册府元龟 - 第 452 页/共 736 页

永元十四年司空徐防上疏曰:臣以为博士及甲乙试策宜从其家章句开五十难以试之解释多者为上第引文明者为高说。若不依先师义有相伐(伐谓自相攻伐也。)皆正以为非五经各取上第六人。《论语》不宜射策虽所失或久差可矫革(东观记防上疏曰:试。《论语》本文章句粗通度物以射策冀令学者务本有所一心专精师门思核经意事得其实道得其真於此弘广经术尊崇圣业有益於化虽从来久大经衰微学问蹇浅诚宜反本以矫其失)诏书下公卿皆从防言安帝永初二年九月诏居乡里有廉清孝顺之称才任理人者国相岁移名与计偕上尚书公府通调令得外补。 顺帝永建六年七月以太学新成试明经下第者补弟子增甲乙科员各十人除郡国耆儒九十人补舍人。 九月初令郡国举孝廉限年四十以上诸生通章句文史能笺奏乃得应选其有茂才异行。若颜渊子奇不拘年齿时尚书左雄上言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则宰民宣协风教。若有面墙则无所施用孔子曰:四十不惑礼称强仕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若颜渊子奇自可不拘年齿帝从之,於是班下郡国(又云:尚书仆射胡广以雄议改察举之制限年四十以上儒者试经学文吏试章奏与尚书史敞郭虔奏驳曰:选举因才无拘定制汉承周秦兼览殷夏祖德师经参杂伯轨圣主贤臣世以制理贡举之制莫或因革今以一臣之言奏旧章利便未明众心莫厌愚以为可宣下百官参其同异帝不从)尚书令黄琼。又以雄所上孝廉之选专用儒学文吏於取士之义犹有所遗乃奏增孝弟及能从政者为四科事竟施行。 桓帝建和元年诏诸学生年十六以上比郡国明经试次第上名高第十五人上第十六人为郎中中第十七名为太子舍人下第十七人为王家郎。 永寿二年诏复课试诸生补郎舍人其後复制学生满二岁试通二经者补文学掌故其不能通二经者须後试复随辈试试通一经者亦得为文学掌故考满二岁试能通三经者擢其高第为太子舍人其不得第者後试复随辈试第复高者亦得为太子舍人己为太子舍人满二岁能通四经者擢其高第为郎中其不得第者後试复随辈试第复高者亦得为郎中满二岁试能通五经者擢其高第补吏随才而用其不得第者後试复高亦得补吏。 魏文帝黄初二年正月初令郡国口满十万者岁察孝廉一人其有秀异无拘户口(三府议举孝廉本以德行不复限以试经司徒华歆以为丧乱以来六籍坠废当务存立以崇王道夫制法者所以经盛衰今听孝廉不以经试恐学业遂从此而废。若有秀异可特徵用患於无其人何患不得哉!帝从其言。又魏郡颍川典农中郎将裴潜奏通贡举比之郡国繇是农官进仕路泰)。 三年正月诏曰:今之计考古之贡士也。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若限年然後取士是吕尚周晋不显於前世也。其令郡国所选勿拘老幼儒通经术吏达文法到皆试用有司纠正不以实者。 明帝太和四年二月诏曰:世之质文随教而变兵乱以来经学废绝後生进趣不繇典谟岂训导未洽将进用者不以德显乎!其郎吏学通一经才任牧民博士课试擢其高第者亟一用其浮华不务道本者皆罢退之。 晋元帝初制扬州岁举二人诸州各一人先是以兵乱务存慰悦远方孝秀到不策试普皆除署至是帝申明旧制皆令试经有不中举者制刺史太守免官大兴三年秀孝多不敢行其有到者并疾帝欲除署孝廉而秀才如前制尚书郎孔坦奏议曰:臣闻经邦建国教学为先移风崇化莫尚斯矣。古者。且耕。且学三年而通一经以平康之世犹假渐渍积以日月自丧乱以来十有馀年干戈载扬俎豆礼戢家废讲诵国阙庠序率尔责试窃以为疑然宣下以来涉历三载累遇庆会遂未一试扬州诸郡接近京都惧累其君父多不敢行其远州边郡掩诬朝廷冀於不试冒昧来赴既到审试遂不敢会臣愚以不会与不行其为阙也。同。若当遍加除署是为肃法奉宪者失分侥亻幸投射者得官颓风伤教惧,於是始夫王言如丝其出如纶临事改制示短天下人听有惑臣窃惜之愚以王命无二宪制宜信去年察举一皆试策如不能试言不拘到遣归不署。又秀才虽以试策亦记问经义苟所未学实难ウ通不足复曲碎乖例违旧造异谓因其不会徐更革制可申明前下崇修学校普延五年以展讲习钧法齐训示人轨则夫信之与法为政之纲施之家室犹弗可二况经国之典而可玩黩乎!帝纳焉听孝廉申至七年秀才如故。 