册府元龟 - 第 407 页/共 736 页
顾夷撰吴郡记五卷。
张氏撰。《晋书》鸿烈六卷。
左明楷为石勒记室与程机撰上党国记。
石泰为石勒参军与石同石谦孔隆撰大单于志。
和苞撰汉赵记十卷。
田融撰赵石记二十卷。
周融撰赵义一卷(一曰石集记云:石勒事)。
范亨撰燕书二十卷。
张诠撰南燕录五卷(记慕容德事)。
游览先生撰南燕书七卷。
张谘撰凉记八卷(记张轨事)。
王景晖撰南燕录六卷。
盖泓撰珠崖传一卷。
王子年撰拾遗录二卷(隐士无官)。
何伸燕撰秦书八卷(记符健等事)。
刘景撰敦煌实录十卷凉书十卷(记张轨事)。
龟龙为著作郎撰西河记二卷凉记十卷(记名光事)。
宋徐广为员外散骑常侍领著作尚书奏左史述言右官书事乘志显於晋郑春秋著乎!鲁史自圣代有造中兴记者道风帝典焕乎!史策而太和以降世历三朝玄风圣迹为畴古臣等参详敕著作郎徐广撰成国史,於是敕广撰集焉累迁正员常侍大司农仍领著作如故十二年勒成晋纪凡四十六卷表上之因乞解史任不许(又撰孝子传三卷)。
荀伯子少好学博览经传为员外散骑侍郎著作郎徐广重其才学举伯子及王韶之并为佐郎助撰晋史乃著桓元等传。又撰薛常侍传二卷。
王俭为秘书丞元徽初俭表上所撰七志三十卷。
王韶之好史籍博涉多闻父伟之少有志泰元隆安时事小大悉撰录之韶之因此私撰晋安帝阳秋既成时人谓宜居史职即除著作佐郎使续後事记义熙九年善叙事辞论可观为後代佳史。又撰孝子传十卷。
续咸著远游志异物志皆十卷行於世。
范晔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後汉书》为一家之作晔所撰十志一皆谢俨搜撰垂毕遇晔败悉蜡以覆车宋文帝令丹阳尹徐湛之就俨寻求已不复得一代以为恨其志今阙。
谢灵运为秘书监太祖以晋氏一代自始至终竟无一家之史令灵运撰。《晋书》粗立条流书竟不就。
裴景仁为殿中员外将军时沈昙庆为徐州刺史景仁助戍彭城本伧人多悉戎荒事昙庆使撰秦记十卷叙苻氏僭伪本末其书传於世。
刘谦之好学撰晋纪二十卷。
袁炳字叔明有文学为袁粲所知著。《晋书》未成卒。
何法盛为湘东太守初郗绍作晋中兴书数以示法盛法盛有意图之谓绍曰:卿名位贵达不复俟此延誉我寒士无闻於时如袁宏干宝之徒赖有著述流声於後宜以为惠绍不与至书成在斋内厨子法盛诣绍绍不在直入窃书绍还失之无复兼本,於是遂行何书。
徐爰为中散大夫撰。《宋书》六十五卷。
临川王义庆撰续。《汉书》五十八卷宣验记十三卷幽明录二十卷江右名士传一卷。
檀道鸾为永嘉太守撰续晋阳秋二十卷。
郭季彦为新兴太守撰续晋纪五卷。
何承天为廷尉撰春秋前传十卷春秋前杂传九卷国为新亭侯撰吐谷浑记二卷。
刘通会为北徐州主簿撰先朝故事二十卷。
郭缘生为天门太守撰武昌先贤志二卷述征记二卷。
郑缉之为员外郎撰孝子传五卷东阳记一卷。
范晏撰阴德传二卷。
袁生寿撰古异传三卷。
刘敬叔为给事撰。《异苑》十卷。
陶潜为彭泽令撰搜神後记十卷。
东阳无疑为散骑常侍为齐谐记七卷。
刘损为太常卿撰京口记二卷。
