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宝积经 - 第 173 页/共 214 页
尔时,优波离从禅定起,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右绕三匝,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于静处独坐思惟,作如是念:‘世尊所说波罗提木叉清净戒学,为声闻、缘觉、菩萨乘者,作是说言:宁舍身命,终不舍戒。’世尊,若佛在世,若灭度后,云何名为声闻、缘觉波罗提木叉?云何名为菩萨乘者波罗提木叉?世尊说我于持律中最为第一,我当云何能了毗尼善巧之义?若我从佛亲闻受持,逮无所畏,然后乃能为他广说。今此大众诸来菩萨,及比丘僧,悉皆集会。善哉!世尊,唯愿广说,决定毗尼,断除疑悔。”
尔时,世尊告优波离:“汝今当知,声闻、菩萨学清净戒,所发心、所修行异。优波离,有声闻乘持清净戒,于菩萨乘名大破戒;有菩萨乘持清净戒,于声闻乘名大破戒。云何名为声闻乘人虽持净戒,于菩萨乘名大破戒?优波离,声闻乘人,乃至不应起于一念更受后身,是名声闻持清净戒,然于菩萨名大破戒。云何菩萨持清净戒,于声闻乘名大破戒?菩萨摩诃萨,修行大乘,能于无量阿僧祇劫,堪忍受身不生厌患,是名菩萨持清净戒,于声闻乘名大破戒。以是义故,为菩萨乘说不尽护戒,为声闻乘说尽护戒;为诸菩萨说开遮戒,为诸声闻说唯遮戒;为菩萨乘说深心戒,为声闻乘说次第戒。
“云何菩萨持不尽护戒,声闻乘者持尽护戒?菩萨乘人虽持净戒,于诸众生应当随顺,声闻乘人不应随顺,是故菩萨持不尽护戒,声闻乘人持尽护戒。
“云何名为菩萨持开遮戒,声闻乘人持唯遮戒?若诸菩萨于大乘中发趣修行,日初分时有所犯戒,于日中分不离一切智心,如是菩萨戒身不坏;若日中分有所犯戒,于日后分不离一切智心,如是菩萨戒身不坏;若日后分有所犯戒,于夜初分不离一切智心,如是菩萨戒身不坏;若夜初分有所犯戒,于夜中分不离一切智心,如是菩萨戒身不坏;若夜中分有所犯戒,于夜后分不离一切智心,如是菩萨戒身不坏;若夜后分有所犯戒,于日初分不离一切智心,如是菩萨戒身不坏。以是义故,菩萨乘人持开遮戒,设有所犯,不应失念妄生忧悔自恼其心;于声闻乘有所犯者,便为破坏声闻净戒。何以故?声闻持戒,断除烦恼如救头燃,所有志乐但求涅槃,以是义故,名声闻乘持唯遮戒。
“复次,优波离,云何菩萨持深入戒,声闻乘人持次第戒?菩萨乘人,于恒沙劫受五欲乐游戏自在,未曾舍离菩提之心,如是菩萨不名失戒。所以者何?菩萨善能守护安住菩提之心,乃至梦中一切结使不为其患;而是菩萨所有烦恼渐渐当尽,不应一生便尽诸结。声闻乘者,成熟善根如救头燃,乃至一念不喜受生。以是义故,大乘之人持深入戒,说有开遮,名不尽护;声闻乘人持次第戒,名曰唯遮,名为尽护。何以故?优波离,求大乘者,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甚为难得,具大庄严乃能成就。是故菩萨虽于无量阿僧祇劫往来生死,终不生于厌离之心。以是义故,如来观察为大乘人不应一向说厌离法,不应一向说于速证涅槃之法,应当为说慈喜相应甚深微妙无染之法,远离忧悔无系著法,无障无碍性空之法。菩萨闻已,于生死中而无厌倦,决定圆满无上菩提。”
尔时,优波离白佛言:“世尊,若有菩萨贪心相应而犯于戒,或有菩萨瞋心相应而犯于戒,或有菩萨痴心相应而犯于戒。世尊,如是菩萨于三犯中何者为重?”
