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 - 第 211 页/共 976 页
【午集上】【瓦字部】 【集韻】悉協切,音燮。瓦破聲。
迾 【酉集下】【辵字部】 迾 〔古文〕迣【唐韻】【正韻】良薛切【韻會】力薛切【五音集韻】良傑切,□音列。【廣韻】遮也,遏也。 又【集韻】車駕淸道也。【後漢輿服志】張□帶鞬,遮迾出入。【張衡西京賦】迾卒淸。 又通作列。【禮玉藻】山澤列而不賦。【註】列言遮迾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力制切,音例。義同。 又通作厲。【周禮地官山虞】物爲之厲。【註】厲,遮列守之也。互詳前迣字註。考證:〔【張衡西京賦】迾卒淸侯。〕 謹照原文侯改。
【午集中】【疒字部】 【廣韻】【集韻】□苦臥切,音課。【廣韻】禿。【集韻】禿病。 又【集韻】魯果切,音驘。□病。
迿 【酉集下】【辵字部】 迿 【廣韻】私閏切【集韻】【韻會】【正韻】須閏切,□音峻。【玉篇】出表辭也。 又【集韻】先也。【公羊傳定四年】朋友相衞,而不相迿。【註】謂不當先相擊刺也。 又【集韻】松倫切【正韻】詳倫切,□音旬。又【五音集韻】許縣切,音絢。義□同。
退 【酉集下】【辵字部】 退 〔古文〕□□□□□【集韻】【韻會】【正韻】□吐內切,推去聲。【玉篇】郤也。【禮表記】君子三揖而進,一辭而退,以遠亂也。【左傳僖二十五年】退一舍而原降。 又【玉篇】去也。【老子道德經】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又遜讓也。【禮曲禮】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後漢鍾皓傳】好學慕古,有退讓風。 又進退人才,猶言用舍也。【禮檀弓】君子進人以禮,退人以禮。 又返也。【屈原離騷】退將復修吾初服。【前漢董仲舒傳】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臨政願治,不如退而更化。 又如柔貌。【禮檀弓】其中退然如不勝衣。 又【正字通】吐困切。與褪同。【王建詩】粉光深紫膩,肉色退紅嬌。【註】淺紅也。又□。
□ 【未集中】【糸字部】 □ 【集韻】雖遂切,音歲。【類篇】卷絲爲緯也。
送 【酉集下】【辵字部】 送 〔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蘇弄切,音□。【說文】遣也。【詩邶風】遠送于野。【禮曲禮】使者歸,則必拜送于門外。 又【增韻】將也。【儀禮聘禮】賔再拜稽首,送幣。【又】公拜送醴。 又【正韻】贈行曰送。【詩秦風】我送舅氏。 又株送,罪人相牽引也。【前漢食貨志】廼徵諸犯,令相引數千人,名株送。【註】先至者爲魁株,被牽引者爲其根株所送也。 又目送,以目相送也。【左傳桓元年】目逆而送之。【史記留侯世家】四人趨出,上目送之。 又縱送,善射之貌。【詩鄭風】抑縱送忌。【註】舍拔曰縱,覆彇曰送。 【玉篇】籀文作□。考證:〔【前漢食貨志】迺徵諸犯,令相引數千人,名株送。【註】先至者爲魁株,被牽引者謂其根株所送也。〕 謹照原註謂改爲。