宋制丹阳吴郡会稽吴兴四郡岁举二人馀郡各一人凡州秀才郡孝廉至皆会试天子或亲临之及公卿所举皆属于吏部序才铨用凡举得失各有赏罚失者其人宜加禁锢年月多少随辜议制(晋末诸州郡所遣秀才孝廉多非其人高祖作相表天子申明旧制依旧策试)。 文帝元嘉中限年三十而仕。 孝武即位仕者不复拘老幼。 明帝泰始三年都令史骆宰议策秀孝格五问并得为上四三为中二为下一不合与第尚书郎谢超宗议以为片辞折狱寸言挫众鲁史褒贬孔论兴言皆无俟繁而後秉裁夫表事之渊析理之会岂必委牍方切治道非患对不尽问患以常文弗奇必使一通峻正宁劣五通而常与其俱奇一亦宜采诏从宰议南齐习宋代限年之制然而乡举里选不才德其所进取以官婚胄籍为先遂令甲族以二十登仕後门以三十试吏故有增年矫貌以图进者其时士人皆厚结姻援奔驰造请浸以成俗。 和帝时梁高祖为相上。表曰:闻中间立格甲族以二十登仕後门以过立试吏求之愚怀抑有未达何者设官分职惟才是务。若限岁登朝必增年就官故貌实幼童籍已逾立滓秽名教於斯为甚诏依表施行梁初无中正制年二十有五方得入仕。 天监四年正月诏曰:今九流常选年未三十不通一经不得解褐。若有才同甘颜勿限年次。 五年正月诏曰:在昔周汉取士方国顷代讹幽仄罕被人孤地绝用隔听览士操沦胥因兹靡劝岂其岳渎纵灵偏有厚薄实繇知与不知用与不用耳朕以菲德君此兆民而兼明广屈於当户飞耳长目不及四方永言愧怀无忘旦夕凡诸郡国旧族邦内无在朝位选官搜括使郡有一人。 七年二月诏於州郡县置州望郡宗乡豪各一人专掌搜荐。 八年五月诏曰:学以从政殷劝往哲禄在其中抑亦前事朕思阐治纲每敦儒术辅闾辟馆造次以之故负褒成风甲科间出方当置诸周行饰以青紫其有能通一经始末无倦者策贯之後选可量加叙录虽复牛监羊肆寒品後门并随才试吏勿有遗隔。 陈依梁制凡年未三十不得入仕唯经学生策试得第诸州迎主簿西曹左奏及常为挽郎得未壮而仕诸郡惟正王为丹阳尹经迎得出身者亦然庶姓尹则否有高才异行殊勋别降恩旨叙用者不在常例後魏孝文延兴二年六月诏顷者州郡选贡多不以实硕人所以穷处幽仄鄙夫所以超分妄进岂所谓旌贤树德者也。近年贡举尤为猥滥自今年贡举所遣皆须尽州郡之高才极乡闾之俊选。 太和十五年八月诏诸州举秀孝先尽才学。 宣武诏庶族子弟年未十五不听入仕。 封轨为考功郎中奏请遣四门博士明经学者简试诸州学生诏从之。 孝明熙平元年初听秀才对策第居中上叙之。 庄帝初诏求德行文艺政事强直者县令郡守刺史皆叙其志业。且以表闻待三人以上县令太守刺史赏一阶举非其人者黜一阶。 北齐选举多沿後魏之制其课试之法中书策秀才集书策考贡士考功郎中策廉良天子常服乘舆出坐於朝堂中楹秀孝各以班草对字有脱误者呼起立席後书有滥劣者饮墨水一升文理孟浪者夺席脱容刀。 後周文帝霸府时苏绰为六条诏书其四曰擢贤良绰深思本始惩魏齐之失罢门资之制其所察颇加精慎。 武帝建德六年七月诏山东诸州举有才者上县六人中县五人下县四人赴行在所共论政理得失九月诏东土诸州儒生明一经已上并举送那郡以礼发遣。 宣帝宣政元年八月诏制九条宣下郡州其八曰州举高才博学者为秀才郡举经明行修者为孝廉上州上郡岁三人下州下郡岁一人。 隋文帝开皇七年正月制诸州岁贡三人。 十六年六月制工商不得进仕。 十八年八月诏京官五品以上及总管刺史并以志行修谨清平济二科举人。 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上郡岁三人中郡二人下郡一人有才能者无常数其常贡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明法有书有算自京师郡县皆有学焉每岁仲冬郡县馆监课试其成者长吏会属僚设宾主陈俎豆备管弦牲用少牢行乡饮酒礼歌鹿鸣之诗徵耆艾叙少长而观焉既饯而与计偕其不在馆学而举者谓之乡贡旧令诸郡虽一二三人之限而实无常数到尚书省给繇户部集阅而关于考功课试可者为第初秀才科第最高试方略策五条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凡四等贞观中有举而不第者坐其州长繇是废绝自是士族所趋乡惟明经进士二科而已其初止试策。 贞观八年诏加进士试读经史一部(开元二十四年以後复有秀才举其时以进士渐难而秀才本科无贴经及杂文之限反易於进士主司以其科废久不欲收奖应者多落之三十年来无登第者至天宝初礼部侍郎韦陟始奏请有堪此举者乃令官长时考其常年举送者并停)。 