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艺之一录 - 第 173 页/共 664 页

钱镠撰开平二年嵗在武辰【缺】月【月字上下皆空】今在绍兴府卧龙山西冈上城隍庙中此碑以城为墙以戊为武按旧唐书哀帝纪天祐二年七月辛巳勅全忠请铸河中晋绛诸县印县名内有城字并落下如密郑绛蒲例单名为文九月己巳勅武成王庙宜改为武明王十月癸丑勅改成徳军为武顺管内藁城县曰藁平信都曰尧都栾城曰栾氏阜城曰汉阜临城曰房子避全忠祖父名也 曽子固跋韩公井记防州南楚故城有昭王井故城今谓之故墙即鄢也由梁太祖父名诚避之然则城者诚之嫌名也册府元言帝曽祖讳茂琳开平元年六月癸夘司天监上言请改日辰内戊字为武从之然则戊者茂之嫌名也【金石文字记】   新建钱塘广润龙王庙碑   钱镠记   新建功臣禅院记   钱镠记   吴越国王钱镠题名   梁龙徳元年十一月一日天下都元帅吴越国王镠建置正书在南郊登圣寺磨崖【复斋碑録】   开慈云岭路记   篆书梁单阏之嵗兴建龙山至涒滩之嵗开慈云岭盖兴建于梁贞明五年开岭于唐同光二年碑在慈云岭【复斋碑録】   后唐尚父吴越国王諡武肃神道碑   杨凝式撰翰林待诏张恭行书郭在防篆额长兴五年正月立在临安县【复斋碑録】   胡进思造传大古像塔记   晋天福十年二月十一日惠记在郊坛侧净明寺【复斋碑録】   吴越王题钱明观桥记   吴越寳正六年嵗次辛夘四月八日因建钱明观造此石桥吴越国王记【复斋碑録】   吴越加句尊胜咒幢   婺州浦江县女弟子胡氏二娘寳大二年嵗次乙酉十一月八日建在九里松观音寺【复斋碑録】   臯亭神祠碑   于僧翰书【诸道石刻録】   贡院前桥柱   刻云寳正六年嵗在辛夘造   杜太师棱筑城记   在新城县寳大元年罗隐文【舆地碑目】   崇觉院钱武肃王开山碑 在临安县【舆地碑目】   吴越王立功碑 干化三年立【舆地碑目】   观音尊圣幢 在九里松寳大二年建【舆地碑目】   梅先生碑 罗隐书【天下金石志】   后蜀   重刻卢播平声诗   广政五年十月三日杨仁煦以旧本重刻【复斋碑録】   白帝庙碑   白帝庙有数碑皆孟蜀时立【陆游入蜀记】   僧晓徴碑   在隆州寳林院明徳元年【舆地碑目】   铁骑将军碑   在隆州广政二年立【舆地碑目】   显教大师碑   广政四年立【舆地碑目】   游仙观老君碑   在中江县集虚观广政六年立【舆地碑目】   田真人殿记   广政六年立【舆地碑目】   南汉   南海干和白石秀林之记   干和三年嵗次乙酉奉勅镌石玉皇仪像侍卫九躯并修金箓斋庆赞记臣吴可一撰【舆地碑目】   盘御室记   在碧落洞干和七年钟允章撰【舆地碑目】   北汉   天龙寺千佛楼碑   李恽撰刘守清行书王廷誉篆额广运二年立在太原【金石表】   朱彛尊曰碑称承钧为睿宗皇帝继元为英武皇帝皆史所未及【金石文字记】   楚   石马洞碑   在荆州花溪之下淯溪之上五代间立有断桥尚存【舆地碑目】   铜柱铭   在防溪城天福五年溪州刺史彭士愁纳土求铭楚王马希范请于朝以立之学士李皋为之铭五代史谓之彭士然者字之讹也当以铜柱铭为正【舆地碑目】   六艺之一録卷九十   钦定四库全书   六艺之一録卷九十一    钱唐倪涛撰   石刻文字六十七   蜀石经   成都记伪蜀孟昶有国其相毋昭裔刻孝经论语尔雅周易尚书周礼毛诗仪礼礼记左传凡十经于石其书丹则张徳钊杨钧张绍文孙逢吉朋吉周徳贞也石凡千数尽依太和旧本歴八年乃成公谷则有宋田元均所刻古文尚书则晁公武所补也胡元质宗愈作堂以贮之名石经堂在府学   