册府元龟 - 第 406 页/共 736 页

许敬宗为中书令与中书侍郎许圉师著作郎杨仁卿等受诏撰贞观二十三年以後至显庆三年至公凡成二十卷显庆四年二月毕功奏上之封敬宗子曰:为新城县男国子祭酒令狐德进封彭阳县公中书侍郎许圉师封平恩县公太史令李淳风封昌乐县男著作郎北平县男杨仁卿著作郎馀杭县男顾裔并加朝议大夫并赏修实录之功也。 李延寿为符玺郎撰南北史一百八十卷卒高宗诏曰:故符玺郎李延寿艺文该洽材兼良史撰政典一部词殚直笔虽其人已亡功有可录宜赐其家绢五十疋仍令详正所写两本付秘书一本赐皇太子。 武三思为左散骑常侍静德郡王与中书令齐国公魏元忠礼部尚书鲁郡公祝钦明及史官太常少卿徐彦伯秘书少监柳冲韦承庆国子司业崔融中书舍人岑羲徐坚撰则天大圣皇后实录为三十卷编次文集一百二十卷神龙二年五月奏之帝称善降玺书劳问三思赐物二千段魏元忠赐物千段仍封其子卫王谘议参军为任城县男祝钦明进爵鲁国公赐物八百段徐彦伯等各赐爵二等赉物五百段。 窦怀贞为左仆射与侍中魏知古中书令萧至忠崔中书侍郎陆象先左散骑常侍柳冲太子詹事徐坚左庶子刘子元先天二年三月奏上所修姓族系录二百卷怀贞已下加爵赐物各有差。 刘子玄为左散骑常侍修国史开元四年与吴兢撰则天实录四十卷成以闻。又引古义白於执政宰相姚崇奏曰:伏见贞观十七年监修国史房元龄与史官给事中许敬宗著作佐郎敬播修高祖实录二十卷成制封玄龄一子为县男赐物一千段敬宗一子为高阳县男赐物七百段敬播改授太子司议郎赐物五百段仍并降玺书褒美。又神龙二年五月监修国史中书令魏元忠与史官太常少卿徐彦伯国子司业崔融等修则天实录三十卷成制封元忠一子为县男赐物一千段彦伯等各赐爵二等物五百段自馀卑官加两阶物段准处分仍并降玺书褒美今史官刘子玄吴兢等撰睿宗实录。又重修则天中宗实录并成进讫准撰太宗实录例益修官已下加爵及赐命子元等经臣援引古今欲臣闻奏臣谨寻故事例有恩赏事属当时不可为准子玄等始末修撰诚亦勤劳叙事纪言所缘虽重承恩赏赐固不在多子元吴兢望各赐物一百段许之(一云:子元以修则天实录封言巢县)子。 吴兢神龙中与韦承庆刘子元等撰则天实录成转起居郎俄迁水部郎中丁忧还乡里开元三年服阕抗疏言曰:臣先修史已成数十卷自停职家贫无纸札乞终馀功乃拜谏议大夫依前修史开元六年七月表乞典郡曰:臣自掌史东观十有七年岁序徒淹勤劳莫著不能勒成大典垂诫将来顾省微躬久妨贤路乞罢今职别就他官至於治人之政在兢尤所详晓望令试典一郡刺举外台必当效绩循良不负朝寄。又兢父致仕已来俸料斯绝所冀禄秩稍厚甘脆有资乌鸟之诚幸垂矜察帝亲札报曰:天子临书是为盛业史官秉笔必伫良才著作︹记洽闻时议咸许牧州典郡此类何求岂转要以从闲乃回难而就易私愿或惬公道。若何八年诏其父郑州长史处敬为凤州刺史仍听致仕以兢修国史故也。 贾为宰相贞元十四年献九州图并。《别录》通录十卷德宗赐内厩马一匹锦采二百疋银瓶盘各一十七事。又上海内华夷图及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德宗览而善之赐锦采二百疋袍段六锦帐二银瓶盘各一银二马一匹。 令狐亘为起居舍人撰玄宗代宗实录顺宗初卒元和三年以修实录功追赠工部尚书。 裴监修国史元和五年十二月与诸史官进德宗实录五十卷宪宗览而称善乃赐缯锦三百疋及银器等以秘书少监史馆修撰蒋武为谏议大夫直史馆密县尉樊绅为左拾遗内供奉咸阳县尉韦处厚为右拾遗内供奉万年县丞林宝为太常博士并仍旧职。 李吉甫为宰相元和八年二月进所撰元和州郡图三十卷赐锦采二百疋银碗盘各一。 