九年五月二十日敕自今已後明经兼习。《周礼》。若仪礼者於本色内量减一选。 高宗上元二年正月敕明经加试。《老子》策二条进士加试帖三条。 仪凤三年五月敕自今已後道经孝经并为上经贡举人并须兼通其馀经及。《论语》任依常式。 调露二年四月刘思立除考功员外郎先时进士但试策而已思立以其肤浅奏请帖经及试杂文自後因以为常。 永隆二年八月诏曰:学者立身之本文者经国之资,岂可假以虚名必须徵其实效如闻明经射策不读正经抄撮义条才有数卷进士不寻史传惟诵旧策共相模拟本无实才所司考试之日曾不简练因循旧例以分数为限至於不辨章句未涉文者以人数未充皆听及第其中亦有明经学业该深者惟许通六进士文理华赡者竟无甲科铨综艺能遂无优劣试官。又加颜面或容假手更相嘱请莫惮纠绳繇是侥亻幸路开文儒渐废兴廉举孝因此失人简贤任能无方可致自今已後考功试人明经试帖取十帖得六已上者进士试杂文两首识文律者然後并令试策仍严加捉搦必材艺灼然合高第者并即依令其明法并书算贡举人亦量准此例即为常式。 永淳二年三月初令应诏举人并试策三道即为永例。 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十四日试贡举人于洛城殿前数日毕(殿前试人自兹始也。)。 长寿二年二月令贡举人习则天所撰臣轨停通。《老子》道德经。 十月左拾遗刘承庆上疏曰:伏见比年已来天下诸州所贡物至元日皆陈在御前惟贡人独於朝堂拜列但孝廉秀异国之英才既随方物以充岁贡宜同珍币列见王庭岂得金帛羽毛於玉陛之下贤良文学弃彼金门之外恐所谓贵财而贱义重物而轻人甚不副陛下好道之心尊贤之意伏请贡举人至元日引见列在方物之前以播充庭之礼从之。 长安二年正月初令天下诸州有练习武艺者每年准明经进士例举送。 中宗神龙二年二月制贡举人停习臣轨依旧习。《老子》。 玄宗开元六年二月制曰:我国家敦古质断浮艳礼乐诗书是弘文德绮罗珠翠深革弊风必使情见於词不用言浮於行比来选人试判举人对策剖析案牍敷陈奏议多不切事宜广张华饰何大雅之不足而小能之是自今已後不得更然。 七年三月制曰:孝经者德教所先自顷已来独宗郑氏孔氏遗旨今则无闻。又子夏。《易传》近无习者辅嗣注者亦甚甄明诸家所传互有得失独据一说能无短长其令儒官详定所长令明经者习读。若将理等亦可兼行其习易者兼帖子夏。《易传》共为一部亦详其可否奏闻。 五月太子左庶子刘子玄奏孝经注请废郑依孔。《老子》注请停河上公行王辅嗣。《易传》非子夏所造礼部奏议请准令式孝经郑注与孔传依旧俱行子夏。《易传》无益後学不可将帖正经敕曰:朕以全经道丧大义久乖淳感之性浸微流遁之原未息是用旁求废简远及缺文欲使发挥异说同归善道永惟一致之用以开百行之端间者诸儒所传颇乖通义敦孔学者冀郑门之息灭尚今文者指古传为诬伪岂朝廷并列书府以广儒术之心乎!况孔郑大宗固多殊趣诸生会议曾无所申而推求小疵其细已甚聚讼之讹人无则焉其何郑二家可令仍旧行用王孔所注传习者希宜存继绝之典颇加奖饰子夏傅逸篇既广前令帖易者停。 八年七月国子司业李元上言三礼三傅及毛诗尚书。《周易》等并圣贤微旨生徒教业必事资经远则斯道不坠今明经所习务在出身咸以礼记文少人皆谙读。《周礼》经邦之轨则仪礼庄敬之楷模公羊梁历代宗习今两监及州县以独学无友四经殆绝既事资训诱不可因循其学生望请各量配作业并贡人预试之日习。《周礼》仪礼公羊梁并请帖十通五许其入策以此开劝即望四海均习九经该备从之。 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国子祭酒杨奏今之举明经者主司不详其述作之意每至帖试必取年头年月孤经绝句自今已後考试者尽帖平文以存大典。又曰:今之明经习左氏者十无一二恐左氏之学废。又。《周礼》仪礼公羊梁亦请量加优奖遂下制明经习左氏及通。《周礼》等四经者出身免任散官。 十七年三月国子祭酒杨上言曰:伏闻承前之例每年应举常有千数及第两监不过一二十人臣恐三千学徒虚费官廪两监博士滥靡天禄臣窃见入仕诸色出身每岁向二千馀人方於明经进士多十馀倍自然服勤道业之士不及胥吏以之效官岂识先王之礼义陛下设学校务以劝进之有司为限约务以黜退之臣之微诚实所未晓今监司课试十已退其八九至及第十。又不收一二。若长以此为限恐儒风渐坠小道将兴。