册府元龟 - 第 372 页/共 736 页
前秦苻坚既平邺都徙关东豪杰及诸杂夷十万户于关中处乌丸杂类于冯翊北地丁零翟斌于新安徙陈留东阿万户以实青州诸因乱流移避仇远徙欲还旧业者悉听之。
後秦姚苌僭即位於长安乃徙安定五千馀户于长安苌与苻登相持时苌以安定地狭。且逼苻登使姚硕德镇安定徙安定千馀家于阴蜜姚兴徙李闰羌三千家於安定寻徙新安及姚泫僭立羌酋党容率所部叛遣抚姚赞讨之容降徙其豪右数百万于长安馀遣还李闰。
後燕慕容垂徙徐州流人千馀户于黎阳。
慕容众党率众三万伐高句骊袭其新城南苏皆克之散其积聚徙其五千馀户于辽西。
後梁吕光初徙西海郡人於诸郡其後谣曰:朔马心何悲念旧中心劳燕雀何徘徊意欲还故巢顷之遂相扇动复徙于西河乐都。
宋元帝元嘉二十二年武陵王骏讨缘沔蛮移一万四千馀口于京都。
二十三年迁汉川流民于沔次。
二十七年使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自彭城徙流民数千家於瓜步征北参军程天祚徙江西流民於南州亦如之。
二十八年冬徙彭城流民于瓜步淮西流民於姑孰合万许家。
孝武帝大明中孔灵符为丹阳尹山阳县土境褊狭民多田少灵符表徙无赀之家於馀姚鄞贸阝三县界垦起湖田帝使公卿博议太宰江夏王义恭议曰:夫训农修本有国所同土著之民习玩日久如京师无田不闻徙居他县寻山阴豪族富室顷亩不少贫者肆力非为无处耕起空荒无救灾歉。又兼缘湖居民鱼鸭为业及有居肆理无乐徙尚书令柳元景右仆射刘秀之尚书王瓒之顾凯之颜师伯嗣湘东王议曰:富户温房无假迁业穷身寒室必应徙居葺宇疏皋产粒无待资公则公未易充课私则私卒难具宜募亡叛通┰及与乐田者其往经创须粗修立然後徙居侍中沈怀文王景文黄门侍郎刘凯郗议曰:百姓虽不亲农不无资生之路。若驱以就田则坐相违夺。且鄞等三县去治并远既安之民忽徙他邑新垣未立旧居已毁去留两困无以自资谓宜任民情从其所乐开宥逋亡。且令就业。若审成腴壤然後议迁太常王玄谟议曰:小民贫匮远就荒畴去旧即新粮种俱阙习之既难劝之未易谓宜微加资给使得肆勤明力田之赏申怠惰之罚光禄勋王之议曰:远废之畴方翦荆棘率课穷乏其事弥难资徒粗立徐行无晚帝违议从其徙民并成良业。
後魏道武天兴元年正月车驾发自中山至于望都尧山徙山东六州民吏及徒何高丽杂夷三十六万百工伎巧十万口以充京师。
二月诏给内徙新民耕牛计口受田。
十二月徙六州二十二郡守宰豪杰吏民二千家於代都。
二年陈郡河南流民万馀口内徙遣使者存劳之明元泰常三年徙冀定幽三州徒何民於京师(云:清为给事黄门侍郎先是徒何民散居三州颇为民害诏清徙之平城清善绥抚徙者如归)。
太武始光四年帝率轻骑袭赫连昌徙万馀家而还徙民在道多死其能到都者才十六七。
延和元年车驾征冯文通徙营丘成周辽东乐浪带方玄六郡民三万家於幽州开仓以赈之。
太延元年诏长安及平凉民徙在京师其孤老不能自。又娥清传存者听还乡。
太平真君六年徙青徐之人以实河北(又陆俟太武时与高凉王那渡河南略地至济南东平陵徙其民六千家实河北)。
七年徙长安城内工巧二千家於京师。
献文皇兴三年徙青州民於京师。
孝文太和十九年诏迁雒之民葬河南不得迁河北,於是代人南者悉为河南雒阳人。
宣武正始元年以苑牧公田分赐代迁之户。
孝明武泰元年镇南将军源子恭勒众渡淮徙民於淮北立郡县置戍而还。
西魏文帝大统十二年独孤信平凉州擒宇文仲和迁其民六千馀家於长安。
废帝二年二月东梁州平辽迁其豪帅于雍州(王钦。若等曰:按後周及北史西魏废帝恭帝年号皆无)。
恭帝元年以巴湘初附诏李贤为郢州刺史总监诸军略定乃迁江夏民二千馀户以实安州并筑甑山城而还。
东魏孝静天平元年迁都於邺出粟一百三十六万石以赈贫人是时六坊之众从武帝而西者不能万人馀皆北徙并给常廪春秋二时赐帛以供衣服之费。
