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心论 - 第 6 页/共 11 页
生意我生尽 离于一切漏
金刚喻定次必逮得尽智者。金刚喻定名非想非非想处。离欲时第九无碍道最后学心。于中一切诸烦恼永尽无余。一切圣行毕竟故。说金刚喻三摩提。此次第生尽智最初无学智。生意我生尽离于一切漏者。彼生定意我一切生尽。彼于尔时无著。解脱于一切漏。问无著几种。答。
无著有六种 是从信生五
逮得于二智 当知时解脱
无著有六种者。世尊说六无著。退法念法护法等住。必升进不动法。于中若濡智及濡进。是得退具便退故说退法。暖智及暖进数数恶身。恶身已念坏故说念法。暖智而广进。进力常自护心故说护法。中智及等进是不增不损等。住于中道故说等住。少利而广进彼必得不动。故说必升进利智。及广进是始得不动故说不动。是从信生五逮得于二智者。于中五曾从信行彼有二智。尽智及无学等见。当知时解脱者。彼当知时解脱是求时。不能一切时随所欲学善。
不动法利根 是不时解脱
获得于三智 成就等解脱
不动法利根是不时解脱者。谓一向利根是不动法。彼不时解脱能一切时。随所欲学善不求时。获得于三智者。彼有三智尽智无生智无学等见。成就等解脱者。谓此五无著时解脱。是成就等意解脱。谓不动法是成就不动解脱。
慧解脱当知 不得灭尽定
唯有俱解脱 成就灭尽定
慧解脱当知不得灭尽定者。此六无著若不成就灭尽定。是说慧解脱是慧力解脱非定力。唯有俱解脱成就灭尽定者。此六无著若得灭尽定是说俱解脱。彼俱力解脱慧力及定力。已说贤圣。人法今当说。
从信行诸法 及从法行法
圣道见谛道 是尽同一相
从信行法从法行法是说见道。
于中诸根法 是名未知根
谓余有学法 佛说已知根
于中诸根法是名未知根者。于见道法中谓根根数如心。及痛信首五根是未知根。谓余有学法佛说已知根者。离见道学法诸余学法中。即彼根说已知根。
当知无知根 在于无学中
已得果便舍 前道应当说
当知无知根在于无学中者。无学法中即彼根说无知根。已得果便舍前道应当说者。此无漏法升进得果时。舍无碍道所摄及解脱道。
已尽为解脱 得摄于一果
不秽污第九 灭尽应当说
已尽为解脱得摄于一果者。无碍道至解脱道。于其中间得烦恼尽。但得果时一切烦恼。尽得一解脱果。不秽污第九灭尽应当说者。说诸烦恼九种道所灭。但不秽污第九无碍道一时断不渐渐。
若有相似名 彼能获不动
无著及信脱 彼同性增道
若有相似名彼能获不动者。谓无著不能一切得不动。性必升进得彼是相似名。无著及信脱彼同性增道者。谓信解脱一向性必升进。是增益诸根逮得见到非余。问云何知渐渐见谛。答。
建立功德恶 次第见真谛
非以见功德时见恶。亦不以见恶时见功德。亦非初总观彼恶。亦非一时一切厌。亦非总功德诸功德亦非一时合。是以建立功德恶次第见真谛。问云何知有为无为果。答以无碍道力得有为无为果。无碍道力得有为果及无为果。是故以无碍道力。得有为无为果。
阿毗昙心论卷第二
阿毗昙心论卷第三
尊者法胜造
晋太元元年僧伽提婆共惠远于庐山译
智品第六
智慧性能了 明观一切有
有无有涅槃 是相今当说
谓智贤圣品已略说有无。有境界今当说。
三智佛所说 最上第一意
法智未知智 及世俗等智
此三智摄一切智。于中法智名谓境界。于欲界苦习灭道无漏智境界。是初受法相故曰法智。从法智根现见已。非根现亦见未知智。未知智名谓境界。色无色界苦习灭道无漏智境界。是后受法相故曰未知智。等智名谓有漏智。是多取等谛智男女长短为首。
苦习息止道 二智如可得
此名与四智 解脱师所说
此二智法智未知智。若行于谛如是相似名所说。苦谛境界说苦智。习谛境界说习智。灭谛境界说灭智。道谛境界说道智。解脱师所说。