若以出身人多应须诸色都减岂在独抑明经进士也。帝然之。 二十一年御注。《老子》成诏天下每岁贡士减尚书。《论语》策而加。《老子》焉。 二十二年三月制曰:博学多才道术医药举人等先令所司表荐兼自闻达敕限以满须加考试博学多才举人限今年四月内集道术医药举人限闰三月内集其博学科试明三经两史已上帖试稍通者多才科试经国商略大策三道并试杂文三道取其词气高者道术医药举取艺业优长试练有效者宜令所繇依节限处分。 二十三年十月制曰:文学政事必在考言孝悌力田必须审行顷从一概何谓四科其孝悌力田举人宜各自疏比来事迹为乡闾所委者朕当案覆别有处分。 二十四年三月制曰:每岁举人求士之本专典其事宁不重欤顷年以来惟考功郎所职位轻务重名实不伦欲尽委长官。又铨选猥积。且六官之列体骨是同况宗伯掌礼宜主宾荐自今已後每岁诸色举人及斋郎等简试并於礼部集既众务烦杂仍委侍郎专知。 二十五年正月制曰:致理兴化必在得贤强识博闻可以从政。且今之明经进士则古之孝廉秀才近日以来殊乖本意进士以声韵为学多昧古今明经以帖诵为功罕穷旨趣安得为敦本复古经明行修以此登科非选士取贤之道也。其明经自今已後每经宜帖十取通五已上免旧试一帖仍案问大义十条取通六已上免试经策十条令答时务策三首取粗有文性者与及第其进士宜停小经准明经例帖大经十帖取通四已上然後准例试杂文及策考通与及第其明经中有明五经以上试无不通者进士中兼有精通一史能试策十条得六已上者委所司奏听进止其应试进士等唱第讫具所试杂文及策送中书门下详覆其所问明经大义日仍须对同举人考试庶能否共知取舍无鬼有功者达可不勉与(此诏因侍郎姚奕奏也。)。 二十六年正月丁丑制曰:古者乡有序党有塾将以弘长儒教诱进学徒化人成俗率繇,於是斯道久废朕用悯焉宜令天下州县每一乡之内里别各置学仍择师资令其教授其诸州乡贡明经进士每年引见讫更令国子监谒先师所司设食学官等为之开讲质问疑义。且公侯之绪皆禀义方学礼闻诗不应失坠容其徼亻幸是长慢游如闻比来弘文崇文学生缘是贵胄子孙多有不专经业便与及第深谓不然自今已後宜一依令式试。 壬辰诏曰:孝悌力田风化之本苟有其实未必求名比年将同举人考试词策便与及第以常为科是开侥亻幸之门殊乖敦劝之意自今已後不得更然其兼著状迹殊尤者委所繇长官时以名荐朕当别有处分更不须随考使例申送。 二十九年正月於京师置崇玄馆诸州置道学生徒有差(京都各百人诸州无常员习老庄文列谓之四子荫第与国子监同)谓之道举举送课试与明经同凡举司课试之法帖经者以所习经掩其两端中间惟开一行裁纸为帖凡帖三子随时增损可否不一或得四得五得六者为通(後举人积多故其法益难务欲落之至有帖孤章绝句疑似参互者以惑之甚者或上抵其注下馀一二字使寻之难知谓之例援既甚难矣。而举人则有注联孤绝索幽隐为诗赋而诵习之不过十数篇则难者悉详矣。其於平文大义或多墙面焉)册府元龟。 ●卷六百四十 ○贡举部 条制第二 唐天宝元年四月诏曰:化之原者曰:道道之用者为德其义至大非圣人孰能章之昔有周季年代与道丧我列祖玄元皇帝乃发明妙本汲引生灵遂著玄经五千言用救时弊义高象系理贯希夷非百氏之能俦岂六经之所拟承前习业人等以其卷数非多列在小经之目微言奥旨称谓殊乖自今以後天下应举除崇玄学生外自馀所试道德经宜并停仍令所司更详择一小经代之其道经为上经德经为下经庶乎!道尊德贵是崇是奉凡在遐迩知朕意焉。 五月中书门下奏两京及诸郡崇玄学生等准开元二十九年正月制前件人合习道德及南华通玄冲虚等四经。又准天宝元年二月制改庚桑子为洞灵真经准诸条补崇玄学亦合习读伏准後制合通五经其洞灵真经人间少本臣近令诸观寻访道士全无习者本既无广业实难成并通玄冲虚二经亦恐文字不定玄教方阐学者宜精其洞灵等三经望付所司各写十本校定讫付诸道采访使颁行其贡举司及两京崇玄学生亦望各付一本今冬崇玄学人望。且准开元二十九年正月诸条考试其洞灵真经请待业成後准式从之。 二年三月十六日制崇玄生试及帖册各减一条三年业成始依常式。 七载五月诏曰:道教之设淳化之源必在玄阐以敦风俗顷列四经之科将冠九流之首虽及门求进颇有其人而睹奥穷微罕闻达者岂专精难就为劝奖未弘天下诸色人中有通明道德经及南华等四经任於所在自举各委长官考试申送其崇玄生出身自今以後每至选宜减於常例以为留放。 十一载七月举人帖及口试并宜对众考定便唱通否。 十二月敕礼部举人比来试人颇非允当帖经首尾不出前後复取者也。