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览 - 第 529 页/共 737 页
又曰:陈平逃楚归汉,渡河,船人疑有金,阴欲害之。平脱衣刺船,遂免害。
《汉书》曰:邓通,蜀郡南安人,以棹船为黄头郎。(师古曰:棹船,能持棹行船也。土胜水,其色黄,故刺船之郎皆著黄帽,因号曰黄头郎也。)
又曰:景帝三年,吴大船自覆。吴地以船为家,国将亡也。
又曰:武帝《汾歌》曰:“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杨素波。”
又曰:武帝浮江射蛟,舳舻千里。(李斐曰:舳,船後持拖处。舻,船头刺棹处也。)
又曰:武帝时,越欲用船战逐,(水战相逐。)乃大修昆明池,列馆环之,治楼船高十馀丈,旗帜枷其上。
又曰:伍被曰:“吴王伐江陵木以为船。”
又曰:薛广德为御史大夫。秋上酎祭宗庙,出便门,欲御楼船。广德当乘舆,免冠顿首,曰:“宜从桥!”诏曰:“大夫冠。”广德曰:“陛下不听臣,臣自刎,以血污车轮,陛下不得入庙矣。”上不悦。光禄大夫张猛进曰:“臣闻主圣臣直,乘船危,就桥安。圣主不乘危,御史大夫言可听。”上曰:“晓人不当如是耶!”乃从桥。
又曰:江都易王子建不道,使宫女乘小船,建以足踏覆,宫女溺,乍沉乍浮,建观而大笑。
《後汉书》曰:马援平南越,将楼船大小三千馀艘,士二万馀人,进击九真贼征侧馀党都羊等。自无功至居风,(无功、居风,二县,并属九真郡。)斩获五千馀人。峤南悉平。(峤,岭峤也。《广州记》曰:援到交址,立铜柱,为汉之极界。)
又曰:第五伦为会稽太守。永平五年,坐法,征。老小攀车叩马,啼呼相随,日裁行数里,不得前。伦乃伪止亭舍,阴乘船去。众知,复追之。及诣廷尉,吏人上书守阙者千馀人。是时,显宗方按梁松事,亦多为松讼者。帝患之,诏公车诸为梁氏及会稽太守上书者,勿复受。会帝幸廷尉,录囚徒,得免归田里。身自耕种,不交通人物。数年,拜宕渠令。
又曰:任文公,巴郡人,为从事。天大旱,白刺史曰:“五月一日,当有大水。其变已至,不可防救,宜令吏人预为其备。”刺史不听,文公独储大船。百姓或闻,颇有为防者。到其日,旱烈,文公急命促载,使白刺史,刺史笑之。日将中天,北方□起,须臾大雨至。晡时,湔水涌起十馀丈,(郦元《水经注》云:湔水出绵道王叠山,在今益州。湔,子建反。)突坏庐舍,所害数千馀人。文公遂以占术驰名。
又曰:郭林宗游洛阳,始见河南尹李膺,大奇之,遂相友善,於是名震京师。後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两。林宗惟与李膺同舟而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
又曰:赵炳尝临海求船,人不和之。(和,许也。俗本作知者,误也。)炳乃张盖坐其中,长啸呼风,乱流而济。於是百姓神服,从者如归。
《魏志》曰:尚书仆射杜畿,受诏作御楼船。於陶河试船,遇风,没。文帝为之流涕,诏曰:“昔冥勤其官而水死,稷勤百而山死。杜畿,忠之至也!”