北齐神武帝为魏相命孙腾高隆之分括无籍之户得六十馀万,於是侨居者各勒还本属。
文宣天保八年议徙冀定瀛无田之人谓之乐迁于幽州范阳宽乡之处百姓惊扰。又以频岁不熟米籴涌贵矣。
後周武帝建德六年十二月行幸并州宫移并州军人四万户於关中。
宣帝大象元年诏曰:雒阳旧都今既复凡是元迁之户并听还雒州此外诸民欲往者亦任其意河南幽相豫亳青徐七总管受东京六府处分。
隋炀帝大业元年三月丁未诏尚书令杨素纳言杨达将作大匠宇文恺营建东京。
徙豫州郭下居民以实之。又诏徙天下富商大贾数万家於东京唐高祖初为唐王下令曰:比年寇盗郡县饥荒百姓流亡十不存一贸易妻子奔波道路虽加周给无救倒悬京师仓廪军国资用罄以恤民便阙支拟今岷れ款服蜀汉沃饶闾里富於猗陶菽粟同於水火曩者储蓄徵敛实繁帑藏犹殷宜垂拯济木牛流马非可转输乐土重迁理无从卜则穷通之道将由革变外内户口见在京者宜依本土置令以下下官部领就食剑南诸郡所有官物随至籴给明立条格务使稳便秋收丰实更听进止太宗贞观元年朝议户数之处听徙宽乡陕州刺史崔善为上。表曰:畿内之民是谓户殷丁壮之人悉入军府。若听移转便出关外此则虚近实远非经通议其事遂止。
则天天授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徙关外雍同泰等七州户数十万以实雒阳。
玄宗开元十六年十月敕州客户有情愿属缘边州者至彼给良沃田安置仍给永年优复宜令所司即与所管客户州计会召取情愿者随其所乐具数奏闻。
敬宗宝历元年五月敕黔首如有愿於所在编附籍帐者宜令州县优恤给与地二周年不得差遣。
●卷四百八十七
○邦计部 赋税
自禹平水土乃定九州之赋商周二代率循其制有赋有税税以给郊社宗庙百神之祀乘舆奉养百官禄食庶事之费赋以供兵甲车马士徒之役府库锡予之用盖周之法详矣。其後氵公袭殊范贪凉迭变乃至履亩之政作丘甲之敛生失於举中异夫稽古汉氏之後或因或革。若夫度田以收租量口以出调成丁以给役计役以收庸随风宜以折课奠物直以徵算乃至蛮俚之俗亦收财赋司籍之记可得而徵然而制财用之节量轻重之法陈之艺极归于底慎必在乎!稽先王之彝宪求历代之令典是以什一而赋谓之中正颂声之作罔不繇是焉。
尧时禹为司空平水土既别九州作禹贡冀州厥赋惟上上错(赋谓土地所生以供天子上上第一杂出第二之赋)兖州厥赋贞(贞正也。州第九赋正与九相当)作十有三载乃同(作治十三年乃使赋法与他州同)厥贡漆丝厥篚织文(地宜漆材。又宜桑蚕织文锦绮之属盛之箱篚而贡焉)青州厥赋中上(赋第四)厥贡盐海物惟错(细葛错杂非一种)岱畎丝铅松怪石(畎谷也。怪石好石似玉者岱山之谷出此五物皆贡之)徐州厥赋中中(赋第五)厥贡惟土五色(王者封五色土为社建诸侯则各割其方色土与之使立社焘以黄土苴以白茅茅取其洁黄取王者覆四方)羽畎夏翟峄阳孤桐(夏翟翟雉名羽中旌旄羽山之谷有之孤特也。峄山之阳特生梧中琴瑟)泗滨浮磬淮夷珠暨鱼(泗水涯水中见石可以为磬珠珠名淮夷水中出珠及美鱼)厥篚玄纤缟(玄黑缯缟白缯织细也。织在中明二物皆当细)扬州厥赋下上上错(赋第七杂出第六)厥贡惟金三品(金银铜也。)瑶琨┠荡(瑶琨皆美玉)齿革羽毛鸟羽惟木(齿象牙革犀皮羽毛旄牛尾木便梓豫章)岛夷卉服(北海岛夷革服葛越)厥篚织贝(织细贝文物)厥包橘柚锡贡(小曰:橘大曰:柚其所包裹而致者锡命乃贡言不常)荆州厥赋上下(赋第三人功修)厥贡羽毛齿革惟金三品(土所出与扬州同)屯栝柏(三木名柏叶松身曰:栝)砺砥丹(砥细于砺皆磨石也。石中矢镞丹朱类)惟苦三邦底贡厥名(美竹苦木名三物皆出梦之泽近泽三国尝致贡之其名天下称善)包匦菁茅(匦匣也。