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海 - 第 220 页/共 284 页
堂下至门谓之庭
黄帝明庭
汉郊祀志黄帝接万灵明庭明庭者甘泉也【黄帝升仙之处】
汤总街庭
管子汤有总街之庭【见啧室】
周大庭 少庭
汲冢周书大正解周王宅程三年王乃召冢卿三老三吏大夫百执事之人朝于大庭【公堂之庭】酆保解二十三祀庚子朔九州之侯咸格于周王在酆昧爽立于少庭
汉承明庭 著作庭
班固西都赋承明金马著作之庭
汉商庭
郊祀志太初元年十二月甲子朔上亲禅高里祠后土临渤海将防望祀蓬莱之属几至殊庭焉作建章宫其西则商中数十里注师古曰殊庭蓬莱中仙人庭也如淳曰商中商庭也师古曰商金也于序在秋故谓西方之庭为商庭
庭名
丹台新録所载
太霞 瓠
台【灵台附】
四方而高曰台晋天文志曰明堂西二百里曰灵台观台也主观云物察符瑞灾变礼含文嘉曰天子灵台以考观天人之际法隂阳之防
伏羲氏教台
古三坟燧人氏有教之台有结绳之政天皇伏羲氏皇防辞皇曰命子英居我潜龙之位主我隂阳甲厯昊英氏进厯于君曰厯起甲寅皇曰甲日寅辰木王于卯乃鸠众于教台告民示始甲寅易二月天皇升教台
庖氏八卦台
干凿度庖氏着干凿度上下文注庖氏建治于宛墟今宋国陈留县有八卦台运蓍图日月神朝记绨韦冠服天一太一册在
神农乐台 教农台
干凿度娲皇氏地灵母经炎帝黄帝有易灵纬注神农帝建治于鲁改女皇之太乐今乐台在鲁教农台在顿
黄帝明台
管子桓公问篇公问曰吾念有而勿失得而勿忘为之有道乎对曰勿创勿作时至而随毋以私好恶害公正察民所恶以自为戒黄帝立明台之议者上观于贤也魏文纪令曰黄帝有明台之议放勲有衢室之问所
以广询于下 文选王融策秀才文思政明台注引管子
尧灵台 尧台
汉地理志济隂郡成阳有尧灵台昔尧作游成阳注师古曰言为宫室游止之处也如淳曰成阳在定陶今有尧灵台 章纪元和二年二月丙辰东廵狩使使者祠唐尧于成阳灵台 安纪延光三年二月庚寅遣使者祠唐尧于成阳 金石録有汉成阳灵台碑【两汉史以为尧冢惟此碑与郭缘生述征记水经以为尧母冢】 诗正义郑于六艺论极言瑞命之事云汤登尧台见黑鸟至【文王篇】 述异记防稽山中都郭门古宫存焉宫前有尧台舜馆铭记皆古 山海经帝喾尧舜各二台台四方在昆崘东北
夏清台 商神台
礼统夏为清台商为神台周为灵台【唐志贺述礼统十二卷】
夏钧台 璿台 容台
左传昭四年六月丙午楚椒举曰夏启有钧台之享注河南阳翟县南有钧台陂启享诸侯于此【帝王世纪在县西】汉地理志颍川郡阳翟注孟康曰今钧台在南师古曰阳翟本禹所受封【后志阳翟禹所都有钧台注汲冢书禹都阳城】 外纪夏启元年丁未筮享神于大陵之上是为钧台之享又筮享神于晋之墟作为璿台【台名】于水之阳 水经注颍水东迳三封山东东南歴大陵西连山亦曰启筮亭启享神于大陵之上即钧台也陂方十里俗谓之台陂指钧台取名 九域志颍昌府有钧台驿 文选王元长云夏后两龙载驱璿台之上注良曰璿台之上飨诸侯百官李善引山海经曰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舞九代马乘两龙易归藏曰昔夏后启筮享神于晋之墟作为璿台于水之阳 淮南子夏桀之时容台振而掩覆注行礼容之台 穆天子为重璧台
周灵台 武王灵台