路随为翰林侍讲学士谏议大夫韦处厚为中书舍人长庆二年十月敕随等常在史馆才行可称伏以宪宗实录未修切资论撰宜兼史馆修撰其学士如故。又敕後名路随韦处厚。且止後分日入史馆修实录未毕之间。且许不入内署仍放朝参至太和四年三月随以宰相监修国史表上宪宗实录赐随及见在史史官司封郎中苏景裔起居舍人陈夷行屯田员外郎李汉右拾遗蒋系各锦采银器有差。 王彦威为户部侍郎判度支撰唐典自武德终永贞成一部七十卷文宗嘉之赐以锦采银器。 李绅为宰相监修国史会昌三年与修撰官郑亚等再修宪宗实录毕进上赐银器锦采有差。 魏为中书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大中八年修文宗实录四十卷上之史官给事中卢太常少卿蒋偕司勋员外郎王氵风右补阙卢告膳部员外牛皆颁赐银器锦采序迁职秩。 後唐赵凤为宰相监修国史天成四年上新修懿祖献祖太祖纪年录共二十卷庄宗实录三十卷凤及修撰张昭远吕咸休各赐缯采银器等。 晋姚ダ後唐门下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清泰三年上明宗实录三十卷同修撰官中书舍人充史馆修撰张昭远授尚书礼部侍郎中书舍人充史馆修撰李详加中大夫上柱国并依前充职户部郎中充史馆修撰程渥授右谏议大夫左拾遗充史馆修撰吴承范授左补阙充职右拾遗直史馆杨昭俭授殿中侍御史各颁赐有差。 汉贾纬仕晋为起居郎天福六年奏曰:伏睹史馆唐高祖至代宗已有纪传德宗至文宗亦存实录武宗至阴济废帝凡六代唯有武宗实录一卷馀皆阙落臣今采访遗文及耆旧传说编成六十五卷目为唐年补遗录以备将来史官修述臣闻裴子野之修宋略爰在梁时姚思廉之纂。《陈书》乃於唐世咸因丧坠景有研寻皇帝陛下与日齐明固天纵圣华山归马崇文之道已行虎殿延儒质疑之论斯启一昨聿宣纶诰精择史官以李氏受终想唐年遗事虽追名上号其制相沿而创法定仪於文或异恐谣俗之讹变致信实以湮沉将缉亡书以修坠典臣久居职分深耻阙遗今录浅闻别陈短序伏冀特回睿鉴俯念愚衷芸阁蓬山诚莫裨於良直蹄涔掬土愿少助於高深请下有司用当取证帝览之嘉叹赐器皿币帛。 赵熙为兵部郎中天福六年与吏部侍郎张昭受诏修唐史开运中竟毕其功熙授右谏议大夫昭加金紫光禄大夫进封开国子增食邑二百户赏笔削之功也。(一云:开运二年史馆上新修前朝李氏书赐监修宰臣刘朐修史官张昭直馆王仲等缯采银器各有差)。 周张昭为兵部尚书与太子詹事刘温叟等显德五年撰太祖实录三十卷上之赐物有差册府元龟卷五百五十四。 ●卷五百五十五 ○国史部 采撰 史氏之职旧矣。自周衰失官旧章隳紊仲尼因鲁。《史记》之文考其真伪刊而正之以劝戒盖诸侯之国史也。逮司马迁承重世之业受成书之繇三五已来上下数千载论次其事为一家之言班范继踵述遵无废信乎!得良史之体为作者之雄也。尔後或被诏著撰或私为记述乃有特出新意裁成义类追法春秋系以时月皆研精极虑各自名家至。若焕然垂法著为国典藏在册府是谓信史者咸不越子长之矩矣。其有述隽贤耆旧之美诠高逸贞烈之行第职官之仪秩捃记载之遗逸叙天官五行之占候纪轩木铎之方言著为纪传参於志录者亦史臣之一体也。咸附出焉。 周孔子明王道七十馀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於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讥刺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述子贡撰越绝书十六卷。 尹喜为函关令撰高士老君内传三卷。 鬼谷先生撰。