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辑本别集拾遗 - 第 73 页/共 81 页

累日何功,幸脱选阶之冗;自天有命,许班朝绩之华。叨异数以若惊,凛微踪之增惧。钧陶所播,门户知荣。窃惟王朝百执之联,莫非士论一时之选。其在公卿之子弟,或缘家世之勋劳。虽云恩出于上,所以厉其报国之心;亦必举得其人,有以灼夫象贤之实。如宠光之误及,则乳臭之交讥。如某者学不知方,才非适用。闻诗闻礼,未逃恶子之名;弗播弗堂,安有宁馨之誉。偶尘末第,浸窃隆私。免从计簿之卑栖,谬掌筹边之秘画。一辞月峡,三佐星台。人方议其素餐,己亦惭于躐等。彤庭换秩,瞻日表以拜恩;墨绶占员,分火坑之偿债。岂谓出丝纶之新渥,轸簪绂之旧臣。荣其既老之年,施及不才之子。擢之常调,锡以清资。非梦寤之敢期,实吹嘘之有自。兹盖伏遇某官,经纶四海,师表百僚。躬一德以格天心,官众贤而为己任。开明上意,无忘五龙夹日之初;长育人材,使有万马追风之锐。是令嵬,获预甄收。某敢不沐浴国光,周旋家训。壮所行,幼所学,无内负于夙心;孝于亲,忠于君,用仰酬于大造。 【《永乐大典》卷一万五百三十九「启」字韵,页四上引「孙烛湖先生集」。(影印本第一百六册)】   祭范致政文 呜呼,元佑诸公之没百年,其世嗣或微,其风流或衰矣。维致政公,维范太史嫡孙。而践修厥猷,显有嘉闻。耄期讲道,师表后学。岂惟蜀人之荣,邦家实有光焉。一日殒谢,则故国老成无复存者,可不痛哉?某闻风自旧,远莫见之。万里西来,庶获我心。若之何及门而公疾,不半月而公亡矣。天不慭遗,我恨无极。忱辞洁奠,用寓一哀。公乎有灵,尚克飨之。 【《永乐大典》卷一万四千四十九「祭」字韵,页十上引「孙烛湖先生集」。(影印本第一百四十六册)】  周南:《山房集》八卷,《后稿》一卷 周南,字南仲。吴郡平江(江苏)人。宋绍兴二十九年(一一五九)生。登绍熙元年进士第。官至秘书省正字,再以荐入词馆,皆不久罢去。遂以廷授文林郎,终于嘉定六年(一二一三)。《宋史》卷三九三有传。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山房集》八卷及《后稿》一卷。 现存《永乐大典》录: 周南山房集 【六条】  周南山房后稿 【二条】  周南仲山房集 【二条】 周南仲山房稿 【一条】  周南仲山房后稿 【一条】  周南仲山房后集 【二条】 以上共十四条,校《涵芬楼秘籍》本《山房集》八卷、《后稿》一卷,馆臣漏辑者四条。   孔村 【(俗传有孔子岩、孔子寺,遂以名村。)】 辙环死只欠居夷,此地传讹且阙疑。坏屋无烟桑柘少,绝怜犹似厄陈时。 【《永乐大典》卷三千五百七十九「村」字韵,页二十二下引「周南山房后稿」。(影印本第五十册)】   千金村 【(弥望皆菜花,麦前种,取油。)】 种豆燃萁地力劳,更将菜甲压豨膏。豪家粔籹消多少,切莫煎熬到老饕。 【《永乐大典》卷三千五百八十「村」字韵,页八下引「周南山房集」。(影印本第五十册)】   书三将罢兵 积战,已为廉车正任。然皆起卒伍,父事大将,常不得举首,或溷其家室。岳师律尤严,将校有犯,大则诛杀,小亦挞鞭痛毒。用能役使,深入如意。命既下,诸校新免所隶事,或许自结知天子,人人便宽喜共命,报应已略定,三人者扰扰未暇问也。