菁以为菹茅以缩酒)厥篚玄玑组(此州染玄色善故贡之玑珠类生于水组绶类)九江纳锡大龟(尺二寸曰:大龟出于九江水中龟不常用锡命而纳之)豫州厥赋错上中(赋第二。又杂出第一等)厥贡漆厥篚纤纟广(纟广细绵)锡贡磬错(治玉石曰:错此治磬错)梁州厥赋下中三错(赋第八杂出第七第九二等)厥贡ギ铁银镂磬熊(ギ玉名镂刚铁)罴狐狸织皮(贡四兽之皮织为)雍州厥赋中下(赋第六人功少)厥贡惟球琳琅(球琳皆玉石琅石而似玉)庶土交正底慎财赋(交俱也。众土俱得其正慎者言取之有节不过度也。)咸则三壤成赋中邦(皆法壤田上中下大较三品成九州之赋明水害除)五百里甸服(规方千里之内谓之甸服为天子服治田赋王城四面五百里)百里赋纳总(甸服内之百里近王城者禾藁曰:总入之供饲国马)二百里纳钅至(钅至刈谓禾穗)三百里纳秸服(秸藁也。)四百里粟五百里米(所纳近者粗远者精)五百里侯服(甸服外之五百里侯也。斥而服事)百里采(侯服内之百里供王事者)二百里男邦(男任也。任王事者)三百里诸侯(三百里同为王者斥故合三为一名)五百里绥服(绥安也。侯服外五百里安服王者政教)三百里揆文教(揆度也。度王者文教而行之三百里皆同)二百里奋武卫(文教外之二百里奋武卫天子所以安)五百里要服(绥服之外五百里要束以文教)三百里夷(守平常之教事王者而已)二百里蔡(蔡法也。法三百里而差简)五百里荒服(要服之外五百里言荒。又简略。)三百里蛮(以文德招来之不制以法)二百里流(流移也。言政教随其俗凡五服相距为方五千里)夏后氏五十而贡。
殷人七十而助(助藉也。)天子百里之内以供官千里之内以为御(谓此地之田税所给也。官谓其文书财用也。御谓衣也。)是时公田藉而不税(藉之言借也。借民以治公田美恶取于此不税民之所自治也。)。
周人百亩而彻(彻通也。)圭田无征(圭犹治也。征税也。孟子曰:卿以下必有圭田治圭田者不税所以厚贤也。此则《周礼》之土田以任近郊之地税什一也。)小司徒之职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凡税敛之事(井牧者春秋所谓井衍沃牧隰皋者也。隰皋之地九夫为牧二牧而当一井今造都鄙授井田有不易有一易有再易通率二而当一是之谓井牧百里之国凡四都一都之田税入于王五十里之国凡四县一县之田税入于王二十五里之国凡四甸一甸之田税入于王地事是谓农牧衡虞也。贡谓九谷山泽之财也。赋谓出车徒给徭役也。)乃分地域而辨其守施其职而平其政(职谓九职也。政税也。政当作征)卿大夫之职以岁时登夫家之众寡辨其可任者国中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其舍者国中贵者贤者能者服公事者老者疾者皆舍以岁时入其书(登成也。定也。国中城郭中也。晚赋税而早免之以其复多役少早赋税而晚免之以其复少役多征之者给公上事也。舍者谓有复除舍不收事也。贵者谓。若宗室及关内侯皆是服公事者谓。若吏胥也。老者谓。若八十九十之类疾者谓。若疲癃者入其书者言于大司徒)。
载师掌任土之法以物地事授地职而待其政令(任土者任其力势所能生育。且制贡赋也。物物色之以知其所宜之事而授农牧衡虞使职之)凡任地国宅无征园廛二十而一近郊十一远郊二十而三甸稍县都皆无过十二唯其漆林之征二十而五(征税也。言征以供国政也。任地谓任土地以起税赋也。国宅城中宅也。无征无税也。周税轻近而重远近者多役也。园廛亦轻之者廛无园少利也。)。
闾师掌国中及四郊之人民六畜之数以任其力以待其政令以时征其赋(赋谓九赋及九贡)凡任民任农以耕事贡九任圃以树事贡草木任工以饬材事贡器物任商以市事贡货贿任牧以畜事贡鸟兽任嫔以女事贡布帛任衡以山事贡其物任虞以泽事贡其物(贡草木谓葵韭果之属)凡无职者出夫布(独言无职者掌其九赋)。