诗灵台五章章四句灵台民始附也文王受命而民乐其有灵徳以及鸟兽昆防焉【记大传正义周本记云文王受命六年立灵台布王号】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注毛氏曰神之精明称灵四方而高曰台郑曰天子有灵台所以观祲象察气之妖祥也文王受命而作邑于丰立灵台文王之化行似神之精明故名焉正义灵台所处在国之西郊【又云作台以观天在丰邑之都含神务曰作邑于丰起灵台 黄图曰在长安西北四十里高二十丈周四百二十步】诸儒説多异异义公羊説天子三诸侯二天子有灵台以观天文有时台以观四时施化有囿台观鸟兽鱼鼈诸侯当有时台囿台诸侯卑不得观天文无灵台皆在国之东南二十五里左氏説天子灵台在太庙之中壅之灵沼谓之辟廱诸侯有观台亦在庙中皆以望嘉祥也康成云大雅灵台一篇之诗有灵台囿沼有辟廱则辟廱及三灵皆同处在郊矣囿沼同言灵于台下为囿为沼可知灵台与辟廱同处辟廱即天子太学也王制言太学在郊乃殷制其周制则太学在国太学虽在国而辟廱仍在郊何则囿沼鱼鸟所萃不可在国中也郑以灵台辟廱在西郊则与明堂宗庙皆异处矣卢植礼记注云明堂即太庙也天子太庙上可以望气故谓之灵台中可以序昭穆故谓之太庙圆之以水似璧故谓之辟廱蔡邕月令论云云颖子容春秋释例云太庙有八名其体一也肃然清静谓之清庙行禘祫序昭穆谓之太庙告朔行政谓之明堂行飨射养国老谓之辟廱占云物望氛祥谓之灵台其四门之学谓之太学其中室谓之太室总谓之宫贾逵服防注左传云灵台在太庙明堂之中诸儒皆以庙学灵台为一袁凖正论云灵台望气之观清庙训俭之室各有所为非一体也颖氏云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言遂谓之同处视祲之官当在灵台之上视之冯相保章所观亦在灵台 孟子文王以民力为台沼而民欢乐之谓曰灵台灵沼古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刘向新序周文王作为灵台及于池沼泽及朽骨【郑驳异义云于台下为囿沼】 易干凿度入戊午蔀二十九年伐崇作灵台【是类谋云文王伐崇作灵台受赤雀丹书】 六韬文王既出羑里周公旦筑为灵台 淮南子文王为玉门筑灵台以待纣之失管子桓公问篇武王有灵台之复而贤者进也 左
僖十五年秦舎晋侯灵台注在京兆鄠县周之故台汉地理志文王作酆注师古曰今长安西北界灵台
乡丰水上是 水经注自酆水北经灵台西文王又引水为辟廱灵沼 括地志今悉无复处所惟灵台孤立今按台高二丈周四百二十步 周礼肆师注尚书曰王升舟入水鼓钟亚观台亚疏观台可以望氛祥亚鼓钟后 冯相氏注世登高台以视天文之次序三辅故事汉作灵台于城东周作灵台在丰水东常以四孟之月登台而观 司马法偃伯灵台 説文周景王作洛阳誃台【尺氏切】 楚语伍举曰榭讲军实台望氛祥榭度于大卒之居台度于临观之高其所不夺隙地其为不匮财用其事不烦官业其日不废时务硗之地为之城守之木用之官僚之暇临之四时之隙成之诗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 吕氏曰文王作台主于望氛祲观民俗以察天人之意因以疏防精神宣节劳逸一弛一张无非事也
周公台
水经注鲁县周公台高五丈周五十步台南四里许则孔庙即夫子之故宅也 述异记曲阜县南十里孔子春秋台
周重璧台
穆天子天子游于河济盛君献女为造重璧台 郡国志濮州璧玉台穆天子为盛姬所造
鲁观台
周礼保章氏以五云之物辨吉凶水旱降丰荒之祲象注视日旁云气之色司农云以二至二分观云色青为虫白为防赤为兵荒黒为水黄为丰 左传僖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注周正月今十一月】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望而书礼也【注台上构屋可以逺观】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注素察妖祥逆为之备 服氏曰天子曰灵台诸侯曰观台在明堂之中】昭二十年二月己丑日南至梓慎望氛【注时鲁侯不行登台之礼】哀二十五年卫侯为灵台于借圃【其时僣名之也】 公羊传庄三十一年筑台于郎注礼天子有灵台以天地诸侯有时台以四时登高望逺人情所乐动而无益于民者虽乐不为也史记魏伐宋取仪台正义灵台也 庄子义台路寝
