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览 - 第 695 页/共 737 页
《说文》曰:蘖,黄木也。
《永嘉郡记》曰:青田出枯杨,所经山路左侧,木则黄蘖为林,草使黄连复地。土人往伐黄蘖者,皆有酒食祷祠。祷祀若有违失,山神意二,药辄化为异物,不可复得。
《淮南万毕术》曰:蘖令面悦。(取蘖叶三寸、土瓜三枚、大枣七枚,膏和途面,不过四五日,立悦矣。先以汤洗面,乃傅药。)
《抱朴子》曰:黄蘖、芝草者,千岁黄蘖根下,有如三斛器,去本株三丈,细根相连,大如缕。末服之,尽一丈,则地仙。
支子
《汉书□货殖传》曰:卮茜千石,亦比千乘之家。
《地镜图》曰:望气,见人家黄气者,支子树也。
《晋令》曰:诸官有秩支子,守护者置吏一人。
《晋宫阁名》曰:华林园,支子五株。
《游名山志》曰:楼石山,多支子也。
《本草经》曰:支子,一名木丹,叶两头尖,如樗蒲形,剥其子,如茧而黄赤。
葛洪《治霍乱转筋方》曰:烧支子二枚,末服之,立愈。
无患
《纂文》曰:伍录,木名也。一名曰糅(女收反。)娄,实可去垢。
崔豹《古今注》曰:程雅问:“栌木名曰:‘伍录’,何也?”答曰:“昔有神巫曰[B09A],(音饵。)能以符劾百鬼,得鬼则以此木为棒,棒杀之。世人相传,此木为众鬼所畏,竞取此木为器,以厌却邪魅,故号曰伍录。”
卞敬宗《伍录枕赞》曰:爰兹素朴,名为吉始。匠人斯制,以献君子。
并榈
《广雅》曰:并(音并)榈,棕也。
《吴志》曰:孙权讨黄祖,祖横两蒙冲保守沔口,以并榈大绁系石为钉。
《齐书》曰:高帝讨晋安王,时朝廷器甲皆充南讨,帝军容寡阙。乃编棕皮为马具,母折竹为寄生,夜举火进军。贼望见恐惧,未战而走。
《梁书》曰:张孝秀,性通率,不好浮华。常冠谷皮巾,蹑蒲履,手执并榈皮麈尾,服寒食散,盛冬卧於石上。
《唐书》曰:诃陵国在南方海中洲上,竖木为城,作大屋重阁,以棕榈皮复之,王坐其中。
《山海经》曰:翠之山,其木多棕。(棕树无枝,高二丈许,叶大而圆,枝生杪头,尖实,皮相被,一行皮者为一节。可以为索。)
《广志》曰:棕,一名并榈,叶似车轮,乃在树颠下。下有皮缠之,附地起,顿慨一彩,转复上生。
《说文》曰:棕,一名蒲葵。
《吴录□地理志》曰:武陵临沅县,多并榈木,生山中。
《晋令》曰:夷,其民守护棕皮者,一身不输之。
卷九百六十 木部九
皂荚
《广志》曰:鸡栖子,皂荚也。
《宋书》曰:明帝憎妇人妒。刘休妻王氏妒,帝闻之,赐休妾,敕王氏二十杖,令休於宅後开小店,使王氏亲卖扫帚、皂荚,以此辱之。
《齐书》曰:明帝每用皂荚授馀氵乐与左右,曰:“杆犹堪明日用。”
又曰:王俭素恨虞玩之,东归,俭不出送,朝廷无祖饯者。玩之卒後,员外孔皑诣俭,求会稽五官。俭方盥,投皂角於地,曰:“卿乡俗恶,虞玩掷炅死烦人!”
《三国典略》曰:梁玄初,甘露降荆州皂荚树。
《南史□陈本纪下》曰:梁末,童谣云:“不见马上郎,只见黄尘起。黄尘污人衣,皂荚相料理。”及王僧辩平,群臣奏高祖曰:“王僧辩本乘巴马击侯景,马上郎,王字也;黄尘,陈也。”世不解皂荚之义。及陈灭於隋,隋氏姓杨,杨者,羊也,说者以江东人谓羊角为皂荚。
《神仙传》曰:刘纲受老君道,成,上大皂荚树,飞去入□。
又曰:□仙翁斩皂荚树,以杯承之,皆是好酒。
《洛阳宫殿簿》曰:建始殿前,槐及皂荚二世觋。
《扶南传》曰:安息国出酢皂荚,可食,味最美。
《幽明录》曰:曲阿虞晚所居宅内,有一皂荚树,大十馀围,高十馀丈,枝条扶疏,荫复数家,诸鸟依其上。晚令奴斫上枝因堕胎死,空中有骂詈者,言:“晚!汝何意伐我家居?”更以瓦石推掷,大小并委顿。如此一年,渐消灭。
《范子计然》曰:皂荚出三辅,上价一枚一钱。
葛洪《治溺死方》曰:捣皂荚,裹以绵,内死人下部,中水出即活。
辛夷
《本草经》曰:辛夷,一名辛引,一名侯桃,一名房木。
《神农本草》曰:辛夷,生汉中魏兴凉州川谷中。其树似杜仲树,高一丈馀,子似冬桃而小。
《楚辞》曰:饮菌若之朝露兮,构桂木而为室。(所饮食洁清,所处芬香。)杂橘柚以为囿兮,列辛夷与椒桢。
又曰: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
茱萸
《洞林》曰:郭璞避难至新息,有人以茱萸令璞射之。璞曰:“子如小铃含玄珠,构支言之是茱萸。”
《说文》曰:椒,似茱萸,出淮南扬州,有茱萸树。
《风土记》曰:茱萸,椒也。九月九日成熟,色赤可彩。世俗亦以此日折茱萸。费长房云:“以插头髻,可避恶。”
《异苑》曰:庾绍为东郡令,宗协与绍中表,旦服茱萸酒,忽见绍来,仍求酒,执酒杯还置,云:“茱萸气。”协云:“恶之耶?”绍云:“上官皆畏,况我乎?”
