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艳丛书 - 第 378 页/共 467 页
愿君早垂念,母流阿买讥。
《送儿子入学》云:
养儿不读书,不如豚与犬。
能养不能教,所生岂无忝。
况我贫贱家,差幸书香衍。
迢迢十五传,儒门泽已远(吾家自前明来,十五传,书香不断。学使者河间纪公曾书‘书香世业’匾旌之)。
先业不废耕,读书此为本。
过时而后读,事劳效益鲜。
读且未可恃,不读奚解免。
成人基在初,如晨服畴亩。
抚兹娇痴者,增我心悚戁。
强之入书塾,戚董兼爱勉。
夫君在京华,频岁劳望眼。
尊章各垂白,所居矧隔远(余居浮仁里老宅,距舅姑所居新宅一里而遥)。
我责曷旁贷,我心日转辗。
倘稍入旷废,俯仰有余腼。
晨光扶书出,夜色烧烛短。
循环无已时,课此亦自遣。
语语沉挚。章鉅每读此诗,无不汪汪泪下,不能止也。
先太夫人尝语章鉅曰:“日来汝父与汝曹讲吾宗故事,并蒙翻史传相示,颇有会心。因学作《述德诗》四首,一为周先贤叔鱼公,一为汉■⑴侯叔敬公,一为汉高士伯鸾公,一为唐补阙敬之公。”其《伯鸾公诗》末联云:“秦关与吴会,何地荐蘩苹。”盖伯鸾公生于秦,而寓于吴,遂终于吴,乃两地并未闻立有祠宇,殊为缺典,故太夫人此诗尚作疑词。及章鉅官吴中,屡寻公祠墓,不可得,乃就皋皋桥近地,建祠立碑,并辑《梁祠纪略》两卷。吴人又从而咏歌之,传为盛事,实太夫人之诗,有以教之也。
乾隆间,闽中徐雨松藩伯,首唱《素心兰》四律,一时都人士次韵者至数百家。旁及闺秀,亦有和章。先资政公本在方伯门下,因命先太夫人同作,时藩伯将和诗汇次成帙,属螯峰院长孟瓶庵先生甲乙之。先太夫人诗中有“三霄桂窟输清绝,万顷芝田伫后缘”句,先生冁然曰:“此两句,居然诗兆,梁氏之兴未有艾也。”藩伯以为知言。
先叔母许太淑人
先叔母许太淑人,字鸾案,侯官人,山西翼城令崇楷公长女,广东博罗令懿善公妹,归先叔父九山公,封淑人。生长名家,濡染庭训,敦诗悦礼,蔚为女宗。事九山公相敬如宾,虽日以诗律唱酬,而内政肃然,三党咸钦式之。余总角时,即从太淑人受五七言句法。膝前三女,皆娴吟咏,至今内外群从,人人有集者,太淑人之力为多少。尝随宦汾晋间,又两度入京师,旋出山海关,遍游辽沈,所历几半天下。年逾八十,神色不衰。善鼓琴,自额所居为“琴音轩”,有《琴音轩诗草》藏于家。
《琴音轩集》中《冬夜仿古》云:
蟋蟀鸣堂中,萧条岁云暮。
三冬守京邑,又见泽腹涸。
绕屋旋风声,遍地雪花布。
兀坐倚红炉,畏寒懒移步。
拥被日三竿,自觉荒家务。
少壮尚如此,堪知老年苦。
言念倚闾人,晨昏缺调护。
皤皤双鬓满,加餐可如故。
值此霜夜严,谁与温卧具。
昨夜梦还家,欢与慈姑晤。
喜见膝前孙,含饴屡回顾。
犹馀笑声嬉,鸣鸡忽惊寤。
回首望高堂,白云遮去路。
未得板舆迎,寸怀自沿溯。
愧彼林中鸟,飞飞犹反哺。
何日早旋归,成我兰陔赋。
搔首生百忧,呵笔不成句。
先资政公谓“集中佳作颇多,当以此诗为上乘”。盖孝思所流露,白与凡响不同。
先室郑夫人
