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辑本别集拾遗 - 第 66 页/共 81 页

其一 胪人就列,方陈折俎之仪;侲子盈庭,必有交竿之技。未知来意,宜悉备陈。    其二 婉娈成童,方在垂髫之岁;回翔就缀,可观佩韘之容。必有所陈,雍容奏对。 【《永乐大典》卷一万五千一百四十「队」字韵,页六下引「葛胜仲丹阳集」。(影印本第一百六十三册)】    【乐语:放小儿队】    其一 佩衿纷集,各肩介寿之诚;葆佾相辉,曲尽象功之妙。既成文于丹陛,盍退步于康衢。再拜天阶,相将好去。    其二 日转鳌峯,乐成鹭翿。既曳裙而复缀,宜整袂以言旋。再拜天阶,相将好去。 【《永乐大典》卷一万五千一百四十「队」字韵,页七上引「葛胜仲丹阳集」。(影印本第一百六十三册)】  赵鼎:《忠正德文集》十卷 赵鼎,字符镇,号得全居士。解州闻喜(山西)人。宋元丰八年(一○八五)生。崇宁五年进士,累官开封市曹、右司谏、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绍兴十七年(一一四七)卒。谥忠简,封丰国公。《宋史》卷三六○有传。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忠正德文集》十卷。 现存《永乐大典》录: 赵元镇 【一条】  赵元镇文集 【三条】  赵元镇诗 【六条】 赵忠正德文集 【十二条】  赵忠正德集 【三条】  赵忠简公诗 【二条】 以上共二十七条,校清吴杰刊本《忠正德文集》十卷,馆臣漏辑者十条。   和郑有功游西湖二首    其一 放舟越淮楚,更作三吴游。尚余魂梦怖,敢动乡邦愁。湖山自清绝,鉴中螺髻浮。况复得夫子,一笑忘幽忧。时时作清言,中有湖山秋。念无家客,坎止而乘流。何当与俱归,岁晚邻一丘。    其二 晚觉身名误,悠悠定孰亲。回苕水棹,来看武林春。避地将安往,寻山莫厌频。百钱桃竹杖,云外踏嶙峋。 【《永乐大典》卷二千二百六十四「湖」字韵,页十五下引「赵忠简公诗」。(影印本第十九册)】   颜斋在倅厅面对逍遥楼牌额 【三】 【二】 字颜鲁公所书 想象英姿不可还,空余翰墨照人寰。亦知凛凛有生气,千载长留顾揖间。 【《永乐大典》卷二千五百三十六「斋」字韵,页一上引「赵元镇诗」。(影印本第二十九册)】   山门 【(栖岩寺)】 天边箭 【苦】 【筈】 一门通,香隔云萝几万重。好借岩风为披佛,移文有语笑尘容。 【《永乐大典》卷三千五百二十五「门」字韵,页二十三上引「赵元镇诗」。(影印本第四十九册)】   思乡 何意分南北,无由问死生。永缠风树感,深动渭阳情。两姊各衰白,诸生未老成。尘烟渺湖海,恻恻寸心惊。 【《永乐大典》卷六千六百四十一「乡」字韵,页二十上引「赵元镇诗」。(影印本第六十四册)】   题谒松陵三贤堂 垂虹过高岸,左江右湖水。洞庭相吐吞,沧海迷涯涘。长波卷风雨,莽苍穷南纪。人材锺秀颖,习俗擅清美。高风想三贤,足以振颓靡。一时挺孤 【摽】 【标】 ,千载照青史。荒祠倚桥侧,草草渔樵市。舟车往来冲,今谁踵前轨。我从都城出,万事空化委。名迹有重轻,心期要伦拟。异代岂无人,意欲从此始。山林与锺鼎,一决乃英伟。