盛宏之为临川王侍郎撰。《荆州记》三卷。
袁淑为太子左率撰真隐二卷。
雷次宗以散骑侍郎徵诣宋邑撰豫章记一卷。
南齐臧荣绪为徐州主簿纯笃好学括东西晋为一书记录志传一百一十卷。又撰续洞记四卷。
陆澄为光禄大夫给事中撰杂传。
檀超为司徒右长史建元二年初置史官以超与骠骑记室江淹掌史职上表立条例开元纪号不取宋年封爵各详本传无假年表立十志律历礼乐天文五行郊祀刑法艺文依班固朝会舆服依蔡邕马彪州郡依徐爰百官依范晔合州郡班固五星载天文日蚀载五行改日蚀入天文志以建元为始帝女自皇宋立传以备甥舅之重。又立处士列女传诏内外详议左仆射王俭议金粟之重八政所先食货通则国富民实宜加编录以崇务本朝会志前史不书蔡邕称先师胡广说汉旧仪此乃伯喈一家之意曲碎小仪无烦录宜立食货省朝会洪范九畴一曰五行五行之本先乎!水水之精是为月月五行之宗也。今宜宪章前轨无所改革。又立帝女传亦非浅识所安。若有高德异行自当载在列女。若止於常美则仍旧不书诏曰:月灾隶天文馀如条议超史功未就卒官江淹撰成之犹不备也。时豫章熊襄著齐典上超十代其序云:尚书尧典谓之虞书则附所述故通为齐名为河洛金匮者。
王智深迁太学博士豫章王大司马参军兼记室世祖敕智深撰宋纪召见芙蓉堂赐衣服给宅智深告贫於豫章王王曰:须卿书成当相讠州以禄书成三十卷世祖後召见智深於明殿令拜表奏上。
刘涉撰齐纪十卷。
孔稚为散骑常侍卒赠金紫光禄大夫撰陆先生传一卷。
祖冲之为长水校尉撰述异记十卷王巾撰法师传十卷。
梁沈约为尚书令以晋氏一代竟无全书年二十许便有撰述之意太始初征西将军蔡兴宗为启明帝有敕赐许二十馀年所撰之书凡一百三十卷条流虽举而采缀未周永明初遇乱失第五卷齐建元四年被敕撰国史永明二年。又领著作撰次起居注五年春。又被敕撰。《宋书》百卷齐纪高祖记十一卷。
任为新安太守著杂传二百四十七卷。
江淹为金紫光禄大夫撰齐史十志行於世。
李书为益州从事著益州记三卷行於世。
裴子野为鸿胪卿初曾祖松之宋元嘉中受诏续修何承天宋史未及成而卒子野尝欲继成先业及齐永明末沈约所撰。《宋书》既行子野更删撰为宋略二十卷其叙事评论多善约见而叹曰:吾弗逮也。兰陵萧琛北地傅昭汝南周舍咸称重之子野。又撰众僧传二十卷(一云:撰名僧录二十卷)。又欲撰齐梁春秋始草创未就而卒。
顾协为。《荆州记》室撰晋仙传五篇语十卷。
陆昭学涉有思理历中书侍郎尚书左丞撰。《晋书》未就。又著陆史十五卷陆氏骊泉志一卷并行於世。
王僧孺为南康王谘议参军撰东宫新记。
萧子显为吴兴太守好学属文采众家後汉考正同异为家之书。又启撰齐史书成表奏之诏付秘阁所著。《後汉书》一百卷。《齐书》六十卷普通北伐记五卷贵俭传三卷。
萧子为侍中幼有文彩既长勤学以晋代竟无全书弱冠便留心撰著至年二十六书成表奏之诏付秘阁及为太子舍人撰东宫新记奏之敕赐束帛著。《晋书》一百一十卷东宫新记二十卷。
吴均为奉朝请著齐春秋三十卷吴郡钱塘先贤传五卷续齐谐记一卷。
锺ヴ字长邱官至建康令著良史传十卷。
刘沓累官至尚书左丞自少至长多所著述撰。《高士传》二卷东宫新旧记四十卷并行於世。
