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 - 第 218 页/共 976 页
鈙 【戌集上】【金字部】 鈙 【唐韻】【集韻】□渠金切,音琴。【說文】持也。或作。 又【廣韻】【集韻】□巨禁切,音□。義同。
鈚 【戌集上】【金字部】 鈚 【廣韻】房脂切【集韻】【韻會】頻脂切,□音毗。【玉篇】鐵也。 又【廣韻】犁錧別名也。 又【集韻】一曰箭名。或作鎞錍。【杜甫詩】長鈚及狡兔。 又【集韻】篇迷切,音□。本作錍。【揚子方言】箭鏃廣長而薄鎌謂之錍。【註】普蹄反。
鈛 【戌集上】【金字部】 鈛 【集韻】同鍋。
鈜 【戌集上】【金字部】 鈜 【廣韻】戶萌切【集韻】乎萌切,□音宏。【廣韻】金聲。【集韻】鏗鈜,鐘鼓聲。或从口作吰。
鈞 【戌集上】【金字部】 鈞 〔古文〕銞【唐韻】居勻切【集韻】【韻會】規倫切,□音均。【說文】三十斤也。【孟康曰】萬一千五百二十銖。【書五子之歌】關石和鈞。【疏】三十斤爲鈞,四鈞爲石,鈞石所以一天下之重輕,而立民信也。 又【集韻】一曰陶旊輪。【正字通】陶人模下圓轉者爲鈞。【前漢賈誼傳師古註】陶家名轉者爲鈞,蓋取周回調均之義。 又大鈞,天也。【前漢賈誼傳】大鈞播物,坱圠無垠。【註】如淳曰:陶者作器于鈞上,此以造物爲大鈞也。言造化爲人,亦猶陶之造瓦耳。又【杜甫詩】八荒開壽域,一氣轉洪鈞。 又樂名。【張衡西京賦】饗以鈞天廣樂,帝有醉焉。 又劒名。【淮南子覽冥訓】淳鈞之器成。【註】淳鈞,古劒。 又地名。【左傳昭四年】夏啓有鈞臺之享。【註】河南陽翟縣南有鈞臺陂。 又水名。【前漢霍去病傳】涉鈞者。【註】鈞耆,水名。 又姓。【風俗通】楚大夫元鈞之後,漢有侍中鈞喜。 又與均同。平也。【詩大雅】四鍭旣鈞。【註】矢鏃重羽輕,必參亭而三分之,一在前,二在後,得平均也。 又等也,同也。【左傳成六年】善鈞從衆。【註】鈞,等也。又【襄二十六年】多鼓鈞聲。【註】鈞,同其聲。 【集韻】或書作□。
鈟 【戌集上】【金字部】 鈟 【字彙】同釣。
鉡 【戌集上】【金字部】 鉡 【類篇】部滿切,音伴。鍫也。○按玉篇鍫,卽臿也。
□ 【未集中】【网字部】 □ 【篇海】同□。
鄥 【補遺】【酉集】【邑字部】 鄥 【字彙補】同鄡。【史記仲尼弟子傳】鄡單。【徐廣註】一作鄥單。
□ 【未集中】【糸字部】 □ 【玉篇】同絡。纏絲也。
□ 【辰集上】【日字部】 □ 【廣韻】苦濫切,音喊。日出貌。
鄦 【酉集下】【邑字部】 鄦 同□。【史記鄭世家】鄦公惡鄭于楚。【註】許靈公也。
鄧 【酉集下】【邑字部】 鄧 【唐韻】徒亘切【集韻】【韻會】【正韻】唐亘切,□音蹬。【說文】曼姓之國。【春秋桓七年】鄧侯吾離來朝。【疏】鄧,在南地,屬衡岳。 又魯地。【春秋隱十年】春,齊侯、鄭伯盟于鄧。【註】鄧,魯地。 又蔡地。【春秋桓二年】蔡侯、鄭伯會于鄧。【註】潁川召陵縣西南有鄧城。【疏】賈、服以鄧爲國,釋例以此爲蔡地,其鄧國則義陽鄧縣是也。以鄧是小國,去蔡遠,蔡、鄭懼楚而爲此會,不當反求近楚小國與之結援,故知非鄧國也。 又州名。本秦南陽郡,隋置南陽縣,攺鄧州。 又姓。【姓考】殷武丁封叔父于河北,爲鄧侯,後因氏。考證:〔【春秋桓十年】鄧侯離吾來朝。〕 謹照原文十年改七年。離吾改吾離。
