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艺之一录 - 第 154 页/共 664 页

下石龙浮胜院磨崖心印铭   翰林学士梁肃文【舆地碑目】   仙岩寺铭   司空表圣文【舆地碑目】   三祖信心铭   沙门师立述沈咸正书并篆额干符五年正月【诸道石刻録】   道家   太和先生王宗口授铭   王徴君临终口授铭垂拱二年四月弟绍宗甄録并书今在嵩山老君洞徴君即王宗也【金石文字记】   仙坛山铭   并石天尊像一唐道士周道赐书铭不着撰人名氏初道士宋文斡以山石自然成形因立坛其后县令岑仲琢石为像碑以圣厯三年立在溧水【集古録目】   冦法师道徳铭   王道珪撰段元述正书长安三年【金石録】   淳和观钟铭   郭阶撰郭阳正书乾元二年正月十五日建【复斋碑録】   孙真人养生铭   八分书在嘉州【金石略】   元皇帝道徳铭   李华撰张敬仙书不着年月【金石録】   朱凤山观铭   长史袁玘文在顺庆府【舆地碑目】   真源观钟铭   太清宫钟铭   紫极宫钟铭   曲阿县齐乡观钟铭   景龙观钟铭【已上五则俱见前十六卷金刻】   补   修建功徳铭   湖州刺史萧公创建佛室造三世佛及诸功徳铭武康令韩重撰前衢州龙游县尉徐浩书邱悌篆额大厯六年立【复斋碑録】   唐立隋司徒陈公舍宅造寺铭   沙门徳宣撰王遂书天宝四年述元和十五年四月建【复斋碑録】   炉峯道场钟铭   僧世用述赵景行书大和四年七月【复斋碑録】   六艺之一録卷八十二 <子部,艺术类,书画之属,六艺之一录>   钦定四库全书   六艺之一録卷八十三    钱唐倪涛撰   石刻文字五十九   唐刻【记】   南角山记   刺史杨师谋撰在集州即难江县地唐武徳四年立集州皇朝熈宁五年州废属巴州【寳刻丛编】   韦作观鱼记   贞观十三年在军城五里北山朝天寺【舆地碑目】   益州学馆庙堂记   撰人姓名残缺顔有意正书永徽元年二月   唐益州学馆庙堂记永徽元年顔有意书髙朕之名于义不安颇疑有意得于古碑之讹缺尔存之以俟博学者【集古録】   右唐益州学馆庙堂记成都令顔有意书撰人题法曹陈王文学太子詹事待诏文馆陵州长史姓名残缺不可辨集古録直以为有意撰非也碑隂载当时官僚姓名后人题云此记贺遂亮撰未知果是否记文叙述前世遗迹考究同异文词古雅甚可喜也【金石録】   南阳令邓慈丰山堰记   前南阳尉刘单撰并书永徽三年正月立【复斋碑録】   古戎道记   在叙州天苍山崖壁间唐人所书笔画劲正乃干封二年詹君秀复修此道而为之记【舆地碑目】   【缺】部将军功徳记   郭【名缺】撰八分书景龙元年十月今在太原县天龙寺后将军名珣其氏曰【缺】部而部上阙一字官至天兵中军副使右金吾卫将军上柱国开国公与其夫人黒齿氏造像之记其文曰本支京海世食旧徳相虞不腊之竒族行太上懐邦由余载格盖蕃将之归唐者也【金石文字记】   益州学馆庙堂记   史焘撰释旷正书神龙七年【金石録】   修封禅坛记   贾膺福撰并正书景云二年八月【金石録】   右唐修封禅坛记贾膺福书初余得膺福八分书大云寺记爱其笔法后又得此记字为小楷尤工妙可喜云【金石録】   南亭记   王翼撰八分书无姓名开元二年三月【金石録】   造文翁髙朕像记   周颢撰正书姓名残缺开元七年七月【金石録】   造泰山御碑记   孙文庆撰正书无姓名开元十四年十一月【金石録】   端州石室记   李邕撰并书端州刺史毕守恭与僚佐游于石室为此记以开元十五年正月立【集古録目】   端州石室记唐李邕撰不著书人名氏考其笔迹似张庭珪疑庭珪所书也【集古録】   李北海端州石室记乐史所谓嵩台在髙要县北五里李邕有记即此记也按南越志髙要有石室自生风烟南北二门状如人巧人以为神仙都因名嵩台焉无书人名氏欧阳公疑为张庭珪书【集古后録】   