尔时,世尊告优波离言:“若诸菩萨修行大乘如恒沙劫,贪心相应而犯戒者,其罪尚轻;若一瞋心而犯于戒,其罪甚重!何以故?因贪犯戒摄受众生,因瞋犯戒弃舍众生。优波离,所有诸结能摄众生,菩萨于此不应生畏;所有诸结能舍众生,菩萨于此应生怖畏。优波离,如佛所说,贪欲难舍为过微细,瞋恚易舍为过粗重,痴难舍离过复粗重。优波离,于烦恼中,若难舍离小犯之罪,是诸菩萨应当堪忍;若易舍离大犯之罪,如是烦恼,乃至梦中不应忍受。以是义故,大乘之人因贪犯戒,我说是人不名为犯;因瞋犯戒为大犯戒,名大过患,名大堕落,于佛法中是大留难。优波离,若诸菩萨于毗尼中无善方便,贪相应犯便生怖畏,瞋相应犯不生怖畏;若诸菩萨于毗尼中有善方便,贪相应犯不生怖畏,瞋相应犯生大怖畏。”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众中白佛言:“世尊,一切诸法毕竟毗尼,何所调伏?”
佛告文殊师利:“若诸凡夫了知诸法究竟毗尼,如来终不说于调伏。以不知故,如来为令觉了诸法毕竟毗尼,渐次为说诸毗尼法。”
尔时,优波离白佛言:“世尊,如来说此决定毗尼,文殊师利于是法中未有所说。善哉!世尊,愿令文殊师利为少解说。”
佛告文殊师利:“汝今当说究竟毗尼善巧之义,是优波离愿乐欲闻。”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语优波离言:“一切诸法毕竟寂灭,心寂灭故,名究竟毗尼。一切诸法我不可得,无染著故,名不悔毗尼。一切诸法本性清净,无颠倒故,名最胜毗尼。一切诸法如如实际,离诸见故,名清净毗尼。一切诸法不来不去,无分别故,名不思议毗尼。一切诸法无住无著,念念灭故,名净诸趣毗尼。一切诸法住虚空际,离诸相故,名自性远离毗尼。一切诸法无去来今,不可得故,名三世平等毗尼。一切诸法不可安立,心平等故,名永断疑惑毗尼。优波离,是为法界究竟毗尼,诸佛世尊依此成道。若善男子,于是法中不善观察,则为远离如来净戒。”
时,优波离白佛言:“世尊,文殊师利所说诸法不可思议。”
尔时,世尊告优波离言:“文殊师利所说之法,依不可思议无碍解脱。以是义故,凡所说法离诸心相,谓心解脱,增上慢人令得离于增上慢故。”
优波离白佛言:“世尊,云何声闻及菩萨乘增上慢者?”
佛告优波离:“若有比丘,作是思惟:我断贪欲,名增上慢;我断瞋恚及以愚痴,名增上慢;贪欲法异,诸佛法异,名增上慢;瞋恚法异,诸佛法异,名增上慢;愚痴法异,诸佛法异,名增上慢;谓有所得,名增上慢;谓有所证,名增上慢;谓有解脱,名增上慢;见诸法空,名增上慢;见于无相,名增上慢;见于无愿,名增上慢;见于无生,名增上慢;见无所作,名增上慢;见有诸法,名增上慢;见法无常,名增上慢;谓诸法空何用修习,名增上慢。优波离,是名声闻乘人增上慢者。
“云何名为菩萨乘人增上慢者?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当发心求一切智,名增上慢;我当修行六波罗蜜,名增上慢;唯依般若波罗蜜而得解脱,更无余法而得出离,名增上慢;此法甚深,此非甚深,名增上慢;此法是净,此法非净,名增上慢;此诸佛法,此缘觉法,此声闻法,名增上慢;此法应作,此不应作,名增上慢;此是深法,此非深法,名增上慢;此是近法,此非近法,名增上慢;此是正道,此是邪道,名增上慢;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疾得耶?不疾得耶?名增上慢;一切诸法不可思议无能知者,我能了知,名增上慢;乃至于不可思议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起思惟为大执著,是名菩萨增上慢者。”
尔时,优波离白佛言:“世尊,云何比丘离增上慢?”
