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 - 第 216 页/共 976 页
□ 【未集上】【米字部】 □ 【集韻】才資切,音慈。稻餠也。 又【篇海】津私切,音咨。與粢同。詳粢字註。
□ 【未集中】【糸字部】 □ 【廣韻】七由切【集韻】雌由切,□音秋。【廣韻】同緧。周禮曰:必□其牛後。○按考工記輈人:必緧其牛後。註云:故書緧爲,魚。字疏云:旣是魚名,明不从故書也。《廣韻》譌爲□,非是。
郈 【酉集下】【邑字部】 郈 【唐韻】【正韻】胡口切【集韻】【韻會】很口切,□音厚。魯邑名。【春秋定十年】叔孫州仇仲孫何忌,帥師圍郈。【註】叔孫氏邑。 又姓。【廣韻】魯大夫郈昭伯。後漢郈常。 又【集韻】胡溝切,音侯。又【廣韻】下遘切【韻會】【正韻】胡茂切,□音□。義□同。考證:〔【春秋定九年】叔孫何忌,帥師圍郈。【註】在東平無鹽縣東南。〕 謹照原文九年改十年。叔孫下增州仇仲孫四字。在東平無鹽縣東南改叔孫氏邑。
郉 【酉集下】【邑字部】 郉 【說文】邢本字。詳前邢字註。
郊 【酉集下】【邑字部】 郊 【唐韻】古肴切【集韻】【韻會】【正韻】居肴切,□音交。【說文】距國百里爲郊。【爾雅釋地】邑外謂之郊。【周禮地官載師】近郊、遠郊。【註】五十里爲近郊,百里爲遠郊。【書費誓】魯人三郊、三遂。【註】國外曰郊,郊外曰遂。天子六軍,則六鄕、六遂。大國三軍,故魯三郊、三遂也。 又祭名。冬至祀天于南郊,夏至祀地于北郊,故謂祀天地爲郊。 又地名。【左傳文三年】秦伯伐晉,取王官及郊。【註】晉地。 又叶姑刀切,音高。【詩衞風】碩人敖敖,說于農郊。《集傳》叶音高。考證:〔【詩衞風】碩人敖敖,說于農郊。【註】讀若高。〕 謹照原文註讀若高改集傳叶音高。
郋 【酉集下】【邑字部】 郋 【唐韻】【韻會】胡雞切【集韻】弦雞切,□音奚。【說文】汝南邵陵里名。
郌 【備考】【酉集】【邑字部】 郌 【龍龕】同邽。
郍 【補遺】【酉集】【邑字部】 郍 【字彙補】諾何切,音那。【後周書】粟特國,在葱嶺之西,蓋古之庵蔡,一名溫郍沙。又房六切,音伏。隱也。
郏 【酉集下】【邑字部】 郟 【廣韻】【正韻】古洽切【集韻】【韻會】訖洽切,□音夾。郟鄏,地名。【左傳宣三年】成王定鼎于郟鄏。 又【正字通】郟城在汝州,郟縣在襄陽。漢屬潁川郡。 又【字彙補】門郟之室曰郟室。【大戴禮】郟室雍人割雞于室中。 又姓。【左傳哀七年】鄭有郟張。考證:〔【字彙補】門郊之室曰郟室。〕 謹照原文門郊改門郟。〔【大戴禮】雍人割雞屋下,當門郟室。〕 謹按郟室二字屬下文讀,不與當門相連。今照原文改郟室雍人割雞于室中。
□ 【未集中】【糸字部】 □ 【廣韻】况于切【集韻】匈于切,□音訏。【玉篇】殷冠名。【五經文字】□同冔。