适 【酉集下】【辵字部】 適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施隻切,音釋。【說文】之也。【廣韻】往也。【正韻】如也,至也。【詩鄭風】適子之館兮。【禮曲禮】將適舍,求毋固。 又【廣韻】樂也。【正韻】安便也,自得也。【詩鄭風】適我願兮。【莊子大宗師】適人之適,不自適其適。 又從也。【書多士】惟我事不貳適。【註】言割殷之事無私心,一于從帝而無貳也。【左傳昭十五年】民知所適。 又【正韻】適然,猶偶然也。【書康誥】乃惟眚災適爾。【註】適,偶也。 又事之常然者。亦曰適然。【前漢贾誼傳】以是爲適然耳。 又【韻會】適來,猶爾來也。又甫爾之辭。【唐書武元衡傳】適從何來。 又【廣韻】善也。【韻會】貢得其人曰適。【前漢武帝紀】貢士有一適,再適,三適。 又【正字通】關西謂補滿曰適。【前漢黄霸傳】馬不適士。【註】馬少士多,不相補滿。 又【玉篇】女子出嫁也。 又【廣韻】都歷切【集韻】【韻會】丁歷切,□音的。與嫡同。【詩大雅】天位殷適。【註】殷適,殷之嫡嗣也。【禮檀弓】扶適子,南面而立。 又適士,上士也。【禮祭法】適士二廟。 又適室,正寢也。【禮檀弓】哭之適室。 又【韻會】主也,專也。【論語】無適也。【詩衞風】誰適爲容。又【小雅】誰適與謀。 又【集韻】【韻會】亭歷切【正韻】杜歷切,□音狄。與敵同。【禮燕義】君獨升立席上,西面特立,莫敢適之義也。【史記田單傳贊】始如處女,適人閉戸。後如脫兔,適不敢距。 又【集韻】陟革切,音摘。與謫同。【詩商頌】勿予禍適。又《孟子》人不足與適也。 又【集韻】他歷切,音惕。適適然,驚貌。【莊子秋水篇】適適然驚。 又【集韻】之石切,音隻。往也。 又叶式吏切,音世。【揚子太□經】銳首銳于時,得其適也。銳東亡西,不能迴避也。 又叶式列切,音設。【韓愈進學解】紆餘爲姸,卓犖爲傑。較短量長,惟器是適。 又叶施灼切,音爍。【陸機演連珠】煙出夫火,非火之和。情生于性,非性之適。故火壯則煙微,性充則情約。考證:〔【賈誼治安策】以是爲適然耳。〕 謹照原書改前漢贾誼傳。〔【前漢王霸傳】軍馬不適亡。【註】馬少士多,不相補滿。〕 謹按黄霸傳又發騎士詣北軍爲句,馬不適士爲句,軍馬二字不連讀。今照原文王霸改黄霸。馬上去軍字。亡字改士字。〔【禮祭儀】適士二廟。〕 謹照原書祭儀改爲祭法。〔【禮燕儀】君獨升立席上,西面特立,莫敢適之義也〕 謹照原書燕儀改燕義。〔又與謫同。【詩衞風】室人交徧適我。又【商頌】勿予禍適。〕 謹按衞詩作讁不作適,此係誤引今省去。於勿予禍適下增引:又孟子人不足與適也。
逃 【酉集下】【辵字部】 逃 〔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徒刀切,音陶。【說文】亡也。【書牧誓】乃惟四方,多罪逋逃。【註】謂有罪逃亡之人也。 又【廣韻】避也,去也。【史記吳世家】季札讓逃去。【註】謂讓位而逃也。【後漢謝該傳】良才抱璞而逃,所謂往而不返者也。 又通作跳。逸去也。【史記高祖紀】項羽圍成臯,漢王跳。【註】跳,音逃。【前漢燕王澤傳】跳驅至長安。 又叶田黎切,音題。【劉歆列女贊】衞君不聽,後果遁逃。許不能救,女作載馳。 《集韻》逃,俗作迯,非是。□,古文造。考證:〔【史記高帝紀】項羽圍成臯,漢王跳。〕 謹照原文高帝改高祖。〔【前漢劉澤傳】跳驅至長安。【註】跳,音逃。〕 謹照原文劉澤改燕王澤。註跳音逃語見史記不在漢書,今移於上文漢王跳之下。〔【說文】逃,一作□。俗作迯。〕 謹按說文無此語。今照集韻改爲集韻逃,俗作迯,非是。