鄨 【酉集下】【邑字部】 鄨 【唐韻】【集韻】【韻會】□必袂切,音蔽。【玉篇】牂牁,縣名。 又水名。【前漢地理志】犍爲郡符縣温水南至鄨。又【後漢郡國志註】不狼山,鄨水所出。 又【集韻】必列切,音鼈。義同。
鄩 【酉集下】【邑字部】 鄩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徐林切,音尋。地名。【左傳襄四年】寒浞使澆用師滅斟灌及斟鄩氏。【註】北海平壽縣有鄩亭,今萊州濰縣卽斟鄩。 又周邑。【左傳昭二十三年】正月壬寅朔,二師圍郊,癸卯,郊、鄩潰。【註】河南鞏縣西南有地名鄩中。 又姓。【左傳昭二十二年】鄩肸伐皇。【註】鄩肸,周大夫。考證:〔【左傳昭二十二年】周子朝之亂,二師圍郊,癸卯,郊鄩潰。〕 謹照原文二十二年改二十三年。周子朝之亂改正月壬寅朔。
鄫 【酉集下】【邑字部】 鄫 【唐韻】疾陵切【集韻】【韻會】【正韻】慈陵切,□音繒。【說文】姒姓國,在東海。【春秋僖十四年】使鄫子來朝。【註】鄫國,今琅邪鄫縣。 又鄭地。【春秋襄元年】仲孫蔑會齊崔杼、曹人、邾人、杞人次于鄫。【註】鄫,鄭地。在□留襄邑縣東南。考證:〔【春秋僖四年】鄫子來朝。【註】鄫國,在琅邪鄫縣。〕 謹照原文四年改十四年。鄫字上增使字。註在字改今字。
鄬 【酉集下】【邑字部】 鄬 【廣韻】王嬀切【集韻】于嬀切,□音爲。地名。【春秋襄七年】公會晉侯,宋公、□侯、衞侯、曹伯、莒子、邾子于鄬。【註】鄭地。 又【集韻】阪名,在鄭。 又【集韻】吁爲切,音撝。又俱爲切,音嬀。又【廣韻】韋委切【集韻】羽委切,□音蔿。義□同。
鄭 【酉集下】【邑字部】 鄭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直正切,音。國名。【釋名】鄭,町也,地多平町町然也。【正字通】鄭本西都畿內地,周宣王封其弟友,是爲鄭。桓公寄孥與賄于虢鄶,其子武公,定平王于東都,因徙其封,施舊號于新邑,是爲新鄭。今河南開封府鄭州是也。 又南鄭,縣名。今屬陝西漢中府,桓公封邑在畿內,爲西鄭,漢中在京兆之南,故稱南鄭以別之。【一統志】南鄭,古褒國附庸之邑。桓公歿,其民南奔居此,因曰南鄭。 又【廣韻】鄭重,殷勤之意。【前漢王莽傳】非皇天所以鄭重降符命之意。 又姓。【集韻】鄭滅于韓,子孫因以國爲氏。
鄮 【酉集下】【邑字部】 鄮 【唐韻】【集韻】【韻會】□莫□切,音茂。縣名。【前漢地理志】鄮縣屬會稽郡,今浙江寧波府慈谿、奉化,鄮故地也。
鄯 【酉集下】【邑字部】 鄯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時戰切,音擅。【說文】鄯善,西域國名。【前漢西域傳】鄯善,本名樓蘭,元鳳四年更名。 又【廣韻】州名。唐張守珪遷鄯州刺史。 又【廣韻】常演切【集韻】【韻會】【正韻】上演切,□音善。義同。