郐 【酉集下】【邑字部】 鄶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古外切,音檜。國名。【說文】祝融之後,妘姓所封,在溱、洧之閒,鄭武公滅之。【左傳僖三十三年】鄭文夫人斂而葬之鄶城之下。【註】鄶城,故鄶國,在滎陽密縣東北。 通作檜。【詩檜風註】檜,國名。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墟,在禹貢豫州外方之北,滎波之南,今之鄭州,卽其地也。 又姓。【集韻】宋有鄶士隆。備考:【字彙補】同鄶。
郑 【酉集下】【邑字部】 鄭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直正切,音。國名。【釋名】鄭,町也,地多平町町然也。【正字通】鄭本西都畿內地,周宣王封其弟友,是爲鄭。桓公寄孥與賄于虢鄶,其子武公,定平王于東都,因徙其封,施舊號于新邑,是爲新鄭。今河南開封府鄭州是也。 又南鄭,縣名。今屬陝西漢中府,桓公封邑在畿內,爲西鄭,漢中在京兆之南,故稱南鄭以別之。【一統志】南鄭,古褒國附庸之邑。桓公歿,其民南奔居此,因曰南鄭。 又【廣韻】鄭重,殷勤之意。【前漢王莽傳】非皇天所以鄭重降符命之意。 又姓。【集韻】鄭滅于韓,子孫因以國爲氏。
【午集上】【瓦字部】 【集韻】【韻會】【正韻】□於浪切,與盎同。盆也。【莊子人閒世】甕大癭說齊桓公。【註】甕,大癭貌。 又【集韻】【韻會】倚朗切【正韻】於黨切,□音坱。又【集韻】倚兩切,音鞅。義□同。
郓 【酉集下】【邑字部】 鄆 【唐韻】【集韻】【韻會】王問切【正韻】禹問切,□音運。魯地名。【春秋文十二年】城諸及鄆。【註】莒、魯所爭者,以其遠逼外國,故帥師城之。又【成四年】冬城鄆。【註】公欲叛晉,故城而爲備。又【九年】楚公子嬰齊帥師伐莒,莒潰,楚人入鄆。【註】鄆,莒別邑。又【十六年】晉人執季孫行父,公還待于鄆。【註】魯西邑東郡廩丘縣有鄆城。又【襄十二年】莒人伐我東鄙,圍台,季孫宿帥師救台,遂入鄆。又【昭元年】取鄆。【左傳】趙孟曰:魯、莒爭鄆,爲日久矣。又【二十六年】公至自齊,居于鄆。【六書故】春秋有二鄆,莒在魯東,莒、魯所爭,東鄆也。公待于鄆者,西鄆也。文公城諸及鄆,不聞與莒爭,及成公時,楚伐莒入鄆,則鄆自爲莒邑,而四年所城者西鄆也。 又州名。【韻會】古兗州之域,魯附庸國,漢爲東平國,隋置鄆州。 又【集韻】河內沁水鄕名。 又姓。【廣韻】魯大夫,食采于鄆,後因氏。 又【集韻】于分切,音云。義同。考證:〔【春秋成九年】楚公子嬰齊帥師伐莒,莒潰,楚遂入鄆。〕 謹照原文遂改人。
郔 【酉集下】【邑字部】 郔 【唐韻】以然切【集韻】【正韻】夷然切,□音延。【說文】鄭北地。【左傳宣三年】晉侯伐鄭,及郔。 又楚地。【左傳宣十一年】楚左尹子重侵宋,王待諸郔。
【午集中】【皮字部】 【廣韻】伯加切【集韻】邦加切,□音巴。皻,鼻病。 【正字通】同疤。
郕 【酉集下】【邑字部】 郕 【廣韻】是征切【集韻】【韻會】【正韻】時征切,□音成。國名。【左傳隱五年】衞師入郕。【註】東平亢父縣西南有郕鄕,後屬魯,爲孟氏邑。 又地名。【左傳隱十一年】王與鄭人之田温原隰郕。【註】隰郕,在懷縣西南。