逄 【酉集下】【辵字部】 逄 【廣韻】薄江切【集韻】【韻會】皮江切,□音龎。【廣韻】姓也。【孟子】逄蒙學射於羿。【後漢劉盆子傳】逄安。劉攽曰从夅。考證:〔【後漢劉元傳】郡人逄安。【註】逄字从夅。〕 謹照後漢書原文改劉盆子傳。註逄字从逄改劉攽曰从夅。
逅 【酉集下】【辵字部】 逅 【唐韻】胡遘切【集韻】下遘切【韻會】【正韻】胡茂切,□音□。【說文】邂逅,相遇也。【增韻】不期而會曰邂逅。【詩鄭風】邂逅相遇。 又【集韻】居□切,音遘。義同。 又【字彙補】很口切,音厚。【詩唐風】綢繆束芻,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見此邂逅。隅音偶。 又【集韻】下溝切,音侯。邂逅,解悅貌。【字彙補】亦作不固之貌。
逆 【酉集下】【辵字部】 逆 【唐韻】【正韻】宜戟切【集韻】【韻會】仡戟切,□凝入聲。【增韻】迕也,拂也,不順也。【釋名】逆,遌也。不從其理,則逆遌不順也。【書大禹謨】從逆凶。【註】言悖善從惡也。又【太甲】有言逆于汝心。【註】人以言拂逆也。 又【廣韻】亂也。【禮孔子燕居】勇而不中禮,謂之逆。【前漢武帝紀】大逆不道。 又【說文】迎也。【周禮春官中春】龡豳詩以逆暑。【書呂□】爾尚敬逆天命。【春秋桓八年】祭公來,遂逆王后于紀。 又【玉篇】度也,謂先事預度之也。【論語】不逆詐。【易說卦】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 又奏事上書曰逆。【周禮天官】宰夫掌敘羣吏之治,以待諸臣之復,萬民之逆。【夏官太僕】掌諸侯之復逆。【註】復,謂奏事。逆,謂自下而上曰逆。 又受也。【儀禮聘禮】衆介皆逆命不辭。【註】逆猶受也。【周禮天官司書】以逆羣吏之徵令。【註】逆受而鉤考之。 又河名。【書禹貢】同爲逆河,入于海。【註】言九河合爲一,大河逆之而入海也。 又曲逆,地名。【史記□平傳】封平爲曲逆侯。 又叶宜脚切,音虐。【詩魯頌】孔淑不逆,淮夷卒獲。獲叶音霍。
【辰集上】【月字部】 【篇海】倉紅切,音聰。本作,赤色,在丹部。《正字通》云附月部,非。【字彙補】子公切,音匆。病也。
选 【酉集下】【辵字部】 選 【廣韻】先兗切【集韻】【韻會】【正韻】須兗切,□音□。【玉篇】擇也。【詩邶風】威儀棣棣,不可選也。【禮禮運】選賢與能。【左傳襄九年】舉不失選。 又少選,須臾也。【呂覽】少選發而視之。亦曰選閒。 又【正韻】白選,貨貝名。【史記平準書】白金三品,其一圜之其文龍,名白選。 又【玉篇】去絹切【廣韻】思絹切【集韻】【正韻】須絹切,□音潠。【禮王制】命鄕論秀士升之司徒,曰選士。【註】選,宣練反。 又【正韻】銓官也。【唐書】有《選舉志》。 又環舞也。【詩齊風】舞則選兮。 又【字彙補】萬也。【山海經】五億十選九千八百步。【楊愼云】選與萬,古音通,遂借其字。 又選懦仁弱也。【後漢淸河王傳】選懦之恩,知非國典。【註】選懦,仁弱慈戀,不決之意也。 又選懦、選耎,畏怯之意。【前漢西南夷傳】議者選耎,復守和議。