得稍从容见桧,始以置衔漏,夺兵职为请。桧笑曰:「诸君知宣抚制置使乎?此边兵官耳。今为枢庭子司,顾不能役属耶?」三人者退,怅怅然,始悟失兵柄矣初,韩张入觐,左仆射桧承诏集都堂,问克复之期曰:「上驱驰霜露十余年,似厌兵矣。兵决在何时?迟速进退之计当若何?」两将对:「前提兵直趋某地,请粮若干,率裁量不尽得。而退兵出某所,某将皆坐视,不肯并力相牵恤,或申请辄不报,尝若不能专力。如今文儒生不爱钱,武将一意轻生命,欲了即了尔。」桧曰:「有是乎?诸公今不过带行一职事,足以谁何?士大夫者,朝廷不靳也。」岳最后至,意大略同,而语微峻,桧颔之。于是三枢密拜矣。三人者,累表辞谢。桧与上约,答诏视常时率迟留一二日不下,诸礼例恩赐为目倍多。桧别下诏三大屯,皆改御前军矣。始诸校苦 【(韩仲通尚书,桧时从官,尝为人言)。】 【《永乐大典》卷一万八千二百七「将」字韵,页二下引「周南仲山房集」。(影印本第一百七十一册)】    【讲义】     【书益稷】 【《永乐大典》在篇首抄录《益稷》篇由「帝曰吁臣哉」至「五言汝听」一节,今略。】 典谟载尧舜禹陶之言,世数去上古未远。其事其义,盖有古未有而今始创。未经前圣之发明,而至此始论定者非一条。大约皆开立君臣父子之伦义,成定治教纲常之典法。后世义理既备,读书有不见古事,往往反不知圣人开创建立之功,此亦学者之所当知也。昔君臣之名,肇天地定位之初。然以《大传》考之,所谓君臣者,止于尊卑贵贱之辨而已。自尧舜氏作,而君臣始有职分。至于深见臣道所系之甚重,合君臣为一体,而创立古今未有之义,则不惟前此未之有,虽典谟之书,亦未有深切着明如此一条者也。夫昔谓之天尊地卑,而今以为「臣哉邻哉」,则舜固已合尊卑亢绝之分,而有相亲相比之意矣。然而犹有间也,君臣之际可间可容,则心不同,德不一。故舜又推而上之,亦为必「作朕耳目股肱」而后可。夫极天下之所不易损,抑以与人共者,人身自有之智力聪明也。今欲左右有民,而曰「汝翼」,是扶世导民之事,太平在人矣。欲宣力四方,而曰「汝为」,是纲条法度之所由行一切在人矣。绘于衣,饰于器者,犹曰必待人而明,则是凡见于假象以昭德、取义以明民者,皆有待于其人推明而后着也。感于声,成于言者,犹曰必待人而听,则是凡所谓和平怨怒之所由生,是非善恶之所由致者,皆有待于其人推明而后着也。感于声,成于言者,犹曰必待人而听,则是凡所谓和平怨怒之所由生,是非善恶之所由致者,皆有待于其人参听而后审也。夫由前二者而属托于人,邻于失临制之权;由后二者而推委于下,几于亏听察之明。然使实见君道如尧舜者观之,则以为无「汝翼」「汝为」之一节,则虽极天下之智力,欲为左右有民,宣力四方之事,恐必有裨补不及,壅阏不行之处。无「汝明」「汝听」之一节,则虽极天下之聪明,欲使被于身者,见之无不达其义,入于耳者,施之无不协于事。不惟高而无本,亦恐虚而难行,虽圣人亦不敢以此自许矣。惟舜尽力于 【竞】 【兢】 业者,既知君道之所以难。而禹以八年周行,阅历之久,深知天下者,决非一智独力之所能辨。故能相与演发其义,而成就此论。盖前乎尧舜者此论未立,君臣有其分,而不能备其义。后乎尧舜者,此论既立,得其义者,不害其为分。然后治道立,化功成。王道不至有亢绝之患,而臣道得以成代终之功。此古人所以谓之典谟,而其事其义,所以至今不能易也。 