之乎!颇相类之处下帖为弊已久须是革礼部起请每帖前後各出一行相类之处并不须帖是载礼部侍郎杨浚始开为三行(不得帖断绝疑似之言也。)明经所试一大经及孝经。《论语》、《尔雅》帖各有差帖既通而口问之一经问十义得六者为通而後试微凡三条三试皆通者为第进士所试一大经及。《尔雅》(旧制帖一小经并注开元二十五年改帖大经其。《尔雅》亦并帖注也。)帖既通而後试文试赋各一篇文通而後试策凡五条三试皆通者为第(经策全通为甲策道四帖通四帖以上为乙策道三帖通三以下及策虽全通而帖经文不通四或帖经虽通四以上而策不通四皆为不第)明法试律令各十帖试册共十条(律七条令三条)全通为甲通八以上为乙自七以下为不第书者试。《说文》、《字林》凡十帖(。《说文》六帖。《字林》四帖)试无常限皆通者为第算者试九章海岛孙子五曹张丘建夏侯阳周髀五经缀术缉古帖各有差(九章九帖五经等七部各一帖缀术六帖缉古四帖)兼试问大义皆通者为第凡众科有能兼学则加超奖不在常限案今科第秀才与明经同为四等进士与明法同为二等然秀才之科久废而明经虽有甲乙丙丁四科进士有甲乙二科自武德以来明经惟有丙丁第进士惟乙科而已先试之期命举人谒于先师有司卜日宿张於国学宰辅以下皆会而观焉博集群议讲论而退礼部关试之日皆严设兵卫荐棘围之搜索衣服讥诃出入以防假滥焉其进士大抵千人得第者一二明经倍之得第者十一二其制诰举人不有常科皆В其目而搜扬之试之日或在殿庭天子亲临观之试已糊其名於中考之文册高者特授以美官其次与出身开元以後四海晏清士无贤不肖耻不以文章达其应诏而举者多则二千人少犹不减千人所收百才有一。 十二载七月诏天下举人不得充乡试皆须补国子学生及郡县学生然後听举四门博士停。 十三载十月御含元殿亲试博通坟典洞晓玄经词藻宏丽军谋出众等举人命有司供食既暮而罢其词藻宏丽问策外更试诗赋各一首制举试诗赋自此始也。 是月道举停习道德经加。《周易》宜以来载为始。 十四载二月弘文馆学生自今以後宜依国子监学生例帖试明经进士帖经并减半杂文及策皆须粗通仍永为常式。 肃宗至德二载已後依前乡贡。 乾元元年四月诏曰:国子监学生明经法帖策口试各十并通四以上进士通三与及第乡贡明经准常式州县学生放归营农待贼平之後任依常式代宗宝应二年六月礼部侍郎杨绾上疏曰:国之选士必资贤良盖孝友纯备言行敦实居常育德动不违仁体忠信之资履谦恭之操藏器则未尝自伐虚心而所应必诚夫如是故能率已从政化人镇俗者也。自叔叶浇诈兹道浸微争尚文词互相矜马卿浮薄竟不周於时用赵壹虚诞终取摈於乡闾自时厥後其道弥盛不思实行皆犭旬空名败俗伤风备载前史古人比文章於郑卫盖有繇也。近易帝始制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至高宗朝刘思立为考工员外郎。又奏进士加杂文明经加帖从此积弊转而成俗幼能就学皆诵当代之诗长而博文不越诸家之集递相党与用致虚声六经则未尝开卷三史则皆同挂壁况复徵以孔门之道责其君子之儒者哉!祖习既深奔竞为尚矜能者曾无愧色勇进者但欲凌人以毁黩为常谈以向背为己任投刺干谒驱驰於要津露才杨巳宣腾於当代古之贤良方正,岂有如此者乎!朝之公卿以此待士家之长老以此垂训欲其返敦朴怀礼让守忠信识廉隅何可得也。譬之於水其流已浊。若不澄本何当复清方今圣德御天再宁寰宇四海之内向化皆延颈举踵思圣朝之理也。不以此时而理之则太平之制。又乖矣。凡国之大柄莫先择士自古哲后皆侧席待贤今之取人令投牒自应殊非经国之体也。欲望请依古制令县令察孝廉审知在乡闾有孝友信义廉耻之行加以经业才堪策试者以孝廉为名荐之於州刺史当以礼待之试其所通之学其堪者送名於省自县至省不得令举人取自陈牒比来有到状保辨试牒等一切并停其所习经取。《左传》公羊梁礼记。《周礼》仪礼尚书毛诗。《周易》任通一经务取深达奥旨旁通诸家之义试日差诸司官有儒学者对问每经问义十条问毕对策三道其策皆问古今理体及当时要务取堪行用者其经义并策全通为上第望付吏部便与官其经通八策通二为中第与出身下第者罢归其明经比试帖经殊非古义皆诵帖括异图侥亻幸近有道举亦非理国之体望请与明经进士并停其国子监人亦请准此如有行业不著所繇妄相推荐请量加贬黜所异数年之间人伦一变既归实学当识大猷居家者必修德业从政者皆修廉耻浮竞自止敦庞自劝教人之本实在兹焉事。