二服,水二盏,煎七分,为一服,去滓,食前服。
卷之九 胸痞证治
栀子汤
治胸痞切痛方。(此方与仓卒散煮制不同,故别出之)栀子(二两,烧存性) 附子(炮,三两)上为锉散。每服三钱,水一大盏,薤白三寸,同煎至五分,食前温服。
卷之九
健忘证治
脾主意与思,意者记所往事,思则兼心之所为也。故论云,言心未必是思,言思则必是心,破外人议思心同时,理甚明也。今脾受病,则意舍不清,心神不宁,使人健忘,尽心力思量不来者是也。或曰:常常喜忘,故谓之健忘,二者通治。
卷之九 健忘证治
小定志丸
治心气不定,五脏不足,甚者忧忧愁愁不乐,忽忽喜忘,朝瘥暮剧,暮瘥朝发;及因事有所大惊,梦寐不祥,登高涉险,致神魂不安,惊悸恐怯。
菖蒲(炒) 远志(去心,姜汁淹,各二两) 茯苓 茯神 人参(各三两) 辰砂(为衣)上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下。一方,去茯神,名开心散,饮服二钱匕,不以时。
卷之九 健忘证治
菖蒲益智丸
治喜忘恍惚。破积聚,止痛,安神定志,聪明耳目。
菖蒲(炒) 远志(去心,姜汁淹,炒) 人参 桔梗(炒) 牛膝(酒浸,各一两一分) 桂心三分) 茯苓(一两三分) 附子(炮去皮脐,一两)上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米汤下,食前服。
卷之九
虚烦证治
虚烦者,方论中所谓心虚烦闷是也。大抵阴虚生内热,阳盛生外热,外热曰燥,内热曰烦,此不分而分也。伤寒大病不复常,霍乱吐泻之后,皆使人心虚烦闷,妇人产蓐,多有此病。其证内烦,身不觉热,头目昏疼,口干咽燥,不渴,清清不寐,皆虚烦也。方例有虚烦近伤寒之说,不可不辨。又平人自汗,小便频并,遗泄白浊,皆忧烦过度之所致。伤寒属外因,忧烦属内因,霍乱兼不内外因,学人当辨析而调治。
卷之九 虚烦证治
淡竹茹汤
治心虚烦闷,头疼短气,内热不解,心中闷乱;及妇人产后心虚惊悸,烦闷欲绝。
麦门冬(去心) 小麦(各二两半) 甘草(炙,一两) 人参 白茯苓(各一两半) 半夏(汤洗七次,二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