郖 【酉集下】【邑字部】 郖 【唐韻】【集韻】□當侯切,音兜。【說文】弘農縣庾地。 又【廣韻】【集韻】□大透切,音豆。義同。 又【字彙補】津名。【魏志杜畿傳】遂詭道從郖津渡。
郗 【酉集下】【邑字部】 郗 【廣韻】丑饑切【集韻】抽遲切【韻會】丑脂切,□音絺。【說文】周邑也。在河內野王縣。 又姓。【正字通】郗與郄別。黃長睿曰:郄詵,晉大夫郤縠之後。郗鑒,漢御史大夫郗慮之後。姓源旣異,音讀各殊,後世因俗書相混,不復分郄、郗爲二。陸龜蒙詩:一段淸光染郗郞。亦誤讀也。 又【集韻】香依切,音希。骨節閒也。
郙 【酉集下】【邑字部】 郙 【唐韻】【韻會】方矩切【集韻】匪父切,□音甫。【說文】汝南上蔡亭名。 又【玉篇】芳殊切【集韻】芳無切,□音敷。義同。
郚 【酉集下】【邑字部】 郚 【唐韻】五乎切【集韻】【韻會】【正韻】訛胡切,□音吾。【說文】東海縣故紀侯邑。【春秋莊元年】齊師遷紀郱鄑郚。 又魯邑。【左傳文七年】城郚。【註】郚,魯邑。卞縣南有郚城。 又【集韻】牛居切,音魚。郚鄕,漢縣名。【前漢功臣表】郚鄕侯閔。
郛 【酉集下】【邑字部】 郛 〔古文〕□【廣韻】【集韻】□芳無切,音孚。郭也。【左傳隱五年】邾人、鄭人伐宋,入其郛。【註】城外大郭也。 又叶敷救切,音覆。【張衡西京賦】量徑輪,考廣袤,經城洫,營郭郛。取殊材于八都,豈稽度于往舊。
郜 【酉集下】【邑字部】 郜 【唐韻】古到切【集韻】【韻會】【正韻】居號切,□音誥。【說文】周文王子所封國名。【左傳僖二十四年】郜、雍、曹、滕,文之昭也。【註】濟隂城武縣東南有郜城。 又宋邑。【春秋隱十年】公敗宋師于菅,辛未,取郜。 又晉邑。【左傳成十三年】焚我箕、郜。【註】箕、郜,晉二邑。 又姓。【廣韻】晉高昌長郜玖。 又【集韻】姑沃切,音梏。義同。
郝 【酉集下】【邑字部】 郝 【廣韻】呵各切【集韻】【韻會】【正韻】黑各切,□音壑。【說文】右扶風鄠盩厔鄕名。 又姓。【廣韻】商帝乙封子期于太原郡郝鄕,因氏。 又【廣韻】【集韻】【韻會】□施隻切,音釋。【爾雅釋訓】郝郝,耕也。【註】言耕土解散也。 又【廣韻】姓也。【前漢功臣表】衆利侯郝賢。 又人名。【史記虞卿傳】使趙郝約事于秦。【註】音釋。 又【廣韻】【集韻】□昌石切,音尺。鄕名。
郞 【酉集下】【邑字部】 郞 【唐韻】【正韻】魯當切【集韻】【韻會】盧當切,□音廊。【說文】魯亭。【左傳隱元年】費伯帥師城郞。【註】魯地。高平方與縣東南有郁郞亭。 又夜郞,地名。屬牂牁郡。 又官名。【韻會】秦初置郞中令,其屬官有三署郞。漢官尚書郞。初,三署郞旣選入臺,稱郞中,歲滿,稱侍郞。隋文帝諱中字,惟置侍郞。煬帝置六侍郞,其諸曹直曰郞,除侍字。又員外郞,亦隋置。 又男子之稱。【唐書房□齡傳】高孝基曰:僕閱人多矣,無如此郞者。 又婦謂夫爲郞。【晉書列女傳】謝道韞曰:天壤之閒,乃有王郞。 又僕稱主亦曰郞。【唐書宋璟傳】鄭善果曰:中丞奈何卿五郞。璟曰:君非其家奴,何郞之云。 又【正韻】與廊通。【前漢東方朔傳】陛下今累郞臺,恐其不高。 又姓。【廣韻】魯懿公孫費伯城郞居之,因氏。又漢有郞顗。考證:〔【春秋隱元年】費伯帥師城郞。【註】魯地高平方輿縣東南有郁郞亭。〕 謹照原文春秋改左傳。方輿改方與。〔【史記司馬相如傳】陛下築郞臺,恐其不高。〕 謹按所引出前漢東方朔傳,今据改。並照原文陛下增今字。築字改累字。
