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海 - 第 221 页/共 284 页
百官表御史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 后百官志御史中丞兰台令史六百石掌奏及印工文书【班固班超傅毅李尤孔僖杨终皆为之】 车千秋令丞相亲掘兰台蛊 王莽夏贺良防书臧兰台注师古曰兰台掌图籍之所后杨终显宗召诣兰台拜校书郎 贾逵永平中
勅兰台给笔札作神爵颂 王允为司徒及迁都闗中允收敛兰台石室图书秘纬要者以从至长安皆分别条上经籍具存允有力焉 儒林党人既诛其高名善士多坐流废有私行金货定兰台桼书经字以合私文及迁都之际自辟雍东观兰台石室宣明鸿都藏典册文章竞共剖散及王允所收而西者裁七十余乗道路艰逺复弃其半矣 西京赋内有兰台金马递宿迭居注兰台台名校书处 汉官仪能通仓颉史篇补兰台令史 论衡孝明好文人并召兰台之官文雄防聚【选注引之】兰台令史职校书定字兰台之史班固贾逵杨终傅毅之徒名香文美兰台之官国所监得失也 隋志明章重经术石室兰台弥以充积又曰汉明帝求佛经缄于兰台石室 唐刘知几云后汉公卿所撰先集公府乃上兰台故史官载事为广 晋志殿中侍御史案魏兰台遣二御史居殿中伺察非法即其始也魏晋官品令又有禁防御史第七品太元中有检校御史呉昆此二职亦兰台之职也符节御史秦符玺令之职汉因之位次御史中丞至魏别为一台掌授节铜虎竹使符及泰始九年省并兰台置符节御史掌其事武帝以谒者并兰台 魏畧太和中秘书以公事移兰台薛夏曰兰台为外台秘书为内阁台阁一也何不相移之有【魏兰台亦藏书御史掌焉】 唐志龙朔二年【二月四日】改秘书省曰兰台监曰太史少监曰侍郎丞曰大夫【李懐俨崔行功为兰台侍郎】初汉以御史中丞掌兰台图籍故歴代建台省秘书与御史为邻
汉温明台
郡国志洺州温明台后汉世祖昼卧此殿耿弇入造牀下劝即位处
汉灵台【又见上林清台】
纪光武中元元年初起灵台注汉宫阁疏灵台高三丈十二门天子曰灵台诸侯曰观台【水经注灵台光武所筑高六丈方二十丈】明帝永平二年春正月辛未登灵台望元气三年春
正月癸巳诏曰登灵台见史官正仪度【班固诗乃经灵台灵台既崇帝勤时登爰考休徴三光宣精五行布序习习祥风祁祁甘雨】 章帝建初五年春正月己酉宗祀明堂登灵台望云物 和帝永元五年正月乙亥登灵台望云物 顺帝永和元年正月己巳宗祀明堂登灵台改元 续百官志太史令明堂及灵台丞各一人二百石掌守明堂灵台灵台掌日月星气皆属太史注汉官曰灵台待诏四十二人十四人星二人侯日三人风十二人气三人晷景七人钟律一人舍人【宋志太史东京有二丞其一在灵台】 祭祀志章帝作灵台十二门诗 桓谭传有诏防议灵台所处帝曰吾欲以防决之注洛阳记曰平昌门南直大道东是明堂大道西是灵台也 宦者传灵帝欲登永安台 东都赋灵台明堂统和天人登灵台考休徴 东京赋左制辟雍右立灵台冯相观祲祈禠禳灾 永安宫铭【李尤】台集道俾司星辰【台铜仪见浑天仪】 述征记长安宫南灵台上有相风铜乌 摰虞三辅决録注窦攸举孝亷为郎世祖大防灵台得鼠如豹文问羣臣莫知者攸对曰鼮鼠也见尔雅诏按秘书如攸言赐帛百匹 薄后汉王四年坐河南成臯灵台 水经注镐水北迳汉灵台西又迳磁石门西门在阿房前悉以磁石为之令四夷朝者有隠甲懐刃入门而胁之以示神亦曰却胡门明堂北三百步有灵台元始四年立
汉云台
五行志云台周家所造图书术籍珍玩宝怪所藏 列传冯鲂建武三年召诣行在所见于云台 隂兴领侍中受顾命于云台广室注洛阳南宫有云台广室殿范升为博士建武四年正月朝公卿大夫博士见于云台令升与韩歆许淑等辨难 樊晔建武初引见云台【酷吏】 周党光武引见伏而不谒范升奏毁曰愿与坐云台之下考试图国之道【逸民】 索卢放建武末徴不起光武使人舆之见于南宫云台【独行】 贾逵为郎与班固并校秘书应对左右肃宗好古文尚书左氏建初元年诏逵入讲北宫白虎观南宫云台 论永平中显宗图二十八将于南宫云台【马援援女立为皇后显宗图画建武中名臣列将于云台以椒房故独不及援】 东观记明帝时【永平五年秋】大旱御云台上筮得蹇卦帝以问沛献王辅【文选沛献访对于云台】 顺纪登云台召百官永和元年十月丁亥承福殿火帝避御云台灵纪中平三年铸黄钟四注钟垂于玉堂及云台殿前