近闻北客言,兵戎缠巩汜。谁能务采纳,尚得扶隳毁。归欤固夙心,宁作一身喜。亦念征戍儿,白骨委荒垒。道路异秦吴,魂梦隔生死。江湖信清绝,浮泛聊尔耳。坐写孤怀,悲风生绿绮。 【《永乐大典》卷七千二百三十六「堂」字韵,页十九上引「赵元镇」。(影印本第六十九册)】    【论】 忧勤中兴 臣恭惟陛下,历兹艰运,屡更变故。虽否泰循环,理之必至。天其或者眷佑我宋,激励陛下,益坚忧勤之念,以就中兴之业乎?昔赵简子以襄子为后,谓其臣董安于曰:「是其人能为社稷忍辱。」后襄子能受灌城之,而卒灭智伯。越王勾践败困会稽,既以返国,置胆于坐,饮食必尝,「汝忘会稽之耶?」后亦以灭吴。区区小国之君,苟用心如此,卒能有成。今陛下承隆平久逸之后,躬履艰棘。淮甸之扰,仓卒播迁。二凶奸谋,乘间窃发。陛下不深以罪人,而责躬克己,唯以天下为念。是能为社稷忍辱矣。其亦饮食尝胆,如负会稽之,仰天之所以责成之意。则举哀拨乱,此其始欤?唯夫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与百姓同劳苦。是乃勾践之所以灭吴也。唯陛下留意。幸甚。 【《永乐大典》卷七千九百六十一「兴」字韵,页十一上引「赵忠正德集」。(影印本第八十八册)】   乞降睿旨训饬岳飞札 臣被命西行,虽总数路,而随行兵马,仅能防护行李。或有警报,实无以应援。窃见岳飞屯军岳鄂,制置襄汉。而襄邓等处所留兵将,又皆飞之部曲,势足以相及,力足以相济。今虽专令捕讨湖寇,而襄汉冲要之地,尤不可忽。臣愿陛下速降睿旨,训饬岳飞,明远斥候,常如寇至,斟量事势,资助兵威,庶几不废前功,以图善后。唯襄汉既能坚守,则么寇不日自平。然后移湖南兵食,益壮上流之势。俾川陕增重,吴越镇安,远迩无睽阻之虞,缓急有首尾之应。经营之渐,当始于此。仰幸圣明,俯垂财察。 【《永乐大典》卷八千四百十三「兵」字韵,页十三上引「赵元镇文集」。(影印本第九十三册)】   乞遣中使训谕诸帅应援岳飞札 臣昨日奏,岳飞已定今月十九日出师。窃惟陛下,渡江以来,每遣兵将,止是讨荡盗贼,未尝与敌国交锋。飞之此举,利害甚重。或少有蹉跌,则 【死】 【使】 伪境益有轻慢朝廷之意。臣愿陛下曲留圣意。凡有可以牵制应援,助其声势。及馈饷钱粮等事,督责有司,速为应副,以亲笔敦奖激励,且使诸帅臣协力共济,庶使万全。 一乞遣中使,赍亲笔赐刘光世,遣发王德郦琼,共以万人屯舒蕲间。各将带一两月钱粮,或岳飞关报会合,即令兼程前去,并力攻讨,仍行下岳飞照会。 一乞以亲笔赐岳鄂刘洪道,江西胡世,将荆南解潜等,各务尽忠体国,应岳飞报到,遣发援兵,资助粮食。及应干军须等事,一一应办。不得辄分彼此,致失机会。 一乞并以金字牌先次发行。仍谕光世已遣中使谕旨,使先知陛下叮宁之意。臣以请宫祠,既闻圣训,不敢不尽愚见。 贴黄:臣今所陈,如或可采,乞作圣意行出,庶免越职侵官之罪。 【《永乐大典》卷八千四百十三「兵」字韵,页十三上引「赵元镇文集」。(影印本第九十三册)】   乞留所起人兵札 【(绍兴七年四月三日)】 臣今月初二日准枢密院札子,备奉圣旨,将本路已拣中弩手内,十分为率,就加拣五分武艺高强之人,限半月团结差官管押赴都督府。臣近以车驾进临大江,本路相去辽远,声势不能相及。乞朝廷差发兵马数千,于明州驻札,缓急可以弹压。