《老子》传一卷关令尹喜传一卷(已上并传记)汉陆贾为大中大夫撰楚汉春秋五卷。 司马迁生龙门(龙门山其东则在今秦州龙门县北其西则在今同州韩城县北西河从其中下流)耕牧河山之阳(河之北山之南也。)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邹县名也。峄山也。於此行乡射之礼)困厄鄱薛彭城(鄱县名也。)过梁楚以归反为太史令以为汉继五帝末流接三代绝业周道既废秦废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柜玉板图籍散乱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自曹参荐盖公言黄老而贾谊晁错明申韩公孙弘以儒显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仍父子继纂其职曰:於戏余维先人尝掌斯事显於唐虞至於周复典之故司马氏世主天官至于余乎!钦念哉!(钦敬也。)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并时异世年差不明作十表礼乐损益律历改易兵权山川鬼神天人之际承敝通变作八书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言众星共绕北辰诸辐咸归车毂。若文武之臣尊辅天子也。)辅弼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扶义ㄈ傥不令已失时立功名於天下作七十列传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序略以拾遗补阙艺成一家言(艺六艺也。)协六经异传齐百家杂语藏之名山副在京师(藏于山者备亡失也。其副二本乃留京师也。)以後圣於戏叹声君子迁既死後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又按。《史记》司马迁自叙云:迁父谈。且卒执迁手而泣曰: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余甚惧焉汝其念哉!谈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故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作。《史记》)。 东方朔为侍郎撰。《十洲记》一卷神异经一卷。 刘向为中垒校尉撰战国策三十卷。 杨雄为郎给事黄门撰蜀王本记一卷。 後汉班彪为司徒掾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史籍之间武帝时司马迁著作。《史记》自太初以後阙而不录後好事者颇或缀集时事然多鄙俗不足以踵继其书(好事者谓杨雄刘歆阳域衡褚少孙史孝山之徒)彪乃继采前史遗事傍贯异闻作後传数十篇班彪卒子固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先是扶风人苏郎伪言图谶事下狱死固弟超恐固为郡所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郎除兰台令史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成世祖本纪迁为郎典校秘书固。