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辑本别集拾遗 - 第 67 页/共 81 页

以上共三十三条,校南海孔氏钞本(藏广州中山图书馆)《澹斋集》十八卷,馆臣漏辑十三条。    【下岩】 扫云跻绝磴,倚竹破苍苔。冻涩冰帘卷,尘侵佛阁摧。僧残无给侍,墨妙杂舆台。就使去,犹胜不一来。 【《永乐大典》卷九千七百六十五「岩」字韵,页四上引「李流谦澹斋集」。(影印本第一百册)】    【新沐】 性懒如嵇康,不沐已三岁。虮虱擅封域,污垢为之地。譬之大诸侯,父死辄子继。纳污固云久,用钺岂得已。朝来汤沐具,缟素雪危涕。决河巷尘泥,崩风刮氛翳。 【檐】 【担】 坐茂树,未足当快意。晚日沥余润,寸栉导积气。蓬根入风露,浮爽到肝肺。忧见斑毛,引镜不敢对。弹冠一趺坐,茹连岂吾事。置之勿复道,我醉欲眠尔。 【《永乐大典》卷一万九千六百三十六「沐」字韵,页三下引「李流谦澹斋集」。(影印本第一百七十六册)】   谢张雅州启 横经左职,恐招非子坐之讥;练日就途,久抳膏吾车之意。迫以门户之托,兼之斗升之谋。摄衣载驰,顺风以请。伏念某本延于赏,旋其厅。尉掾酸寒,两书下考。丘园闲散,四阅流年。或人讥其迂疏,识者赏其静退。皆无其实,敢冒此名。盖尝读圣贤之书,粗能知义命之分。惟遗不怨,而阨不悯;故坎则止,而流则行。眷惟蔡山,近缀夷落。书卷可把,岂问荒区;吏责不干,便名乐土。况为予小子之地,尚存先大夫之祠。想见邦人,叹绿发郎君之浸老;敢期士子,喜绛帐先生之肯来。静求所安,敢忘其自。兹盖伏遇知能闳达,器局靖深。真一时之吏师,有前辈之风味。技轻肯綮,仕阨飞骞。暂稽两禁之除,犹畀一麾之寄。黄堂坐啸,已歌召伯之棠;东阁优贤,仍采风人之菲。致兹晚辈,亦托下僚。某夙驾柴车,遥瞻华戟。秋鸣社燕,恐难久于依栖;断木顽金,犹愿从于镕削。谤生平地,不知其由;明烛中天,卒正其罪。畅狐妖之一扫,欣凤德之未襄。御佩何言,循省益愧。伏念某粗为修饰,宜寡悔尤。缘疾恶之性,本与生俱;致诬善之词,忽出意表。亡而为有,此物奚为至哉?受之不辞,是孰不可忍也。辄干吏讯,欲究毁来。诬金竟明,吠雪顿息。尚免市朝之肆,其如有容;窃规忠恕之心,必使无讼。此盖伏遇知人于素,听狱以情。荡滓秽于太清,洗疵瑕于白璧。取谗而投有北,不亦快哉;伐国而问仁人,从今晚矣。某敢不愈勤持守,毋召怨嫌。彼固不量,欲蚍蜉而撼大树;此宜自反,惩沸羹而吹冷虀。 【《永乐大典》卷一万五百三十九「启」字韵,页十九下引「李流谦澹斋集」。(影印本第一百零六册)】    【易经解】    其一: 【坤】 其源,所见皆非其正也。观坤者曰「柔顺」,固也。然不知厚而载,动而刚,岂「柔顺」能之。必有根极之者,「直方大」是也。直则不邪,方则不易。不邪则正,不易则固。正固则大,而后柔顺之施,为天下之正用。不然,直阴幽懦弱,便佞侧媚尔,岂坤也哉?或曰坤体不自立,乌乎直?不自持,乌乎方?曰:坤非直于坤也,直于干也。非方于坤也,方于干也。干作而坤作焉,干止而坤止焉。吾知干而已。方其与彼,俱作俱止。物莫得而遏之,则安得而不直,亦安得而不方?不视其或作或止,若纷然其繁也。而不知其一本于干,则亦何所习而利哉?谓之无不利,盖无私意加乎其间。动适乎理,而物各得其宜也。然则地道之光,于是乎在。是以六三得之,能含其章,而有有终之誉。六四得之,能括其囊,而无失身之悔。六五得之,黄中通理,而有畅于四支,发于事业之美。初昧焉,而不善之积,不能以自知。上穷焉,至于交戈而俱毙。然则六二也,其不谓坤之正性正用,得乎哉?「六二直方」,止「地道光也」  天下有正性者有正用。坤初微而着,微可忽也,着可惧也。圣人切近,戒之曰「霜冰」。霜固所以为冰,而知霜者有时而忽冰也。三位下而亢,曰「含章」,曰「或从王事」。