【後漢西羌傳】公卿選懦,容頭過身。 又【廣韻】思管切【集韻】損管切,□音算。【集韻】數也。【書盤庚】世選爾勞。【傳】數也。【左傳昭九年】弗去懼選。【註】懼數其罪而責之也。 又與算同。【前漢公孫賀傳贊】斗筲之徒,何足選。音義與算同。 又【集韻】【韻會】□數滑切,音刷。金選,銖兩名。【前漢蕭望之傳】甫□之屬小過赦,薄罪贖,有金選之品。【應劭註】選,音刷。【正字通】漢讀率,《史記周本紀》其罰百率。率,如刷。故劭以刷音之。 【說文】本作選。俗作選。選字从巺作。考證:〔【史記平準書】白金三品,其一圜之以文龍,名白選。〕 謹照原文以文龍改其文龍。〔又與巽通。【後漢淸河王傳】選懦之恩,知非國典。【註】選懦,仁柔慈惠,不決之意也。〕 謹按淸河王傳選懦不作巽懦,註内亦不音巽,不得云與巽通。今改又與巽通爲又選懦仁弱也。並照原註仁柔慈惠改仁弱慈戀。〔【前漢公孫賀傳贊】斗筲之人,何足選。〕 謹照原文之人改之徒。
逷 【酉集下】【辵字部】 逷 【玉篇】逷,今作逖。【詩大雅】用逷蠻方。【左傳襄十四年】豈敢離逷。音義□同。 又與狄同。【前漢人表】帝嚳妃□逷。
遃 【酉集下】【辵字部】 遃 【廣韻】魚蹇切【集韻】語蹇切,□音嵃。行貌。 又【集韻】魚旰切,音岸。遨也。
逊 【酉集下】【辵字部】 遜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蘇困切,音巽。【正韻】順也,謙恭也。【書舜典】五品不遜。又【太甲】有言遜于汝志。又【說命】惟學遜志。【註】謙抑也。遜其志,如有所不能也。 又【說文】遁也。【書微子】吾家耄遜于荒。【註】逃遁于荒野也。 通作孫。【詩豳風】公孫碩膚。【禮學記】孫其業也。【春秋莊元年】夫人孫于齊。【集韻】亦作愻。考證:〔【書大甲】有言遜于汝心。〕 謹照原文大改太。心改志。
逋 【酉集下】【辵字部】 逋 【唐韻】博孤切【集韻】【韻會】【正韻】奔謨切,□音哺。【說文】亡也。【書大誥】于伐殷逋播臣。【註】逋亡播遷之臣也。【易訟卦】歸而逋其邑人三百戸。象曰:不克訟,歸逋□也。【左傳文六年】趙宣子爲政,董逋逃。【註】督□逃有罪之人也。 又【廣韻】懸也。【正韻】欠也。凡欠負官物,亡匿不還,皆謂之逋。【前漢昭帝紀】三年以前逋更賦未入者,皆勿收。【後漢光武紀】爲舂陵侯家訟逋租。又【段熲傳】洗雪百年之逋負。
【午集中】【疒字部】 【正字通】同痎。【本草】老瘧發作無時名瘧。俗呼妖瘧。
【午集中】【疒字部】 【廣韻】直兩切【集韻】雉兩切,□音丈。病也。
鄌 【酉集下】【邑字部】 鄌 【集韻】徒郞切,音唐。國名。 【正字通】本作唐。
鄍 【酉集下】【邑字部】 鄍 【唐韻】莫經切【集韻】【韻會】忙經切,□音冥。邑名。【左傳僖二年】伐鄍三門。【註】鄍,虞邑也。又【成二年】公會晉師于上鄍。【註】地名。闕。◎按《後漢郡國志》有鄍聚,註:服虔曰:晉別都。《博物志》曰:諸侯會于溟亭,蓋晉地也。大約晉滅虞後,其地遂爲晉有,故《說文》直以鄍爲晉地,而不復原其爲虞邑也。
鄎 【酉集下】【邑字部】 鄎 【唐韻】相卽切【集韻】悉卽切,□音息。地名。【春秋哀十年】公會吳,伐齊南鄙,師于鄎。【註】鄎,齊地。【說文】鄎,姬姓之國,在淮北。今汝南新鄎。【正字通】《漢地理志》作息。孟康註曰:故息國,後徙東,故加新云。今汝南府息縣卽息地。◎按《左傳隱十一年》鄭息有違言息侯伐鄭。疏:一本作鄎,汝南有新息縣,息在汝南,非齊南鄙,則息卽可加邑爲鄎,而齊之鄎與息國之新息,其地自不相混也。