又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事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奏之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固谓自古书契之作而有史官其载籍博矣。至孔氏纂之断唐尧下讫秦穆唐虞以前虽遗文其语不经(非经典所说)故言黄帝颛顼之事未可明也。及孔子因鲁。《史记》而作春秋而左丘明论辑其本是以为之传。又纂异同为国语。又有世本录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帝王公侯卿大夫祖世所出春秋之後七国并争秦兼诸侯有战国策汉兴代秦定天下有楚汉春秋故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後事讫于大汉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於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於百王之末厕於秦项之列太初以後阙而不录故采纂前记缀辑所闻以述。《汉书》起元高祖终於孝平王莽之诛十有二世二百三十年综其行事旁贯五经上下治道为春秋考纪(春秋考纪谓帝纪也。)表志传凡百篇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馀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又固记诸国风土人俗皆已详备前书撰建武以後其事异於先者以为西域传皆安帝命班勇所记云: 蔡邕灵帝时为议郎在东观与卢植韩说等撰补後。《汉记》会遭事流离不及得成及徙朔方居五原因上书自陈奏其所著十意曰:朔方髡钳徒臣邕稽首再拜上书皇帝陛下臣邕被受陛下尤恳异大恩初繇宰府备数典域以叔父故卫尉质时为尚书召拜郎中受诏诣东观著作遂与群儒并拜议郎沭浴恩泽承答圣问前後六年质奉机密趋走目下遂竟端右出相好藩还尹辇毂旬日之间登蹑上列父子一门兼受恩宠不能输写心力以效丝之功一旦被章陷没辜戮陛下天地之德不忍刀锯裁臣首领得就于罪父子家属徙充边方完全躯命喘息相随非臣无状所敢复望非臣罪恶所当复蒙非臣辞笔所能复陈臣初决罪洛阳诏狱生出宇户顾念元初中故尚书郎张俊坐漏泄事当伏重刑已出门复听读鞫诏书驰救一等输作左校俊上书谢恩以转徙郡县促遣遍於吏手不得顿息含辞抱悲无由上达既到徙所乘塞守烽职在候望忧怖焦灼无心复能操笔成章致草阙庭诚知圣朝不责臣谢但愚心有所不竟臣自在布衣尝以为。《汉书》十志下尽王莽而世祖以来唯有纪传无续志者臣所事师故太傅胡广知臣颇识其门户略以所有旧事虽未备悉粗见首尾积累思惟二十馀年不在其位非外史庶人所得擅述天诱其衷得备著作郎建言十志皆当撰录遂与议郎张华分受之所使元顺难者皆以付臣先治律历以筹为本天文为验请太师旧注考校连年往往颇有差舛当须增损乃有施行为无穷法道至深微不敢独议郎中刘洪密於用策故臣表上与洪共参思图牒寻绎有头角会臣被罪遂放边野臣窃自痛一为不善使史籍所阙胡广所校二十年之思中道废绝不得穷竟之情犹以结心不能违望臣初欲须刑竟乃因县道具以状闻今年七月九日匈奴始攻郡监驰县其时鲜卑连犯中五原一月之中烽火不绝不言四夷相与合谋所图广远恐遂为变不知所济郡县咸惧不守朝旦臣所在孤危悬命锋镝湮灭灰烬呼吸无期诚恐所怀随躯腐朽抱恨黄泉遂下设施谨先毙踣删科条诸志臣所定者一所当接续者四前志所无臣欲著者三及经典群书所宜捃摭本奏诏书所当依据分别首自并书章左臣初被考妻子迸窜亡失文书无所按请加惶怖愁恐思念荒散十分不能识一所识者。