鄰 【酉集下】【邑字部】 鄰 〔古文〕厸【唐韻】力珍切【集韻】【韻會】【正韻】離珍切,□音粼。【廣韻】近也,親也。【正韻】比也。【釋名】鄰,連也。相接連也。【周禮地官遂人】五家爲鄰,五鄰爲里。 又連界之國,亦稱鄰。【書蔡仲之命】睦乃四鄰。 又左右輔弼亦曰鄰。【書益稷】臣哉鄰哉。【註】臣以人言,鄰以職言。 又車聲。與轔通。【詩秦風】有車鄰鄰。【註】衆車聲。 又【集韻】【韻會】【正韻】□良刃切,音吝。與甐通。【集韻】敝也。【正韻】動也。【周禮冬官考工記】輪雖敝,不甐于鑿。【註】以輪之厚,石雖齧之,不能敝其鑿,旁使之動也。甐,本又作鄰。 又叶陵延切,音連。【陸機挽歌】人往有反歲,我行無歸年。昔居四民宅,今託萬鬼鄰。 【正字通】本作鄰,隸作隣。今通作鄰。
鄱 【酉集下】【邑字部】 鄱 【廣韻】【集韻】蒲波切【韻會】【正韻】蒲禾切,□音婆。【說文】鄱陽豫章縣,今屬饒州。 又【集韻】蒲麋切,音陴。縣名。在魯。 又蒲官切,音盤。趙地名。
鄲 【酉集下】【邑字部】 鄲 【唐韻】都寒切【集韻】【韻會】多寒切,□音單。邯鄲,古縣名。【左傳定十年】衞侯伐邯鄲午于寒氏。【註】邯鄲,廣平縣也。【前漢地理志】邯鄲,屬趙國。【註】邯,山名。鄲,盡也,邯山至此而盡也。城郭字从邑,故加邑作鄲。 又【集韻】當何切,音多。漢侯國名。【史記功臣表中元元年】封周隱爲鄲侯。 又叶都年切,音顚。【吳邁遠樂府】人馬風塵色,知從河塞還。時我有同栖,結宦遊邯鄲。還,音旋。
□ 【辰集上】【曰字部】 □ 【集韻】囊丁切,音寧。【玉篇】告也。 又女夷切,音尼。義同。
□ 【未集中】【糸字部】 □ 【廣韻】補各切【集韻】伯各切,□音博。【說文】頸連也。【玉篇】亦作襮。 又【集韻】歩木切,音僕。義同。
【卯集中】【手字部】 【玉篇】先全切【唐韻】須緣切【集韻】荀緣切,□音宣。同揎。引也,手發衣也。【儀禮士虞禮鉤袒註】如今衣。 又或作擐。見揎字註。 又【集韻】先命切。亦裸肱也。別本譌作。〇按集韻,□音宣,又音沿。楊愼萟林伐山云。□,手循也,又頭圓曰□,面圓曰□。則□字原有揎音也。《正字通》云:無宣音,失詳考。
鄻 【酉集下】【邑字部】 鄻 【唐韻】【集韻】□力展切,音輦。【說文】周邑。【左傳昭二十九年】王子趙車入于鄻以叛。
鄼 【酉集下】【邑字部】 鄼 同酇。詳後酇字註。
鄽 【酉集下】【邑字部】 鄽 【廣韻】直連切【集韻】澄延切,□音廛。【玉篇】廛亦作鄽。【前漢韓信傳】所謂毆市人而戰之也。【註】市人,市鄽之人。
鄾 【酉集下】【邑字部】 鄾 【等韻】烏求切,音憂。鄧國地。【左傳桓九年】鄧南鄙鄾人攻而奪之幣。【註】在今鄧縣。又【哀十八年】巴人伐楚,圍鄾。蓋楚已滅鄧,而鄾遂爲楚有耳,其實非有二地也。
酀 【酉集下】【邑字部】 酀 【廣韻】因蓮切【韻會】烏前切,□音燕。邑名。 又【集韻】于殄切,音偃。人名。【左傳襄二十九年】齊人立敬仲之曾孫酀。 又【廣韻】【集韻】□伊甸切,音宴。義同。