鄏 【酉集下】【邑字部】 鄏 【唐韻】而蜀切【集韻】【韻會】如欲切,□音辱。郟鄏,邑名,在河南。【集韻】河南縣直城門宮陌地也。餘詳前郟字註。
鄐 【酉集下】【邑字部】 鄐 【唐韻】丑六切【集韻】敕六切,□音畜。【說文】晉郉侯邑。【左傳襄二十六年】雍子奔晉,晉人與之鄐。 又姓。【廣韻】漢東海太守鄐熙。 又【廣韻】許竹切【集韻】許六切,□音蓄。又【廣韻】【集韻】□丘六切,音麯。義□同。
鄑 【酉集下】【邑字部】 鄑 【唐韻】卽移切【集韻】【韻會】將支切【正韻】津私切,□音貲。【韻會】邑名。古屬靑州,周屬紀,後入齊。【春秋莊元年】齊師遷紀、郱、鄑、郚。【註】北海都昌縣西有貲城,卽鄑城也。互詳前郚字註。 又【集韻】宋、魯閒地。【春秋莊十一年】公敗宋師于鄑。 又【集韻】卽刃切,音晉。義同。 【說文】作□。隸作鄑。譌作□,俗作鄑,□非。
鄒 【酉集下】【邑字部】 鄒 【唐韻】【正韻】側鳩切【集韻】【韻會】甾尤切,□音騶。【說文】魯縣,古邾婁國,帝顓頊之後所封。【徐曰】《孟子題辭》邾國至孟子時,魯穆公攺曰鄒。 又通作騶。【史記孟軻傳】孟子,騶人也。 又姓。【廣韻】漢有鄒陽。 又【字彙補】從娶切,音聚。【史記孔子世家】如顏濁鄒之徒。【正義】鄒,音聚。俗省作邹。互詳前郰字註。
【申集上】【艸字部】 【字彙補】古文莫字,見《古孝經》。註詳七畫。
鄔 【酉集下】【邑字部】 鄔 【唐韻】【正韻】安古切【集韻】【韻會】於五切,□音隖。縣名。【左傳隱十一年】王取鄔、劉、蔿、邘之田于鄭。【註】河南緱氏縣西南有鄔聚。 又晉地。【左傳昭二十八年】司馬彌牟爲鄔大夫。【註】今汾州介休縣有故鄔城。 又【廣韻】哀都切【集韻】汪胡切,□音烏。又【廣韻】依倨切【集韻】依據切,□音飫。義□同。考證:〔【左傳隱十一年】王取鄔劉蔿之田于鄭。〕 謹照原文改邘。
鋍 【戌集上】【金字部】 鋍 【集韻】薄沒切,音孛。同□。
鄕 【酉集下】【邑字部】 鄕 【廣韻】許良切【集韻】【韻會】【正韻】虛良切,□音香。【釋名】鄕,向也,衆所向也。【廣韻】萬二千五百家爲鄕。【前漢食貨志】五家爲鄰,五鄰爲里,四里爲族,五族爲黨,五黨爲州,五州爲鄕,是萬二千五百戸也。 又上聲。【韻會】【正韻】□許兩切,與響同。【前漢董仲舒傳】如影鄕之應形聲。 又【字彙補】與饗通。【前漢文帝紀】尃鄕獨美其福。 又去聲。【集韻】【正韻】□許亮切。與嚮同。【禮曲禮】則必鄕長者所視。【又】請席何鄕。 又【爾雅釋宮】兩階閒謂之鄕。【註】人君南鄕當階閒。 又窻牖名。【禮明堂位】刮楹達鄕。【疏】每室四戸八窻,窻戸皆相對。又【儀禮士虞禮】祝從啓牖鄕如初。【註】鄕,牖一名也。【疏】北牖名鄕,鄕亦是牖,故云一名也。 又【正字通】昔也,曩也。往者在前,來者從後,故往者謂之鄕者,往日謂之鄕日。【論語】鄕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 又姓。【集韻】通作向。