郟 【酉集下】【邑字部】 郟 【廣韻】【正韻】古洽切【集韻】【韻會】訖洽切,□音夾。郟鄏,地名。【左傳宣三年】成王定鼎于郟鄏。 又【正字通】郟城在汝州,郟縣在襄陽。漢屬潁川郡。 又【字彙補】門郟之室曰郟室。【大戴禮】郟室雍人割雞于室中。 又姓。【左傳哀七年】鄭有郟張。考證:〔【字彙補】門郊之室曰郟室。〕 謹照原文門郊改門郟。〔【大戴禮】雍人割雞屋下,當門郟室。〕 謹按郟室二字屬下文讀,不與當門相連。今照原文改郟室雍人割雞于室中。
郠 【酉集下】【邑字部】 郠 【唐韻】【集韻】□古杏切,音梗。【說文】琅邪莒邑。【左傳昭十年】季平子伐莒取郠。
郮 【酉集下】【邑字部】 郮 【廣韻】職流切【集韻】之由切,□音周。【玉篇】故國,黃帝後所封國也。
【午集中】【疒字部】 【唐韻】方榘切【集韻】匪父切,□音甫。【說文】俛病也。【博雅】,短也。【揚子方言】桂林之中謂短矲。矲,通語也。東陽之閒謂之。【註】言視之,因名。 又【集韻】馮無切,音扶。義同。 又【廣韻】扶雨切【集韻】奉甫切,□音父。病腫。又俛病也。【集韻】或作痡。 又【五音集韻】甫無切,音跗。義同。
【午集下】【示字部】 【廣韻】【集韻】【正韻】□於良切,音央。【說文】本作殃,咎也。詳殃字註。
□ 【備考】【子集】【一字部】 □ 【海篇】音夜。
郶 【備考】【酉集】【邑字部】 郶 【龍龕】同部。
【午集中】【皮字部】 【廣韻】【集韻】□於驚切,音英。【玉篇】靑貌。 又【廣韻】【集韻】【正韻】□於亮切,音怏。義同。又靑血也。一曰面蒼。
【未集下】【臼字部】 【廣韻】【集韻】【韻會】□房越切,音伐。【廣韻】舂米。【韻會】舂也。又【集韻】芳廢切,音肺。又房廢切,音吠。義□同。
釖 【戌集上】【金字部】 釖 【集韻】與刀同。
郡 【酉集下】【邑字部】 郡 【唐韻】渠運切【集韻】【韻會】【正韻】具運切,□羣去聲。【釋名】郡,羣也。人所羣聚也。【韻會】《說文》云: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爲百縣,縣有四郡,是縣大而郡小也。秦幷天下,置三十六郡,以統其縣。漢遂因之。自隋唐以來,廢置不一。宋元設府于州,明制屬州於府,而郡之名遂廢。
郢 【酉集下】【邑字部】 郢 【唐韻】以整切【集韻】【韻會】以井切【正韻】庾頃切,□音穎。【說文】楚都,在南郡江陵北十里。【公羊傳宣十二年】邲之戰,子重諫曰:南郢之與鄭,相去數千里。◎按《六書故》云:郢,楚所都,今爲江陵府江陵縣。子西遷郢於鄀,楚考烈王自□徙壽春,亦命曰郢。名雖同而地則異也。 又【字彙補】節氣名。【管子幼官篇】十二小郢,十二中郢。 又叶以成切,音盈。【應劭風俗通】干木息偃以籓魏,包胥重繭而存郢。管氏朱絃而三歸,平仲辭邑以濯纓。 或省作□。