酁 【酉集下】【邑字部】 酁 【廣韻】士咸切【集韻】鉏咸切,□音讒。【說文】宋地。【左傳哀十七年】宋皇奪其兄酁般之邑。考證:〔【左傳哀十七年】宋皇麋奪其兄酁殷之邑。〕 謹照原文麋改。殷改般。
酃 【酉集下】【邑字部】 酃 【廣韻】【集韻】【韻會】□郞丁切,音零。地名。【前漢地理志】長沙國有酃縣,今屬衡州府。【後漢郡國志】酃屬長沙郡。劉昭註引荆州記曰:有酃湖周迴三里,取湖水爲酒,酒極甘美。考證:〔【後漢郡國志】酃,地名。【荆州記】地有酃湖,周迴三里,取湖水爲酒,極其甘美,因以得名焉。〕 謹按後漢書無酃地名三字,亦無因以得名之語。今照原文改酃屬長沙郡。劉昭註引荆州記曰:有酃湖周迴三里,取湖水爲酒,酒極甘美。
酄 【酉集下】【邑字部】 酄 【唐韻】【集韻】【韻會】□呼官切,音歡。【說文】魯下邑。【玉篇】濟北蛇丘縣。【正字通】一作讙。【左傳定十年】齊人來歸鄆、讙、龜隂之田。【說文】引《傳》作酄。 又【集韻】驅圓切,音弮。鄕名,在聞喜縣。
□ 【未集中】【糸字部】 □ 【集韻】紕或作□。詳紕字註。 又【集韻】邊迷切,音椑。【博雅】幷也。
酅 【酉集下】【邑字部】 酅 【廣韻】【集韻】【韻會】□□圭切,音攜。【玉篇】紀邑。【春秋莊三年】紀季以酅入于齊。【註】地在齊國東安平鄕。 又齊地。【春秋僖二十六年】齊人侵我西鄙,公追齊師至酅。【註】酅,齊地。濟北穀城縣西有地,名酅下。 又【正字通】城濮之戰,楚師背酅而舍。【註】酅,丘陵險阻名。一說山名或地名。 俗作□。考證:〔【正字通】城濮之戰,楚師背酅而合。〕 謹照左傳原文合改舍。
酆 【酉集下】【邑字部】 酆 【廣韻】敷空切【集韻】【韻會】敷馮切,□音豐。【集韻】周文王所都。【左傳昭四年】康有酆宮之朝。【註】酆,在始平鄠縣東,有靈臺,康王於是朝諸侯也。 又國名。【左傳僖二十四年】畢、原、酆、郇,文之昭也。 又姓。【左傳】有酆舒。 又水名。【後漢馮衍傳】西顧酆、鄗。【註】酆、鄗,二水名。◎按《詩大雅》作邑于豐。豐水東注。《書武成》王來自商,至于豐。俱作豐。後人加阝作酆,無二義。
【午集下】【禾字部】 【廣韻】府良切【集韻】分房切,□音方。禾名。
酇 【酉集下】【邑字部】 酇 【廣韻】【正韻】作管切【韻會】祖管切,□音纂。【集韻】聚也。【周禮地官遂人】四里爲酇,五酇爲鄙。又【禮樂記】綴兆。【註】綴,謂酇舞者之位也。又【奔喪】乃爲位。【註】位有酇列之處。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子旰切,音贊。地名。【玉篇】南陽有酇縣。【前漢蕭何傳】封爲酇侯。 又【廣韻】在丸切【集韻】【韻會】【正韻】徂丸切,□音鑽。義同。 又【集韻】才何切,音嵯。【前漢地理志】沛郡有酇縣。【註】莽曰贊治。應劭曰音嵯。師古曰:此縣本爲,應音是也。◎按《字彙補》:蕭何封國在南陽之酇,非沛之。蓋南陽酇邑爲漢隂縣,旁有筑水,古曰筑陽。何少子延初封筑陽,其明驗也。班固以酇叶何,謂蕭何封邑,與何同韻,而莽又攺爲贊治,此其所以譌也。 又與醝通。【周禮天官酒正三曰盎齊註】如今酇白也。【釋文】卽今之白醝酒也。宜作醝,在何反。 俗作鄼,非。