《杂五行书》曰:舍东种杨、茱萸各三株,增年益寿,除患害。
《蜀都赋》曰:其圃则有、茱萸。
曹植《乐府歌》曰: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
{木}
《毛诗□鹤鸣》曰: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木}。({木},恶木也。)
《诗义疏》曰:幽州谓之{木}桑,或曰楮桑,荆、杨、交、广谓之{木}。今江南绩其皮以为布,又捣以为纸。长数丈,洁白,光泽甚好。叶初生,可以为茹。
《说文》曰:{木},楮也。
裴渊《广州记》曰:蛮夷取{木}皮,熟扌追为褐裹髻布,铺以拟毡。
《钱塘记》曰:灵隐山,四布似莲花,中央生树,甚高大。
《韩子》曰:宋人有为其君以像为楮叶者,三年而成,乱之楮叶中,而不可别也。
《吴氏本草》曰:{木}木皮治喉闭痹,一名楮。
《魏王花木志》曰:南方记楮子如梅实,二月花色,仍连实,七八月熟。土人盐藏之,味辛。出交趾。
茑(音鸟)
《尔雅》曰:寓木,宛童也。(寄生树也。一名茑。)
《汉书》曰:武帝使东方朔射复,郭舍人曰:“朔中榜臣百,不中赐臣帛。”乃复树上寄生,朔曰:“蒌薮也。”舍人曰:“朔果不中!”朔曰:“生肉为脍,乾肉为脯,著肉为寄生,盆下为蒌薮。”上令榜舍人。
合欢
《古今注》曰:欲蠲人以忧,则赠以丹棘。丹棘,一名忘忧。欲蠲人之忿,则赠以青裳。青棠,一名合欢,能忘忿。枝叶繁弱,互相交结,每一风来,辄自相解,不相牵缀。嵇康种之舍前。
《本草经》曰:合欢味甜平,生川谷,安五脏,和心气,令人欢乐无忧,久服轻身明目,生益州。
仲长统《昌言》曰:汉安帝时,有异物生长乐宫东庑柏树,永巷南闺合欢树,议者以为芝草也,群臣皆贺受赐。
《晋宫阁名》曰:华林园,合欢四株。
《神农本草》曰:合欢生豫州河内川谷,其树似狗骨树。
嵇康《养生论》曰:苕草忘忧,合欢蠲忿。
白银
《湘州记》曰:益阳县西,山多银木。
《晋宫阁名》曰:华林园,白银八株。
尤
《交州记》曰:尤,赤色,堪作丛蓣床。
《游名山志》曰:楼石山多章尤,皆为三四五围。
邓德明《南康记》曰:南康县瞢(忘邓切。)永极源,去郡并九百,地多章尤树。
桄榔
《蜀志》曰:兴吉南汉县有桄榔树,峰头生叶有面,大者收面乃至百斛。(《华阳国志》同。)
《吴录》曰:交趾南海县出桄榔,中有米屑为面。
《临海异物志》曰:桄榔木,外皮有毛,似并榈而散生,作纟乍绠,渍之不腐。其木刚,作钅殳、钐、锄,利如铁,中湿更利。惟中焦即致败耳。皮中有粉似捣稻米继,又似麦面,中作面饵。
《广志》曰:桄榔树,大四五围,长五六丈,洪直,旁无枝条。其颠生叶,似棕叶。斫其木,肥坚难伤,入数寸,得面。
《博物志》曰:蜀中有树名桄榔,皮里出屑如面,用作饼,食之,谓之桄榔面。
《魏王花木志》曰:桄榔出兴吉国者,树高七八丈。其大者,一树出面百斛。交趾又有树,其皮有光屑,取之乾捣,以水淋之,如面,可作饼饵。
《岭表录异》曰:桄榔树,枝叶并蕃茂,与枣、槟榔等树小异。然叶下有须,如粗马尾。广人彩之,以织巾子。其须尤宜咸水浸渍,即粗胀而韧,故人以此缚舶,不用钉线。木性如竹,紫黑色,有文理而坚。工人解之,以制博奕局。此树皮中有屑如面,可为饼食之。
《水经》曰:汉兴县溪中多生邛竹、桄榔树,树出绵,而夷人资以自给。
襄(音湘)
《吴录□地理志》曰:交趾望县有襄树,其皮中有如白米屑者,乾之,水淋之似面,可作饼。郡内皆有之。
左思《吴都赋》曰:文襄贞。
莎木
《蜀志》曰:莎树,大四五围,长六七丈。峰头生叶出面,一树出一石,正白,而味似桄榔。
《南中八郡志》曰:莎树,大四五围,长十馀丈。树皮能出面,大者百斛,色黄。鸠民部落而就食之。
《广志》曰:莎树多枝叶,叶两边行列,若飞鸟翼。其面色白。树收面不过一斛。捣筛乃如面,不则如磨屑。为饭滑软。
木绵
《吴录□地理志》曰:交定安县有木绵树,高大,实如酒杯。中有绵,如丝之绵。又可作布,名曰纟,一名毛布。
《广州记》曰:枝似桐枝,叶似胡桃而稍大,出交、广二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