【《永乐大典》卷二万四百二十八「稷」字韵,页二十六下引「周南仲山房稿」。(影印本第一百八十五册)】  葛绍体:《东山诗选》二卷 葛绍体,字符承。天台(浙江)人。其身世事迹,多不可考。仅从其诗作知其曾师事叶适。其别集不见《宋史艺文志》,仅在宋赵希弁《郡斋读书志附志》中载《东山诗文选》十卷。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东山诗选》二卷。 现存《永乐大典》录: 葛元承诗 【十五条】  葛元承诗集 【九条】 葛元承集 【五条】 以上共二十九条,校《宋人集丙编》本《东山诗选》二卷,馆臣漏辑者十三条。   总题    其一 车马不来山意朴,市廛都远土风淳。又无僧寺闲锺鼓,流水声中自有春。    其二 塘曲椒和桑共老,山头松与麦齐青。人家岁计村南北,似识豳风旧典刑。 【《永乐大典》卷八百九十九「诗」字韵,页十七上引「葛元承集」。(影印本第九册)】   雨后到芙蓉村 又上蓝舆去,西风蹔放晴。雾深孤屿没,日薄片云明。诗思通山色,琴怀淡客情。悬知百里路,分作两三程。 【《永乐大典》卷三千五百八十「村」字韵,页四上引「葛元承诗」。(影印本第五十册)】   永嘉王孟同适安堂 茂林修竹更清泉,笑里相逢到酒边。一片闲云了无着,共他风月自今年。 【《永乐大典》卷七千二百四十二「堂」字韵,页十三上引「葛元承诗」。(影印本第七十一册)】   烟雨馆    其一 轻暑着人疑酒困,卖花声转卖樱桃。湖光静漾半帘影,燕子日长风絮高。    其二 红白桃花褪半梢,绿阴清浅未全交。橹摇远岸日相射,扇落闲阶风自敲。    其三 湖接青林一带回,光浮玉镜半奁开。塔峯对起飞云泊,时有断烟残雨来。    其四 酒杯光动柳梢月,衣袖凉生芦叶风。露坐夜深醒似困,钓船人语过湖东。    其五 湖波漾日乱檐花,人影天光带落霞。衣 【岫】 【袖】 浅寒杨柳陌,醉归闲数欲栖鸦。 【《永乐大典》卷一万一千三百十三「馆」字韵,页十一上引「葛元承诗集」。(影印本第一百十五册)】   腊月二日烟雨馆 天上飞花报岁寒,西风相挟引栏干。平湖不认花多少,只作寻常烟雨看。 【《永乐大典》卷一万一千三百十三「馆」字韵,页十一上引「葛元承诗集」。(影印本第一百十五册)】   三日雪后饮烟雨馆    其一 傍湖千树玉参差,湖面轻风落钓丝。晚色晴阴正商略,断云来去半犹痴。    其二 旋融残雪点团茶,碧净红鲜朵上花。客散亭闲半湖水,月梳斜掠晚晴霞。 【《永乐大典》卷一万一千三百十三「馆」字韵,页十一上引「葛元承诗集」。(影印本第一百十五册)】   烟雨馆晚对 一片斜阳天北角,半痕初月水东湾。浮烟更拥云峰起,全似西湖远近山。 【《永乐大典》卷一万一千三百十三「馆」字韵,页十一上引「葛元承诗集」。(影印本第一百十五册)】  戴栩:《浣川集》十卷 戴栩,字文子,一作立子。永嘉(浙江)人。宋嘉定元年(一二○八)进士。任太学博士,迁秘书郎。出知临江军,不赴。后复起为湖南安抚司参议官。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浣川集》十卷。 现存《永乐大典》录: 浣川集稿 【一条】  津云浣川稿 【一条】 戴栩浣川集 【九条】  戴栩浣川集稿 【一条】 以上共十二条,校《敬乡楼丛书》本《浣川集》十卷及《补遗》一卷,馆臣漏辑者三条。   