酈 【酉集下】【邑字部】 酈 【廣韻】呂支切【集韻】鄰知切,□音麗。地名。【春秋僖元年】敗莒于酈。【註】魯地。 又【唐韻】郞擊切【集韻】【韻會】【正韻】狼狄切,□音歷。亦地名。【前漢高帝紀】偕攻析、酈,皆降。【註】酈,卽菊潭縣。【地理志】屬南陽鄧州內鄕縣。 又姓也。【前漢高帝紀】酈食其爲里監門。【註】音歷異基。
【午集中】【目字部】 【集韻】胡骨切,魂入聲。濁垢也。 又【字彙】蒙弄切,蒙去聲。目不明也。
【午集中】【疒字部】 【廣韻】士佳切【集韻】鉏隹切,□音柴。瘦也。 又【廣韻】士懈切【集韻】仕懈切,□音眦。疾也。 又【集韻】仕知切,音齹。痷,疫病。
酉 【酉集下】【酉字部】 酉 〔古文〕丣【廣韻】與九切【集韻】【韻會】以九切【正韻】云九切,□音牖。【說文】就也。八月黍成,可爲酎酒。【徐曰】就,成熟也。丣爲春門,萬物已出。酉爲秋門,萬物已入。一,閉門象也。【廣韻】飽也,老也。【爾雅釋天】太歲在酉曰作噩。【史記律書】八月也。律中南呂,其於十二子爲酉。酉者,萬物之老也。【淮南子天文訓】指酉。酉者,飽也。律受南呂。又【時則訓】仲秋之月,招搖指酉。【釋名】酉,秀也。秀者,物皆成也。於《易》爲兌。 又大酉、小酉,山名。在辰州沅陵。相傳石穴中有書千卷。 又水名。【後漢郡國志】武陵郡酉陽縣,酉水所出,東入湘。 又【字彙補】五酉,怪名,孔子在□所見也。見《衝波集》。 又姓。【正字通】魏有酉牧。
酊 【酉集下】【酉字部】 酊 【唐韻】【集韻】【韻會】都挺切【正韻】都領切,□音頂。【說文】酩酊,醉也。【集韻】酩酊,醉甚。【襄陽兒童歌】日夕倒載歸,酩酊無所知。 又【韻會】通作艼。【晉書山□傳】作茗艼。
酋 【酉集下】【酉字部】 酋 【韻會】【正韻】□慈秋切,音遒。【說文】繹酒也。从酉,水半見於上,酒久則水上見而糟少也。【周禮天官酒正二曰昔酒註】昔酒,今之酋久白酒。【疏】酋,亦遠久之義。 又【博雅】酋,熟也。【揚子方言】自河以北,趙魏之閒,火熟曰爛,氣熟曰糦,久熟曰酋,穀熟曰酷,熟,其通語也。 又酒官之長。【禮月令】仲冬之月,乃命大酋。【註】酒熟曰酋。大酋者,酒官之長。酋者,久遠之稱。久熟者善,故名酒官爲大酋。 又【揚子太□經】酋,西方也,夏也,物皆成象而就也。【註】酋,聚也。物已成就,可蓄聚也。 又【爾雅釋詁】酋,終也。【詩大雅】似先公酋矣。【傳】酋,終也。嗣先君之功而終成之。 又雄也。【前漢敘傳】《說難》旣酋,其身廼囚。【註】酋,雄也。 又矛名。【周禮冬官考工記】酋矛常有四尺。【疏】酋,矛二丈也。 又酋長,魁帥之名。【左思吳都賦】儋耳黑齒之酋,金鄰象郡之渠。【註】酋,渠,皆豪帥也。 又【韻會】酋者,語發聲也。 又【五音集韻】似由切,音囚。義同。 【集韻】或作醔。考證:〔【前漢敘傳】說難旣酋其身。〕 謹按原文其身逎囚四字爲句,逎囚二字不可省。謹照原文其身下增逎囚二字。