若施行即别立条制诏委左右丞相诸司侍郎御史大夫中丞给舍同议奏闻给事中李栖筠尚书左丞贾至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严武各奏议状与绾同贾至议曰:谨案夏之政尚忠殷之政尚敬周之政尚文文与忠敬皆统人之行也。且谥号述行美於文文兴则忠敬存焉是故前代以文取士本行文也。繇词以观行则及词也。宣父称颜子不迁怒不贰过谓之好学至乎!修春秋则游夏之徒不能措一词不亦明乎!间者礼部取人有乖斯义。《易》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关雎之义曰: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盖王政之所繇废兴也。故延陵听诗知诸侯之存亡今试学者以帖字为精通不穷旨义,岂能知迁怒二过之道乎!考文者以声病为是非惟择浮艳,岂能知移风易俗化天下之事乎!是以上失其源而下袭其流波荡不知所止先王之道莫能行也。夫先王之道消则小人之道长小人之道长则乱臣贼子繇是生焉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繇来者渐矣。渐者何谓忠信之凌颓耻尚之失所未学之驰骋儒道之不举四者皆繇取士之失也。夫一国之士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赞扬其风卿大夫也。卿大夫何尝不出于士乎!今取士试之小道而不以远者大者使干禄之徒趋驰末术是诱道之差也。夫以蜗蚓之饵杂垂沧海而望吞舟之至不亦难乎!所以食垂饵者皆小鱼就科试者皆小艺四人之业士最关於风化近代趋士靡然向风致使禄山一呼而四海震荡思明再乱而十年不复向使礼让之道弘仁义之风著则忠臣孝子比屋可封逆节不得而萌也。人心不得而摇也。且夏有天下四百载禹之道丧而殷始兴焉殷有天下六百祀汤之法弃而周始兴焉周有天下八百年文武之政废而秦始并焉观三代之选士任贤皆取实行故能风俗淳一运祚长远秦坑儒士二代而亡汉兴杂三代之政弘四科之举西京始振经术之学东都终持名节之行至有外戚窃位强臣擅权弱主外立母后专政而社稷不陨终彼四百,岂非学行扇化於乡里哉!厥後文章道弊尚於浮侈取士术异苟济一时自魏至隋四百馀载三光分景九州阻域窃号僭位德义不修是以子孙速颠享国咸促今国家革魏晋梁隋之弊承夏商周汉之业四奥既宅九州攸同覆焘亭育合德天地安有舍皇王举士之道从乱代取人之术此公卿大夫之耻也。杨绾所奏实为正论然自典午覆败中原板荡戎狄乱华衣冠迁徙南北分裂人多侨处圣朝一平区宇尚复因循版图则张闾井未设士居乡土百无一二因缘官族所在耕桑地望系数百年之外而身皆东西南北之人焉今欲依制乡举里选犹恐取士之未尽也。请兼广学校以弘训诱今两京有大学州县有小学兵革一动生徒流离儒臣师氏禄廪无向贡士不称行实胄子何尝讲习独礼部每岁擢甲乙之第谓弘奖擢不亦谬欤祗足长浮薄之风启侥亻幸之门矣。其国子博士等望加员数厚其禄秩选通儒硕生间居其职十道大郡量大学馆令博士出外兼领郡官召置生徒依乎!故事保桑梓者乡里举焉在流寓者庠序推焉朝而行之夕见其利如此则青青不复兴刺扰扰繇其归本矣。人伦之始王化之先不过是也。李е等议与至协文多不载宰臣等奏以举人旧业已成难於速改其今岁举人望。且许应旧举来岁即依新格广德元年七月礼部侍郎杨绾上贡举条目曰:孝廉举人请取精通一经每经问义二十条皆须旁通诸义深识微言试策三道每日问一道问古今理体取堪行用者经义及策全通为上第望付吏部便与官义通七策通二为中第与出身下第者罢之。《论语》孝经圣人深旨孟子儒门之达者望兼习此三者为一经其试如上先取在家有孝义廉耻谦恭之行好学不倦精通经义并堪对策者县令徵於乡里送名於州刺史与曹官对试以其通者送省既是贡士刺史县令不得以部人待之加其礼数随朝集使以十月二十五日到省其乡饮酒及至上都朝见并谒先师并依旧式。又以寇难之故衣冠多去故乡所居必闻才行斯在望许所在州县。且举所谙知者秀才举人准旧格惟试方略策五条望令精通五经每经准孝廉例问义二十条对策五条每日试一道全通为上第送中书门下超与处分十条通七策通四为中第送吏部与官下者罢之。又国子监举人亦请每岁本业博士推择才行送名与祭酒依乡贡例试通者送省举人自县至州皆不得取自陈牒比来有到状保辨停牒等请并停明法举人望付刑部考试疏入帝问翰林学士,或以进士明经行来颇久不可顿令改业遂敕与旧法兼行。 