庾诜诏徵中书侍郎不起撰帝历二十卷。
邱仲孚为左丞撰皇典二十卷南宫故事百卷。
江奋为光禄大夫好学尤悉朝仪故事撰江左遗典三十卷未就卒。
刘之遴为南郡太守撰神录五卷。
刘昭为中军临川王记室撰幼童传十卷。
臧俨为镇南谘议撰栖凤春秋五卷。
陶弘景为诸王侍读後辞禄自号华阳隐居撰帝代年历五卷周氏冥通记一卷草法师传一卷。
梁撰梁武帝大舍三卷。
郑忠撰。《晋书》七卷。
谢吴为中书郎撰梁书四十九卷梁皇帝录五卷。
王琰为吴令撰春秋二十卷冥祥记十卷。
萧韶为长沙王撰梁太清纪十卷。
萧世怡一云:大圜封乐浪王仕隋位内史侍郎撰淮海乱离志四卷(叙梁末侯景之乱)。
谢绰为少府卿撰宋拾遗十卷王逸撰齐典五卷。
周兴嗣为散骑员外侍郎给事中撰梁皇帝实录三卷并皇德纪(记武帝故事。又云:谢撰五卷)。
刘仲撰梁帝圣中兴略十卷。
後梁安成王欣博学善属文著梁史百卷遭乱失其本。
陆公为黄门郎兼掌著作奏武帝敕撰嘉瑞记琼述其旨而续焉自永定讫于至德勒成一家之言。
陈顾野王为光禄卿撰续洞冥记一卷国史传三百卷。
何之元为始兴王叔陵谘议参军及叔陵之诛元乃屏绝人事锐精著述以为梁氏肇自武皇终于敬帝其兴亡之运盛衰之迹足以垂鉴戒定褒贬穷其始终起齐永元元年逮于王琳遇获七十五年行事草创为三十卷号曰:梁典其序曰:记之与史其流不一编年之作无。若春秋则鲁史之书非帝皇之籍也。三皇之简为三坟五帝之策为五典此典义所繇生也。至乃尚书述唐帝为尧典虞帝为舜典斯。又经文明据是以典之为义久矣。哉!若夫马史班汉述帝称纪自兹厥後因相祖习及陈寿所撰名之曰:志总其三国分路扬镳唯何法盛。《晋书》变帝纪为帝典既云:师古在理为优故今之所作称为梁典梁有天下自大同以前区宁晏太清已後寇盗交侵首尾而言未为尽美故开此一书分为六意以高祖创基因乎!齐末寻宗讨本起自永元今以前。若干卷为追述高祖生自布衣长於弊俗知风教之臧否识民黎之情伪爰逮君临久斯政术四纪之内云:殷阜今以。若干卷为太平世不常夷时无常治非自我後仍属横流今以。若干卷为叙乱洎高祖晏驾之年太宗幽辱之岁讴歌狱讼唯向西陕而不向东都不庭之民流逸之士征伐礼乐归世祖而不归太宗拨乱反正厥庸斯在治定功成其勋有属今以。若干卷为世祖至於四海困穷五德舛替则敬皇绍立仍以禅陈今以。若干卷为敬帝骠骑王琳崇立後嗣虽不达天命是其忠节今以。若干卷为後嗣主至在太宗虽加美谥而大宝之号世所不遵盖以扼於贼景故也。承圣纪历自接太清神笔诏书非宜辄改详之後论兹有理焉夫事有始终人有业行本末之间颇宜叙述案臧荣绪称史无裁断犹起居注繇此而言实资详悉。又编年而举其岁次者盖取分明而易寻也。若夫猃狁孔炽鲠我中原始自一君终为二主事有相涉言成混漫今以未分之前为北魏既分之後高氏所辅为东魏宇文所挟为西魏所以相分别也。重以盖彰殊体繁省异文其关损益颇有凡例。
许亨为卫尉卿撰。《齐书》并志五十卷遇乱之後撰梁史成者五十八卷。
陆从典入隋为给事郎兼东宫学士。又除著作佐郎右仆射杨素奏从典续司马迁。《史记》迄于隋其书未就值隋末丧乱。