又恐谬误触冒死罪披散愚情愿下东观推求诸奏参以玺书以补缀遗阙昭国体章闻之後虽肝脑流离白骨剖破无所复恨唯陛下省察谨因临戎长霍园封上臣顿首死罪稽首再拜以闻(列传。又载邕撰集汉事未见录以继後史作零纪及十意。又补诸列传四十二篇因李亻之乱湮灭多不存十意有律历意第一礼意第二乐意第三郊祀意第四车服意第五车书意第六臣钦。若曰:馀四意史不载名袁)。 荀悦为黄门侍郎献帝好典籍尝以班固。《汉书》文繁难省乃令悦依。《左氏传》体以为汉纪三十篇诏尚书给笔札辞约事详论辨多美。 刘艾为侍中撰汉灵献二帝纪三卷。 蔡质为卫尉撰典职式。 侯瑾公车徵不至案。《汉书》纪撰中兴以後行事为皇德传三十篇行於世。 刘珍为谒者安帝永平元年诏珍与校书刘余作建武已来名臣传迁侍中越骑校尉。 李尤为谏议大夫受诏与谒者仆射刘珍等俱撰。《汉记》。 应奉官至司隶校尉著。《汉书》後述多所述载(袁崧。《书》曰:事天删。《史记》、《汉书》及。《汉记》三百六十馀年自汉後至其时凡七十卷名曰:。《汉书》述)。 赵毕会稽人举有道不就著吴越春秋十卷。 赵岐为太常著吴越春秋。 郭宪为光禄勋撰汉武洞冥记一卷。 杨孚为议郎撰交州异物志一卷。 魏张撰後汉纪虽似未成辞藻可观。 孙该字公达︹志好学著魏书。 王粲为侍中撰汉末英雄记八卷。 鱼蒙为郎中撰典略十九卷。 袁晔撰献帝春秋一卷。 阴澹为左将军撰魏纪十二卷。 毛范撰吕布本事一卷。 孙舒元撰汉魏春秋九卷。 蜀谯周入魏封阳城亭侯撰三巴记一卷。 吴谢承字伟平权谢夫人弟为武陵太守撰。《後汉书》百馀卷会稽先贤传伍卷。 韦曜为黄门侍郎孙亮即位诸葛恪辅政表曜为太史令撰吴书华薛莹等皆与同後为侍中领左国史孙皓忿怒收付狱曜因狱吏上辞曰:囚昔见世间有古历注其所纪载既多虚无在书籍者亦复错谬囚寻按传记考合异同采耳目所及以作洞纪起自庖牺至于秦汉凡为三卷当起黄武以来别作卷事尚未成。又见刘熙所作。《释名》信多佳者然物类众多虽得详穷故特有得失而爵位之事。又有非是愚以官爵今之急不宜乖误因自志至微。又作官职训。又辨。《释名》各一卷欲上之缮写始毕会以无状幽囚待命泯没之日恨不上闻谨以先死列状乞上言秘府於外科取呈内以闻追惧浅蔽不合天听抱怖省息乞垂哀省曜冀以此求免而皓更怪其书之纰谬竟身死於囹圄。 周昭字恭远与韦曜薛莹华并述吴书万震为丹阳太守撰荆州异物志一卷。 陆凯为左丞相撰杂传十九卷。 胡冲撰吴朝人士品秩状八卷吴历六卷。 虞禹撰吴士人行状名品三卷。 吴人撰曹瞒传一卷。 晋华峤迁尚书以博闻多识属书典实有良史之志转秘书监加散骑常侍班同中书寺为内台中书散骑著作及治礼音律天文数术南省文章门下撰集皆典统之初峤以汉纪烦秽慨然有改作之意会为台郎典官制事繇是得遍观秘籍遂就其绪起于光武终孝献一百九十五年为帝纪十二卷皇后纪二卷十典十卷传七十卷谱及三序传目录凡九十七卷峤以皇后配天作合前史作外戚传以继末编非其义也。故易为皇后纪以次帝纪。又改志为典以有尧典故也。而改名。《後汉书》奏之诏朝臣会议时中书监荀勖令和峤太常张华侍中王济咸以峤文质事核有迁固之规实录之风藏之秘府後太尉汝南王亮司空卫为东宫傅列上通讲事获施行。又撰紫阳真人周君传一卷。 张华撰列异传三卷。 束为佐著作郎撰。《晋书》帝纪十志并所著三魏人士传七代通记并行於世。 皇甫谧累徵不起撰。《帝王世纪》年历高士逸士列女等传玄晏春秋并重於世(又撰韦氏传三卷)。 