听而不遂,应而能终者也。四括其囊,否隔之际,咎誉皆悔,利在结密;或不密焉,不咎则誉。以干之阳,至是或跃。或者疑也,而况坤乎?谓之多惧,盖惧此也。五高而偪,仰则废分,俯则失机,履中而时措之,是以元吉。文王有庇民之大德,又有事君之小心。凡处危嫌之地,此其法也。六穷而抟,阴不阴阳不阳矣。故此五者有正性,未必有正用,唯二具焉。是以五爻,皆宗本之辞。总曰「直方大」,举其正性而言之也。象曰:「其动也直以方。」举正用而言之也。盖直其静,方其动。故又曰:「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夫观物之凡不 【《永乐大典》卷三千五百七「坤」字韵,页二十九下引「澹斋先生集」。(影印本第四十八册)】    其二: 【贲】 「贲亨,小利有攸往」,至「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天地之物,未尝不成于两。有上则有下,有此则有彼,有文则有质。一不独立,待两而行。两虽别也,一则主之。所以为两,动于情也。主之于一,复于性也。今夫贲之为卦,山上火下。以火烛山,物物陈露。文所由生,是两月之相为用也。然火为能烛山,则所烛能烛后也。所烛先也,先者定矣,屹不移矣。后者憧憧,徒往来矣。故贲之主在艮,其两在离。 - 644 - 离反其光,艮固自知,艮在焉。离则失照,观之彖曰:「柔来而文刚,分刚上而文柔。」夫刚未尝往也,文来柔之;来者有缺,然不足屈而下之之意。然刚拒而不接,则恶于不和,而无以致亨。于是特分焉,上而文分者有裕,然有余施,而与之之意。故柔文刚也,足以亨刚文柔也。「小利有攸往」,小谓柔也。谓柔得所附,而不能有攸往也。由是观之,刚本无文柔之心,亦无有心求柔之文已也。柔自托焉,而刚亦因以致用。故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彼之说固一曲,然亦诚独见乎此也。至子夏论《诗》,则曰「绘事后素」,其亦知绘素之俱,而绘必后于素乎?然柔来文刚分,刚上而文柔,则曰「天文也」。人文以止,则曰「人文也」。又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何也?盖天其质也,刚也。日月辰纬之错行,四时六气之推迁,柔也,所以文之也。错行者,明晦之不同。推迁者,寒暑之自异。而为天者,常穹然临之,听其自尔,而莫之或为;故观之者特曰察时变,而不曰天变,盖变在时,而不在天。此盖柔来分刚之说也。至于人文,则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是矣。夫林然而生,孰非人也?方其萃聚之众,则若不可齐。趣操之异,若不可合。然为君臣,则志同也。为父子,则情亲也。为夫妇,则好合也。为长幼,则悌顺也。是皆欢然相通,粲然相接,繁缛而可观,其文明盖如此。虽文明矣,然志同者,有分也。情亲者,有等也。好合者,有别也。悌顺者,有伦也。则其止又如此。圣人于是因其文明也,发挥之以饰其外;因其止也,维纲之以制其内。机缄默运,使由而不知,不曰化成之乎?虽然,二者固并行而不悖,然文明必曰以止何哉?盖文明固待止而后能托以显也。若止则疑无待于文明,姑亦勉而应焉。此又柔来文刚之说也。夫以天文人文观者各异,至于以刚为本,而柔从之,则一而已。吾于是论天下之文,必先乎天下之质。不幸而过,宁质无文。故《艮》至于上九,犹曰「敦艮」而离之过,则有焚如死如之凶。不然,夫子何以筮而得此,愀然而悲?而庄周氏悼战国之敝,亦有灭质之叹。董仲舒察武帝之浮虚,亦有损周用夏之对。卦之上六曰「白贲」,而大传曰:「贲,无色。」古之圣贤,其皆如此乎? 【《永乐大典》卷一万三千八百七十六「贲」字韵,页六下引「澹斋文集」。