浣川定海奉饯乐成郭明府年兄赴改官班赵振文司令首赋古体因辄有述 明越昔薄游,地隔情自缀。君从天来,余马适栈系。人言官一方,阅士既其细。义扣贤者心,利谒鄙夫计。里居亦有云,官吏吾熟睨。漏屋讵自知,知漏在所憩。嗟余甘养拙,掩室敢径诒。而君政疑神,万户诵美惠。奋髯吏胆冰,落笔民病蜕。邑负督常平,什九缘税契。君为融以衷,公妥私不盭。咄彼萋菲徒,嘴毒欲旁噬。能仪百凤凰,莫尾一獢猘。荐满趣天京,恩深留海裔。忌形无语赠,折柳蝉失嘒。赵侯独先鸣,句勇不自制。荡荡九门开,贵涂期并轪。勿作贵人谈,轻此寒士艺。 【《永乐大典》卷一万一千「府」字韵,页十九上引「浣川集稿」。(影印本第一百十册)】   玉山祭男德茂文 蛣鱼奇鳆鱼。又数斋素,斋则作汤饼麸炙而已。今用汝之所嗜,置之灵几。汝垂绝一纸,光动颖墨,神识了然。岂以死隔杳冥耶?翩其来临,对我交恸。呜呼痛哉!呜呼痛哉!余为父不明,使朱彦明医汝,以致此耶?彦明东山下一贱隶耳。比年以来,人称其善拯疠疾,所至必结里巷之雄狡者,为之耳目,以故交口誉之。汝试太学来归,得病七日已汗,逾三日无故忽再热。余与娄千三伯丈议之,以为食伤邪,则饭粥钥合不下咽矣。以为风耶,则重帷复帐之外未尝闯首也。娄伯丈治余疾,效应若响。余以其非专科,欲参用一人,而娄伯丈以彦明为荐,适与众论合,余俛仰从之。孰知其二证莫辨,凶愎自贤。汝本虚羸,而连进石膏汤,以速汝毙耶。汝既逝之后,旋闻彦明一月之内,杀者三人。南郭之何下泄而殁,以阴为阳也。新河之李胸结而殂,以阳为阴也。数日而汝继之,又复以阴为阳。岂彦明茫无知见,但递互惩创,而汝适婴其锋耶?汝且死,彦明谓已平复,而谓侍病乳妪之脉(汝)必死。既而皆不验,彦明之无术较然矣。呜呼痛哉!余自病后怔忪,遇事惘惘,惑于众论,所谓心官不思而蔽者。娄伯丈谈辨如云,率屈其坐,人亦挠而从彼何耶?岂汝大数有期,如绳断之必有处耶?抑余获戾于鬼神,去冬不死,而移祸于汝耶?将彦明汝之怨对,而假手于医,以杀汝耶?汝之聪敏慈孝,乡党知之,朋友知之,姻族共知之。余将勒之坚石以志汝葬,今未暇述也。姑摭余之所恨所悔艾者而告汝:汝夙昔不能饮噉肉,近益衰减,所嗜唯 【《永乐大典》卷一万四千五十二「祭」字韵,页二十下引「戴栩浣川集」。(影印本第一百四十六册)】   祭蔡子重文 世实须才,孰植而培。才必用世,孰控而制。伊余子重,挺空千寻。既克挺之,而陆与。学研于心,书以自订。蚤年辟雍,晏岁叶岭。夜玩昼翻,今古苏醒。道信于师,友无间言。亟进非枉,屡黜非愆。将略相谟,题品散传 【(水心有「任也甚将相」之句)】 。秣陵之画,妥江帖淮。伸缩在手,细大殚怀。代匠而,固世所排。松川之政,和强悦弱。吏息鼯逃,版绝蠹落。随锦而制,厥效维卓。呜呼,迹前之毁,匪哲曷明。繇后之誉,靡凡弗称。宰路深知,帝聪东在。时将子即,子不时待。呜呼哀哉。擢第三纪,考纔六书。人劣己优,彼駃此徐。瞻定于山,万兵弗。病羇一榻,无故而悸。智行若神,千载可推。死溘半旬,谁匿其知。嗟此性灵,偕嬗而化。矧伊外物,胡可中靶。尹赤县,藉金闺。有绯其章,笏象佩鱼。哭子不闻,酹子以刍。 【《永乐大典》卷一万四千五十六「祭」字韵,页一下引「戴栩浣川集」。