鲁宣公十五年秋初税亩(公田之法十取其一今。又覆其馀亩复十收其一故哀公曰:二吾犹不足遂以为常。故曰:初)非礼也。出不过藉(周法民制百亩公田十亩借民力而治之税不过此)以丰财也。
成公元年三月作丘甲(《周礼》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丘十六井出戎马一匹牛三头四丘为甸甸六井出长毂一乘戎马四匹牛十二头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此甸所赋今鲁使丘出之重敛也。)。
昭公四年郑子产作丘赋(丘十六井当出马一匹牛三头今子产别赋其田财通共出马一匹)。
哀公十二年春用田赋(古者九夫为井十六井为丘丘赋之法因其田财通共出马一匹牛三头今别其田及家财各为一赋故言田赋)先是季孙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曰:丘不识也。三发(三发问)卒曰:(卒终也。)子为国老待子而行。若之何子之不言也。仲尼不对(不答公)而私於冉有曰:君子之行也。(行政事)度於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丘谓之常法)。若不度於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又将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而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访焉弗听。
秦孝公十四年初为赋(制贡税之法)。
汉高祖即位初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於民(才取足)。
四年八月初为算(汉仪注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人百二十为一算为治库兵车马)。
十一年二月诏曰:欲省赋甚(意甚欲省赋敛也。)今献未有程(程法式也。)吏或多赋以为献而诸侯王尤多民疾(诸侯王赋其国中以为献物。又多於郡故百姓疾苦之率计也。)今诸侯王通侯常以十月朝献及郡各以其口数率(汉家初十五税一俭於周十税一也。中间废今复之也。)人岁六十三钱以给献费。
惠帝即位初减田租复十五税一(国语赵王句践令国中女子年十七岁不嫁者父母有罪欲人民繁息也。汉律人出)。
六年十月令女子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一算算百二十钱惟卖人与奴婢倍算今使五算罪谪之也。)。
文帝时人赋四十丁男二十年而事(常赋岁百二十岁一事时天下人多故出赋四十三岁一事)。
景帝二年五月令田半租(三十而税一也。)武帝建元元年二月诏年八十复二算九十复田卒(二算二口之算也。复田卒不豫革车之赋也。)。
元光六年冬初算商车(始税商贾车船令出算)时商贾以币之变多积货逐利于是公卿言郡国颇被灾害贫民无产业者募徙广饶之地陛下损膳省用出禁钱以赈元元宽贷而民不齐出南亩(言农人尚少不皆务耕种也。)商贾滋众贫者畜积无有皆仰县官异时算轺车贾人之缗钱皆有差小(异时言往时也。轺小车也。缗谓钱贯也。)请算如故诸贾人末作贳贷卖买居邑贮积诸物(贳赊也。贷假与也。)及商以取利者虽无市籍各以其物自占(占隐度也。各隐度其财物多少而为名簿送之於官也。)率缗钱二千而算一(率计有二千钱者则出一)诸作有租及铸(算以手力所作而卖之者)率缗钱四千算一非吏比者三老北边骑士轺车一算(比例也。身非为北吏之例非为三老非为边骑士而有轺车皆令出一算)商贾人轺车二算(商贾人有轺车。又使多出一算重其赋)舡五丈以上一算匿不自占占不悉戍边一岁没入缗钱(悉尽也。)有能告者以其半畀之。