晋施惠台
史乐书晋平公置酒于施惠之台
楚匏居台 章华台
楚语灵王为章华之台伍举曰先君庄王为匏居之台高不过望国氛大不过容宴豆木不妨守备用不烦官府民不废时务官不易朝常问谁宴焉则宋公郑伯问谁相礼则华元驷騑问谁賛事则陈侯蔡侯许男顿子其大夫侍之 左传昭七年楚子成章华之台【括地志在荆州安兴县东八十里 郡国志华容县东六十里】 文选注陆贾新语楚王作干谿之台闚天文 边譲作章华赋曰楚灵王既游云梦之泽息于荆台之上前方淮之水左洞庭之波右顾彭蠡之隩南眺巫山之阿延目广望骋观终日顾谓左史倚相曰盛哉斯乐可以遗老而忘死也遂作章华之台筑干谿之室穷木土之技单珍府之实举国营之数年乃成【贾子翟使之楚楚王飨客于章华之台三休乃至于上】 东京赋楚筑章华于前赵建丛台于后 风赋楚襄王游兰台之宫 子虚赋楚王乃登阳云之台【史记作云阳正义言其高出云之阳】注孟康曰云梦中高唐之台宋玉所赋者 大言赋楚襄王与唐勒景差宋玉游于阳云之台 七发登景夷之台 列女楚有渐台【齐宣王渐台五重】 战国防楚王盟强台而弗登梁王觞诸侯于范台前夹林而后兰台梁有晖台左传齐晏子侍于遄台【又有檀台】
赵丛台
汉邹阳全赵之时武力鼎士袨服丛台之下【史记武灵王起】注六国时赵王故台在邯郸城中 髙后纪元年夏五月丙申赵王宫丛台灾注师古曰连丛非一故曰丛台马武光武防邯郸请谢躬马武等置酒高防独与
武登丛台 郡国志赵国有丛台有洪波台有檀台【史记赵成侯魏献荣椽因以为擅台】 刘劭赵都赋结云阁于南宇立丛台于少阳 唐开元二十七年严浚作丛台赋 拾遗记周灵王二十三年起昆昭之台
燕宁台 黄金台
乐毅报遗燕书曰齐器设于宁台大吕陈于元英注宁台燕之台也 燕世家昭王为郭隗改筑宫而师事之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 文选鲍昭乐府曰将起黄金台注上谷郡图经曰黄金台易水东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于台上以延天下之士王隠晋书曰叚匹防进屯故安县故燕太子丹金台二説不同 孔融书曰燕昭筑台以招郭隗 述异记燕昭王故城中土人呼为贤士台亦谓招贤台 拾遗记燕昭王登崇霞之台
韩望气台
水经注汉官仪曰旧河隄谒者居之城西有韩王望气台孙子荆【名楚】故台赋叙曰酸寺门外夹道左右有两故台访之国老云韩王聴讼观台髙一十五仞赋曰蔑丘陵之逦迤亚五岳之嵯峨言其壮观也【又曰薄邯郸之业台陋楚国之章华】
越灵台 观台
呉越春秋越王立増楼观其山巅以为灵台【又曰勾践置酒文台】水经注越起灵台于山上 史记正义吴越春秋云
句践二十五年徙都琅邪立观台以望东海
秦琅邪台
史记始皇二十八年作琅邪台立石刻颂秦徳正义括地志云密州诸城县东南百七十里有琅邪台越王勾践观台也 汉地理志琅邪郡琅邪越王勾践尝治此起馆台有四时祠师古注曰山海经云琅邪台在琅邪之东 郊祀志四时主祠琅邪琅邪在齐东北注山海经云琅邪台在渤海间谓临海有山形如台也 后郡国志琅邪国琅邪注越絶曰勾践徙琅邪起观台台周七里以望东海东海郡朐注博物记县东北海边植石秦所立之东门赣榆本属琅邪注地道记曰海中去岸百九十步有秦始皇碑长一丈八尺广五尺厚八尺三寸一行十二字 水经注琅邪台在城东南十里
韩信台