玉海蜀石经周易后书广政十四年嵗次辛亥五月二十一日【按此后周太祖广顺元年】公羊传后书大宋皇祐元年嵗次九月辛夘朔十五日乙巳工毕 伪蜀相毋昭裔取唐太和本刻石于成都学宫与后唐板本不无少异乾道中晁公武参校二本取经文不同者三百二科着石经考异亦刻于石张又校注文同异为石经注文考异四十卷   晁公武石经考异序鸿都石经自邺迁雍遂茫昧于人间唐太和中复刻十二经立石国学后唐长兴中诏国子博士田敏与其僚校诸经镂之板故今世太学之传独此二本尔按赵清献公成都记伪蜀相毋昭裔捐俸金取九经琢石于学宫依太和旧本令张徳钊书皇祐中田元钧补刻公羊谷梁二传然后十二经始全至宣和间席升献又刻孟子参焉今考之孝经论语尔雅广政甲辰嵗张徳钊书周易辛亥嵗杨钧孙逢吉书尚书周徳贞书周礼孙逢吉书毛诗礼记仪礼张绍文书左氏传不志何人书而祥字阙其画亦必为蜀人所书然则蜀人之立石盖十经其书者不独徳钊而能尽用太和本固已可嘉凡歴八年其石千数昭裔独办之尤伟然也公武异时守三营尝对国子监所摹长兴板本读之其差误盖多矣昔议者谓太和石本校冩非精时人弗之许而世以长兴板本为便国初遂颁布天下収向日民间冩本不用然有讹舛无由参校判知其谬犹以为官既刋定难于独改由是而观石经固脱错而监本亦难尽从公武至少城寒暑一再易节暇日因命学官讐校之石本周易説卦干健也以下有韩康伯注略例有邢璹注礼记月令从唐李林甫改定者监本皆不取外周易经文不同者五科尚书十科毛诗四十七科周礼四十二科仪礼三十一科礼记三十二科春秋左氏传四十六科公羊传二十一科谷梁传一十三科孝经四科论语八科尔雅五科孟子二十七科其传注不同者尤多不可胜纪独计经文犹三百二科迹其文理虽石本多误然如尚书禹贡篇梦土作乂毛诗日月篇以至困穷而作是诗也左氏传昭公十七年六物之占在宋卫陈郑乎论语述而篇举一隅示之卫灵公篇敬其事而后食其禄之类未知孰是先儒有改尚书无颇为无陂改春秋郭公为郭亡者世皆讥之此不敢决之以臆姑两存焉亦镌诸乐石附于经后不诬方将必有能考而正之者   洪迈容斋续笔孟蜀所刻石经其书渊世民三字皆阙画盖避唐髙祖太宗讳也   范成大记考异并序凡二十一碑在石经堂中   右顾炎武石经考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云石经周易周易指畧例共十一卷伪蜀广政辛亥孙逢吉书説卦干健也以下有韩康伯注畧例有邢璹注此与国子监本不同者也以蜀中印本校邢璹注畧例不同者又百余字详其意义似石经误而无它本订正姑两存焉   赵希弁附志云周易十卷经注六万六千八百四十四字将仕郎守国子助教臣杨钧朝议郎守国子毛诗博士国臣孙逢吉书 曽惇石刻铺叙云周易四册十二卷又畧例一卷正经二万四千五十二字注四万二千七百九十二字广政十四年辛亥仲夏刋石   尚书十三卷伪周徳贞书经文有祥字皆阙其画亦阙世民字之类盖孟氏未叛唐时所刋也以监本校之禹贡云土梦作乂倒土梦字盘庚若网在纲皆作网字沈括笔谈云云土梦作乂太宗时得古本因改正以纲为网未知孰是   附志云经注并序八万一千九百四十四字将仕郎试秘书郎臣周徳贞书镌玉册官陈徳超镌石刻铺叙云尚书四册正经二万六千二百八十二字注四万八千九百八十二字   毛诗二十卷伪蜀张绍文书与礼记同时刻石附志云经注一十四万六千七百四十字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张绍文书 