元狩四年冬初算缗钱(缗丝也。以贯钱也。一贯千钱出算二十也。谓有储积钱者计其缗贳而税之)昭帝元凤六年夏诏曰:贱伤农今三辅太常减贱其令以菽粟当今年赋。
元平元年二月诏曰:天下以农桑为本日者省用罢不急官减外繇耕桑者益众而百姓未能家给朕甚愍焉其减口赋钱有司奏请减十三帝许之。
宣帝甘露二年春减民算三十(一算减钱三十也。)。
元帝即位初谏大夫贡禹奏言古民无赋算口钱起武帝征伐四夷重赋於民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故民重困至於生子辄杀甚可悲痛宜令儿七岁去齿乃出口钱年二十乃算天子下其议令民产子七岁乃出口钱自此始。
成帝建始二年正月减天下赋算四十(本算百二十今减四十为八十)。
平帝元始元年六月天下女徒已论归家顾山钱月三百(谓女徒论罪已定并放归家不亲役之但令一月出钱三百以雇人也。)。
後汉光武建武六年十二月诏曰:顷者师旅未解用度不足故行什一之税(谓十分而取其一也。孟子曰:夏五十而贡殷七十而助周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今军士屯田粮储差积(武帝初通西域始致校尉屯田)其令郡国收见田租三十税一如旧制(景帝二年令人田租三十而税一令依景帝故云:旧制)。
桓帝延熹八年八月初令郡国有田者亩敛税钱(亩十钱也。)。
灵帝中平二年二月税天下田亩十钱(以宫室)。
魏太祖初平袁氏以定邺都令收田租亩粟四升户绢二疋并绵二斤馀不得擅兴。
晋武帝平吴之後制户调之式丁男之户岁输绢三疋绵三斤女及次丁男为户者半输其诸边郡或三分之二远者三分之一夷人输ク布户一疋远者或一丈男女年十六已上至六十为正丁十五已下至十三六十一已上至六十五为次丁十二已下六十六已上为老小不事远夷不课田者输义米户三斛远者五斗极远输算钱人二十八文。
元帝时百姓之自投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立郡县往往散居无有土着江南之俗火耕水耨土地卑湿无有蓄积之资诸蛮俚洞г沐王化者为随轻重收其赕物以礻卑国用其岭外酋帅因生口翡翠明珠犀象之饶拥於乡曲者朝廷因而置之以收其利(历宋齐梁陈皆因而不改)其军国所须杂物随土所出临时折课市取乃无常法定例令州郡县制其任土所出以为徵赋其无贯之人不乐州县编户者谓之浮浪人乐输亦无定数任量准所输终优於正课焉其课丁男调布绢二丈丝三两绵八两禄绢八尺禄绵三两二分租米五石禄米二石丁女并半之男女年十六已上至六十为丁女年十六亦半课男年十六正课六十六免课女以嫁者为丁。若在室者年二十乃为丁其男丁每岁役不过二十日。又率十八人出一运丁役之其田亩税米二升盖大率如此其度量斗则三斗当今一斗称则三两当今一两尺则一尺二寸当今一尺。
成帝咸和五年始度百姓田取十分之以率亩税米三升。
哀帝隆和元年减田租亩收二升。
孝武太元二年除度田收税之制公王以下口税三斛惟蠲在役之身八年增税米五石。
宋孝武大明五年十二月制天下民户岁输布四疋七年十二月制听受杂物当租以浙东诸郡大旱。
南齐武帝永明四年诏扬南徐二州今年租户三分二取见布一分取钱来岁以後远近诸州输钱处并减布直疋准四百依旧折半以为永制。
明帝建武四年诏所在结课屋宅田桑可详减旧价後魏道武天兴初诏采诸漏户令输纶绵(自後诸逃户占为纟由茧罗甚众)。
明元永兴五年正月诏诸州六十户出戎马一匹。