鄖 【酉集下】【邑字部】 鄖 【廣韻】【韻會】【正韻】□于分切,音云。國名。【說文】漢南之國。【左傳桓十一年】鄖人軍于蒲騷。【註】鄖國,在江夏雲社縣東南有鄖城。 又衞地。【左傳哀十一年】衞太叔疾死,□于鄖。 又姓。 或省作。詳前字註。
□ 【未集中】【糸字部】 □ 【玉篇】同。【說文】或从□作□。□,籀文弁。
鄗 【酉集下】【邑字部】 鄗 【廣韻】胡老切【集韻】下老切【韻會】合老切,□音皓。【正字通】春秋晉邑,戰國屬趙。【左傳哀四年】齊國夏伐晉,取郉、任欒、鄗。【註】鄗,晉地。後漢光武卽位于此,攺名高邑,卽今趙州高邑縣。 又與鎬通。【後漢馮衍傳】西顧酆、鄗。【註】酆、鄗,二水名。文王都酆,武王都鄗。 又【廣韻】口交切【集韻】【韻會】【正韻】丘交切,□音敲。水名。【左傳宣十二年】晉師在敖、鄗之閒。【註】敖、鄗,二水名,在滎陽縣西北。 又【唐韻】呼各切【集韻】【韻會】【正韻】黑各切,□音壑。又【集韻】虛到切,音耗。義□同。 又【字彙補】居囂切,音郊。地名。與郊同。【史記秦本紀】取王官及鄗。【左傳文三年】作郊。考證:〔【左傳哀四年】齊國夏伐晉,取郉欒任鄗。〕 謹照原文欒任改任欒。
鄘 【酉集下】【邑字部】 鄘 【廣韻】【集韻】【韻會】□餘封切,音庸。【說文】南夷國也。 又【集韻】紂畿內地名。互詳前邶字註。又城也。【左傳昭二十一年】宋城舊鄘。【註】舊鄘,故城也。 又姓。【正字通】鄘國絕,子孫因氏。
【寅集下】【彐字部】 〔古文〕□【唐韻】【集韻】□息利切,音四。【說文】屬。从二。又【玉篇】豕聲也。 又【廣韻】鼠名。 【廣韻】俗作□。
鄙 【酉集下】【邑字部】 鄙 〔古文〕□【廣韻】方美切【集韻】【韻會】補美切【正韻】補委切,□音比。【釋名】鄙,否也。小邑不能遠通也。【周禮天官大宰】以八則治都鄙。【註】都之所居曰鄙,公卿大夫之采邑,王子弟所食邑在畿內者。又【地官遂人】掌造縣鄙形體之法,五酇爲鄙,五鄙爲縣。 又【廣韻】邊鄙也。【左傳隱元年】太叔命西鄙北鄙貳于己。【註】鄙,鄭邊邑。 又【正韻】陋也,厭薄之也。【左傳宣十四年】過我而不假道,鄙我也。【老子道德經】衆人皆有以,我獨頑似鄙。 又鄙與都對言,朴野也。【淮南子詮言訓】夫始于都者,常大于鄙。 又鄙與仁對,言不通也。【前漢董仲舒傳】或仁或鄙。 又嗇於財者曰鄙吝。 俗作鄙、□。考證:〔【老子道德經】衆人皆有以,我獨頑且鄙。〕 謹照原文且改似。
鄚 【酉集下】【邑字部】 鄚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末各切,音莫。縣名。【史記趙世家】與燕鄚易。【註】皆屬涿郡。【前漢地理志】涿郡有鄚縣。【正字通】唐開元十三年,命集賢學士衞包攺古文,以鄚類鄭,去邑作莫。今莫州任丘縣。卽古鄚地。 又姓。考證:〔【史記趙世家】燕鄚易。【註】皆屬涿郡。〕 謹照原文燕上增與字。
鄛 【酉集下】【邑字部】 鄛 【唐韻】【集韻】【韻會】□鉏交切,音巢。【說文】南陽棗陽縣名。【後漢宦者傳】鄭衆封鄛鄕侯。 又【集韻】莊交切,音釗。義同。
鄜 【酉集下】【邑字部】 鄜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芳無切,音孚。【正韻】左馮翊縣,隋置鄜州。【史記秦本紀】初爲鄜畤。【註】鄜縣,屬馮翊,于鄜地作畤,故曰鄜畤。 又【廣韻】【集韻】□盧谷切,音鹿。地名。 【說文】本作□。