是月敕弘文崇文两馆生皆以资荫补充所习经业务须精熟楷书字体皆得正样通七者与出身不通者罢之。 二年五月罢岁贡孝悌力田及童子科从礼部侍郎杨绾奏也。绾以孝悌之行宜有实状童子越众不在常科同之岁贡恐成侥亻幸之路。 永泰元年始置两都贡举礼部侍郎官号皆以知两都为名每岁两地别放及第。 大历三年四月复置童子科举每岁本贯申送礼部同明经考试取十岁以下习一经兼。《论语》孝经每卷诵文十科全通者与官通七以上者与出身仍每年冬本贯申送礼部同明经举人例考试讫闻奏。 十年五月诏今年诸色举人并赴上都集(先是礼部侍郎贾至以时艰岁歉举人赴省者众权奏两都分理时礼部侍郎常衮以贡举人合谒见异於选人并合上都集举旧章也。是後不置东都贡举)。 是月敕停童子科举。 德宗建中二年二月中书门下奏准制崇玄馆学生试日减策一道者其崇玄馆附学官见任者既同行事例合г恩惟策一道不可更减大义两条从之六月敕孝廉科宜停。 二年十月中书舍人赵赞权知贡举先时进士试诗赋各一篇时务策五道明经策三道赞奏以箴论表赞代诗赋仍各试策三道应口问大义明经人明经之目义以为先比来相承惟务习帖至於义理少有能通经术浸衰莫不繇此今。若顿取大义恐全少其人欲。且因循。又无以劝学请约举司旧例稍示考义之难承前问义不形文字落第之後喧竞者多臣今请以所问录於纸上各令直书其义不假文言既与策有殊。又事堪徵证凭此取舍庶归至公如有义策全通者五经举人请准广德元年七月敕超与处分明经请减两选伏请每岁甄奖不过数人庶使经术渐兴人知教本敕策明经义策全通者令所司具名闻奏续商量处分馀依。 三年四月敕礼部应进士举人等自今以後如有试官并不合选并诸色出身人有应举者先於举司陈状准例考试如才堪及第者送名中书门下重加考如实才堪即令所司进纳告身注毁官申准例与及第至选日仍稍优与处分其正员官不在举限贞元二年六月敕自今已後举选人有能习开元礼者举人同一经例选人不限选数许集但问大义一百条试策三道全通者超资与官义通七十条策通二道已上者放及第已下不在放限其有试官能通者亦依正员官例处分其明经举人有能习律一部以代。《尔雅》者如帖义俱通於本色减两选令即日与官其明法举人有能兼习一经小帖义通者依明经例处分。 五年四月制曰:明经举人所习。《尔雅》多是草木鸟兽之名无益理道宜令习。《老子》道德经以代。《尔雅》其进士同大经例帖。 六年九月敕本置两馆学士皆选勋贤胄子盖欲令其讲艺绍习家风固非开此亻幸门堕紊典教。且令式之内具有条章考试之时理须精比闻此色亻幸冒颇深或假市门资或变易昭穆殊亏教化之本但长浇漓之风未补者务取阙员已补者自然登第用荫既已乖实试艺。又皆假人诱进之方岂当如此自今已後所司宜据式文考试定其升黜如有假代并准法处分。 九年五月制曰:王者设教劝学攸先生徒肄业执礼为本故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又曰:安上理人莫善於礼。然则礼者盖务学之本立身之端居安之大猷致治之要道属词比事而不裁之以礼则乱疏通知远而不节之以礼则诬实百行之本源为五经之户牖虽圣人设教罔不会通而学者遵行宜有先後自顷有司定议计功记习不量教化浅深义理难易遂使修传学者例从冬集习礼经者独授散官敦本劝人颇乖指要始务弘奖以广儒风自今已後明经习礼记及第者亦宜冬集如中经兼习。《周易》。若仪礼者量减一选应诸色人中习三礼者前资及出身人依科目例白身人依贡举例每经问大义三十条试策三道仍主司於朝官学官中简选精通经术三五人闻奏主司与同试问质定通否义策全通为上等转加超奖大义每经通十五条已上策通两道已上为次等依资与官如先是员外试官者听依正员例其习开元礼人问大义一百条试策三道全通者为上等大义通八十条已上策两道已上为次等馀一切并准习三礼例处分其诸馆学士愿习三礼及开元礼者并听仍永为常式。 十年中书侍郎平章事齐抗奏罢礼部别头举人故事礼部侍郎掌贡举其亲故即试于考功谓之别头举人抗奏罢之。 十二年三月国子司业裴肃奏。《尔雅》为六经文字之楷模。《老子》是圣人玄微之奥旨请勒天下明经进士五经及明一经进士五经及诸科举人依前习道德经者宜准天宝元年敕处分应合习。《尔雅》者并准旧式(初天宝元年尊崇道教以。《老子》乃玄元皇帝微言奥旨不可列为小经今有司以。《尔雅》代。