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耶稣会文献 - 第 256 页/共 351 页
“中等曰觉性,即禽兽之性也。此性能扶禽兽生长,又使之以耳目视听,以口鼻啖臭,以四肢觉痛痒,但不能推论道理,至死而觉性亦灭焉。
3、灵性
“上等曰灵性,即人之灵魂也。此性兼含生、觉二性之能,是以能扶人生长及知觉,而又使之能辩众理,以应万事。其身虽死,而此灵魂永存不灭。
4、人魂不灭之证
“故世间人自性死人,不怕死猛兽者,由人之灵能知人死之后,尚有未灭之魂在为可惧,而禽兽觉性全无,莫可惊我也。
六、天堂地狱赏善罚恶
“既知人魂不灭,又不可信轮回六道之谬说,应知生前为善与为恶,其魂各于死后,赴天主审判定有处分住所。其一在上而有万福,即所为天堂赏善之所也。其二在下而有万苦,即所谓地狱罚恶之所也。盖天主至公,无善不赏,无恶不罚。使无天堂地狱之赏罚,以报世人所为之善恶,岂不枉了善人,便宜了恶人?何得谓天主至公乎?”
七、现世善恶之报
或曰:“善恶之报,亦有在现世者何也?”
曰:“设令善恶之报咸待於身后,则愚人不知身后之应,何以验天上之有主乎?故常有犯义者,遇灾祸艰难,以惩其前,以戒其后。顺理者,蒙吉福之降,以酬其往而劝其来也。然现世亦有为善而贫贱苦难者,乃因为善之中有小过恶,故天主以是报之;至死后,则入全福之域,永享常乐矣。有为恶而富贵安乐者,乃因行恶之内,间有微善,故天主以是赏之;及其死后,则陷深阴之狱,永受万苦矣。
八、升天堂之法
“世人欲免下地狱受万苦,而得上天堂享万福,必要三件。
1、认天主
其一要知认天堂之主,即天主也。世人欲往他人之屋,先要认其屋之主,方可入住,况未知天主,能上入万福之所乎?
2、知天堂之路
“其二,要晓得天堂之路,即天主之道也。世人不知所欲往之路则不得至,而未知天堂之路,可至之乎?
3、行天主教之事
“其三,必要行所已知。盖人虽已知所欲往之路,若在家闲坐而不出行,决不得到。则欲上天堂万福之处,必须行天主圣教之事矣。”
九、信从天主教之法
或曰:“天主乃天地人物之主,而其道为真道,并为天堂之路,已得闻命,今欲从此天主圣教,如何则可?”
对曰:“欲从圣教者,必有两意:其上在於诚心奉敬天主,为其乃天地人物之公主,而生万物以养吾人者。其次在於顾本人之灵魂,以免下地狱受万苦,而能上天堂,享万福。然欲得此意,又要三事。其一要行天主规诫,其二信天主事情,其三要领圣水涤前非。
十、天主十诫
“天主十诫:
一、钦崇天主万物之上
二、毋呼天主以设虚誓
三、守瞻礼之日
四、孝敬父母
五、毋杀人
六、毋行邪淫
七、毋偷盗
八、毋妄证
九、毋愿他人妻
十、毋贪他人财物
十一、十诫之旨
右十诫总归二者而已,爱敬天主万物之上,与夫爱人如己。此在昔天主降谕令,普世遵守。顺者升天堂受福,逆者堕地狱加刑。已上诸端,特大略耳。如欲尽知天主之道,必须细阅《天主实义》诸书,及至教堂听西来传教先生讲解,方可了悟无疑。而兹未可一言遂尽也。
教要解略
高一志
天教事神圣与佛道不同
或曰:“子教中,于天主外 ,亦尝事神圣者何?”
曰:“吾教中诸神圣, 当日悉独钦崇天主,未尝自擅一尊。不若佛、道经藏中,专令人供奉己,不及天主。甚而妄言天主供奉己也。故吾等亦事诸神圣,望其傅祈天主,福我耳。”
天主圣教蒙引
何大化
佛乃忘本不孝之人
佛是好人不是?既不奉事天主,又要别人奉事他。说:“事他便可升天堂,免地狱。”这岂不是忘恩、背本、不忠、不孝的人?佛既得罪天主,如今他的灵魂在那里?不在天堂,无疑矣。佛不在天堂,何亦能显圣?这等天主,何不禁之?
天主圣教撮言
陆安德
拜佛得罪天主
天主圣教撮言,若谓他有功劳,天主面前,人望能转求天主保佑。曰:“他在世时,不拜天主、不教人拜天主。有甚功劳天主面前乎?”反有不拜天主,不教大父之罪。又傲心说:“天上天下,惟吾独尊。”其罪莫大焉!则拜他、做他之邪术,俱是魔鬼之谬。大得罪于天主矣!
圣教要训
极四圣方齐各修会士文度辣
佛、菩萨不能救人
问:“在永苦所,也得出来么?”
答:“万万年不得出来。”
问:“佛、菩萨救得出来么?”
答:“不能救自己的苦,怎么能救得人?”
入门问答
传教会士施若翰
佛乃忘本不孝之人
问:“佛是好人不是?”
答:“佛亦是天主所生之人耳。既是天主所生之人,便该敬奉天主。佛自己既不奉事天主,又要别人奉事他,说事他便可升天堂、免地狱。这岂不是忘恩背本,不忠不孝之乎?”
辩诬
辩诬目录
辩诬目录 289
第一节 辩诬起因 290
一、天主创造 290
二、维皇降衷 290
三、君师绍统 290
四、列圣相承 290
五、景教流行 290
六、西学东来 290
七、中士响应 290
八、皇帝恩宠 291
九、西臣效命 291
十、辩诬护教 291
第二节 董含是叛臣贼子 291
第三节 西人并无肆奸作乱 292
第四节 天学真实可考 293
第五节 圣王嘉与天学 294
第六节 格物穷理为正学 295
第一节 辩诬起因
一、天主创造
粤自两仪判,而庶类生;万物备,而人文作。浩浩宇宙,旷旷千古,苟非万有之主宰奠定而品汇之,孰能有此循然秩然、相传於无尽者哉?
二、维皇降衷
淡泊无为之世,固不可稽。迄於唐虞三代,洪荒既远,草昧初开,圣人御极,钦若以致其敬,肆类以达其诚,明乎天之所以为天,非仅苍苍者而已。若夫维皇之降衷是最,临下之有赫方严,降福降祥,罔不晓然示人,以寅恭昭事之,则凡心此理,东海、西海其揆一也。
三、君师绍统
洎乎世运迁流,人心不古,於是异端杂出。为我偏爱,各执其私;虚无寂灭,相率为伪。时变相仍,几不知有大中至正之道、造物无私之主矣。所赖危微精一之旨,代有君师以绍其统;诚正格致之功,继出真儒以阐其学。邪说暴行,不至充塞仁义者,职是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