(影印本第一百四十三册)】    【孟子解】    其一 战国之际,欲毁乡校者有之,欲毁明堂者有之。盖先 【生】 【王】 道德法度之遗意,至是决裂殆尽。然仁人君子,未尝一日不致意于其间。故子产于乡校之毁,则亟排之。孟子于明堂之毁,则力止之。虽然,无明堂不害其有王政。然宣王所以欲毁之者,不惟不知明堂为何等物,盖初不知王政为何等事。故孟子因是以启迪之。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而夫子非焉。夫子存羊,盖所以存礼。今孟子欲存明堂,其亦所以存王政也与? 【《永乐大典》卷六千五百五十八「梁」字韵,页三下引「李流谦澹斋先生集」。(影印本第六十二册)】    其二 孟子意不在明堂,而在王政。特因明堂以激之,而王果问焉。于是以治岐之事告之。盖治岐亦文王初为诸侯事也。夫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不征,泽不禁,罪不孥,以至鳏寡孤独,皆发政之所先。此实王政之大者,而皆于明堂出之。则明堂安可毁?不然,如后世徒以弥文之饰,指复庙重屋八窗四达为之,则毁不毁何与乎王政? 【《永乐大典》卷六千五百五十八「梁」字韵,页六下引「李流谦澹斋先生集」。(影印本第六十二册)】    其三 宣王未安于王政之言,于是托以有疾,而有好货好色之事。孟子又引太王公刘以为言。太王好色,而无怨女、无旷夫。公刘好货,而有积仓、有裹粮。夫使人人好色如太王,好货如公刘,则人唯恐王之不好也。此与前好勇之义同。王尝问卿,孟子以正对,王勃然变乎色。今此则若随其意而诡说之,何哉?盖言不剀切,无以激其意。不顺适,无以寓其讽。虽若不同,其所以引君于道,则一而已。 【《永乐大典》卷六千五百五十八「梁」字韵,页十四下引「李流谦澹斋集」。(影印本第六十二册)】    其四 洪水溺人,非禹溺之也,而禹以为由己溺之。人不粒食,非稷饥之也,而稷以为由己饥之。一夫不获,非伊尹推而纳之沟中也,而尹以为时予之辜。是三圣人者,岂固敝敝然乐于劳瘁,而从事于务哉?盖以为治其职,则当致其忧;居其位,则当任其责。非惟在上者当然,在下者之所以望我,亦若是也。今齐王于妻子失其托,则知以责其友;不能治士,则知以责士师;至四境不治,则顾而言他。彼其心,岂不知此实己之责哉?而独耻于自反,及谬为不省以绝其说,使孟子不得终进其治国之道,然则宣王不足与有为,亦可悲矣。 【《永乐大典》卷六千五百五十九「梁」字韵,页二下引「李流谦澹斋集」。(影印本第六十二册)】    其五 治一国者,有一国之望;治天下者,有天下之望。所谓望者,非一朝一夕之为也。道德积于身,勋烈着于时,闻誉赫于人之耳目。君人者倚之,百姓与之,宗庙保之,夫是之谓世臣。凡此者,举一国听之,则一国重;举天下听之,则天下重。昔周之毕公,身事文武以及成康,而书称其弼亮四世,嘉绩多于先王。予小子垂拱仰成,盖为世臣者固如此。今齐王无亲信之臣,而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是其于任用之际,亦苟而已矣,则乌知所谓世臣哉?方且指乔木以求故国,岂不重贻孟子之笑哉? 【《永乐大典》卷六千五百五十九「梁」字韵,页四下引「李流谦澹斋集」。(影印本第六十二册)】    其六 用人,大事也;杀人,亦大事也:皆不可以己之私意为之。左右诸大夫及国人皆曰贤,皆曰不可,吾方察焉,见其可用可去,而后从之。不然,未敢必于用于去也。左右诸大夫及国人皆曰可杀,吾亦察焉,见其可杀而后杀之。不然,未敢果于杀也。夫何故,众以为贤,是众人用之,而吾何预于用之哉?众以为可杀,是众人杀之,而吾何预于杀之哉?夫然用者常当,杀者无悔。