《老子》至贞元五年四月宰臣。又议云:所习。《尔雅》多是草木鸟兽之名无益理道。又令举人停。《尔雅》改习道德经至是。又改焉)。 十三年十二月顾少连为尚书左丞权知贡举奏伏以取士之科以明经为首教人之本则义理为先至於帖书及以对策皆形文字并易考寻试义之时独令口问对答之失覆视无凭黜退之中流议遂起伏请准建中二年十二月敕以所问录於纸上各令直书其义不假文言仍请依经疏对奏敕宜依。 十四年九月诏乡贡武举并应百只箭及三十只箭人等今年宜权停时谏议大夫田敦因蒙召对奏言兵部武举等每年常数百千人持挟弓矢出入皇城间恐非所宜上闻而矍然故命停之其实武举者每岁不过十数人时议恶敦惯欲非短旧事奏议不实自是讫于贞元更不复置。 十六年十二月敕礼部别头举人宜委礼部考试不须置别头。 十八年五月敕明经进士自今以後每年考试所收人明经不得过一百人进士不得过二十人如无其人不必要满此数。 十九年六月敕礼部举人自春以来久愆时雨念其旅食京邑资用屡空其礼部举人今年宜权停。 宪宗元和二年十二月壬申礼部贡举院奏五经举人请罢试口义依前试墨义十条五经通五明经通六便放入第从之敕自今以後州府所送进士如迹涉疏狂兼亏礼教或曾为官司科罚或曾任州府小吏一事不合入清流者虽薄有词艺并不得申送入如举送以後事发长吏停见任及已停替者殿二年本试官及司功官并贬降。 三年五月兵部奏乡贡武举准贞元十四年九月诏宜权停今请准旧例却置从之。 七年十二月权知礼部侍郎韦贯之奏试明经请停墨义依旧格问口义从之。 十三年十月权知礼部侍郎庾承宣奏臣有亲属应明经进士举者请准旧例送考功试之先是贞元十六年高郢掌贡请停考功别试识者是之至是始复穆宗长庆元年三月敕今年礼部侍郎钱徽下进士及第郑朗等一十四人重试闻奏四月制曰:国家设文学之科本求实才苟容侥亻幸则异至公访闻近日浮薄之徒扇为朋党谓之关节干扰主司每岁策名无不先定永言败俗深用兴怀郑朗等昨令重试意在精艺能不於异书之中固求深僻题目贵令所试成就以观学艺浅深孤竹管是祭天之乐出於。《周礼》正经阅其呈试之文都似不知本事词律鄙浅芜累至多亦令宣示钱徽庶其深自怀愧诚宜尽弃以警将来但以四海无虞人心方泰用引宁僭式示殊恩特掩尔瑕庶明予志孔温业赵存约窦犭旬直所试粗通与及第卢公亮等十人并落下钱徽从别敕处分自今以後礼部举人宜准开元二十五年敕及第讫所试杂文并策送中书门下详覆。 二年二月谏议大夫殷侑奏谨案春秋二百四十二年行事王道之正人伦之纪备矣。故先师仲尼称志在春秋历代立学莫不崇尚其教伏以。《左传》卷轴文字比礼记多较一倍公羊梁比尚书。《周易》多较五倍是以国朝旧制明经。若大经中经能习一传即放冬集然明经为学者犹十不一二今明经一例冬集人之常情趋少就易三传无复学者伏恐周公之微旨仲尼之新意史官之旧章将坠於地伏请置三传科以劝学者。《左传》问大义五十条公羊梁各问大义三十条策三道义通七以上策通二以上与及第其白身应者请同五经例处分其先有出身及前资官应者请准学穷一经例别处分。又奏历代史书皆记当时善恶系以褒贬垂裕劝戒其司马迁。《史记》班固范晔两。《汉书》旨义详明惩恶劝善亚於六经堪为代教伏惟国朝故事国子学有文史直者弘文馆弘文生并试以。《史记》两。《汉书》、《三国志》。又有一史科近日已来史学都废至於有身处班列朝廷旧章昧而莫知者况乎!前代之载焉能知之伏请量前件史科每史问大义一百条策三道义通七策通二以上为及第能通一史者白身请同五经三传例处分其有出身及前资官应者请同学究一经别处分其有出身及前资官稍优与处分其三史皆通者请录奏闻特加奖擢仍请班下两都国子监任生徒习请敕旨宜依仍付所司。 三年礼部侍郎王起掌贡举先是贡举偎滥势门子弟交相酬酢寒门俊造十弃六七及元稹李绅在翰林深怒其事故有覆试之科及起考贡士奏曰:伏以礼部放榜已是成名中书重覆尚未及第。若重覆之中万不一定则放榜之後远近误传其於事理实为非便请今年进士堪及第者本司考试讫其诗赋先送中书门下详覆候敕却下本司然後准例大字放榜从之。 ●卷六百四十一 ○贡举部 条制第三 唐文宗太和元年七月敕今年权於东都置举其明经进士任使东都赴集其上都国子监举人合在上都试及节目未尽者委条流闻奏八月礼部贡院奏东都置举条件其上都国子监宗正寺鸿胪寺举人并请待东都考试毕却回就上都考试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