(影印本第一百四十七册)】  包恢:《敝帚稿略》八卷 包恢,字宏父,号宏斋。建昌(江西)人。宋淳熙九年(一一八二)生。嘉定十三年进士。历官刑部尚书、签书枢密院事,封南城县侯,以资政殿学士致仕。咸淳四年(一二六八)卒。赠少保,谥文肃。《宋史》卷四二一有传。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敝帚稿略》八卷。 现存《永乐大典》录: 包宏斋敝帚稿略 【四条】  宏斋敝帚稿 【一条】 包恢弊帚稿略 【一条】 以上共六条,校《宋人集丙编》本《敝帚稿略》八卷及《补遗》一卷,馆臣漏辑者一条。   旌表陆氏门记 天地本一家,人己本一体。况其所自出者,犹水同源而木同根者乎?自古在昔,笃亲睦。周于九族五宗之法,其不迁者固将百世,而其迁者亦流转无穷。尊尊亲亲,老老幼幼,未始一日离析。纲常秩然,不坏不灭。而风俗醇厚,礼义兴隆。世之所以极盛大治者,由此其选也。自彝伦斁,宗法废,天理无所维持,人心失所管摄,极而至于拔本塞源,灭恩绝义,以父子而异居者有矣,以兄弟而争讼者有矣。旁视羣从,则又若涂人不相识,而反相攻者有矣。斧斤日纵,骨肉日离。此天下之所乖乱,而不可收拾也。其所关系,岂徒曰一家之理乱而已。然则历千余载而下,而乃有如陆氏之门者,岂非世之寥寥乎绝无仅有,而卓卓乎光前绝后者乎?此我皇上所以特出睿旨,以行旌表之盛典也。然世盖有之矣,而陆氏有非他门之所可及者五焉。我国朝之所许以赐旌表者,特曰义居三世,或四、五世而止,是以过此以往为难矣。而时人之能应所许,受所赐者,多不过六世焉。其在雍熙淳熙时,则有若三世者两家。在太平兴国时,则有若四世、六世者两家。在元佑政和时,则有若四世、五世者两家。在至道干道时,则有若六世者两家。今陆氏自德迁以来,以迄于今乃十世。二百年如一日,阖门三千余指如一人。共居共爨,始终纯懿,此非他门之所可及者一。自家道既兴,家政既成,孝友之行孚于中外,辑睦之风播于遐迩。自一世以至十世,若陆氏者,固已度越他人之门 【阊】 【闾】 几等矣。然门 【阊】 【闾】 之高,不惟其世,惟其人,此古今之所尤难者。惟陆氏五世而有文达九龄、文安九渊二大儒,以人品之高,道术之明,特起东南,上续道统,实以师表四海,非仅以师表一家。《大学》「知至」、「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全体大用,具在是矣。陆氏之所以名家者,由二先生之名世也,此非他门之所可及者二。采冠婚丧祭礼仪而推行之,至文达,又能绎先志而修明之。故其家法着于乡社,而闻于天下。文达、文安有兄四人:九思、九、九、九韶,皆奇杰非常流,能共起家者。九韶称梭山先生,尤能加详密于治家之制。其大纲则有正本制用,上下凡四条。其小纪则有家规,凡十八条。本末具举,大小无遗。虽下至鼓磬聚会之声,莫不各有品节,且为歌以寓警戒之机焉。至此则已若三代威仪,尽在于此。如先儒之所叹者,此非他门之所可及者三。家之难齐,其来已久。先儒谓家难而天下易,故暌次家人,以难合而易暌也。一世犹难也,况累世乎?名曰「义居」,安得人皆知义,不过强合耳,如张公艺九世之出于忍是也。先朝之所赐多百姓之家,非以私其家,意以风天下,不必别其为民为士也。然闻其同屋而处矣,果有知居天下之广居而非逸居者乎?