虽然以谓可用可杀固在彼;而听其言而察,察其言而用,则在我。专于彼则惑,专于我则蔽。故《洪范》谓有大疑,先于谋及乃心,而次及庶人卿士,及龟筮。暨其俱从也,而后谓之大同。亦与此同意。 【《永乐大典》卷六千五百五十九「梁」字韵,页九下引「李流谦澹斋集」。(影印本第六十二册)】    其七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至「未闻弒君也」。君臣之分,何啻天渊之严。齿马蹙刍,皆诛毋赦。桀纣之事,岂所宜言,孟子言之不疑。盖天下归往之谓王,天下去之谓之一夫。谓之王,则齿马蹙刍犹所不可。谓之一夫,则孟子之言,盖不为过。秦二世、隋炀帝,尤其甚者。 【《永乐大典》卷六千五百五十九「梁」字韵,页十六上引「李流谦澹斋集」。(影印本第六十二册)】    其八 「齐人伐燕胜之」至「亦运而已矣」。齐与燕异乎?燕不及齐,则齐可取,何谓其异也?德不及则异,政不及则异,然宣王问孟子犹有有取勿取之疑。则齐于燕,盖未有德与政之异。孟子于是告以文武之事,以为取之而燕民悦,则当法武王取之;取之而不悦,则当法文王。舍是二者,就使力能取之,民本避水火耳,而去燕得齐,则是无适而不遇水火。故曰:「亦运而已矣。」 【《永乐大典》卷六千五百五十九「梁」字韵,页二十九上引「李流谦澹斋集」。(影印本第六十二册)】  朱翌:《灊山集》三卷 朱翌,字新仲,号灊山居士、省事老人。舒州(安徽)人。宋绍圣四年(一○九七)生。政和八年同上舍出身。南渡为秘书少监、中书舍人。后充秘阁修撰、知宣州,移平江府,授敷文阁待制。干道三年(一一六七)卒。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灊山集》三卷。 现存《永乐大典》录: 朱翌诗 【十条】 朱翌潜山集 【八条】 以上共十八条,校《丛书集成》本《灊山集》三卷及《补遗》一卷,馆臣漏辑者十三条。   读杜诗至减米散同舟路难思共济舟人偶来告饥似诗谶也 老翁起布衣,诗史天下选。眼中无全牛,万象转綮穴疑。曹刘知几辈,波澜付一卷。凄其忧世心,妙若医国扁。惜哉无孔子,不得并坟典。豹露管中 【班】 【斑】 ,吾犹及浅浅。岁月走江淮,冷淡空盘盏。诸子不见味,咀嚼必禁脔。遗编过三复,奥义见百遍。长言起清风,竦立侍冠冕。减米散同舟,读已事在眼。吾岂监河侯,不救在陈患。生尘甑屡空,釜声不免。迢迢千里程,与汝共艰险。虽无百丈牵,顾有众力挽。愿学平原公,试草乞米简。更问偕来人,恐有蔡明远。 【《永乐大典》卷八百九十九「诗」字韵,页六下引「朱翌潜山集」。(影印本第九册)】   輶归自五羊得承可旧诗一编书其后 君不见,香山居士居洛阳,远借五寺收文章。又不见,巢父诗卷何所藏,留之天地同久长。铸金琢石非不强,金流石泐不可防。以人传人策甚良,世人顾未知其方。我昔宦游凌大江,年少从君璧一双。胜时一咏同一觞,颇亦自愧 【枪】 【抢】 榆枋。劫火不肯留青囊,日往月来心不忘。大儿南归自五羊,袖中乃有万丈光。伏而读之喜莫量,重到虎踞龙盘乡。今年贡舶早放洋,明珠大贝光溢箱。答赐不敢烦吾皇,愿得君诗归献王。 【《永乐大典》卷八百九十九「诗」字韵,页七上引「朱翌潜山集」。(影印本第九册)】    【投壶】    其一 谁可忘忧慰寂寥,夏长惟以一壶消。坐中皆欲从多马,妙处何妨不绝枭。幸郭滑稽无事日,将遵取士中兴朝。诸公有意来偿进,贳酒何妨为解貂。    其二 哨壶枉矢乐初筵,列坐分曹看令传。龙跃集飞惊背手,云开电击笑通天。齐侯晋侯夸酒肉,鲁鼓薛鼓排方圆。何事吾人无一事,竹高卧听铮然。    其三 五扶新拓室中筵,列算姑从旧制传。百发纵横惟所命,一时胜负岂非天。功成只许全为上,手熟犹如左画圆。卜昼未厌仍卜夜,铜盘高捧烛花然。    