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稗类钞 - 第 322 页/共 432 页

杖鼓   杖鼓,上下二面,木匡细腰,以红漆竹片击之。其制始于汉、魏,今有大小二种.   小杖鼓   小杖鼓,《元史》谓之扎鼓,左手持而右手击之,盖后周杖鼓也。有三等之遗制。   手鼓   手鼓,不知其所自起,左手持而右手以槌击之。《周礼?小师》:「小乐事,鼓朄.」此或其遗也。光绪时,有击手鼓售技于市者。鼓有耳,贯之以绳,络于项而击之。凡用槌三,手执其一,而掷其一于空中,随落随接,此上彼落,左右递更,疾徐中节,绝无累黍之差。   龙鼓   龙鼓,匡绘五彩云龙,四旁金铜环,系以黄绒绦,陈则置鼓于架,行则挂鼓于项。历代卤簿,鼓各不一,古横悬盖,今平置,有衣,微不同耳。   行鼓   行鼓,一名陁罗鼓,上大下小,匡贴金铜钉钹,环系以黄绒绦,跨于马上,下马陈乐,则悬之于架。唐有三面鼓,形如缸,首广下锐,冒以虺皮,类此。   导迎鼓   导迎鼓,制如大鼓而小,匡绘五彩云龙,腹内安铜胆,四旁镀金,环以黄绒绠举之。   俳鼓   俳鼓,朝鲜国乐制,与卤簿龙鼓相似而微小,两旁施铜环,以黄扁绦系于项。   军鼓   军鼓,军中所用以整步伐者,为铜铸之圆筒,上下覆以皮革,四围有绳,用小木槌敲之。   太平鼓   海宁朱声元贡生锽《咏太平鼓》诗曰:「六街冬冬鼓声彻,蠢者以动句者茁。其声刚劲气激扬,缀以铮铮几环铁.瓦腔革面古制移,炼铁糊纸凭胶黐.非鼖非鼗号曰鼓,金声革声齐奏之。纸作皮肤铁为骨,下拟斗柄上满月。羣星在掌光摇摇,耳畔蛰雷争奋越。曾听腊鼓知春生,况复土鼓迎时鸣.羯鼓催花石鼓猎,那及社鼓兴耕氓。太平鼓击击且走,握之以左击以右。一哄鞭挝短棰声,几番高下小儿手。初疑方响梨园敲,旋兼中节铜丸抛。繁音飒飒砉然止,倏尔涛籁喧堂坳。朅来舞手复蹈足,日作呕哑太平曲。何如击壤康衢中,助汝含哺同鼓腹。」   搏拊   搏拊,如鼓而小,匡上衔小金环,以黄绒绦系之,横置之趺。凡合乐,工人挂于颈,以手击之。其用,则鼓每一击,搏拊再击,以为应和之节。   塞塔尔   塞塔尔,回乐也。木槽通柄,槽如茄形,面平下圆,冒以革,柄面平,背圆,两侧有八轴丝弦二,双钢弦一,单钢弦六,应丝弦以取声。   达卜   达卜,回乐也。木腔,冒以革,以手指击之。   那噶喇   那噶喇,回乐也。状类行鼓,铁匡,上大下小,冒以革,以二木杖击之。   柷   柷,所以起乐,上阔下小,状如方斗。三面正中,各设圆鼓以受击,一面开圆孔以出音。椎用绿漆入楞,投椎其中,撞之。其一面有孔者,殆如琴瑟底之有孔以取声,非便于纳手其中也。   敔   敔,所以止乐,状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龃龉,通体有红黑斑纹,趺以金漆,旁施两耳以置籈,籈以竹为之。击法,先三击首而后戛其背。   拍板   拍板,坚木为之,六片,联以黄绒紃,左右各三片,合击之以为乐节。   拍   拍,紫檀板四片,以弦合三片为一束,束其二,以一片拍之,下一片略厚,用以节乐。古本用节,晋、魏间有宋纤者,善击节,以木拍代之,拍始此。   番部拍   番部拍,紫檀板三片,以二片为一束,执一片拍之。拍小于拍板,番部拍又小于庆隆舞拍,其用则同。   画角   画角,木质空心,腹广端锐,设木哨,入角口吹之。   胡笳   胡笳,本角音,上下用角,即古角之遗制也。   巴拉满   巴拉满,回乐也。状类头管,以木为之。本小末大,饰以金,木管上口安芦哨,应笛声。   觱篥   觱篥,喀尔喀乐,即唐芦管也,惟多金口耳。   清稗类钞   戏剧类   今剧之始   六朝以还,歌舞日盛,然与今剧为不类。自唐有梨园之设,开元朝分太常、俗乐,以左右教坊典之,乃为今剧之鼻祖。伶人祀先,明皇是称,固其宜也。惟唐人以绝句入歌,朝有佳作,夕被管弦,昌龄画壁旗亭,「黄河远上」一曲,遂成千古。其事简易,去今调远甚。盖院本始于金、元,唱者在内,演者在外,与日本之演旧戏者相仿。今开幕之跳加官,即其遗意。金、元以后,曲调大兴,按谱填词,引声合节,乃为昆曲之所自出。今剧由昆曲而变,则即谓始自金、元可也。   戏之劣处,无情无理,其最可笑者,如痛必倒仰,怒必吹须,富必撑胷,穷必散发,杀人必午时三刻,入梦必三更三点,不马而鞭,类御风之列子;无门故掩,直画地之秦人。举动若狂,情词并拙,此犹可云示意于人也。至于手不执圭,障袖若琵琶之遮面;人孰我问,登台如小鸟之呼名。王曰孤王,寡人绝对;父曰为父,王季多逢。而且汉相秦丞,有匈奴大人之号; 「 下有必称上官为大人。」 齐兵魏卒,得满洲壮士之称. 「 凡扮胡人,必红顶花翎,称其卒伍曰巴固鲁。」 包孝肃以文正为名,贾半闲以平章作字。将军衷甲,必右袒以搴旗; 「 袍带戏往往曳一袖于背,庙堂坛坫恐万无此式。」 美女捧心,却当门以掩袖。 「 且两袖恒交掩于腹下。」 种种乖谬,思之哑然。大抵今剧之兴,本由乡鄙,山歌樵唱,偶借事以传讴;妇解孺知,本无心于考古。故剧词自为一类,过雅转觉不伦;本事全出稗官,正史绝无所采。或用平话之称谓,或遵昆曲之排场,积久相沿,遂成定例矣。   戏剧之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