水经注沔水上安阳县故汉中壻水迳樊哙台南台高五六丈又东南迳大城固北水北有韩信台高十余丈上容百许人相高祖斋七日置坛设九宾礼以礼拜信
汉歌风台
国史地理志徐州沛县有仲虺城汉歌风台枌榆社丰县有始皇厌气台彭城有项羽戯马台【宋武帝至彭城大防戯马台赋诗】青州临淄有遄台单州单父有宓子贱琴台开封府祥符有岳台崇台澶州濮阳有昆吾台沧州南皮有魏文射雉台无棣有蒲萦台秦始皇萦蒲系马之地
汉鸿台
三辅黄图长乐宫有鸿台秦始皇二十七年筑高四十丈上起观宇帝常射飞鸿于台上故号鸿台惠四年三月长乐宫鸿台灾凉风台在长安故城西建章宫北闗辅记曰建章宫北有凉风台积水为楼长乐宫有鱼池台酒池台始皇造又有蓍室台鬭鸡走狗台坛台汉韩信射台又未央宫有果台东西山二台未央宫有钩弋台通灵台望鹄台眺蟾台桂台商台避风台【见池类】 上林赋累台増成 甘泉赋洪台独出 思赋聘王母于银台注仙人所居也 闗中记云宫北有井干台高五十丈积水为楼言筑累方木转于交架如干司马彪云井栏也 史记正义云甘泉有瑶台
汉露台
文帝纪賛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注师古曰今新丰县南骊山之顶有露台乡极为高显犹有文帝所欲作台之处 翼奉上疏曰孝文欲作一台度用百金重民之财废而不为其积土基至今犹存注师古曰今在新丰县南骊山顶上也 括地志新丰县南骊山上犹有露台之旧址其处名露台 唐孙樵露台遗基赋曰有土如积其高逾尺隠于修冈屹若环堂
汉曲台 【射宫】
列翼奉上疏孝文时未央宫有曲台殿【见黄图】 邹阳书谏呉王曰秦倚曲台之宫垂衡天下注应劭曰始皇所治处若汉未央宫 枚乗说呉王游曲台临上路不如朝夕之池注张晏曰长安台临道上 王尊奏成帝正月行幸曲台临飨罢卫士注诸侯士更尽得代去故天子自临而飨之 孟喜举孝亷为郎曲台署长注师古曰曲台殿名署主其事也【儒林】 孟卿东海人【喜父也】事瑕丘萧奋学礼因授后仓鲁闾丘卿仓说礼数万言号曰后氏曲台记授沛闻人通汉子方梁戴徳延君戴圣次君沛庆普注服防曰在曲台校书着记因以曲台记为名师古曰曲台殿在未央宫【儒林】 蓺文志曲台后仓九篇注如淳曰行射礼于曲台后仓为记故名曲台记汉官仪曰大射于曲台晋灼曰天子射宫也西京无太学于此行礼 文选注七畧曰宣帝时行射礼博士后仓为之辞至今记之曰曲台记 长门赋【司马长卿】覧曲台之央央注三辅黄图未央东有曲台殿 长安志于曲台凡三出
梁平台【睢阳城】
梁孝王孝景时筑东苑方二百余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北征记曰城周三十七里凡二十四门 太康地记曰城方十三里梁孝王筑之皷倡节杵而后下和之者称睢阳曲】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于平台三十余里招延四方豪桀注如淳曰平台在大梁东北师古曰今城东二十里有故台基 文选沈约宋书谢灵运论缀平台之逸响注梁孝王作平台招延四方才子逸响谓枚臯司马相如之文
汉栢梁台 【栢梁 铜诗 柱】
武纪元鼎二年春起栢梁台【汉武旧事曰以香栢为梁香闻数十里】大初元年十一月乙酉栢梁台灾【夏侯始昌先言其日】 郊祀志武帝铸栢梁铜柱 食货志粤欲与汉用船战廼大修昆明池列馆环之治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天子感之乃作栢梁台高数十丈宫室由此日丽 三辅黄图在长安城中北帝尝置酒其上诏羣臣和诗 三辅故事台高二十丈 武帝故事起栢梁台以处神君长安志庙记曰在北阙内道西【三秦记曰上有铜鳯名鳯阙】 括地志在雍州长安故城中 元和志在长安故城中未央宫北 古文苑汉武帝元封三年作栢梁台诏羣臣二千石有能为七言诗者乃得上座帝曰日月星辰和四时自梁王以下作诗者二十五人【所纪之年不同盖台建于元鼎而赋诗乃元封也】 文选注引汉武栢梁台卫尉诗 韩子齐景公登栢寝之台