王接为临汾公相国撰列女後传七十二人。 周处为御史中丞撰集吴书。 袁崧为吴郡太守博学有文章著。《後汉书》百篇。 祖台之字元辰为侍中光禄大夫撰志怪书行於世陈术字申伯著益部耆旧传及志。 杨方为高梁太守撰吴越春秋。 司马彪泰始中为秘书郎转丞作九州春秋以为先王立史官以书时事载善恶以为沮劝最教世之要也。是以春秋不修则仲尼理之关雎既乱则师挚修之前哲岂好烦哉!盖不得已故也。汉氏中兴讫于建安忠臣义士亦以昭著而时无良。《史记》述烦杂谯周虽已删除然犹未尽安顺以下亡缺者多彪乃讨论众书缀其所闻起于世祖终于孝献编年二百录世十二通综上下旁贯庶事为纪志传凡八十篇号曰:续。《汉书》。 陈寿为御史治书撰蜀相诸葛亮集奏之除著作郎撰魏吴蜀。《三国志》凡六十五篇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时著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已书而罢张华深善之谓寿曰:当以。《晋书》相付耳其为时所重如此元康七年卒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κ等上。表曰:昔汉武帝诏曰:司马相如病甚可遣悉取其书使者得其遗书言封禅事天子异焉臣等按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及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於是诏下河南尹雒阳令就家写其书寿。又撰古国志五十篇益部耆旧传十篇。又寿国志云:从荆扬来者得陆凯所谏孙皓二十事博问吴人多云:不闻凯有此表。又按其文殊甚切直恐非皓之所能容忍也,或以为凯藏之箧笥未敢宣行病困皓遣重朝省问欲言因以付之虚实难明故不著于篇然爱其指レ皓事足为後戒故钞列于凯传左云: 虞溥为鄱阳内史撰江表传卒于洛子渤过江上江表传於元帝诏藏于秘书。 虞预为散骑常侍领著作著。《晋书》七十馀卷会稽日录二十篇诸虞传十二篇皆行於世。 王隐字处叔世寒素父铨历阳令少好学有著述之志每私录晋事及功臣行状未就而卒隐以儒素自守不交势援博学多闻受父遗业西都旧事多所谙穷建兴中过江丞相军谘祭酒涿郡祖纳雅相知重纳好博奕每谏止之纳曰:聊用忘忧耳隐曰:盖古人遭时则以功达其道不遇则以言达其才故否泰不穷也。当今晋未有书天下大乱旧事荡灭非凡才所能立君少长王都游宦四方华夷成败皆在耳目何不述而裁之应仲远作风俗通崔子真作政论蔡伯喈作劝学篇史游作急就章犹行於世便为没而不朽当其同时人岂少哉!而了无闻皆繇无所述作也。故君子疾没世而无闻易称自强不息况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何必博奕而後忘忧哉!纳喟然叹曰: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也。乃上疏荐隐元帝以草创务殷未遑史官遂寝不报大兴初典章稍备乃召隐及郭璞俱为著作郎令撰晋史著作郎虞预私撰。《晋书》而生长东南不知中朝事数访於隐并所著书窃写之所闻渐广是後更疾隐形於言色预既豪族交结权贵共为朋党以斥隐竟以谤免黜于家贫无资用书不成乃依征西将军庾亮於武昌亮供其纸笔书乃得成诣阙上之隐虽好著述而文辞鄙拙芜舛不伦其书次第可观者皆人所撰文体混漫义不可解者隐之作也。 孙盛为秘书监给事中著魏氏春秋晋阳秋词直而理正咸称良史焉既而桓温见之怒谓盛子曰:枋头诚为失利何至乃如尊君所说。