肇庆府北七星岩古名定山亦曰嵩台有洞通明宛委记刻在洞门石壁不类北海书集古録疑为张庭珪书庭珪长于八分凡邕文而庭珪书之者皆八分此则正书恐未然也记中云有若邦伯旱公开元时有毕刺史者为宋璟所称旱当作毕是摹刻之误【金石文字记】   谒郭巨祠堂记   杨杰撰李皋八分书开元二十三年七月王绪祭文附【金石録】   洛阳县食堂记   裴【缺】述韩择木八分书开元二十六年七月【金石録】   任城县桥亭记   游芳撰王子言八分书开元二十六年又八月【金石録】   述灵记   张嘉贞撰行书无姓名开元二十七年三月【金石録】   牛仙客父祖赠官记   彭杲撰禇庭诲行书开元二十八年二月【金石録】   长安令防食堂记   李朏撰罗希奭分书卫包篆额开元二十八年【访碑録】   尚书省郎官防石记   陈九言撰张旭正书开元二十九年十月【金石録】唐郎官石记唐右司员外郎陈九言撰张旭书旭以草书知名此字真楷可爱记云自开元二十九年已后郎官姓名列于次而此本止其序尔【集古録】   尚书省郎官石记序陈九言撰张颠书记自开元二十九年郎官石名氏为此序张颠草书见于世者其纵放可怪近世未有而此序独楷字精劲严重出于自然如动容周旋中礼非强为者书一艺耳至于极者乃能如此其楷字盖罕见于世则此序尤为可贵也【元丰题跋】   赤骥白一驾千里当在披昆仑上羽陵时求其逸景于逐足下殆无遗踪矣至于在六辔间和鸾在前鋈续在后则过君表而舞交衢进退履绳旋曲中规求其毫厘跌荡无遗恨矣长史之书殆尽于此方乘醉时翰墨淋漓虽惊风迅雨亦不能与其变俱也此讵可以规矩凖绳求哉及郎官记则备尽楷法隠约深严筋脉结密毫发不失乃知楷法之严如此而放乎神者天解也夫守法度者至严则出乎法度者至纵而不可拘观其侸【音树】锋鳞勒峻磔抑左升右仰策轻掲防【音立】暗收此书尽之世人不知楷法至疑此非长史书者是观其骐骥千里而未尝知服襄之在法驾也【广川书跋】   右唐尚书省郎官石记序右司员外郎陈九言撰张长史正书欧阳公谓长史以草书知名此字真楷可爱曽南丰谓其精劲严重出于自然如动容周旋中礼非强为者元王文定公谓张公得草圣不传之妙其真书在唐乃复精絶顔鲁公书学气侔造化楷法盖得之于公又谓其字体似出欧虞自成一家宋龚明之中吴纪闻云长史苏人承平时碑在苏学中堂之后已渐刓剥兵火后不复存矣元商徳符云石刻旧在京兆今亡观明之及商氏之説则此刻在宋元固已艰得余家所藏本未知其出于苏学或出京兆皆不可知但歴年久逺而纸墨完好诚希世物也【金薤琳琅】   张长史郎官壁记天下止此一本吴中尚有一伪本亦在余兄所薰莸故易辨也济之阁老述山谷老人言唐人正书无出其右者又云无辙迹可寻其重之如此然余细玩此碑中如容字极字皆取法虞永兴孔子庙堂碑未可谓无所本第今所见虞书皆王彦超重刻张书实有出蓝之观余尝于姻家韩侍郎家见唐刻虞碑神彩焕发生动大异翻本宜唐人重之以为青箱至寳乃知名下定无虚士耳【王奉常集】   长史郎官壁记世无别本唯王奉常敬美有之陈仲醇摹以寄余知学草必自真入也【戯鸿堂法帖】   台记   梁徳裕撰苏灵芝行书开元二十九年八月【金石録】前左监府率府兵曹参军梁徳裕撰苏灵芝书台者古燕国望云气之所也后人因其故址立台以备游宴易州刺史郭明肃于其四壁画为郭隗剧辛孝子烈妇等像碑以开元二十九年十月立【集古録目】   韩公井记   不著书人名氏八分书大书三字曰韩公井其记真书旧传井有灵人不敢汲唐采访使韩公酌而饮之由是汲者无恙故以为名韩公名朝宗碑以开元中立在宜城【集古録目】   韩公井记开元二十二年初置十道采访使韩朝宗以襄州刺史兼山东道襄州南楚故城有昭王井传言汲者死人不敢视朝宗移书谕神自是饮者无恙人更号韩公井楚故城今谓之故墙即鄢也此记今移在郡廨中故城改为墙者由梁太祖父烈祖名诚当时避之故至今犹然【元丰题跋】   房山汤记   张嘉贞撰行书无姓名开元十五年四月【金石録】   杨琰述先史记   徐彦伯撰刘升八分书开元中立【诸道石刻録】   修东镇沂山记   范正则撰并八分书天寳元年三月【金石録】   泉汤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