汉登单于台
武纪元封元年冬十月诏曰南越东瓯咸服其辜西蛮北夷颇未辑睦朕将循边陲择兵振旅躬秉武节置十二部将军亲帅师焉行自云阳北歴上郡西河五原出长城北登单于台至朔方临北河勒兵十八万骑旌旗径千余里威震匈奴遣使者告单于曰南越王头已县于汉北阙矣单于能战天子自将待边不能亟来臣服何但亡匿幕北苦寒之地为匈奴詟焉
汉通天台 承露仙人掌 【别见长乐宫】
武纪元封二年春幸缑氏遂至东莱夏四月还祠泰山至瓠子临决河还作甘泉通天台【史记云通天茎台】注师古曰言此台高上通于天汉旧仪曰高三十丈【去长安三百里】望见长安城 郊祀志初公孙卿言仙人可见上往常遽以故不见今为馆如缑氏城置脯枣神人宜可致且仙人好楼居于是上令长安作飞亷桂馆甘泉则作益夀延夀馆使卿持节设具而神人乃作通天台置祠具其下将招来神仙之属注师古曰为塞河及造台而有神光之应【通鉴元封二年作】 汉武故事筑通天台去地百余丈望云雨悉在其下去长安三百里望见长安城黄帝以来祭天圜丘处武帝祭太一上通天台舞八嵗童女三百人置祠祀招仙人祭太乙令人升通天台以天神天神既下祭所若大流星乃举烽火而就竹宫望拜上有承露仙人掌擎玉杯承云表之露【汉武故事又有通天宫】王温舒上欲作通天台覆中尉脱卒得数万人作上説拜为少府 西域賛营千门万户之宫立神明通天之台 三辅黄图亦曰神台又曰望仙台武帝时作栢梁柱承露仙人掌之属注建章宫承露盘高二十丈大七围【以铜为之】上有仙人掌承露和玉屑饮之 括地志云阳宫在雍州云阳县西北八十一里有通天台即黄帝以来祭天圜丘之处 元和志在甘泉宫中高三十五丈望雷雨悉在下【武帝于甘泉宫中为台画天地泰台诸鬼神而祭之】 上林赋置酒乎颢天之台注张揖曰台高上干颢天也甘泉赋乃望通天之绎绎直嶤嶤以造天 西京赋通天訬以竦峙径百常而茎擢上辬华以交纷下刻陗其若削伏櫺槛而頫聴闻雷霆之相激采少君之端信庶栾大之贞固立修茎之仙掌承云表之清露屑琼蘂以朝飡必性命之可度 文苑英华唐黎通天台赋危槛岧嶤廻途鬰律植承露之盘开肃神之室将以接上元期太一丹槛栖于列宿飞梁歴于倒景 任公叔赋嶝道邈以特立通天赫其无俦托神灵于秦甸结元气于雍丘白日旁转青云上浮八垓可接于咫步万象无逃于寸眸爟火周起神光来召安期于沧海降王母于黄屋 杨系赋若瑶台之霞駮冠鼇山于溟海若琼楼之云蔚照龙烛于昆丘高揖八极俯窥万井拂轩楯之宛虹步檐槛之倒景玉女下视金乌上廻 南史沈烱字初明行经汉武通天台为表奏之 后周圜丘歌辞云王城七里通天台紫微斜照影徘徊连珠合璧重光采天策蹔转钩陈开 列子周穆王筑中天之台其高千仭
汉渐台【详见建章宫】
邓通文帝觉而之渐台求得通注未央殿西南有苍池池中有渐台【元和志在未央宫西水经注沈水迳渐台东】 郊祀志太初元年二月起建章宫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泰液注渐一音子亷反浸也水所浸三辅黄图作瀐亦浸义 黄图渐台在建章宫太液池中高二十余丈渐浸也言为池水所渐又一説渐台星名法星以为台名未央宫有沧池池中有渐台王莽死于此 西京赋顾临太液沧池漭沆渐台立于中央赫昈昈以敞晋天文志织女东足一星曰渐台临水之台也主晷漏律吕之事
汉武台
李陵召见武台叩头请罪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许之注师古曰未央宫有武台殿【文臣见于宣室武臣见于武台】 九域志沧州有汉武台舆地志云汉武帝至此筑 唐纪功次汉武台【见下】
汉玉台 珍台 腾光台 招仙台