又曰:徐宣迁司隶校尉,从至广陵。六军乘舟,风浪暴起,帝船洄倒。宣疾在後,陵波而前,郡寮无至者。帝壮之。
又曰:郭嘉死。太祖征荆州还,於巴丘遇疾烧船,叹曰:“郭奉孝若在,不使孤至此!”(奉孝,嘉字。)
又曰:邓哀王冲,字苍舒。五六岁,智若成人。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轻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仲曰:“量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所至,称物以载之,则交可知矣。”太祖大悦,即施行焉。
《魏略》曰:孙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吴志》曰:诸葛恪出征东兴,有虹见其船。
又曰:吴人以舟楫为舆马,以巨海为夷庚也。
《晋书》曰:陆机初诣张华,华问□何在,机曰:“□有笑疾,未敢自见。”俄而□至。华为人多髭,制好帛绳缠髭,□见而大笑,不能自已。先是,常着,上船,於水中顾见其影,因大笑,落水,人救获免。
又曰:张凭,字长宗。祖镇,苍梧太守。浦岁数岁,镇谓其父曰:“我不如汝有佳儿!”凭曰:“阿翁讵宜以子戏父耶?”及长,有志气,为乡闾所称,举孝廉。负其才,自谓必参时彦。初欲诣刘忄炎,乡里及举者共笑之。既至,忄炎处之下座,神意不接,凭欲自发而无端。会王就忄炎清言,有所不通,凭於末座判制之,言旨深远,足畅彼我之怀,一座皆惊。忄炎延之上座,清言弥日,留宿至旦,遣之。凭既还船,须臾,遣傅教觅张孝廉船,便召与同载,遂言之於简文帝。帝召与语,叹曰:“张凭勃为理窟!”官至吏部郎、御史中丞。
又曰:王浚征拜右卫将军,除大司农车骑将军。羊祜雅知有奇略,乃密表留浚,於是重拜益州刺史。武帝谋伐吴,诏修舟舰。浚乃作大舰连船,方百二十步,受二千馀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又画首怪兽於船首,以惧江神。舟楫之盛,自古未有。太康元年正月,浚自成都,率巴东监军广武将军唐彬,攻吴丹阳,克之,擒其丹阳监盛纪。吴人於江险碛要害之处,并以铁锁横截之;又作铁锥,长丈馀,暗置江中,以逆拒船。先是,羊获吴间谍,具知情状。浚乃作大筏数十,亦方百馀步,缚草为人,被甲持仗。令善水者,以筏先行。筏既行,遇铁锥,辄着筏去。又作炬,长十馀丈,大数十围,灌以麻油,在船前,遇锁然炬烧之,须臾融液断绝,於是船无所碍。
王隐《晋书》曰:陶侃击蜀贼王真,真拘得侃有雀船,侃欲投水。都督王榱苏扶侃入小船,得脱。
《晋中兴书》曰:苏峻作逆,与祖涣、许柳等将万馀人,出横江,连船东渡。时遇西风,既济船江中,忽更东风,吹船还西岸。峻书善,曰:“是天助我,固将志也!”
又曰:郭翻,武昌人。安西将军庾翼,以帝舅之重,躬往逼翻,欲强起。翻曰:“人性各有所短,岂可强逼!”翼以翻船侠小,欲引就大船。翻曰:“使君不以民鄙贱,而辱临之,此固野人之舟也。”翼俯屈入其船中。
《太公六韬》曰:武王伐殷,先出於河。吕尚为将,以四十七艘船济於河。
又曰:天船,一名天横,以济大水。
又曰:殷君为酒池,可游船。
《庄子》曰:颜回问於仲尼曰:“回尝济於觞深之渊,津人操舟若神。吾问焉:‘操舟可学也?’曰:‘游善者数能。若乃夫没人,未尝见舟而便操之。’吾问焉,不吾告,敢问何谓也?”仲尼曰:“善游者之数能,忘水故也。彼视众渊若陵,视舟之覆犹车之却退也。”(视渊若陵,故视舟之覆於渊,犹车却退於陵也。)
又曰:藏舟於壑,藏山於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
又曰: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於交切。)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又曰:孔子游乎缁维之林,坐杏坛之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孔子乃下求之,至於泽畔,方将杖而引其船,顾见孔子,再拜而起,乃刺船而去,延缘苇间。颜渊还车,孔子不顾,待水波定,不闻音,而後敢乘。
又曰:方舟而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忄扁心之人,终不怒也。忽有一人在其上,则恶声随之。向不怒,向虚而今实也。
又曰: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也。食而遨泛,若不系之舟也。