闻其同堂而食矣,果有知养大人之大体而非小体者乎?若陆氏,则世世师圣贤,人人知义理。所谓居广居养大体者,乃其素所讲习者。视彼徒聚族众以养口体,而如张公艺之坚忍以持久者,天壤异处矣。此非他门之所可及者四。唐崔元晖不异居者三世耳。家人怡怡,羣从会食无他爨。当时以为美谈,盖以其身清、家贫为之良不易。若彼尝被旌表之家者,往往库有余财,有余粟,而足以为之当不难。今陆氏以清白传家,常产素薄,而子孙日以繁衍,已至三百余人。产业曾无加益,是故常有不给之忧。所恃者守梭山清心俭素、经营足食之训,且随赀产之多寡,制用度之丰俭尔。是故能处贫若富而实贫,当匮若裕而实匮。其又孰有难于此者,此非他门之所可及者。吾以是五者论之,是皆前代先朝之时士,民间之所未闻者,可不谓之绝无仅有,而光前绝后者哉?宜太常有特旨之请,以其不可以循常典也。文安昔尝受知孝宗,今皇上克知其家,亦必有素旌表之命。恩意厚矣,又岂容徒以常典论哉!厥今为家长,而主家者也。毅然劲正,确然能持其家者。其以次弟侄辈,又类皆负才气,道问学,颖脱以出,能为公堂用志之不分,为族众服劳而不倦。恩相爱而文相接,炳相扶而蔚相辉。保合大和,一门盎如也。自父祖老成沦谢之后,而能继志述事以扶植十世三百口二百年之门户,不惟不至衰替,又若加兴盛焉者,尤可以为难得矣。然以前人始为之实难,当其欲求纯懿,虽百年成之,而犹患其未足,若后人终承之尤难。苟其少有违缺,一日坏之而已虑其有余,又诚不可忘戒惧也。今承圣恩褒别之后,肇建门闾,鼎新如式。近者见而荣之,远者闻而慕之,非仅一时之光耀也。宜如何其加之意哉!自子而孙,孙而又子。有之似之,常无间然。则本大末盛,源深流长。虽自十世以至百世,自三百人以至三千人,自二百年以至二千年可也。祖宗之泽,圣上之恩,固有终穷。惟在永保此意而不替,长守此法而无弊。上以报君,中以荣家,外以帅人。当有闻陆氏之风兴起者,运动鼓舞,浸久浸广,则人伦民德之弥厚,教化习俗之益美。虽古人比屋可封之风,可期而致也。然则今日之旌表,所以风天下者,岂曰小补,而要其终,岂曰浅功近效云乎哉! 【《永乐大典》卷三千五百二十八「门」字韵,页二十九上引「包恢弊帚稿略」。(影印本第四十九册)】  赵孟坚:《彝斋文编》四卷 赵孟坚,字子固,号彝斋。海盐(浙江)人。宋庆元五年(一一九九)生。宝庆二年登进士第。为湖州掾,入转运使幕,知诸暨县。以御史言罢归,后终提辖左帑。据《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四考证其卒年当在咸淳丁卯(一二六七)以前。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彝斋文编》四卷。 现存《永乐大典》录: 赵孟坚彝斋文编 【十六条】 以上十六条,校《嘉业堂丛书》本《彝斋文编》四卷及《补遗》一卷,馆臣漏辑者三条。   题高氏烟雨馆    其一 溟溟复霭霭,极望欲无涯。村远如相合,天 【底】 【低】 若四垂。橹声因湿小,塔影被云欺。不但长雨,阴晴有间时。    其二 人多晴昼至,此趣未应知。我独身常寓,霏雨暗时。曀添波面阔,绿压柳丝垂。勿有片帆过,惊飞双鹭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