泰常六年二月调民二十户输戎马一匹大牛一头六部民羊满百口输戎马一匹。
文成兴安二年正月诏与民杂调十五。
献文以和平六年五月即位六月诏曰:夫赋敛烦则民财匮课调轻则用不足是以什一而税颂声作矣。先朝权其轻重以惠百姓朕承洪业上惟祖宗之休命夙兴待旦惟民之恤故令天下同於逸豫而徭赋不息将何以塞烦去苛拯济黎元者哉!今兵革不起蓄积有馀诸有杂调一以丐民(先是兴安中文成以常赋之外杂调十五颇为烦重将与除之尚书毛法仁曰:此是军国资用今顿罢之臣愚以为不可帝曰:使地利无穷民力不竭百姓有馀吾孰与不足遂免之未几复调如前至是乃终罢焉于是赋敛稍轻民复赡矣。)是年因民贫富为租输三等九品之制千里外纳米上三品入京师中三品入他州要仓下三品入本州。
孝文延兴三年七月诏河南六州之民户收绢一疋绵一斤租三十石十月太上皇将南讨诏州郡之民十丁取一以充行户收租五十石以备军用。
五年四月诏天下赋调县专督集牧守封简送京师违者免所居官。
太和八年六月始准古班百官之禄以品第各有差先是天下户以九品混通户调帛二疋絮二斤丝一斤粟二十石。又入帛一疋二丈委之州库以供调外之费至是户增帛三疋粟二石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宜准古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长取乡人强谨者邻长复一夫里长二党长三所复复征戍馀。若民三载亡愆则陟用陟之一等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疋粟二石民年十五以上未娶者四人出一夫一妇之调奴任耕婢任织者八口当未娶者四耕牛二十头当奴婢者八其麻布之乡一夫一妇布一疋下至牛以此为降大率十疋为公调二疋为调外费三疋为内外百官俸此外杂调民年八十以上听一子不从役孤独癃老笃疾贫穷不能自存者三长内迭养之书奏诸官通议称善者众孝文从之,於是遣使者行其事乃下诏曰:夫任土错贡所以通有无井乘定赋所以均劳逸有无通则民财不匮劳逸均则人乐其业此自古之常道也。又邻里乡党之制所由来久欲使风教易周家至日见以大督小从近及远如身之使手之总条然後口算平均义兴讼息是以三典所同随世污隆贰监之行从时损益故郑侨复丘赋之术周人献盍彻之规虽轻重不同而当时俱自昔以来诸州户口籍贯不实包藏隐漏废公罔私富强者并兼有馀贫弱者饣胡口不足赋税齐等无轻重之殊力役同科无众寡之别虽建九品之格而丰角之土未融虽立均输之楷而蚕织之乡无异致使淳化未树民情偷薄朕每思之良怀深慨今革旧从新为里党之法在乎!牧守宜以喻民使知去烦即简之要初百姓咸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尤弗愿也。事施行後计省昔十有馀倍,於是海内安之。
十二年诏郡臣求安民之术有司上言请折州郡常调九分之二京都度支岁用之馀各立官司丰年籴贮於仓时俭则加私之一粜之於民如此民必力田以买绢积财以取粟官年登则常积岁凶则直给。又别立农官取州郡户十分之一以为屯民相水陆之宜断顷亩之数以赃赎杂物市牛科给令其肆力一夫之田岁责六十斛甄其正课并征戍杂役行此二事数年之中则积而民足矣。帝览而善之寻施行焉自此公私丰赡虽时有水旱不为灾也。
二十年十月以州司之民十二夫调一吏为四年更卒岁开番假以供公私力役。
孝明孝昌二年冬税京师田租亩五升借赁公田者亩一斗(是时辛穆为汝阳太守值水涝民饥上表请轻租赋孝明从之遂敕汝阳一郡听以小绢为调)。
出帝太昌元年六月诏曰:间者凶权诞恣法令变常遂立夷貊轻赋冀收天下之意随其箕敛之重终纳十倍之征掩目捕雀何能过此朕属念黎蒸无忘寝食加以田桑始事生业未滋。若顿依常格,或不周展今岁租调。且两收一丐来年复旧。