今准前项指挥,将本路见管人兵内摘起四分之一,数虽不多,然在本路实有利害。臣契勘本路见管隶将共六千八百人。除将投外,约计六千五百四十人。内一半习弓弩,计三千二百七十人。于内摘起一半,计一千六百三十五人。其间又有新招刺未合入等,及患病逃亡事故外,止六千二百人而已。在朝廷得此一千余人,怯懦南兵,不足为用。而一州之间,千百人之内,摘去强壮百数,则余益不堪矣,谓之无兵可也。况本路兼备海道,与其它路分不同。欲望圣慈,检会臣前奏,分兵数千前来明州驻札,所有今来所起本路人兵,伏乞特降睿旨,计令存留,实一路之幸。臣以衰疾浸加,已乞宫观差遣。然未去一日之间,苟有所见,不敢隐默。伏幸睿慈,曲赐矜察。臣无任俯伏恐悚之至。 贴黄:臣窃惟朝廷措画,虽非远外所可臆度,然陛下既登戎路,则中外臣民,孰不愿输寸効。况如臣愚,尝待罪宰辅,而出当一面之寄。如朝廷决欲起发本路人兵,臣亦岂敢坚执?唯是绍兴府,系帅司置司去处,不可大令削弱。今照对本府,准朝廷条式,取会堪出战军兵人数。内七百六人,系拣中五分弓弩手,本府已于绍兴六年十月内,开具军名帐状,申行在枢密院去讫。续缘差出事故,目今见管六百三十五人,合发五分,计三百一十八人。本府见准朝廷指挥,于拣中弓弩手内,起发二百人,赴留守司弹压。除发回外,有一百七十人,止合贴数起发一百四十八人。委是数目不多,欲乞特降睿旨,许令存留,非他州所敢援例也。臣既乞宫观,则兵马有无,非臣之责。然臣在任之日,不为一言,则后来帅臣,必将罪臣矣。并望圣慈怜察。 【《永乐大典》卷八千四百十三「兵」字韵,页十三下引「赵元镇文集」。(影印本第九十三册)】  张嵲:《紫微集》三十六卷 张嵲,字巨山。襄阳(湖北)人。宋宣和三年(一一二一)上舍中第。绍兴九年,除司勋员外郎。累迁敷文阁待制、知衡州。终于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宋史》卷四四五有传。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紫微集》三十六卷。 现存《永乐大典》录: 张紫微先生集 【五十九条】  张嵲诗 【六条】 张嵲紫微先生集 【二条】  《黄庭坚豫章集》引 【一条】 以上共六十八条,校《湖北先正遗书》本《紫微集》三十六卷,馆臣漏辑者二条。   奉送知府郎中 文章足并汉西都,老大时时有著书。共叹微言追正始,不徒能赋似相如。代言方伫如纶诏,揽辔今乘刺史车。他日来归司帝制,未应褊効王舒。 【《永乐大典》卷一万九百九十九「府」字韵,页十七下引「张嵲诗」。(影印本第一百九册)】    【黄庭坚豫章集】 序 鲁直诗文,誉者或过其实,毁者或损其真,皆非真知鲁直者,或有所爱憎而然也。大抵鲁直文不如诗,诗律不如古,古不如乐府。盖鲁直所学诗,源流甚远。自以为出于《诗》与《楚词》过矣。盖规模汉魏以下,而得其仿佛者也。故其佳处,往往与乐府《玉台新咏》中诸人所作合。其古律诗酷学少陵,雄健大过,遂流而入于险怪。要其病在太着意,欲道古今人所未道语尔。至其文则专学西汉,惜其才力褊局,不能汪洋 【而】 趑趄。如其纪事立言,颇时有类处。其诗虽特妙于乐府,然惜乎择之不精。用古今语颇杂,遂有害骚雅处。