郣 【酉集下】【邑字部】 郣 【唐韻】蒲没切【集韻】薄没切,□音勃。【說文】郣海,地名。 又地之起者曰郣。 又【正字通】通作渤。渤澥,海名。《前漢武帝紀》作海,《封禪書》作海,《揚雄傳》作勃解,皆轉寫之譌耳。 又叶皮列切,音別。【鮑昭樂府】築山擬蓬壷,穿池類溟郣。選色徧齊代,徵聲匝邛越。
郤 【酉集下】【邑字部】 郤 【唐韻】綺戟切【韻會】【正韻】乞逆切,□音□。【說文】晉大夫叔虎邑。 又姓。【正韻】晉大夫郤獻子之後,與郄通。 又仰也。【儀禮士昏禮】贊啓會郤于敦南。【疏】郤,仰也。謂仰于地也。 又與□通。【禮曲禮】諸侯相見於郤地曰會。【註】郤地,謂閒□之地。 又骨肉之交也。【莊子養生主】批大郤,導大窽。 又怨□也。【史記項羽紀】令將軍與臣有郤。◎按《正韻》从□,□音其虐切,非山谷之谷。从□从阝爲隙,从谷从卩爲卻,形雖似而實不同也。
□ 【未集中】【糸字部】 □ 【廣韻】宜戟切【集韻】仡戟切,□音逆。綬維也。【類篇】縌,或省文作□。
郦 【酉集下】【邑字部】 酈 【廣韻】呂支切【集韻】鄰知切,□音麗。地名。【春秋僖元年】敗莒于酈。【註】魯地。 又【唐韻】郞擊切【集韻】【韻會】【正韻】狼狄切,□音歷。亦地名。【前漢高帝紀】偕攻析、酈,皆降。【註】酈,卽菊潭縣。【地理志】屬南陽鄧州內鄕縣。 又姓也。【前漢高帝紀】酈食其爲里監門。【註】音歷異基。
郧 【酉集下】【邑字部】 鄖 【廣韻】【韻會】【正韻】□于分切,音云。國名。【說文】漢南之國。【左傳桓十一年】鄖人軍于蒲騷。【註】鄖國,在江夏雲社縣東南有鄖城。 又衞地。【左傳哀十一年】衞太叔疾死,□于鄖。 又姓。 或省作。詳前字註。
部 【酉集下】【邑字部】 部 【廣韻】【正韻】裴古切【集韻】【韻會】伴姥切,□音蔀。【集韻】總也,統也。【前漢地理志】凡十三部置刺史。【後漢宗室傳】柱天都部。【註】柱天者,若天之柱。都部者,都統其衆也。 又【廣韻】署也,六卿之署曰六部。 又分也。【荀子王霸篇】名聲部發於天地之閒。【註】部,猶分布。言聲稱四溢也。 又【正韻】部曲也。【前漢李廣傳】行無部曲。【註】將軍領軍皆有部曲,大將軍營五部,部校尉一人,部下有曲,曲有軍侯一人。廣尚□易,不立部曲也。 又星辰布列亦曰部。【史記歷書】分其天部。【註】分部二十八宿爲距度也。 又五行謂之五部。【前漢律歷志】起五部。【註】五部,謂金木水火土也。 又書分四部。【正字通】晉李充爲著作郞,刪定典籍,以類相從,分五經爲甲部,史記爲乙部,諸子爲丙部,詩賦爲丁部,甚有條貫,祕閣以爲永制。《唐書藝文志》聚書四部,以甲乙丙丁爲次,因充制也。 又星名。【晉書天文志】北斗七星,七曰部星,亦曰應星主兵。 又【字彙補】斗蓋也。