石刻铺叙云毛诗八册正经四万一千二十一字注十万五千七百一十九字镌工张延族   周礼十二卷伪蜀孙逢吉书以监本是正其注或羡或脱或不同至千数   附志云周礼十卷经注一十六万三千一百单三字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孙朋吉书 石刻铺叙云周礼九册正经五万五百八字注十一万一千五百九十五字   仪礼十七卷   附志云经注一十六万五百七十三字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张绍文书 石刻铺叙云仪礼八册十六卷正经五万二千八百二字注七万七千八百九十一字   礼记二十卷伪周张绍文书不载年月经文不阙讳当是孟知祥僭位之后也首之以月令题云御删定盖明皇也林甫等注盖李林甫也其余篇第仍旧附志云经注十九万六千七百五十一字 石刻铺叙云礼记十册正经九万八千五百四十五字注十万六千四十九字   左氏传三十卷不题所书人姓氏亦无年月按文不阙唐讳及国朝讳而阙祥字当是孟知祥僭位后刋石也   附志云经志并序三十四万五千八百四十四字石刻铺叙云左氏传二十八册序一千六百一   十七字经传十九万七千二百六十五字注十四万六千九百六十二字蜀镌至十七卷止   公羊传十二卷皇朝田况皇祐初知成都日刋石国史艺文志云伪蜀刻五经备注传为世所称以此言观之不应无公谷岂初有之后散毁耶   附志云经注一十三万一千五百一十四字不题所书人姓氏 石刻铺叙云公羊六册传四万四千七百三十八字注七万七千三十七字毕工于皇祐元年己丑元月望日帅臣枢宻直学士京兆郡开国侯田况益州路诸州水陆转运使曹颖叔提益州路刑狱孙长卿暨倅佥皆镌衔于石成都志又谓公谷田况所刻   谷梁传十二卷其后不载年月及所书人姓氏按文不阙唐及伪蜀讳而阙恒字以故知刋石当在真宗以后意者亦是田况也   附志云经注八万一千六百二十字不题所书人姓氏 石刻铺叙云谷梁六册传四万一千八百九十字注三万九千七百三十字   论语十卷伪蜀张徳钧书阙唐讳立石当在孟知祥未叛之前其文脱两字误一字又述而第七举一隅下有而示之三字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上又有我师卫灵公第十五敬其事而后其食作后食其禄与李鄂本不同者此也   附志云经注并序三万五千三百六十八字将仕郎前守简州平泉县令兼殿中侍御史赐绯鱼袋张徳钊书颍川郡陈徳谦镌字 石刻铺叙云论语三册序三百七十二字正经一万五千九百十三字注一万九千四百五十四字广政七年四月九日校勘   孟子十四卷皇朝席旦宣和中知成都刋石寘于成都学宫云伪蜀时刻六经于石而独无孟子经为未备夫经大成于孔氏岂有阙耶其论既缪又多误字如以频顣为类不可胜计   附志云不题经注字数若干亦不题所书人姓氏石刻铺叙云孟子十二卷宣和五年九月帅席   贡暨运判彭慥入石逾年乃成计四册 鲒埼亭偶计云晁氏自説之拾拟孟之绪余请去孟子于讲筵故公武亦有此论可为偏乖之甚礼记尔雅皆列于学宫今独断断于孟子是何心与孟蜀时七篇未登于经其不备冝也宋初已作正义矣席旦又何谬之有   孝经一卷   附志云经注并序四千九百八十五字不题所书人姓氏但题颖川郡陈徳谦镌字 石刻铺叙云孝经一册二卷序四百三十九字正经一千七百九十八字注二千七百四十八字盖蜀广政七年三月二日右仆射毋昭裔以雍经石本校勘简州平泉令张徳钊书   尔雅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