鄝 【酉集下】【邑字部】 鄝 【唐韻】盧鳥切【集韻】【韻會】朗鳥切【正韻】盧皎切,□音了。國名。【穀梁傳宣八年】楚人滅舒鄝。【左傳桓十一年】鄖人軍于蒲騷,將與隨、絞、州、蓼伐楚師。【註】蓼國,今義陽棘陽縣東南湖陽城。蓼與鄝同。
鄞 【酉集下】【邑字部】 【廣韻】語巾切【集韻】【正韻】魚巾切,□音銀。【說文】會稽縣名。【後漢郡國志】鄞,章安故治,閩越地,光武更名。【註】本鄞縣南之迴浦鄕,章帝章和元年立。又【順帝紀註】鄞故城,在鄮縣東南。 又【唐韻】語斤切【韻會】疑斤切,□音齗。義同。
鄟 【酉集下】【邑字部】 鄟 【廣韻】職緣切【集韻】朱遄切,□音專。地名。【春秋成六年】取鄟。【註】附庸國。【公羊傳】邾婁之邑。 又鄟門,城名。【左傳襄九年】諸侯伐鄭,門于鄟門。【註】鄭城門也。 又【廣韻】度官切【集韻】徒官切,□音團。又【廣韻】市兗切【集韻】豎兗切,□音膞。義□同。 又通專。【左傳襄九年釋文】鄟,本亦作專。
鄠 【酉集下】【邑字部】 鄠 【廣韻】【正韻】侯古切【集韻】【韻會】後五切,□音戸。縣名。漢屬右扶風。 又與扈通。【前漢地理志】鄠縣。【註】古國,有扈谷亭,卽夏啓所伐有扈國也。
鄡 【酉集下】【邑字部】 鄡 【廣韻】苦幺切【集韻】牽幺切【正韻】牽遙切,□音蹺。【說文】鉅鹿縣名。【後漢光武紀】擊銅馬于鄡。【註】鄡,屬鉅鹿郡,故城在今冀州鹿城縣東。 又鄡陽。【前漢地理志】屬豫章郡。 又鄡亭,地名。【前漢王莽傳】析宰將兵數千,屯鄡亭。 又姓。【史記仲尼弟子傳】鄡單。 一作郻。俗作□。考證:〔【後漢光武紀】繫銅馬于鄡。〕 謹照原文繫改擊。
□ 【卯集下】【方字部】 □ 【集韻】紕招切,音漂。旚或作□。
鄢 【酉集下】【邑字部】 鄢 【廣韻】【韻會】於乾切【集韻】於虔切【正韻】因肩切,□音焉。【說文】南郡縣名。 又【廣韻】【韻會】【正韻】於幰切【集韻】隱幰切,□音偃。地名。在鄭。 又【廣韻】【集韻】□於建切,音堰。地名,在楚。 【字彙補】《路史國名紀》:鄢地有三,楚之鄢都,襄陽之宜城也。鄭伯克段于鄢,開封之鄢陵也。若穆叔如莒及鄢陵,則沂之安陵也。【正字通】荆州之鄢音焉,鄢城之鄢音偃,《漢地志》作□。【集韻】作傿,非。 又姓。
鄣 【酉集下】【邑字部】 鄣 【唐韻】【集韻】【韻會】諸良切【正韻】止良切,□音章。【說文】紀邑也。【春秋莊十三年】齊人降鄣。【註】鄣,紀附庸國。東平無鹽縣東北有鄣城。 又莒邑。【左傳昭十九年】齊伐莒,莒子奔紀鄣。【註】紀鄣,莒邑也。 又【等韻】之亮切。與障同。【禮祭法】鯀鄣洪水而殛死。【前漢張湯傳】居一鄣閒。【註】謂塞上要險處,築城以爲鄣蔽。
鄤 【酉集下】【邑字部】 鄤 【廣韻】【集韻】□莫半切,音蔓。地名。【左傳成三年】諸侯伐鄭鄭,公子偃帥師禦之,使東鄙覆諸鄤。【註】鄤,鄭地。 又【集韻】【韻會】【正韻】□謨官切,音蟎。又【集韻】模元切,音槾。無販切,音萬。義□同。 或作□。
【未集下】【肉字部】 【集韻】古緩切,音管。胃府也。一曰卽胃脯。漢書貨殖傳:濁氏以胃脯連騎。本作脘。【五音集韻】通作□。 又【五音集韻】虞遠切,音阮。人隂異呼。朊,ruǎn,从月,月光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