先室郑夫人,字齐卿,闽县人,进士苏年先生(光策)公长女,归余三十八年卒,以余官受夫人封诰。夫人本名父之子,幼通诗礼,归余后,益亲笔墨。先与余叔母许太淑人同居,太淑人母女皆工操缦,每共劝夫人学琴。夫人曰:“与其学琴,不如学诗,尚冀有片纸只字留示后昆也。”时余亦喜吟咏,夫人操作之暇,间窃为之,而不欲居学诗之名,故所存无多。然每读余诗,辄有神会。忆余出守荆州,偕夫人冒暑南行,凡二十四日,始到樊城,长途颇委顿。及舍舆登舟,夫人乃冁然谓:“十余年来,始快见南中景物也”。余有《樊城登舟》句云:“明知未许扁舟老,且作浮家泛宅人。”夫人最喜诵之,曰:“此等诗我亦理会,殆所谓灶妪能解者乎?”又有诗云:“团圞一醉斜阳里,不愿双珠乞汉皋。”则笑曰:“仕宦人殆难言之,然君之素志,我固早信之矣。”又句云:“爱与家人说招隐,几回指点鹿门山。”夫人悚然曰:“君固淡于荣进者,然衔命之初,即萌退休之志,如报称何?”余改容谢之。余作夫人行状中,已备载之。
嘉庆辛未,余方里居。腊月二十五日,由赛月亭移居夹道坊。夫人外家本在夹道坊,与新宅斜对门。自少时即随其祖母廖太孺人,曾屡入此屋,盖亲串旧居也,故有诗纪之云:
夹道坊南屋,童时记钓游。
门闾犹似昔,亭沼几经秋。
自笑移家惯,浑忘逼岁愁。
藤花有吟馆,此外复何求。
自注云:“屋前有老藤一株,荫满庭院。耆旧陈秋坪先生为篆‘藤花吟馆’四字额之,夫子遂唱开三山吟社于此。嗣后刻诗即以名其集。而藤花吟馆之名,乃愈着于大江南北,诸名流各为之记矣。”
夫人读书不多,而遇事每能禀古义。忆道光甲申秋,余由淮海道调署苏州臬司,眷属仍寓袁浦廨中。是冬,洪泽湖盛涨,人心惶惶,夫人熟闻“倒了高家堰,淮扬不见面”之谚,不胜其忧。未几而高家堰之口果开,浦中人情震恐,水已洊至。时值辕一老军校,启曰:“署后现备一大船,请凿垣出,登舟以避之。”夫人笑曰:“此时遍地皆水,无舟者多,我舟能独完乎?万一有他故,徒滋口实,不如登楼守之。”佥曰:“水高下不可知,楼材更不可恃。事急矣,请早为计。”夫人晓之曰:“此莫大劫数也。吾夫及长子皆已在苏州,不为绝矣,吾又何求?汝曹有怕死者,随其所往,我不强留也。”合署乃肃然不敢动,而飞骑旋报水已南徙,此间可无虑矣。时袁浦自帅垣以下,各官眷属,皆有登舟之议。探闻夫人之言,莫敢先发,河上人至今能道之。夫人有《纪事》绝句云:
牵船上岸太无端,坐守危楼理始安。
幸我此心如止水,早闻飞骑报回澜。
纪事述怀,情景兼到。万廉山郡丞喜诵之,谓“虽单词,实可传也。”
夫人居家时,最艳谈杭州西湖之胜,及随宦往来两次,皆得畅游。至欲以画图纪之,而匆匆不暇。及今其遗集中前后游皆有诗,凡我儿女从游者,所当为之补图也。《甲戌初春,随夫子挈儿女泛舟西湖诗》云:
寰中三十几西湖(少时闻先严苏年公言:各直省郡县以西湖名者凡三十余处),耳熟钱康景特殊。
今日清波门外路,好风先引到蓬壶。
六桥烟水拍空浮,夫子重游我乍游。
好景纷来亲指点,如斯清福几生修。
系缆欣依五柳居,推篷呼酒又呼鱼。
斜阳影裹团圞醉,一饱千钱尚有余。
一日匆匆亦胜缘,再来未卜定何年。
会须亟觅东溪绢,留作儿家故事传。
《壬辰仲夏,重游西湖示儿女诗》云:
赏心乐事首重回,西子湖边又溯洄。