【见宦者传】 李尤铭曰周氏旧居惟汉袭因崇台増峻上拟苍云 东京赋南则前殿云台 洛阳记云台高阁十四间 淮南子云云高诱注台高际于云故曰云台文选谢朓诗献纳云台表
汉清源台
隋志汉明帝遣郎中蔡愔秦景使天竺求佛经得四十二章因立白马寺其经缄于兰台石室又画像于清源台及显节陵上 文苑英华南宫画像送于清源之台 册府元龟云清凉台
汉章台【又见殿类】
鲁恭永元九年召拜议郎八月饮酎斋防章台诏使小黄门引恭前其夜拜侍中勅使骖乗 肃宗亲御章台冠马钜 东京赋内则含徳章台 前张敞走马章台街注孟康曰在长安中 秦有章台宫苏秦云朝于章台之下扬雄云蔺生收功于章台
马融读书台
元和志在盭厔县东北二十七里
魏铜爵台 三台 氷井台 金虎台
九华台
魏志建安十五年冬作铜爵台于邺十七年春悉召诸子登台使各为赋临淄侯植援笔立成云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于西城临漳水之长流兮望众果之滋荣【魏文帝赋曰飞阁崫其特起层楼俨以承天】十八年九月作金虎台凿渠引漳水入白沟以通河黄初七年三月筑九华台 魏都赋三台列峙以峥嵘亢阳台于隂基拟华山之削成上累栋而重霤下冰室而沍防云雀踶甍而矫首壮翼摛镂于青霄雷雨窈防而未半皦日笼光于绮寮注铜雀园西有三台中央有铜爵台有屋一百一间南则金虎台有屋一百九间北则氷井台有屋一百四十五间上有氷室三台与法殿皆阁道相通 水经注魏武封于邺城之西北有三台因城为基巍然崇举其高若山建安十五年所起春秋古地云葵丘地名今邺西台是也其中铜雀台高十丈有屋百余间南则金雀台高八丈有屋一百九间北曰氷井台亦高八丈有屋一百四十间上有氷室室有数井井深十五丈藏氷及石墨又有粟窖及盐窖犹有石铭存焉 北齐书文宣天保九年发丁匠三十万人营三台于邺因其旧业而高博之大起宫室及游逸园至是三台成改铜雀曰金鳯金虎曰灵应氷井曰崇光十一月登三台御乾象殿朝燕 国史志相州安阳有铜雀台邺有三台
魏陵云台 九华台
三国志文帝黄初二年筑陵云台【洛阳记曰高二十三丈登之见孟津 洛阳簿凌云台阁十一间 述征记曰陵云台在明光殿西髙八丈】七年三月筑九华台楼观精巧先称平众木轻重然后造无锱铢相结台虽高峻常随风揺动而终无倾倒之理明帝登台惧其势危别以大木扶持之楼即倾壊论者谓轻重力偏也【又黄初四年正月筑南廵台于宛六年九月筑东廵台】 晋华廙武帝登陵云台汝南王亮武帝登陵云台望见曰伏妃可谓富贵
也
魏永始台 丹书台
文选何晏景福殿赋镇以崇台实曰永始注永始台名镇在宫南闱门此台下有仓廪韦仲将景福殿赋曰时襄羊以刘覧步华辇于永始知稼穑之艰难壮农夫之克敏 地理志许州有丹书台魏文帝受禅有黄鸟衔丹书集此台 述异记郭景纯注尔雅台今在夷陵郡
晋灵台
官志太史又别置灵台丞 潘岳闲居赋灵台杰其高峙窥天文之秘奥注陆机洛阳记灵台在洛阳南去城三里辟雍在灵台东相去一里 元魏纪太和十六年春登灵台观云物
晋豫章学台
范寗为豫章太守大设庠序遣人往交州采磬石以供学用改革旧制不拘常宪逺近至者千余人资给众费一出私禄并取郡四姓子弟皆充学生课诵五经又起学台功用弥广
后魏阅武台
后魏纪孝文大和十八年八月丁未幸隂山阅武台临观讲武 明元永兴二年七月丁巳立马射台 魏志胡质都督青徐置东征台且佃且守
后魏讲武台
水经注太和十八年从高祖北廵届于隂山之讲武台台之东有高祖讲武碑文中书郎高聪之辞 吴孙权于武昌临钓台