【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爲蓋,部長二尺。 又與棓同。大杖也。【淮南子說山訓】羿死桃部。 又百部,藥名。蔓生,根多百十相連。一名野天門冬。 又【唐韻】蒲口切【集韻】【韻會】薄口切,□音培,讀與剖近。部婁,小阜也。【左傳襄二十四年】部婁無松柏。 又【字彙補】府九切,音否。【闞駰十三州志】諺云:仕宦不偶値冀部。考證:〔【前漢地理志】置刺史部十三州。〕 謹照原文改凡十三部置刺史。〔【晉書天文志】北斗七星,七曰部星,亦曰應主兵。〕 謹照原文應字下增星字。〔【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爲蓋,部長二寸。〕 謹照原文二寸改二尺。
郪 【酉集下】【邑字部】 郪 【唐韻】七稽切【集韻】千西切,□音妻。郪丘,齊地。【春秋文十六年】公子遂及齊侯盟于郪丘。 又新郪,魏地。【史記蘇秦傳】說魏王曰:大王之地,南有新郪。【註】汝南有新郪縣。 又【集韻】先齊切,音西。義同。 又【廣韻】取私切【集韻】【韻會】千咨切,□音雌。【前漢地理志】廣漢郡有郪縣,卽今四川潼川州射洪縣。
□ 【備考】【子集】【人字部】 □ 【字彙補】虛呂切,音煦。和煦也。見【玉篇】。◎按和煦係休字義,从木不从术。《玉篇》無此字,《字彙補》誤引。
郫 【酉集下】【邑字部】 郫 【廣韻】符羈切【韻會】【正韻】薄麋切,□音脾。【廣韻】郫邵,晉邑。【左傳襄二十三年】齊伐晉,戍郫邵。 又【玉篇】蜀郡有郫縣。【前漢揚雄傳】遡江上處山之陽曰郫。又【成都紀】郫縣出大竹,土人截爲筒盛酒,謂之郫筒酒。【杜甫詩】酒憶郫筒不用酤。 又姓。 又【集韻】符支切,音陴。又薄佳切,音牌。義□同。
【丑集下】【女字部】 【集韻】博蓋切,音貝。女名。
郭 【酉集下】【邑字部】 郭 〔古文〕□【唐韻】【正韻】古博切【集韻】【韻會】光鑊切,□音椁。【廣韻】內城外郭。【釋名】郭,廓也。廓落在城外也。【白虎通】所以必立城郭者,示有固守也。 又【正韻】國名。【春秋莊二十四年】赤歸于曹郭公。【公羊傳】赤者何,蓋郭公也。 又姓。【玉篇】王季之後,亦曰虢叔之後。【正字通】郭之有虢音者,周文王季第封于虢,或稱郭公,因爲氏。《春秋傳》:攻虢則虞救之。《公羊》作郭,《左》《穀》《孟子》作虢,異字轉音相近也。 又【五音集韻】苦郭切。與廓同。考證:〔【春秋莊二十四年】赤歸于曹郭公。【穀梁傳】赤者何,蓋郭公也。〕 謹按赤者何二句出公羊傳,穀梁改公羊。
郯 【酉集下】【邑字部】 郯 【唐韻】【集韻】徒甘切【正韻】徒藍切,□音談。國名。【說文】少昊之後所封。【春秋宣四年】公及齊侯平莒及郯。又【昭十七年】郯子來朝。 又邑名。【前漢地理志】郯縣,屬東海郡。 又姓。【集韻】郯以國爲氏。通作談。考證:〔【昭十六年】郯子來朝。〕 謹照原文十六年改十七年。
【午集上】【田字部】 【集韻】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