若智观他心 是从三中说
尽无生智二 境界在四门
若智观他心是从三中说者。他心智谓有漏境界。是等智境界。欲界道是法智境界。色界道是未知智。尽无生智二者。无学二智尽智无生智。于中所作已竟受无学智是尽智。不复更作受无学智。是无生智是亦法智未知智。问尽智无生智何谛境界。答境界在四门。此二智四谛境界苦习灭道。已说十智。行今当说。
二智十六行 法智未知智
如是行或非 是说为等智
二智十六行法智未知智者。法智性是十六行四行受。苦四行习四行灭四行道未知智。色无色界亦尔。如是行或非是说为等智者。暖顶忍第一法中摄等智行。无漏行二谛所摄。十六行第一法摄四行闻思。及余思惟等智十六行。离此余等智非十六行。谓施戒慈如是比。
四智有四行 决定行所说
正观他心智 此或是或非
四智有四行决定行所说者。苦智四行如上说。习灭道智亦如是。正观他心智此或是或非者。无漏他心智四行如道智有漏非。
尽智无生智 离空无我行
说有十四行 受相为最胜
尽智无生智离空无我行说有十四行者。尽智无生智十四行除空无我行。所以者何。彼行等谛我已作不复更作。空无我者不以此行。受相为最胜者。非一切无漏智在十六行。十六行者是总行。更有无漏智受十六相。如身意止是自相智。不在十六行前受十六行。此自相行于诸无漏智前受故胜。已说十六行。如此智所得今当说。
第一无漏心 或有成就一
二或成就三 于上增益一
第一无漏心或有成就一者。第一无漏心苦法忍相应。未离欲成就一等智。已离欲成就他心智。二或成就三者。第二无漏心苦法智相应。未离欲成就三法智苦智等智。已离欲成就他心智。于上增益一者。于上四时增说一。四时得苦未知智。得未知智习法智。得习智灭法智。得灭智道法智。得道智。忍中不得智。问此智何地所摄。答。
九智圣所说 依倚于上地
禅中有十智 无色地中八
九智圣所说依倚于上地者。未来禅中间禅。无他心智根本禅摄故。禅中有十智者。根本四禅中有十智无色地中八者。无色中有八智除法智他心智。法智者境界。于欲界不以无色境界。于欲界他心智行。乘色无色中无色。已说地。修今当说。修有二种得修行修。得修者。谓功德未曾得而得。得已诸余功德彼所倚。亦得得已后时不求而生。行修者。谓曾得功德今现在前行。问此诸智云何修。答。
若以得为修 智者诸圣见
彼即当来修 诸忍亦如是
若已得为修智者诸圣见彼即当来修者。见谛道中谓智现在前修。即彼当来修法智乃至道智。诸忍亦如是者。忍亦如是苦法忍现在前修。即苦法忍当来修。非智非余忍如是一切。
是于三心中 得修于等智
或修七或六 最后心所说
是于三心中得修于等智者。即见谛道中。三心须当来修等智。苦未知智。习未知智。灭未知智。行此三谛时得修等智。所以者何。此三谛习已观非道谛。谓地见道即彼地等智及欲界。或修七或六最后心所说者。道未知智离欲修七智。谓阿那含果所摄。未离欲修六智除他心智。彼中非想非非想道得沙门果。是以不修等智。
十七无漏心 于上思惟道
当知修于七 六修增益根
十七无漏心于上思惟道当知修于七者。须陀洹果上思惟道。十七心须修七智。此道未来禅所摄是以无他心智。尽智无生智是无学。以故无余七智必修。所以者何。彼意此功德常不空。若不修者曾得已舍复未更得。于其中间应空而不空是以必修。六种增益根者。增益根名谓信解脱。增益诸根逮得见到。彼有九无碍道九解脱道。是一切无碍道一切解脱道修六智。此说未离欲是以无他心智。尔时学道不学断烦恼。彼未曾得修功德非已曾得。是以不修等智。
得不还果时 远离于七地
思学诸通道 解脱修习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