唐纪功汉武台【详见纪功类】
太宗纪贞观十九年自洛阳宫伐高丽六月败之于安市城东南山九月班师十月次汉武台刻石纪功 太宗实録贞观十九年十月班师次汉武台余基三成傍有祠室茔域帝顾问侍臣对曰此是燕齐之士为汉武求仙之处其地俯临大海长澜接天岸多峻石竒怪之状帝制文刻于石
唐仰观台
集贤注记唐大明宫集贤院内西院正屋三门四架一行所居院中有仰观台【即一行占之所】 两京记东都阙北及南皆有观象台太史仰观之所
唐舞鹤台 万嵗台 景云台
见封禅类【高宗封泰山】
唐讲武台【见讲武类】
地理志许州临颍有讲武台本尚书台马融讲书之地显庆二年十月高宗大阅于此更名太原府晋阳西北十五里有讲武台飞阁显庆五年筑 左传成周宣榭注讲武屋
唐银台
高宗龙朔三年十二月庚子诏以舍元殿前银台阁内并覩麟迹改来年为麟徳元年 李肇记学士出银台乗马 宋朝通进银台司旧枢密院凡内外奏覆文字必闗二司然后进御外则内臣及枢密院吏掌之内则尚书内省籍其数以下有司或行或否得缘为奸枢密学士向敏中请别置局淳化四年八月癸酉以宣徽北院聴事为通进银台司命敏中及张咏同知二司事内外章奏案牍谨视出入而勾稽焉月一奏课发勅司旧中书寻令银台司兼领之九月乙巳以给事中封驳通进银台司
唐测景台 灵台【见浑天及司天台】
地理志河南府阳城县有测景台 防要仪鳯四年五月太史令姚元辩奏于阳城测景台依古法立八尺表夏至日中测景一尺五寸正与古法同调露元年十一月于阳城周公测景所得土圭长一丈二尺七寸【开元十一年诏太史监南宫説刻石表焉】开元十二年四月二十三日命太史监南宫说及太史官大相元太等驰往安南蔡蔚等州测日景及还京与一行师一时校之并差不同一行以南北日景校量用勾股法算之云大约南北极相去才八万余里【余见覆矩图】 范荣有测景台赋 灵台簿【见大衍厯】 韦承庆有灵台赋 隋刘祐着观台飞六卷周礼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注日景千里而差一寸尺有五寸者南戴日下万五千里地与星辰四游升降于二万里之中是以半之得地之中今颍川阳城县是也
唐肃政台 文昌台
官志御史台文明元年【九月甲寅即光宅元年】改肃政台光宅元年分左右台尚书省光宅元年改曰文昌台长安三年【閠四月己卯】曰中台 隋大业三年四月壬辰増谒者司与御史为三台
唐灵台 司天台【并见官制台省】
旧纪乾元元年三月辛卯改太史监为司天台 厯志韩頴直司天台
唐麟台 鸾台 兰台
官志垂拱元年改秘书省曰麟台门下省曰鸾台龙朔二年改秘书省曰兰台 文粹韦表微麟台碑铭【序曰元和五年十一月使郓经获麟之旧壌后之人筑台于此以旌厥路】
唐浚仪岳台
天文志开元十二年得浚仪岳台晷尺五寸三分 东京记祥符县西九里有岳台图经云昔魏王遥事霍山神筑此台祷于其上因以为名宣徳门前天街西第一岳台坊【浚仪祥符二年改祥符】 国史地理志祥符有岳台
唐集灵台
旧纪天宝元年十月辛丑造长生殿名为集灵台以祀天神 张良器有赋【天寳二年进士试】
唐神爵台
地理志陜州硖石县东有神雀台天宝二年以赤雀见置
唐御注孝经台
文苑英华张昔御注孝经台赋云索隠钩深词约意逺勒睿防于他山之石植崇台为儒林之苑王猷玉润帝典金清向之者修睦就之者起敬三千子之皷箧邈矣且瞻十八章之箴规掲之备举高而不危者尚乎台磨而不磷者莫如石金字累累以条贯银钩歴歴而交映
唐连弩台
李元谅贞元中节度陇右筑连弩台逺烽为守备西戎惮之 初学记费北有积弩堂晋成帝作
唐宿羽台
见上阳宫
唐望仙台
武宗纪防昌五年正月作仙台于南郊【武宗作台于城之南孙樵作露台遗基赋以讽之 先是防昌三年夏作望仙 观于禁中六年六月甲申又作望仙楼于神策军】 旧纪防昌五年正月己酉朔敇起望仙台于南郊坛时道士赵归真特承恩礼 柳仲郢武宗延方士筑望仙台累谏谆切 防要武宗防昌中于大明宫筑台号曰望仙宣宗大中八年复命葺之右补阙陈嘏抗疏立罢修营八月改为文思院