堪笑牵衣儿女辈,黎明便集笋舆来。
朝暾看到夕阳红,山色湖光平远中。
猛忆坡公诗句好,莫将有限趁无穷。
一片清机,且有见道之语,闺集中所不易得也。
道光壬辰,余以引疾假归,与夫人联舟旋里。夫人有《到家杂诗》云:
侍宦何知昼锦殊,寒闺那解梦莼鲈。
正欣久客得归好,懒与人言田有无。
旧宅新居恰望衡,黄楼黄巷起峥嵘。
无多亭沼小三径,画本居然王叔明。
写情写景,俱有落落不凡之概。“懒与人言田有无”七字,尤可传。
梁符瑞
紫瑛六妹,九山公长女也,适闽县湖北天门令龚丰谷。天门有循声,而紫瑛尤能以勤俭佐之,故中年以后,不暇兼涉吟事。犹忆余少时,与紫瑛同学为诗于许太淑人,每拈一题,紫瑛辄有灵颖之句,而笑余钝置,太淑人亦多护之,余实自愧弗如也。今忽忽五十余年,每诵陆放翁“青灯有味似儿时”为之惘然。
虚白伯兄尝语余曰:“紫瑛七岁即能成吟,授以唐人句法,辄有神会。”五言如《渔梁阻雨》云:“窗带云阴重,岩添石髓流。”《晓发》云:“宿雾侵衣湿,寒泉入耳清。”《过黯淡滩》云:“风声兼浪涌,水势拍天寒。”七言如《姑苏怀古》云:“雉堞空留千劫眼,鸱夷早乞五湖身。”《晓渡扬子江》云:“地吞淮海洪波合,山点金焦宿雾晴。”《中秋》云;“满地秋声黄叶里,一天离思碧云端。”《咏虞美人》云:“宫中有土难埋恨,帐下闻歌尚怆神。”皆泠然可诵。近始自编其诗为《昆辉阁诗草》,尚未付梓也。
梁韵书
蓉函九妹,为九山公次女,适侯官副贡生许濂。九山公三女,皆能诗,而蓉函为之冠。工绘事,善鼓琴,于诗用力尤专。随宦京师时,每陪诸昆季作八韵试律,杂之馆阁名篇中,几莫能辨。间作小文小赋,亦深得骚雅之遗。尝随妹婿许莲叔明经,重游辽沈,依莲叔之从父画山邑侯署中。画山本诗坛老宿,蓉函从莲叔后得其指授,又获山川之助,故所作益工。吾乡女士,当首推之。着有《静安吟草》,索余序言。余谓“蓉函精进未已,愈唱愈高,似宜假以时日,俟其大成,再当操铅椠相从,此时正不必汲汲也”。
蓉函先随九山公及许太淑人宦游辽沈,后复随其婿依画山叔翁于承德邑署,故集中有《重山出海关诗》。如此壮游,而屡得之闺媛,盖天所以显其诗,而成其名也。诗之后半云:
忆昔随亲作壮游,旌旄过此无遮留。
饱看塞外苍茫景,那解人间羁旅愁。
山光海色供吟笔,谢庭清暇诗无敌。
今日鸿泥换旧痕,山川觌面犹相识。
埙篪迢递千山隔,棣华赋罢情何极。
故乡更在天一方,夜夜梦魂归不得。
樊笼铩羽难奋飞,愧作当年丁令威(自注:《丙寅游沈》诗有‘他年丁令化鹤来’句,竟为此日重游之兆)。
却羡度关数行雁,往来只趁高风便。
笔力夭娇如游龙,是为称题杰构,《玉台》中讵易有此。
余新旧宅皆在黄巷,为唐黄德温先生(璞)故里,即闽川名士传所谓儒者之宅也。新宅之西偏有楼最旧,因重修之而榜曰“黄楼”,即名巷之意耳。宾朋饮宴其中,率以七律纪之,惟兰笙十弟成七古一篇,词旨豪畅,同人咸推为杰作。适蓉函九妹来游,蓉函素擅长古体,余亦属作七言古诗。越日即以稿来,用苏诗韵,则较兰笙作更为沈雄,闺媛中能办此者盖鲜矣!诗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