北齐文宣天保初立九等之户富者税其钱贫者役其力。
武成河清三年定令率以十八受田输租调二十充兵六十免力役六十六退田免租调率人一床调绢一疋绵八两凡十斤绵中折一斤作丝(旧制未娶者输半床租调有妻者输一床无者半床)垦租二石义租五斗奴婢各准良人之半牛调绢二尺垦租一斗义租五升垦租送台义租纳郡以备水旱皆依贫富为三枭其赋税常调则少者直出上户中者及中户多者及下户上枭输远处中枭输次远下枭输当州仓三年一校租入台者五百里内输粟五百里外输米入州镇者输粟人欲输钱者准上绢收钱。
後周太祖为西魏相国创制司赋掌功赋之政令民人自十八以至六十有四与轻癃者皆赋之其赋之法有室者岁不过绢一疋绵八两粟五斛丁者半之其非桑土有室者布一疋麻十斤丁者。又半之丰年则全赋中年半之下年三之皆以时徵焉。若罹凶札则不徵其赋司役掌力役之政令凡人自十八以至五十有九皆任於役丰年不过三旬中年则二旬下年则一旬凡起徒役无过家一人其人有年八十者一子不从役百年者家不从役废疾非人不养者一人不从役。若凶札。又无力役。
武帝保定元年三月改八丁兵为十二丁兵率岁一月役。
隋高祖开皇元年迁都发山东丁毁造宫室仍依周制役丁为十二番匠则六番。
二年颁新令丁男一床租粟三石桑土调以绢纟麻土调以绢布绢纟以疋加绵三两布一端加麻三斤单丁及仆隶各半之有品爵及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并免课役。
三年正月减十二番令岁役功不过三十日不役者收庸减调绢一疋为二丈(初苏威父绰仕西魏为度支尚书以国用不足为征税之法颇称其重既而叹曰:今所为者正如张弓非平世法也。後之君子谁能弛乎!威闻其言每以为己任至是威为民部尚书奏减赋役务从轻典帝悉从之)。
十年五月制人年五十免役收庸(是时宇内无事益轻徭赋焉)。
十八年五月左仆射高奏诸州无课调处及课州管户数少者官人禄力乘前以来常出随近之州但判官本为牧人役力理出所部请於所管户内计户徵税帝从之。
炀帝大业初除妇人及奴婢部曲之课其後将事辽碣增置军府扫地为兵自是租赋之人益减矣。
唐高祖武德二年制每一丁租二石绢二疋绵三两自兹以外不得横有调敛。
七年三月始定均田赋税每丁岁入粟三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纟为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纟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调三旬则租调俱免通正役不过五十日。若岭南诸州则税米上户一石二斗次户八斗下户六斗。若夷獠之户皆从半输蕃胡内附者上户丁税钱十文次户五文下户免之附经二年者上户丁输半二口次户一口下三户共一口凡水旱虫伤为灾十损四以上免租损六以上免调损七以上课役俱免。
玄宗开元九年十月敕曰:如闻天下诸州送租庸行纲发州之日依数收领至京都不合有欠或自为停滞因此耗损兼擅将货易交折遂多妄称举债陪填至州重徵百姓或假托贵要肆行逼迫江淮之间此事尤甚所由既下文牒州县递相禀承户口艰辛莫不由此自今以後所有损欠应须陪填一事以上并勒行纲及元受领所由人知其受纳司不须为行下文牒州县亦不得徵打仍委按察司采访如有此色所由官停却具状奏。
十六年七月敕诸州税及地税等宜令州郡长吏专勾当依限徵纳讫具所纳数及徵官名品申省如徵纳违限及简覆不实所由官并先与替仍准法科徵二十二年五月敕定户之时百姓非商户郭外居宅及每丁一牛不得将入财货数其杂匠及幕事并诸色同类有番役令免征行者一户之内四丁已上任色役不得过两人三丁已上不得过一人。