姚察入隋授秘书丞别敕成陈梁二代史所撰虽未毕功文帝开皇之时遣中书舍人虞世基索本具进今在内殿梁陈二史多是察之所撰其中序论及纪传有所阙者临亡之时仍以体例诫幼子思廉博访撰续思廉流涕奏行思廉初补汉王府行参军掌记室寻除河间郡司法大业初中书侍郎虞世基奏思廉踵梁陈二代史自是以来稍就补续(又撰传国志十卷)。
许懋为著作郎著述行记四卷撰齐记二十卷。
赵齐旦为中郎将撰陈王业历一卷。
●卷五百五十六
○国史部 采撰
後魏东阿县公顺任城王澄之子撰帝录二十卷崔逞初为慕容燕著作郎撰燕记。
封懿仕慕容燕为中书令撰燕书颇行於世。
崔浩为太常卿初道武诏尚书郎邓渊注国记十馀卷编年次事体例未成逮子明元不废著述神二年诏集诸文人撰录国书浩及弟览高谠邓[A13C]晁继范亭黄辅等共参著作叙成国书三十卷。
高允领著作郎与崔浩述成国记允。表曰:往年被敕令臣集天文灾异使事类相近约而可观臣闻箕子陈谟而洪范作宣尼述史而春秋著皆所以章明列辟景测皇天者也。故先其善恶而验以灾异随其得失而效以祸福天人诚远而报速如响甚可惧也。自古帝王莫不尊崇其道而稽其法数以自修敕厥後史官并载其事以为鉴诫汉成帝时光禄大夫刘向见汉祚将危权归外戚屡陈妖眚而不见纳遂因洪范春秋灾异报应者而为其传觊以感悟人主而终不听察卒以危亡,岂不哀哉!伏惟陛下神武则天鉴自远钦。若稽古率繇旧章前言往行靡不穷鉴前皇所不逮也。臣学不洽闻见寡薄惧无以礻卑广圣听仰酬明旨今谨依洪范传天文志撮其文辞凡为八篇大武览而善之曰:高允之明灾异亦岂减崔浩乎!又允为中书令迁中书监虽久典史事然而专勤属述时与校书郎刘模有所缉缀大较依续崔浩故事准春秋之体而时有刊正允所引刘模者颇涉经籍微有注籍之用允为秘书典著作选为校书郎允修撰国记与俱辑著尝令模持管签每日同入史ト接膝对筵属述时事允年已九十目手稍衰多遣模执笔而授裁断之意如此者五六岁允成篇卷考论上下模豫有功焉。
刘为乐平王从事中郎以三史文繁著略记百三十篇八十四卷凉书十卷敦煌实录二十卷方言三卷。
刘芳为员外散骑常侍俄兼通直常侍从驾南巡撰述行事寻而除正。
韩始均为著作郎改陈寿魏志为编年之体广益异闻为三十卷。又著冠带录。
崔鸿为散骑常侍齐州大中正弱冠便有著述之志见晋魏前史皆成一家无所措意以刘渊石勒慕容隽苻彳建慕容垂姚苌慕容德赫连屈子张轨李权吕光乞伏国仁秃乌孤李沮渠蒙逊冯跋等并因世故跨僭一方各有国书未有统一鸿乃撰为。《十六国春秋》勒成百卷因其旧记时有增损褒贬焉子子元秘书郎後永安中乃奏其父。《书》曰:臣以亡考故散骑常侍给事黄门侍郎前将军齐州大中正鸿不殒家风式缵世业古学克明在新必镜多识前载忄专极群书才史富洽号称籍甚年止壮立便斐然怀著述之意正始末任属记言撰辑馀暇乃刊著赵燕秦夏凉乞伏西蜀等遗载为之赞序褒贬评论先朝之日草构悉了唯有李权蜀书搜索未获阙兹一国迟留未成去正光三年始购得讨论讫而先臣弃世凡十六国各为春秋一百二卷近代之事最为备悉未曾奏上弗敢宣流今缮写一本敢以仰呈傥或浅陋不回睿赏乞藏秘ト以广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