昔柳子厚读《鹖冠子》,以「贪夫徇利,烈士徇名,夸者死权,品庶每生」数语,为非《鹖冠子》。何以知之,曰不类。况古语之与今语,其类耶?至其为《黄夫人碑》,文似左氏,辞似屈原,可以阔步古今矣。虽使柳柳州复生,不能出其右也。 【《永乐大典》卷二万二千五百三十七「集」字韵,页二十上《黄庭坚豫章集》引「张嵲序」。(影印本第一百八十 八册)】  李正民:《大隐集》十卷 李正民,字方叔。扬州(江苏)人。宋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进士。高宗时,官至中书舍人、徽猷阁待制。后奉使通问隆佑太后。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大隐集》十卷。据集中诸表考之,则在朝尝为给事中、礼部侍郎、吏部侍郎。在外尝知吉州、筠州、洪州、湖州、温州、婺州、淮宁等府。现存《永乐大典》录: 李正民诗 【一条】  李正民大隐集 【一条】 李大隐先生集 【二十四条】 以上共二十六条,校南海孔氏钞本(藏广州中山图书馆)《大隐集》十卷,馆臣漏辑者四条。   福廷村 云海茫茫天一涯,田园芜没竟何归。福廷自可求灵药,夜月虚传掩少微。莫讶长须寻不得,只缘双鲤别来稀。三间茅屋何时办,白发相看傍钓矶。 【《永乐大典》卷三千五百八十一「村」字韵,页五下引「李大隐先生集」。(影印本第五十册)】   大宋中兴雅 靖康二年,都城失御,二圣北狩。夏五月朔,皇帝即位于南京,改元建炎。秋九月,移跸维扬,以系中原之望。三年春,大驾南渡,于是遣使请和。绍兴十有一年冬,和议成。明年秋九月,永佑陵复土,皇太后就养于慈宁宫,天下乂安。永惟休功茂烈,必有纪述形于雅颂,非老于文者其孰为之?臣愚不自揆,谨拜手稽首而献文曰:炎正中微,泰极而否。边陲云扰,中原糜沸。靖康之元,逼我京师。金汤弛备,兵缠紫微。天方佑宋,帝在济阳。貔貅十万,左右陈行。旌旗蔽野,戈铤彗云。八神警跸,七萃骏奔。移师商丘,亿兆乐推。讴歌狱讼,竭蹶咸归。爰登宝位,爰绍丕基。兢兢业业,一日万机。既巡淮甸,及浙江。遣使聘问,原隰相望。两宫未复,夙夜靡遑。经之营之,十有余年。戊午之秋,使车来旋。谓彼邻国,远达温言。欲讲盟好,厥志已坚。使在淮浦,众言盈庭。如蜩如螗,如沸如羹。更唱 【失】 【迭】 。永佑后昆,山川吉。长乐就养,袆衣褕翟。万寿称觞,怡心顺色。晨羞既进,夕膳载加。天子之孝,修于邦家。归马散牛,包戈束矢。大将释师,军政咸理。淮滨之民,夜眠晏起。秉尔耒耜,或耘或耔。天子之功,光于祖宗。惟相是辅,有勋有庸。天子之德,被于四海。惟相是辅,实运实载。在昔周宣,惟仲山甫。爱莫助之,民鲜克举。我宋之隆,君臣会通。咸有一德,协于尹躬。中兴之功,熏和,万口狺狺。帝若不闻,默与神谋。圣志先定,惟相是诹。轺车戾止,和好是求。复我河南,旧县与州。疆界方交,左贤被罪。谋臣既歼,信誓中悔。古贤继之,矜其勇鸷。氛尘冥冥,侵我淮泗。帝赫斯怒,张我皇威。乃敕六将,建尔鼓旗。追奔逐北,于淮之湄。师入陈许,亦反濉涣。两都震惧,人心冰泮。元戎駃马,往告于金。羣情愕眙,罔敢来侵。皇天悔祸,殊邻革心。按兵于境,旧盟是寻。锡以金帛,载方舟。皇华络绎,典礼具修。载书孔明,戎车遄迈。质于鬼神,万世永赖。龙輴来归,兆庶雨泣。圣心孺慕,哀恫罔极。