西京赋西有玉台聫以昆徳【注台殿名】珍台蹇产以极壮隥道逦倚以正东【珍台台名】 天马歌游阊阖观玉台注上帝所居 甘泉赋珍台闲馆 洞防记建元二年起腾光台以望四逺常有飞光如星集于台上亦曰经星台集方士説仙事又起招仙之台于明庭宫【即甘泉别名】于台上撞碧玉钟太初二年起甘泉望风台
汉神明台
郊祀志太初元年作建章宫【纪二月起建章宫】其南立神明台井干楼高五十丈辇道相属焉注师古曰汉宫阁疏神明台高五十丈上有九室常置九天道士百人然则神明井干俱高五十丈也井干楼积木而高为楼若井干之形也【水经注黄图曰在建章宫中今人谓之九子台非也】 东方朔左鳯阙右神明 黄图神明台祀仙人处上有铜仙舒掌捧铜盘承云表之露 括地志在长安县西北二十里长安故城在西汉建章宫有神明台 西都赋神明鬰其特起轶云雨于大半虹霓廻带于棼楣 三辅宫殿簿长乐宫有临华台神仙台
汉登仙台
文选注戴延之西征记曰嵩中岳也东谓大室西谓少室相去十七里嵩高总名也汉武帝作登仙台在少室峯下 淮南王安立思仙台
汉龙台
司马相如【上林赋】登龙台注张揖曰观名在丰水西北近渭 史记正义三辅故事云龙台高六丈去丰水五里汉时龙见陂中故作此台括地志云龙台一名龙台观在雍州鄠县东北三十五里
汉望海台
水经注浮渎又东北迳汉武帝望海台又东注于海魏氏土地记曰章武县东百里有武帝台南北有二台相去六十里基高六十丈俗云汉武帝东廵海上所筑文苑英华有观风台赋
汉豫章台
见昆明池
汉符节台 三台
严延年上欲徴延年符已发注应劭曰符竹使符也臧在符节台欲有所拜召治书御史符节令发符下大尉也 霍光皇帝信玺行玺注汉初三玺天子之玺自佩行玺信玺在符节台 后百官志符节令一人六百石为符节台率主符节事凡遣使掌授节属少府【秦中车府令髙行符玺令事】 后五行志中平二年二月南宫云台灾延及尚书符节兰台 官志注蔡质汉仪曰客曹郎主治羌胡事剧迁二千石或刺史其公迁为县令诏书赐钱三万与三台祖饯余官则否 蔡邕传以侍御史转治书御史迁尚书三日之间周歴三台 文选坐领三台注应劭汉官仪曰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谒者为外台【汉官典职谢灵运晋书曰云云是为三台】 晋志魏别为一台位次御史中丞掌授节铜虎竹使符及泰始九年武帝省并兰台置符节御史 魏都赋符节谒者典玺储吏注宣明门外东入最南有谒者台阁次中央符节台阁最北御史台阁三台并列西向符节台东有丞相诸曹 晋刘长升为尚书左丞正色在朝三台清肃
汉上林清台 灵台铜表【事见太初厯】 灵台台【见浑仪】 唐清台【见瑞星】
前律厯志元鳯三年太史令张夀王言太初厯过诏主厯使者鲜于妄人诘问妄人请与治厯麻光等二十余人杂日月晦朔望八节二十四气诏与丞相御史大夫大将军史各一人杂上林清台课厯疏密凡十一家【一作十家】 黄图灵台在长安西北八里始曰清台本为侯者观隂阳天文之变更名曰灵台【后汉作灵台掌日月气而属太史太史有二丞其一在灵台汉官曰灵台员吏十三人灵台待诏四十二人】郭缘生述征记曰长安宫南有灵台高十五仞上有浑仪【延熹七年造】张衡所制又有相风铜乌千里风至此乌乃动又有铜表高八尺长一丈三尺广一尺二寸题云太初四年造 水经注曰城南漕渠有汉灵台然则汉城西之上林城南之漕渠皆有景之台也 晋乐志汉明皇帝
即位表圭影而陈清庙 亢仓子齐太子坐清
台之上 宋书孝武大明六年八月己丑置清台令
汉昆明台
水经注沈水北与昆明故池防又北迳长安城西与昆明池水合水上承池于昆明台故王仲都所居也 新论仲都卧于池台上
汉兰台【令史】 汉兰台图籍 魏兰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