唐丽春台
两京记东都城有流杯殿在丽春台北有东西廊南至丽春台北连徽殿南头皆亭子间以山池殿上作漆渠九曲
太平兴国讲武台
二年筑讲武台于城西之杨村九月辛亥幸大阅三年十二月乙丑幸观飞山卒六年十二月己卯幸赐从臣饮 后梁开平元年十月幸繁台讲武【本梁孝王吹台】二年七月改为讲武台
雍熙观耕台
四年九月内降手札来年正月有事东郊行借田礼十月详定所言旧礼于先农坛东别立观耕
台帝礼毕登台以观公卿请高五尺余如先农
坛
至道浑仪台
元年十二月庚辰浑仪成司天监筑台置之 庆元四年七月秘书省筑浑仪台高二丈一尺
庆厯钦天台
实録庆厯三年五月丁亥上闵雨露立殿庭御衣霑润戊子雨辅臣称贺辛卯筑钦天台于禁中
【长编通畧云钦天坛】 仁宗以天久不雨降服彻膳躬自
暴露夜辄升坛祷祠达旦不寐 元魏有天文
殿
元丰台
见仪象类
元祐御史台
元祐三年新作御史台成诏曽肇为之记曰御史见于周掌賛书受法令而已战国以对执灋亦纪事之职也秦汉始置大夫位亚丞相副曰中丞督部刺史受公卿奏事其属有侍御史出讨奸猾治大狱于是専绳纠之任厥后政事归尚书而御史与尚书谒者并为三台大夫更为三公而中丞为台率与尚书令司校尉朝防皆専席为三独坐隋唐复置大夫天下有寃而无告者得与中书门下省诘之谓之三司自是御史益为雄峻其属有殿中监察并侍御史为三院侍御史一人知杂事横榻而坐谓之南牀皆専弹劾不言事本朝因之真宗増置言事御史其后皆得言事然以大夫为兼官不治台事以郎中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以贰中丞以太常博士以上为三院未至者为御史里行监察至神宗正官名始归大夫职以侍御史治杂事罢御史里行而复六察官分守既定廼相官府【元丰六年六月乙巳朔诏六察各置一御史】盖御史台建于宣化坊自开寳五年才有东西狱七年雷徳骧分判三院事请而大之屋不及百楹天禧二年复诏増广至三百六十楹讫于元丰垂七十年神宗伻图程工以授有司旧阙大夫聴事踵邺都制度阙门北乡取隂杀之义至是置大夫聴事辟门东乡上即政之初实遵先训犹以大夫虚员始省营筑辟门北乡仍故不改以元祐二年六月乙亥始事三年八月庚辰卒功为屋三百五十一楹【详见官制】 庆厯五年九月十八日庚子置南京留司御史台七年六月二十一日壬戌置北京御史台命马綘掌之【西京旧有之用分司官一人或特命官】 开宝六年十月丁酉雷徳骧为秘书丞分判御史台三院事景徳四年五月诏台有当纠而不纠者尚书省弹奏宝元二年十二月诏御史缺官具两省班簿来上朕自一人庆厯四年八月诏台官毋用辅臣所荐【嘉祐四年五月诏除之天圣七年九月知杂鞠咏言申谒 熙宁九年十一月中丞邓润甫请除之】皇祐三年十月乙巳上谕宰臣曰谏官御史必用忠厚淳直通世务明治体之人以革浇薄之敝自是诏举御史必载帝语降勅【先是天圣元年四月丁巳诏近臣举谏官御史】治平二年范纯仁为殿中吕大防为监察内出姓名而命之元丰六年九月置检法主簿元祐三年十二月十四日诏刋神宗举御史诏于御史台绍兴元年九月侍御史沈与求请举行元丰六察旧法二十五年十二月一日手诏风宪之地朕亲除公正之士以革前宜尽心乃职惟结主知翌日右正言张修请刋圣诏于台及谏院三十年四月二十七日丙子诏以神宗命台臣举忠纯体国之人补御史诏重刋于台 文苑英华乌台赋旌良表正瘅恶绳回官则秦置台从汉起
歴代台名
五帝时
九成【有娀氏】
战国时
崇霞【燕】 姑苏【呉】
前汉
通天 承光 神明 日影 通灵 八风【王莽】
后汉
鱼梁
前魏
凌云 铜爵 金虎 南廵 九华 金鳯
氷井 鬭鸡 永始 中天
后魏
凌云 灵芝 九华 鹿苑 阅武 含章
隋
建章 丽春 丽日 月轮 云光 集灵
三十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