佛告优波离:“若于一切不思议法无所执著,是名究竟无增上慢。”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一切戏论从心起,不应分别法非法,
如是见法不思议,彼人处世常安乐。
凡夫迷惑随心转,多劫轮回诸有中,
若知法性皆无性,是名真实不思议。
若有比丘念诸佛,非善思惟非正念,
于佛妄生分别想,而此分别无真实。
若有思惟于空法,如是凡夫住邪道,
但以文字说于空,文字与空何可得?
若有思惟寂静法,是心非有本无生,
心行觉观皆戏论,无念名为见诸法。
一切诸法无思念,有心有念尽皆空,
若人爱乐观察空,于此无念勿生念。
法同草木无知觉,若离于心不可得,
众生自性无所有,一切诸法皆如是。
如因日光眼能见,夜则缘离无所睹,
若眼自能见色者,何故待缘方能了?
眼常因彼诸光明,能见种种青黄色,
当知见性依众缘,是故知眼不能见。
设有闻诸悦意声,闻已即灭而无住,
推其去处不可得,以分别故生声想。
一切诸法但言声,文字于中假安立,
是声无有法非法,凡愚不知妄生著。
我为世间叹布施,而施根本不可得,
无所说中而演说,是故佛法不思议。
我常叹说持净戒,亦无众生破戒者,
破戒之性犹虚空,清净持戒亦如是。
我说忍辱为最胜,无见无生为忍性,
实无少法可瞋者,由是说名殊胜忍。
我说昼夜常精进,寤寐恒觉为无上,
虽经多劫勤修行,然于所作无增减。
禅定解脱及三昧,开示世间如实门,
法性本来无所动,随顺假说诸禅定。
观察觉了名智慧,了知诸法名智人,
诸法自性无所有,亦无观察了知者。
我常叹说修苦行,爱乐头陀寂静法,
能知诸法不可得,是名清净知足人。
我说地狱诸苦事,死入大怖恶道中,
无量众生起厌心,实无恶趣可来往。
刀杖鉾槊众苦具,亦无有能造作者,
由分别故而见有,无量楚毒迫其身。
园林种种妙华敷,宫殿众宝相辉映,
亦无有人能作者,皆从分别妄心生。
虚伪之法诳世间,凡夫系著生颠倒,
犹如分别诸幻焰,于此取舍悉皆空。
我说发趣菩提心,利益世间最殊胜,
而实菩提不可得,亦无发趣菩提者。
心性清净常光明,真实无伪无爱染,
凡夫分别生贪著,而彼烦恼本来空。
诸法自性常寂静,何有贪欲及瞋痴?
不见生贪离欲处,尔乃名为得涅槃,
其心未曾生染著,由是成就大菩提。
于无数劫修众行,度脱无量诸众生,
众生自性不可得,实无众生可度者。
譬如世间大幻师,化作无边千亿众,
还复害此诸化人,于此幻化无增损。
一切众生如幻化,求其边际不可得,
若知如是无边性,斯人处世无疲厌。
了知诸法如实相,常行生死即涅槃,
于诸欲中实无染,调伏众生言离欲。
大悲利益诸众生,而实无人无寿者,
不见众生而利益,当知此事甚为难。
如以空拳诱小儿,示言有物令欢喜,
开手拳空无所见,小儿于此复号啼。
如是诸佛难思议,善巧调伏众生类,
了知法性无所有,假名安立示世间。
以大慈悲劝说言,于我法中最安乐,
汝应出家舍恩爱,当得沙门殊胜果。
既已出家勤修习,如所修行得涅槃,
复观诸法如实相,实无诸果而可得。
果无所有而得证,于此方生希有心,
快哉大悲人师子,善说相应如实法。
一切诸法如虚空,安立百千名句义,
或说名为禅解脱,或名根力或菩提。
而此根力本无生,禅定菩提亦非有,
无色无形不可取,但以方便示众生。
我说修行有所证,当知远离一切相,
若谓于中有所得,是则非证沙门果。
诸法自性无所有,当于何处言得证?
所说得证为无得,如是了知乃名得。
众生得果名殊胜,我说众生本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