百神毕会,缵禹之 【均】 【灼】 夷夏。臣作是诗,以继周雅。 【《永乐大典》卷七千九百六十一「兴」字韵,页五下引「李大隐先生集」。(影印本第八十八册)】   中兴 中兴功业竟如何,决胜终疑算未多。使者出疆思陆贾,君王当馈忆廉颇。深思社稷堪流涕,闻说风尘合枕戈。自叹书生无远略,五湖烟浪整渔蓑。 【《永乐大典》卷七千九百六十一「兴」字韵,页十一下引「李大隐先生集」。(影印本第八十八册)】   送汪彦章之宜兴 春江渺渺草芊芊,晓色晴岚映客船。结绶相先真偶尔,盍簪易失故依然。获麟笔削闲中断,吐凤文词海外传。行李同途不同发,消魂回首各风烟。 【《永乐大典》卷七千九百六十二「兴」字韵,页九上引「李大隐先生集」。(影印本第八十八册)】  洪皓:《鄱阳集》四卷 洪皓,字光弼。鄱阳(江西)人。宋元佑三年(一○八八)生。政和五年进士。建炎三年,以徽猷阁待制、假礼部尚书使金。不屈,被留十五年始还。除徽猷阁直学士,提举万寿观,兼权直学士院。后谪濠州团练副使,谪英州,徙袁州,卒。谥忠宣。赠太子太师。《宋史》卷三七三有传。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鄱阳集》四卷。 现存《永乐大典》录: 洪皓鄱阳集 【一条】  洪皓纪咏 【八条】  洪忠宣公词 【一条】 洪忠宣公集 【一条】  洪忠宣公鄱阳集 【四条】  洪光弼鄱阳集 【四条】 以上共十九条,校清洪氏三瑞堂刊本(藏广州中山大学图书馆)《鄱阳集》四卷及《拾遗》一卷、《附录》一卷,馆臣漏辑者二条。   病目寄张侍郎 学子夏与丘明,两目昏来岁屡经。未省何辜贻鬼谴,恐因不识取天刑。缘情诗怪吟全废,会意书怜笔久停。张籍重清宁可觊,侍郎句好愿频听。 【《永乐大典》卷一万九千六百三十七「目」字韵,页四上引「洪忠宣公诗」。(影印本第一百七十六册)】   附录    赠太子太师制 敕:惟天无私,积德必报。于公笃高门之庆,臧孙开有后之祥。矧节义贯于一时,勋名垂于万世。宜侈传家之福,启予同德之良。苟非厚愍册之褒,何以示忠臣之劝。左中大夫同知枢密院事洪遵故父任徽猷阁直学士、左朝散大夫、赠左光禄大夫,谥忠宣皓,德望仪于列辟,问学肩于先儒。十九年牧海上之羊,夙高苏武之节;八千里感朝阳之鳄,咸推韩愈之忠。方颁促召之音,遽起云亡之叹。独有遗经之满箧,遂诒嗣子以承家。跻于庙堂,贰我枢管。肆厥延登之始,爰加追贲之恩。虽西清学士之班,未究平生之蕴;而东宫维师之秩,允为窀穸之光。歆我殊荣,服之无斁。可特赠太子太师,余如故。 【《永乐大典》卷九百十九「师」字韵,页九下引「洪浩鄱阳集」。(影印本第十一册)】  李流谦:《澹斋集》十八卷 李流谦,字无双。绵竹(四川)人。宋宣和五年(一一二三)生。荫补将仕郎,授成都府霅泉尉,调雅州教授。后改奉议郎,通判潼川府。淳熙三年(一一七六)卒。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澹斋集》十八卷。 现存《永乐大典》录: 澹斋文集 【一条】  澹斋先生集 【一条】 李流谦澹斋先生集 【二条】  李流谦澹斋集 【二十九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