若此史遂行自是关君门户事其子遽拜谢因请删改之时盛年老还家性方严有轨宪虽子孙斑白而庭训愈峻至此诸子乃共号泣稽颡请为百口切计盛大怒诸子遂尔改之盛写两定本寄於慕容隽太元中孝武帝博求异闻始於辽东得之以相考校多有不同书遂两存焉干宝为著作郎始领国史累迁散骑常侍著晋纪自宣帝起至愍帝五十三年凡二十卷奏之其书简略直而能婉咸称良史性好阴阳术数留思京房夏侯胜等宝父先有所宠侍婢母甚妒忌及父亡母乃生推婢於墓中宝兄弟年小不之审也。後十馀年母丧开墓而婢伏棺如生载还经日乃苏言其父常取饮食与之恩情如生在家中吉凶辄语之考校悉验地中亦不觉为恶既而嫁之生子。又宝兄尝病气绝积日不冷後遂寤云:见天地间鬼神事如梦觉不自知死宝以此遂撰集古今神祗灵异人物变化名为。《搜神记》凡三十卷以示刘忄炎忄炎曰:卿可谓鬼之董狐宝既博采异同遂混虚实因作序以陈其志曰:虽考先志於载籍收遗逸於当时盖非一耳一目之所亲闻睹也。亦安敢谓无失实者哉!卫朔失国二传互其所闻吕望事周子长存其两说。若此类往往有焉从此观之闻见之难一繇来尚矣。夫书赴告之定辞据国史之方策犹尚。若兹况仰述千载之前记殊俗之表缀片言於残缺访行事於故老将使事不二迹言无异涂然後为信者固亦前史之所病然而国家不废注记之官学士不绝诵览之业,岂不以其所失者小所存者大乎!今之所集设有承於前载者则非余之罪也。若使采访近世之事苟有虚错愿与先贤前儒分其讥谤及其著述亦足以明神道之不诬也。群言百家不可胜览耳目所受不可胜载今粗取足以演八略之旨成其微说而已幸将来好事之士录其根体有以游心寓目而无尤焉。 谢沉除尚书度支郎何充庾冰并称沉有史才选为著作郎撰。《晋书》三十馀卷。《後汉书》百卷及。《汉书》外传习凿齿为桓温荆州别驾出为荣阳太守是时温觊觎非望凿齿在郡著汉晋春秋以裁正之始起汉光武终晋愍帝於三国之时蜀以宗室为正魏武虽受汉禅晋尚为篡逆至文帝平蜀乃为汉亡而晋始兴焉引世祖讳炎兴而为禅授明天心不可以势力︹也。凡五十四卷(又撰襄阳耆旧传五卷)。 韦讠叟集为石季龙太子太傅记世事数十万言。 袁宏为吏部郎迁东阳太守撰後汉纪三十卷及竹林名士传三卷。 薛荣为散骑常侍撰。《汉记》六十五卷。 张莹为江州从事撰後汉南纪四十五卷。 王沈为司空撰魏书四十八卷。 环济为太学博士撰吴纪九卷。 张勃撰。《吴录》三卷。 朱凤为中书郎撰。《晋书》十卷已元帝。 庾铣撰东。《晋书》七卷。 嵇康为中散大夫撰。《高士传》三卷。 陆机为平原内史撰晋纪四卷晋惠帝百官名三卷乐资为著作郎撰春秋後传三十卷山阳公载言十卷。 荀绰为下邳太守撰晋後略记五卷。 王羲之为右将军会稽内史撰许先生传一卷。 王庆为北中郎将撰二石传二卷二石伪治时事二卷。 杜预为镇南大将军撰女记十卷。 俞归为侍御史撰西河记(记张轨事)。 孔预为会稽内史撰晋咸和咸康故事四卷(一云名俞)。 卢为廷尉撰晋四王起事四卷八王故事十二卷范瑗撰交州先贤传三卷。 潘岳为给事黄门郎撰关中记一卷。 葛洪选为散骑常侍领大著作固辞不就撰。《神仙传》十卷西京杂记一卷。 萧广济为辅国将军撰孝子传五卷。 戴祚为西戎太守撰甄异传三卷。《西征记》一卷。 王愆期为散骑常侍撰救襄阳上都督府事一卷。 孔衍为广陵太守撰魏尚书八卷春秋时国语十卷春秋後国语十卷汉尚书十卷汉春秋十卷後汉尚书二卷後汉春秋九卷後魏尚书十四卷後魏春秋九卷国志历五卷。 贺循为太常撰会稽记一卷。 邓粲为荆州别驾以父骞有忠信言而世无知者乃著晋元明纪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