其四 三代遗文叹寂寥,考评今古得愁消。中行穆子虽争隽,司马温公不贵枭。鈇钺他年专将阃,羽仪从此冠天朝。倒囊剩欲陪宾戏,零落空余一弊貂 【(注:司马温公《投壶法》不取枭箭、倒入之类,以其用巧,非正也)。】 【《永乐大典》卷二千二百五十七「壶」字韵,页十六上引「朱翌诗」。(影印本第十八册)】   上巳陪诸公集西湖 今日我上巳,乐哉天气新。青春在西湖,湖水绿以匀。诸公乃肯游,盘飧仍集珍。少纵方外谈,一洗城中尘。唤船苦不早,行酒不计巡。始叹葑欲合,终喜鸥来亲。茫茫天宇间,何地寄此身。共偷一日闲,恐负三月春。遥瞻后湖游,海若从钩陈 【(车驾是日次京口,颜延年有《车驾幸京口三月三日侍游曲阿后湖作》一首)。】 【《永乐大典》卷二千二百六十四「湖」字韵,页二十四下引「朱翌诗」。(影印本第十九册)】   六月十五日西湖宿斋 并湖西去望南屏,但见烟云日日新。山色渐争秋气势,荷花全露晓精神。洗心用此无边绿,处世端能不染尘。惭愧西湖敦夙夜,从今长作境中人。 【《永乐大典》卷二千二百六十四「湖」字韵,页二十五上引「朱翌诗」。(影印本第十九册)】    【金刚台】 儿子门生交说勤,要翁一出步溪云。金刚台近城三里,玉友醅新盏十分。反照江山红半敛,小春桃李暖如熏。心灰已冷无机事,戏象争棋亦谩云。 【《永乐大典》卷二千六百三「台」字韵,页二上引「朱翌诗」。(影印本第三十册)】    【绿萼梅】 不肯雷同自一家,青裙独立水之涯。只应夜过许长史,全似当年萼绿华。 【《永乐大典》卷二千八百九「梅」字韵,页二十二下引「朱翌潜山集」。(影印本第三十五册)】   题山谷姚黄梅花 姚花富贵江梅妙,俱是花中第一流。戏出小诗花一样,先生下笔与春谋。 【《永乐大典》卷二千八百十「梅」字韵,页八上引「朱翌潜山集」。(影印本第三十六册)】    【素馨】 众香发越充南溟,梅花脑飞水弄。露积旃檀薪降真,董陆光射琉璃缾。山川草木一天芬,素质如玉备众馨。乌髻粤女娇满簪,上官置酒结盖缨。余波润泽龙涎春,北走万里燕赵秦。骚人尚尤楚灵均,何为不入离骚经。 【《永乐大典》卷七千九百六十「馨」字韵,页三下引「朱翌潜山集」。(影印本第八十八册)】   峤南元夕时桃李尽花今岁游人甚盛示王守 太平文物自多奇,刺史风流照海涯。五福神游先乐国,百灯王现应明时。笙箫合处春回暖,桃李阴中月落迟。醉倒花前天厚我,何须更 【间】 【问】 紫姑为。 【《永乐大典》卷二万三百五十四「夕」字韵,页十下引「朱翌诗」。(影印本第一百八十三册)】  李处权:《崧庵集》六卷 李处权,字巽伯。溧阳(江苏)人。宋宣和间(一一一九—─一一二五)与陈叔易、朱希真以诗名。南渡后,尝领三衢。绍兴二十五年(一一五五)卒。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崧庵集》六卷。 现存《永乐大典》录: 李处权诗 【三条】 李处权崧庵集 【七条】 以上共十条,校《宋人集甲编》本《崧庵集》六卷,馆臣漏辑者一条。   游岘山观颜鲁公洼樽呈谹父 人物如公亦伟哉,洼樽寂寞岘山隈。似闻着履凌风出,不见拏舟弄月回。往事只应君可纪,幽期孰谓我能开。留诗更约荷花语,莫惜障泥走马来。 【《永乐大典》卷三千五百八十四「樽」字韵,页二十上引「李处权崧庵集」。(影印本第五十一册)】  吴可:《藏海居士集》二卷 吴可,字思道。据考,其生年当在宋宣和(一一一九)之前。尝官于汴京,乞闲以去。又尝居洪州,建炎后转徙楚豫之间。其卒年约在淳熙(一一七四)之后。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藏海居士集》二卷。 现存《永乐大典》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