又曰:散木以为舟则沉,是不材之木。
《邓析子》曰:同舟涉海,中流遇风,救患若一,所忧同也。
《孔丛子》曰:顺谓韩王曰:“吴、越之人,同舟济江,中流遇风波,其相救如左右手。不慎所同之患,是不如吴、越之舟人也。”
《尸子》曰:六马登糟丘,方舟泛酒池。
《刘析书》曰:舟行於水,车转於陆,此势自然者也。
《文子》曰:舟浮江海,不为莫乘而沉;君子行道,不为莫知而止。
《孙卿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墨子》曰:工亻垂作舟。
《慎子》曰:燕鼎之重乎千钧,乘於吴舟则可以济。所托者,浮道也。
又曰:行海者坐而至越,有舟也;行陆者立而至秦,有车也。秦、越,远涂也,安坐而至者,械也。
《韩子》曰:千钧得船则浮,锱铢失船则沉。非千钧轻而锱铢重也,有势之与无势也。
又曰:奔车之上无仲尼,覆舟之下无伯夷。号令者,国之舟、车。安则知廉,危则争越也。
卷七百六十九 舟部二
叙舟中
《方言》曰:舟,自关而东谓之船,自关而西或谓之舟。方舟或谓之航。
又曰:船首谓之闾,或谓之首。(今江东贵人船前作青雀,是其象也。)
《东观汉记》曰:邓训为护羌校尉,缝革为船,置於箅上,以渡河,掩击明羌。
张《汉记》曰:梁冀第池中,船无故自覆。问掾朱穆,穆曰:“舟所以济渡万物,不施游戏而已。今覆者,天戒将军济渡万民,不可长念游戏也。”
《汉宫殿疏》曰:武帝作大池,周匝四十里,名昆明池。作豫章大船,可载万人,船上起宫室。
《吴记》曰:孙皓问中书令张尚:“《诗》言‘泛彼柏舟’,惟柏中舟乎?”尚曰:“《诗》云:‘桧楫松舟’,亦中也。”皓忌其胜己,因下狱。
《晋令》曰:水战,飞□船相去五十步,苍隼船相去四十步,金船相去三十步,小儿先登,飞鸟船相去五十步。
《晋朝杂事》曰:太康八年七月,大雨,殿前地陷,方五尺,深数丈,中有破船。
《晋宫阁记》曰:天渊池有紫宫舟、升进船。曜阳池有飞龙舟、射猎舟。灵芝池有鸣鹤舟、指南舟。舍利池有□母舟、无极舟。都亭池有华润舟、常安舟。
崔鸿《后赵录》曰:张弥帅众一万徙洛阳。锺{虚}九龙、翁仲铜驼、飞廉锺,一没於河。募浮没三百人,入河,以竹ㄌ牛头辘轳引之,乃出。造万斛舟以渡之,至於邺。
《穆天子传》曰:天子乘鸟舟龙本,浮於大沼。(沼,池。“龙”下宜有“舟”,皆以龙、鸟为形制,今吴之青雀舫遗象。)
《山海经》曰:大人之国,坐而削船。
《世本》曰:共鼓、货狄作舟。(共鼓、货狄,黄帝二臣。)
又曰:廪君名曰豫相,姓已氏,即与樊氏、覃(音审)氏、柏氏、郑氏凡五姓争神。以土为船,雕文画之,而浮水中,其船浮者,神以为君。他姓船不能浮,独廪君船浮,因立为君。
《蜀王本记》曰:秦为舶船万艘,欲攻楚。
《吕氏春秋》曰:虞句作舟。(句,音劬、诩二音。)
又曰:荆有飞者,得宝剑。涉江中流,而有蛟夹绕其船。飞拔宝剑,赴江刺蛟,杀之,舟中人皆活。荆王闻之,位以执圭。
又曰: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所从坠也。”舟去,从所契处入求之,而舟已行,剑不行,若此,不亦惑乎!
又曰:伍员如吴,过於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渡。从而请焉,丈人渡之。
又曰:管夷吾、百里奚,霸王之船、骥也。绝江者托於船,致远者托於骥。
《淮南子》曰:汤、武,圣主也,而不能与越人乘ぎ舟而浮於江湖。(ぎ舟,小船者也。)
又曰:楚人有乘船而遇大风者,投於水,非不贪生而畏死也,或於死而反忘於生。
又曰:龙船首,浮吹以虞,此游於水也。(於船中吹籁与竽以为乐,故曰浮吹以虞者也。)
《衡波传》曰:孔子使子贡,久而不来。孔子谓弟子占之,遇《鼎》,(《鼎》,易卦也。)皆言无足不来。颜回掩口而笑,子曰:“回也哂,谓赐来也。曰:“无足者,乘舟而来至矣。”
《说苑》曰:梁相死,惠子欲之梁,渡河而遽堕水中,船人救之,曰:“子欲何之而遽也?”曰:“梁无相,吾欲往相之。”船人曰:“子居船楫之间而溺,无我则死矣,子何能相梁乎!”惠子曰:“居艘长楫之间,不如子;至於安国家社稷,子比我蒙蒙,如未视狗耳!”
又曰:晋平公使叔向聘吴,吴人饰舟以逆之,左右各五百人,有绣衣豹裘者,锦衣狐裘者。叔向归,以告平公:“吴其亡乎!”
《潜夫论》曰:人行之动天地,譬车上御驷马,蓬中棹舟,虽有覆载,犹在我所之。
蒋子《万机论》曰:吴、越争於五湖,用舟楫而相触,怯勇共覆,钝利俱倾。
顾谭《新言》曰:蓬蒿生于泰山之上,豫章长于穷薮之中,良匠造舟、兴宫、建庙,必不取泰山之陋质而弃穷薮之美材,明矣!