酌 【酉集下】【酉字部】 酌 【唐韻】之若切【集韻】【韻會】【正韻】職略切,□音灼。【說文】盛酒行觴也。【詩周南】我姑酌彼金罍。【禮郊特牲】縮酌用茅。【註】酌,猶斟也。酒已泲,則斟之,以實尊彝。【前漢蓋寬饒傳】無多酌我,我乃酒狂。【班固西都賦】騰酒車以斟酌。 又【博雅】酌,漱也。【又】益也。 又【禮曲禮】酒曰淸酌。【博雅】淸酌,酒也。 又取善而行曰酌。【左傳成六年】子爲大政,將酌於民者也。【註】酌取民心,以爲政。【禮坊記】上酌民言,則下天上施。【註】酌,猶取也。 又參酌也。【周語】而後王斟酌焉。【前漢敘傳】斟酌六經,放易象論。 又地名。【史記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平酌侯葘川懿王子。【註】志屬北海。 又【正字通】武王樂歌,周頌於鑠王師之篇名。酌,亦省作勺。【禮內則】十三舞勺。【註】勺與酌同。 又【集韻】實若切,音杓。挹也。【左傳成十四年】不內酌飮。【釋文】酌,市略反,亦讀章略反。考證:〔【禮曲禮】酒曰酒酌。〕 謹照原文酒酌改淸酌。〔【禮孔子閒居】上酌民言,則下天上施。〕 謹按所引出坊記,今照改禮坊記。〔【周語】後王斟酌焉。〕 謹照原文後字上增而字。〔【史記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平酌侯葘川懿王子。【註】屬北海。〕 謹照原文屬字上增志字。
配 【酉集下】【酉字部】 配 【唐韻】【集韻】滂佩切【韻會】滂沛切,□音嶏。【說文】酒色也。 又【玉篇】匹也,媲也,對也,當也,合也。【易繫辭】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書君牙】對揚文武之光命追配于前人。 又夫婦曰配偶。【易蒙卦納婦吉傳】婦者,配己而成德者也。【詩大雅】天立厥配,受命旣固。 又【增韻】侑也。【易豫卦】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禮雜記】男子祔于王父則配。 又【禮禮器】齊人將有事于泰山,必先有事于配林。【註】配林,林名。 又【韻會】流□隸也。【王溥五代會要】晉天福三年,左街從人韓延嗣徒二年半,刺面,配華州,發運務。或曰唐雖有配流嶺南之文,然配法刺面,當始於此。 又【五音集韻】補妹切,音朏。匹也,合也。 又【韻會】叶鋪枚切,音坯。【張衡東京賦】然後宗上帝於明堂,推光武以作配。辨方位而正則,五精帥而來摧。
【卯集上】【心字部】 【集韻】盧谷切,音鹿。【類篇】心閑也。一曰心轉也。
【未集下】【肉字部】 【廣韻】【集韻】□居義切,音寄。【廣韻】肉四。【集韻】分牲謂之。一曰也。
酑 【酉集下】【酉字部】 酑 【五音集韻】羽俱切,音于。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