又曰:奔车失辖,泛舟无楫,欲以不覆,未之有也。
谯周《法训》曰:以道为天下者,犹乘安舟而由广路:安舟难成,可久处也;广路难至,可常行也。
又曰:乘船曲折,不失其渎,是善乘舟者。
袁准《正书》曰:非其所事而强学,犹以百万之师,积之河济之中,其用舟楫,固不如江汉之良。
杜夷《幽求》曰:轻舟可以救溺,濡幕可以济焚。
《抱朴子》曰:欲以弊药必升腾者,何异策蹇驴而欲寻遗风,棹蓝舟而欲济大川!
《语林》曰:刘道真遭乱,於河侧自牵船。见一老妪,采桑逆旅,刘谓之曰:“女子何不调机利杼,而采桑逆旅?”女答曰:“丈夫何不跨马挥鞭,而牵船河侧?”
王子年《拾遗记》曰:周昭王二十四年,涂修国献青凤、丹鹄,各一雌一雄。孟夏之时,凤、鹄皆脱易毛羽。聚鹄翅为羽扇,凤羽以饰车盖。扇名游飘,二名条翮,三名亏光,四名侧影。时东瓯献二美女,一名延娟,二名造娱。使此二人更摇此扇,侍於王侧,轻风乍至,泠然自凉。昭王沦於江汉,二女与乘舟来,愿同没汉水。故江汉之民,到今思之,立祠於江湄。数十年间,人於江汉之上,犹见王与二女,乘舟戏於水际。至暮春上已之日,禊集於祠间,或以时鲜甘味,采杜兰之叶,以包裹之,沉於水中;或结五色纱囊盛食,或用金铁之器,并沉於波中。以惊蛟龙水虫,使畏之,不侵食也。其祠号曰招祗之祠。
又曰:轩皇变乘桴以造舟楫,水物为之翔踊,沧海为之恬波。
又曰:周武王东伐夜郎,济河时,□明如昼。八百之旅,皆荐贤而歌。有大蜂,状如丹鸟,飞集王舟,因以鸟画幡旗。翌日而枭纣,名其船曰蜂舟。鲁哀公二年,郑人击赵,简子得其蜂旗,则其遗类也。事出太公《六韬》。
又曰:汉成帝尝与飞燕泛舟戏太液池。以沙棠为舟,贵不沉没也。以□母饰於首,一名□母舟。又刻大桐木为虬龙,雕饰如真像,以夹□舟而行。
又曰:比翼鸟多力,状以鹄。衔南海之丹泥,巢昆岑之玄木,而止其中,遇圣人则来翔集,以表周公辅圣人之力也。
又曰:汉武思李夫人之俦,不可复得。时始穿昆灵池,泛翔螭舟,帝自歌曲,使女伶歌之。时日已西倾,凉风激水,女伶歌甚遒,自赋《叶落哀蝉》之曲。
又曰:张丞之母孙氏,怀丞之时,乘轻舫游於江浦之际。忽有白蛇,长三尺,腾入舟中。母咒曰:“若祯吉,勿毒噬我。”乃将还,置诸房内。一宿视之,不复见蛇,嗟而惜之。
《韵集》曰:蠲,首,天子船也。
《吴越春秋》曰:吴王僚二年,使公子光伐楚,以报前来诛庆封也。吴师败而亡舟,光惧,困复得王,舟乏而还。
又曰:范蠡既灭吴,乃乘扁舟,出三江,入五湖,人莫知其所适。
《郡国志》》曰:济州有浮山,故老相传云:尧时大雨,此浮水上。时有人缆船於岩石间,今犹有断铁锁。
《吴时外国传》曰:扶南国伐木为船,长者十二寻,广肘六尺,头尾似鱼,皆以铁镊露装。大者载百人,人有长短桡及篙各一。从头至尾,面有五十人作,或四十二人,随船大小。立则用长桡,坐则用短桡,水浅乃用篙。皆当上应声如一。
《杜兰香别传》曰:香降张硕,硕既成婚,香便去,绝不来。年馀,硕船行,忽见香乘车於山际。硕不胜惊喜,遥往造香。见香悲喜,香亦有悦色。言语顷时,硕欲登其车,其婢举手排之,嶷然山立。硕复欲车前上车,奴攘臂排之,硕於是遂退。
《续搜神记》曰:临淮公荀序,字休玄。母华夫人,怜爱过常。年十岁,从南临归,经青草湖,时正帆风,序出塞郭上落水。比得下帆,已行数十里,洪波淼漫。母抚膺远望,少顷,见一掘头船,渔父以楫拨船如飞,载序还之,云:“送府君还。”荀後位至常伯长沙相,故云“府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